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新傳奇

日期:2023-05-29 09:4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運河新傳奇
  • 運河新傳奇

  原標題:運河新傳奇

  如果從高空俯瞰,你會發現,在京津冀三地之間,有一條藍綠色的綢帶,詩意蜿蜒。

  這條綢帶,就是人類水利工程史上的傑作——京杭大運河。這條千年流淌的運河,曾經是明清帝國的經濟命脈,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紐帶。沿線數不清的城鎮村莊,因與運河相伴相生,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漕運文化、非遺文化、戲曲文化、美食文化……

  京津冀協同發展,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是一道必答題。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千年流淌的運河已重現昔日風采。

千年流淌的運河已重現昔日風采。

  6年來,京津冀三地“一盤棋”,共同治理運河生態、推動旅遊通航、修繕文物遺存,讓這條大河重現昔日風采,並帶來了運河文化的復興。

  昔日臭河變身生態畫卷

  “從前的大運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桃花水漲滿岸綠。”著名作家劉紹棠曾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大運河。但上世紀50年代以後的大運河,在他的筆下卻成了另一番模樣:“滔滔不絕的污水把北京的翡翠圍腰變成了臭不可聞的臟水溝……”

  過通州北關閘,大運河一路向東南而下,在西集鎮呂家灣村前拐過一道急彎,直奔河北香河而去。60多歲的張樹明是呂家灣的老住戶,年輕時曾在村辦企業當電工,“早年間,村裏小型化工廠、養豬場的污水,全都往河裏排。誰提到家門口的運河,都得皺眉頭。”

  2000年初,通州區開始重點治理運河沿線散亂污企業,同步興建污水處理廠,人工重構水生態系統。呂家灣人眼裏的臟河臭河,一點點變成了清亮的生態河。

  如今,一條濱河綠道,將呂家灣村和大堤串聯起來。夏日傍晚,村民們坐在樹蔭下的長椅上,搖蒲扇、拉家常。張樹明説,“不光村民喜歡,經常有騎行隊,從通州城區一直沿著河騎到我們村口,香河的騎行隊也來過。”

  隨著通州進入城市副中心時代,一座座公園陸續建成,大運河鋪展開一幅“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畫卷。大運河通州段水質已經從劣五類逐步改善到景觀用水標準,到了候鳥遷徙季,寬闊的河面上鷗鷺翔集,蔚為大觀。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穩步推進,三地共同加強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生態空間管控和生態保護修復,按照統一標準加強水環境保護,開展沿線水環境監測預警與控制,推進水污染聯防聯控。這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同步鋪展到了大運河沿線的河北、天津——河北香河,劉宋鎮萬畝荷塘、蔣辛屯鎮水岸潮白等運河主題文化景點串珠成鏈;天津西青,運河環繞的元寶島公園也開門迎客……一條綠色生態帶,穿越京津冀。

  大運河畔的西集鎮,憑藉好生態吸引來了不少投資客。通州人陳偉在呂家灣開辦了一家名叫“荷塘月色”的民宿,客房全部裝修成大運河主題;沙古堆村的曹女也帶著鄉親們瞄準了民宿産業,到今年年底,村裏的民宿將達到6家。

  千年水道迎來文化復興

  “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這兩句通州人家喻戶曉的古詩,出自清代詩人王維珍的名作《古塔淩雲》。

  這兩句詩,也是北京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會員任德永的最愛。在這位“老通州”的眼裏,“大運河不僅僅是一條千年水道,更是一個帶狀文化區、一片文化高地。”京津冀地域有相當比例的人口在運河兩岸枕水而住,伴水而生,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城鎮、村落的活化空間區域形態,交織著漕運歷史、社會變遷、民俗流轉、戲曲傳承、文學脈絡等文化形態。特別是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入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後,續寫運河風華、講好大運河文化故事就顯得尤為重要。

  保護這條文化帶,首先要保護散落其間的文物遺産。全長1000多公里的運河,北京段雖然只有82公里,佔比不到10%,但沿線文物等級高、分佈密集、時代跨度長、類型豐富。2017年,北京成立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當年發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也將大運河文化帶列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重要內容。北京在沿線各省市中第一個編制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在全國率先印發實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從頂層設計上為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保駕護航。

  此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北京的昌平、海淀、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個區共82公里的河流沿線啟動,相關部門對文物遺産一一梳理勘查,進行保護、修繕或復建。

  今年開春,位於大運河源頭的昌平白浮泉,迎來了一件盛事: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建成開放。

  在北京的建都史上,白浮泉是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所在。700多年前,元大都初建時,科學家郭守敬曾踏遍京郊,為都城尋找穩定水源,最終在昌平龍山腳下覓得了出水大而穩定的白浮泉。引白浮泉水入京,將穩定充沛的水源與大運河相連,為千年大運河注入了新的活力。

  700年過去了,昔日運河源頭的廟宇、泉眼、市集已經盛景不再。隨著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的建設,園內都龍王廟、龍泉禪寺、九龍池及碑亭等完成了文物修繕,並增加了長流惠澤、山水清音景點以及運河源、引水臺、聆泉處、讀泉圃四處節點。最叫人眼前一亮的是,元明時期白浮泉“龍泉漱玉”的美景,在運河源頭生動再現。

  一處處運河遺址的修繕,讓一段段鮮活的運河歷史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近年來,在大運河北京段沿線,郭守敬紀念館、萬壽寺、八里橋等50余處閘、橋梁、古遺址、古建築等遺産點位,已經逐漸組成一條璀璨文化帶。

  這條文化帶,也隨著流淌的大運河,將京津冀三地緊緊連在一起。如今,京津冀已經建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協同會商機制,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的共建共用。以運河文化為主題,三地整合沿線文化、旅遊等各類資源,系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攜手傳承弘揚運河文化。

  文旅融合激活古老運河

  大運河通州與朝陽的交界處,一座三券高拱橋橫跨通惠河。它就是大運河北京段保存最完整、形制最精美的石橋:八里橋。橋東不遠處,還有一處運河文物——禦制通州石道碑。

  2005年初,通州北苑高架橋北側輔路項目與石道碑原址保護工作衝突。按照項目計劃,石道碑要遷至它處。時任通州區文物管理所文物科副科長的任德永經過極力爭取,最終得到了“碑不遷移,原址不動;調整設計,路繞碑行,且為碑建亭”的答復。按照計劃,待八里橋公園建成開放後,園中將展現八里橋和通州古石道的輝煌歷史。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大運河文化遺産的保護如何與城市建設相得益彰,是一個新課題。”任德永説,隨著近年來大運河沿線文旅融合不斷走向深入,“這個課題找到了解決辦法。”

  沿通惠河再往東,五河交匯處,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正在創建京城東部首個5A級旅遊景區。屆時,運河通州段沿線的4座公園將串聯起來,形成有歷史、有文化、有生態、有活力的10余公里景觀帶。

  從景區登船,遊人也可以一直泛舟到河北,“河北人坐船去北京,北京人泛舟遊河北”成為現實。在一船遊兩地的基礎上,遠期還將實現京津冀遊船互聯互通。“去年6月24日,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航線打通那天,我就站在岸邊。仿佛漕運年代萬舟雲集的熱鬧場面又回來了,只不過換了種形式。”任德永説。

  登上游船,順流而下。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萬畝林海中,鑲嵌著博物館、劇院、圖書館這三顆“文化明珠”。它們的設計靈感,分別來自運河之舟、糧倉和銀杏林。有著“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的張家灣鎮,也通過修繕城墻遺址和通運橋,再現往昔風采……

  2022年底,由京津冀三省市共同起草的《關於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決定(草案)》,經三省市人大常委會分別表決通過,自今年1月1日起同時實施。自此,三地將統籌大運河及沿線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産、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文化資源,構建跨區域文化遺産連片、成線整體保護體系,譜寫運河新傳奇。

  “大運河滋養著京津冀,京津冀也呵護著運河。”任德永説,在大運河文化帶上,一顆顆明珠般的文物古跡,正擦拭塵埃,展露出璀璨光芒,讓千年文脈在大地上延伸、復興。

  數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大運河北京段沿線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設施(閘)、航運工程設施、古代運河設施和管理機構遺存等水利工程遺産和其他運河物質文化遺産共計40處。

  2017年以來,北京市已安排部署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研究項目共計278項。

  針對大運河北京段沿線88座具有交通功能的古橋開展調查,整合152種文獻、185幅輿圖、200余幅現代地圖等資訊,實現“一橋一策”保護利用。

  截至2023年4月底,大運河沿線共有備案博物館169家。

  協同示範高位謀劃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北京市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經過幾年的攻堅克難,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樹立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北京樣板”,在國內外形成了良好的品牌示範效應。

  北京市設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專項工作組,以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和城市副中心千年大計為抓手,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來謀篇佈局,統籌規劃。從大運河世界級文化遺産重要地位出發,根據國家頒布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先後編制了《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北京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形成“1+2”規劃體系,全面推進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北京市緊緊抓住“治水”這個著力點,實現了生態治理和文化建設兩個方面的突破。前者包括對北運河、通惠河、蕭太后河、壩河等重點河段進行綜合治理,運河水源污染得以全面控制,基本實現河道水體全面還清。後者則有燃燈塔升級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八里橋老橋“退役”進入遺産保護狀態,通州學宮的完整復建,長河萬壽寺大規模修繕等。

  為了傳承大運河文化,北京市組織各方力量,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通過創新轉化,實現了運河文化的有效傳承和利用,如推出系列大運河題材文化精品力作,舉辦各種論壇和節事活動等。北京市在大運河畔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建設了具有文化地標性質的圖書館、博物館、劇院三大建築,與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隔河相望,一個彰顯新時代氣象的文化高地正在形成。(韓梅)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運河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