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東直門王家園衚同35號院的居民們在修繕一新的院落中休憩。孫戉/攝
車水馬龍的東二環東四十條橋東南,王家園衚同西口路北,綠油油的灌木後面,一面灰色的鏤空磚墻,中間燙金大字寫着“王家園35號院”。
一進院,紅磚墁地的小廣場上灑滿陽光,一棵老榆樹直衝雲霄。廣場四週,一個個月亮門掩映着一排排大瓦房。屋檐下是木色廊架,房前花池連通,草叢裏點綴着盛開的牡丹、月季和梔子花。在高樓環抱中,這疏朗的平房小院簡直是世外桃源!
4月17日上午,院長衛江順搬出桌椅放在屋前,沏上熱茶,鄰居們圍坐一桌,曬着太陽,商量着周五辦鄰里宴的事兒。
“您要是去年來,完全不是這個樣。”衛江順説。35號院建於1954年,年代久遠、設施老化。後來成為拆遷滯留地,長期“失管”。環境亂到什麼程度?4000多平方米的正式房周圍,蓋起了6000多平方米違建;本院居民不到500人,外來人口850人。違建之間過道不足一米,屋裏常年不見陽光。“那時候不敢出遠門,總想趕緊回家,擔心着火、進水、失竊。”衛江順皺着眉頭回憶。
在疏解整治過程中,35號院成為重點。經過半年多宣傳、入戶、徵求居民意見,2017年3月29日,35號院啟動拆違。
四個月後,院裏的變化天翻地覆:違建基本清除,屋瓦全部換新,排水重新做,外墻加做保溫,電線統一入盒……過去連一平方米綠化都沒有,如今建起了1100平方米的綠地。小院還有了物業!
欣喜之餘,居民更加擔心:整治得這麼好,就怕反彈!“與其擔心,不如行動起來!”小院居民發出倡議,“我的家園我來建!”在大家的共同討論下,院內不設停車位;在廊架下增設晾衣桿;拓寬步道方便殘疾車進出……
每一位居民都是環境建設的主力,三分建七分管,後續維護更離不開居民。在街道、社區黨委和居委會的指導下,3月底,35號院選舉産生了院長和7個棟長,發動居民自治,管護小院環境。
西一排的衣大爺愛抽煙,煙頭隨地扔。怎麼辦?“衣大爺,您再隨地扔煙頭,一個罰款10塊。”看衣大爺拿着煙頭又要扔,一位鄰居開玩笑説。“衣大爺您就扔吧,攢夠了我們撮一頓!”另一位鄰居打趣道。你一句,我一句,衣大爺捏着煙頭來到了垃圾桶跟前。
院裏的小花園,居民也搶着管。“一幹我就澆,不用等物業來。”居民楊淑敏説。有的居民還把自己家養的花也搬到院子裏,美化環境。
4月17日是個大晴天,居民們又美滋滋地出來曬太陽。“以前鄰居之間基本不來往,想聊天都沒地方站。現在,院子寬敞了,一家做兩個菜,老鄰居們一起熱鬧熱鬧,順便出出主意,怎麼把這麼好的環境保持下去!”衛江順笑呵呵地説。(於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