北京古樹後代基因圃裏安家

日期:2018-06-21 09:40    來源:北京晨報

分享:
字號:        

  它們是數千年古樹,擁有龐大的樹冠、寬闊的胸徑,蔭庇着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它們見證着歷史,而圍繞着古樹也衍生出許多動人的傳説和典故。歲月蹉跎,為了延續古樹的純正“血統”,也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歷史的見證者,京津冀古樹名木保護研究中心應勢而生,古樹名木基因庫隨之成立。北京晨報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了解到,從去年2月到目前,北京市已經有49株古樹的基因在這裡“安家”,其中包括北京最古老的具有3000年曆史的“九摟十八杈(側柏)”及李自成拴馬樹(銀杏)、北京植物園歪脖槐、頤和園古玉蘭、北海公園白袍將軍(白皮松)等。

 

  

 

  李自成拴馬樹(銀杏)後代小苗。  吳婷婷/攝

 

  四萬餘株古樹 每一棵都是一段歷史 

 

  在密雲區新城子鎮新城子村北門外公路西的小山坡,蔚然屹立着一棵側柏樹,它樹高18米,胸徑284.5釐米,主幹距地面約2米處分成18個枝杈,最細的也有一摟多粗。當地人説,這棵粗壯的柏樹需要9個壯漢手拉手方能將其圍住,再因那樹上的18個枝杈,故得名“九摟十八杈”。技術人員推斷樹齡長達3000多年,是北京樹齡最長的古樹。因側柏的樹冠極大,遮蔭面積很廣,故當地鄉民又稱此柏為“天棚柏”。

 

  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永格告訴記者,最初“九摟十八杈”屹立在關帝廟前,人們出於對關公的敬仰,又叫此柏為“護寺柏”。當地人們視此柏為“神柏”,在古側柏的枝幹上挂滿了寫有祈禱祝福詞語的布條,希望神柏保祐他們生活吉祥平安。

 

  一棵古樹就是一段故事,在古都北京有很多像“九摟十八杈”一樣擁有歷史的古樹,比如同樣擁有3000多年曆史的青檀王,它位於昌平區檀峪村,經過數千年曆史的洗禮,這棵古檀樹依然散發着勃勃生機。年過600歲的李自成拴馬樹最早生長於海淀區萬壽寺路西段馬路中央。相傳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率領部隊進入長河邊這片隱含不少寺廟的樹林,把戰馬拴在銀杏樹上,進樹洞避雨,這兒也成了千軍萬馬的臨時指揮中心,戰役取得了輝煌勝利,此樹也因此得名。時過境遷,李自成拴馬樹所在道路擴建,它正好在馬路中間,當地政府為了保護這株古樹,特在該樹冠幅週邊用柵欄圈起來。拴馬樹地表土壤疏鬆,保證了該植株健壯生長,現在冠幅已超過圍欄。11月份葉片變色時期,更是吸引一批攝影愛好者前來拍照留影。

 

  據統計,北京現有古樹名木四萬餘株,其中一級古樹六千余株,二級古樹三萬三千余株,名木一千余株,是全世界保存個數名目最多的大都會,這些古樹遍佈北京的各個區,壇廟園林、街巷村鎮均有分佈。

 

  探索獨特基因 延續古樹“純正血統” 

 

  古樹作為自然生長的綠色文物和植物化石,具有重要的歷史、科研、觀賞和文化價值。北京的古樹,尤其是城區、公園的古樹得到有效的復壯和保護,但其中仍有部分古樹由於受外界環境和自身“疾病”等原因面臨衰弱,嚴重者甚至死亡,那麼這株古樹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也將隨之遺失,所以保護古樹非常重要。其實科研人員保護古樹、做古樹基因庫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護古樹的人文歷史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植物種子也能實現生命的延續,但是為什麼不能用種子培育古樹後代呢?王永格解釋説,用種子實生播種繁殖,後代小苗遺傳基因會發生變化,但是如果通過無性繁殖,比如嫁接、扦插、組培的方式將這棵古樹保存下來,則可以保證其純正的“血統”。如果原有古樹不幸死亡,科研人員可以把繁殖成活的古樹後代小苗送回古樹原先栽種的位置,讓古樹的基因繼續在原來的位置生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古樹歷史價值的傳承和延續,王永格説:“古樹基因庫建立的目的就是要保證這些古樹的後代擁有純正‘血統’。古樹是一種遺産,一種文物,它們能存活這麼長時間,一定有它獨特的基因特性和價值存在。”

 

  對於哪些古樹樹種納入基因保護,王永格介紹,科研人員根據古樹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枝條採集方案,比如根據季節或者古樹的長勢情況制定方案,然後依據這些方案進行枝條採集。另外,古樹所在的公園、單位也會主動聯繫園科院,要求進行對古樹基因保護。(吳婷婷)

 

  加入基因庫的那些古樹們

 

  

 

  潭柘寺帝王樹

 

  生長位置:門頭溝區潭柘寺大雄寶殿後面東側

 

  樹高:24m

 

  胸徑:296.2cm

 

  樹齡:1000年

 

  相傳每有一皇帝繼位,此樹即自根部生出一新幹,久之與老幹漸合,直至清末宣統時尚生出一個小幹,因此被乾隆封為“帝王樹”。 這是迄今為止,皇帝對樹木禦封的最高封號,其職位遠在著名的“五大夫松”和“遮蔭侯” 之上。

  

 

  潭柘寺配王樹

 

  生長位置:門頭溝區潭柘寺大雄寶殿後面西側

 

  樹高:16m

 

  胸徑:140.1cm

 

  樹齡:600年

 

  在潭柘寺帝王樹西側,與帝王樹相配,故稱為“配王樹”。因兩株樹都是雄株,不結果實,乾隆配錯了鴛鴦。

 

  

 

  景山公園槐中槐

 

  生長位置:景山公園永恩殿山門西側

 

  樹高:20m

 

  胸徑:200cm

 

  樹齡:1000年

 

  這棵槐樹是景山公園裏樹齡最長的古樹。相傳古槐曾經懸挂一塊鑄鐵的雲板用來報時,後來鐵雲板隨着大樹的不斷生長,逐漸長入樹裏,樹榦開始空朽,因年代久遠,樹上的鑄鐵雲板早已不知去向。有趣的是,不知何時,在朽空的樹榦中又生出一棵小槐樹,成為了北京城中極其罕見的“母子槐”。

 

  

 

  景山公園二將軍柏

 

  生長位置:景山公園東門內觀德殿前

 

  樹高:11m;12m

 

  胸徑:100cm;120cm

 

  樹齡: 900年

 

  這兩棵古柏為遼金時期所移植。康熙皇帝登基以後,經常在觀德殿前考驗兒臣騎射武藝,並進行親射示範。相傳演武時所騎的御用馬匹就拴在這兩棵柏樹東面的禦馬圈中。為了提倡忠勇神武的精神,康熙皇帝為觀德殿東邊的護國忠義廟題寫了“忠義”匾額,並將這兩株並立古柏命名為“二將軍柏”。

 

  

 

  景山公園虬龍柏

 

  生長位置:景山公園後山登萬春亭山道東側

 

  樹高:11m

 

  胸徑:120cm

 

  樹齡:500年

 

  據傳明朝嘉靖年間,皇宮中一隻名為“霜眉”的小貓非常善解皇上的意圖。這只小貓死後,嘉靖皇帝十分傷心,將這只貓埋葬在萬歲山北面的一棵古柏下,並立碑紀念,碑文題:虬龍冢。 隨着朝代更疊,為明朝嘉靖皇帝的寵物貓而立的虬龍冢碑早已無處尋覓,成為查無實據的故事。由此得名的虬龍柏仍在景山北麓中間的登山道東側。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