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如在東城匯晨老年公寓喂老爺爺吃蛋糕。
小義工和海清學校結對子的小夥伴做游戲。
在北京慈善聯合會的註冊團體中,有一支由小學生發起建立的義工小組——“陽光少年在行動”,這也是目前國內註冊年齡最小的校園義工小組,註冊時義工平均年齡只有6歲。
因為從小跟着媽媽做義工,11歲的王思如在5年前有了成立義工團體幫助更多人的想法。從長期幫扶打工子弟學校學生到走進太陽村關愛困境兒童,從冬日為環衛工人送熱水到走進老年公寓敬老慰老,5年時間裏,28個來自和平裏九小的小義工們組織參與了大大小小十余項活動,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
一年級小學生組建義工小組
社區跳蚤市場義賣、到光愛學校看望孤兒……還在幼兒園的時候,個頭小小的王思如已經開始跟着媽媽參與義工活動。捐書本文具、做游戲、一起過生日,那時的小思如對“義工”二字了解得還不清楚,但幫助他人的種子已經在心裏慢慢地落地生根了。2013年,6歲的小思如有了個想法,建一個義工小組,“小時候去孤兒院,才知道有一群小朋友沒有父母在身邊。他們一間屋子住了好幾個小朋友,睡着簡陋的鐵架子床,看著挺心酸的。”回想起當時的場景,思如現在還記憶猶新,“他們和我的居住環境比起來差得太遠了,我就想主動做些事,發動身邊更多的人一起來義務幫助他人。”
有了這個想法後,小思如和媽媽商量決定寫一份倡議書發給班裏的同學,鼓勵身邊人一起獻愛心。儘管那時花小半天時間寫的倡議書還混雜着些拼音,收穫的效果卻並沒有打折扣,不到一天時間,就在班裏召集到20多個同學加入義工小組。“特別開心,同學們的反響比我想像的還要好,他們的爸爸媽媽也都很支援我們做義工活動。”小姑娘提起自己組建的義工小組,臉上有止不住的興奮勁兒。
因為義工小組成員年齡還都比較小,小義工的父母也會在活動時加入,幫忙帶隊和負責統籌義工活動。“我們每次活動會準備一些捐贈物品,這些費用都是組裏的成員均攤的,每次活動前有一位家長會根據活動情況預收一部分活動經費,活動後把開銷公示給大家。”王思如説,不光父母在支援着他們做義工,學校也提供了不少幫助,“有時活動需要用車,學校就會把大巴車借給我們使用。班裏的老師知道我們在做義工活動,也會給我們一些建議,比如怎麼跟打工子弟小學的同學相處,去養老院看老人要注意什麼。”王思如就像個小大人似的,説起自己的義工小組來頭頭是道。
和結對小夥伴書信分享小秘密
“親愛的王思如:收到你的來信我非常高興,假期的時候我回了姥姥家,認識了好多朋友,我跟他們玩得非常高興。回來的時候我都捨不得他們,有時間帶你去我們老家玩。”在王思如的書桌上,有一摞被碼放得整齊有序的信件,這些都是和她“結對子”的昌平區海清小學的小朋友寄來的,歪歪扭扭的鉛筆字被認認真真地一筆一畫寫下,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月一封從不間斷,收到信後的王思如總是迫不及待地拆開來讀,再在第一時間回信過去,“每次都有好多話想和她説呢。”
自2013年成立以來,義工小組就開始了一項長期固定活動,與昌平區海清打工子弟學校的20名孩子在小學6年期間一對一結對子幫扶,結對子的雙方每月通過寫信的方式保持聯繫。在王思如媽媽的建議下,每學期寫滿4封信,小義工就可以在學期末捐給結對子的小夥伴100元書本費。“其實也可以直接通過捐助書本費的方式給予幫助,不過比起簡單的贈予,鼓勵海清學校的孩子們通過寫信得到書本費,可以讓他們更有尊嚴地獲得物質上的支援和精神上的平等交流。”思如的媽媽徐女士説,書信溝通的方式更有趣味性,是孩子們容易堅持下來的方式,寫信的過程中還可以逐步鍛煉兩方孩子的寫作能力。
寫信交流的時間長了,不光收到來信成為海清學校的孩子們最快樂的事,有些小秘密也會在信裏分享。“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會讓媽媽的病好起來,我會讓哥哥找到他的青梅竹馬,我還會讓爸爸開始幸福起來。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會讓所有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永遠幸福、開心、健康……要是這是一場夢的話我永遠都不想醒過來。”
看到這封信,王思如和媽媽了解後才知道,原來結對子的小夥伴的媽媽得了肺結核,“我想為她做些什麼。”小思如主動站出來表達了想捐助她學費的想法,不光從自己壓歲錢中拿出了1000元,還發動義工小組和身邊的好朋友捐出一部分壓歲錢獻愛心,“我們都能吃好穿好、有好的學習環境,我希望海清的小夥伴也可以不用因為學費而苦惱。”最終,小思如籌集到了4000元交到了結對子的小夥伴手中。“她看到我們過去給她捐學費,當時就哭了,一直跟我們説謝謝。”小思如説雖然自己是捐助者,依然被那天小夥伴的淚水感動到了,“能幫到別人,我自己也會覺得幸福。”
攢下零花錢為太陽村孩子捐路費
“他們住的是簡易房子,鐵架子床的上下鋪,墻壁上的油漆都掉了,洗手間都是露天的。”初入太陽村,那裏的設施環境給義工小組的蔡世景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同海清學校的孩子結對子,每學期義工小組還會組織一兩次主題活動,走進順義太陽村就是其中之一。
“那裏的小朋友到了假期才有機會去探望自己的父母。”剛到太陽村時,蔡世景看到那裏的小朋友們都不太活潑,説話也是小心翼翼的,“可能因為他們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吧,聽説有的小朋友父母在四川、貴州、山西服刑,假期他們去探望父母的路費是不小的開支,我就想著自己多做些家務獲得生活費來捐助他們。”
在蔡世景家裏,有一張家務表,每做一項家務,上面就會畫朵小紅花,等積累到一定數目,他就可以獲得家長獎勵的生活費。掃地墩地、疊被子、清洗簡單的衣物、收拾自己的房間,每天在家裏,都能看到蔡世景勤勞的小身影。會覺得累嗎?蔡世景搖搖頭,咧嘴一笑,帶着11歲小男孩的樂觀天真,“一想到要為太陽村的小朋友賺路費,還是我自己勞動得來的,幹得就特有動力。”
在義工小組裏不光蔡世景,其他小義工也都在做著類似的事情為太陽村的孩子們積攢路費。再去太陽村的時候,每個小義工都捐出了至少100元錢,“可能我們的捐款不夠多,只能滿足幾個太陽村小朋友的路費。但是想到能為他們見到父母出一份力,還是挺開心的。我們有機會就會常來這裡,希望能看到他們臉上多些笑容。”
籌劃邀空巢老人包粽子慶端午
距離2018年的端午節雖然還有兩個月時間,小義工們現在已經開始為端午節的活動做起準備了,這一次他們想邀請學校附近和平裏七區的20位空巢老人一起包粽子。從前期籌備、家校溝通到場地聯絡,這一次活動全是小義工們第一次獨立來完成的。王思如負責策劃統籌,蔡世景負責採購粽米、粽葉、桌布、氣球等活動用品,還有的小義工擔起聯絡老人、會場佈置、接待老人等職責。
“那些爺爺奶奶,自己待在家裏肯定會特別孤單寂寞吧”,身為義工小組的一員,王依依主動擔起聯絡社區居委會招募空巢老人的任務,“我爺爺奶奶在老家單住,我覺得他們也算空巢老人吧,每次假期回去看他們的時候,家裏就沒那麼冷清了,一下子熱鬧起來,爺爺奶奶也都很開心。課本裏説‘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次把附近社區的空巢老人聚來過節,希望我們能為他們帶來一些歡樂,讓社區的爺爺奶奶高興。”小姑娘聲音甜甜的,爽朗的笑容很有感染力,“其實去居委會聯繫前還有點兒小忐忑,怕叔叔阿姨們覺得我是個小學生就不理睬我,我還寫了個稿子做準備。沒想到和他們説了情況,他們特別支援,還積極幫我們聯絡。現在我們都特別期待這個特殊的端午節!”
家長期許 不搏一時 心繫長久
小義工活動從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將近5年的時間,小義工們在幫助他人感到快樂的同時,他們的家長也感受到了孩子們一點一滴的進步。“我們家長交流的時候,都覺得孩子們現在特別有愛心、樂於分享,不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外面,能自己上手做的事情都自己來,如果看誰需要幫助了,還會主動想辦法去幫忙。”思如媽媽談起這些年女兒的成長,臉上帶着滿滿的欣慰,“其實孩子們一開始做義工的時候,可能連什麼是義工都不清楚,只是嘗試着去幫助別人,至於能持續多久也是未知數。但真的開始做了,就沒再停下來過,漸漸地形成了一種習慣,做義工已經成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哪怕明年小學畢業大家不在一個班裏了,義工活動還會繼續下去。不搏一時,心繫長久是我們的期許。”(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