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候鳥”燕郊築巢

日期:2023-05-16 09:4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創新“候鳥”燕郊築巢
  • 創新“候鳥”燕郊築巢

  原標題:創新“候鳥”燕郊築巢

  一大早,任睿傑駕車從京通快速路拐入通燕高速,一路向東跨過潮白河,只用40分鐘就抵達燕郊。相反方向的路上車流如織,大批住在燕郊的上班族正奔向北京。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深入,北京與廊坊北三縣之間交通一體化加速,燕郊小鎮也加速融入北京創新網路。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深入,北京與廊坊北三縣之間交通一體化加速,燕郊小鎮也加速融入北京創新網路。

  任睿傑住在北京,工作在燕郊。他是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的産業規劃經理。作為我國第一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2022年將唯一的産業聯動平臺落在了這裡。他的工作就是將北京培育的創新企業“送”到燕郊。

  “北京科技企業舍得去河北?上班要往燕郊跑?”很多人對此充滿疑惑。實際上,隨著京津冀協同走向深入,燕郊正加速融入北京的創新鏈條,越來越多的創新“候鳥”被水草漸豐、百鳥啁鳴的潮白河彼岸所吸引。

  北京創新力量奔赴燕郊

  2023年3月,燕郊高新區,來自北京的“專精特新”企業——聯泰集群公司的首臺算力設備在此下線。幾個月前,任睿傑剛剛把這家公司“送”到燕郊。

  聯泰集群是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自主培育的企業,在海淀成立,是一家為氣象預測、石油勘探、視頻處理等領域提供超級算力技術支援和設備的公司。

  北京好不容易培育起來的創新力量、手裏握著多項算力技術的企業,為什麼要“送”到燕郊去?這得從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設立説起。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也在當年成立。6年後,在研究院的基礎上,我國第一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獲批成立。前後二者,都瞄準了協同創新。

  “京津冀大地蘊藏著豐富科技創新成果,有的攥在科研院所手裏苦於無法轉化,有的停留在企業的研發實驗室裏缺乏資金支援難以落地。”任睿傑説,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正是為了攻克制約我國産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通過知識産權基金投資等方式,推動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産業化。

  但創新成果的産業化需要土地、需要空間。相較于土地資源有限的北京來説,一水之隔的燕郊特別適合初創團隊。

  北京創新網路裏有了燕郊的一席之地。作為綜合性協同創新平臺,燕郊中心重點佈局先進製造、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能源、醫療器械與科學儀器、環境保護六大産業,承接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成果的試驗、放大和試産。

  在平臺的助推下,很快就有創新成果跨過潮白河到了燕郊。

  2022年,當聯泰集群正為擴增産能的廠房選址問題而發愁時,創新中心送來的一份位於燕郊的項目圖紙,為企業在北京和燕郊之間的聯動佈局打開了一扇門。沒多久,聯泰集群的新廠房在燕郊正式開建,成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第一家落地燕郊的企業。

  放眼看,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協同發展網路以北京海淀總部為原點,同心圓覆蓋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大學等三地名校,而燕郊中心作為唯一的産業聯動平臺,正不斷吸引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2023年,燕郊中心200畝的産業園區將拔地而起,2025年建成後可以承載80家左右的初創企業。“這裡既是中試平臺,也是産業加速基地。”任睿傑説,燕郊中心將打造京津冀産學研協同創新的標桿。

  潮白河對岸水草漸豐

  燕郊與北京城一水之隔,在河北廊坊北三縣裏名氣最響,不少北京上班族在此安家。但是,要吸引對創新生態有著剛性需求的初創企業來“築巢”,能行嗎?

  創新中心落地燕郊、建設園區的過程,就是打消顧慮的過程。“去燕郊以前,企業都會算賬。”任睿傑明白,這要算的第一筆賬就是平時的通勤成本。

  這幾年潮白河兩岸交通大動脈接連打通,同城效應讓企業解除了後顧之憂。

  目前,通州區與北三縣區域內已經建成10條對接道路、5座跨潮白河橋梁,備受關注的廠通路公路部分總體工程進度過半,北京地鐵22號線進入全面建設階段,被上班族點讚的北三縣至北京國貿的通勤定制快巴也跑了起來。

  聽説創新中心“帶”著聯泰集群來,燕郊所在的三河市也是做足了準備,展現了築巢引鳳的誠意。三河市屬國有企業金創産業投資有限公司迅速完成對聯泰集群的戰略投資,5000萬元資金將用於建設和生産運營ARM架構算力産品智慧化産線項目。

  這折射出潮白河對岸的創新生態之變:為了方便科技型小微企業資金週轉,燕郊啟動了科技型企業貸款授信,2023年一期信貸規模預計達到1.2億元;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已完成入駐準備工作,將持續引入高端科技服務機構和專業檢驗檢測平臺,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務;燕郊高新區各級孵化器、眾創空間達15家,各類科研機構達到9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院士工作站9個……

  協同創新的大格局下,燕郊的創新濃度穩步提升。近十年,燕郊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從7家增長到13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從0增加到1272家,研發平臺從25家增長到105家。

  從隔水相望到攜手同行

  今天任睿傑上班走過的路,有研稀土高技術公司的400多位員工已經走了3年。

  有研稀土是地道的北京企業,在新材料産業“風口”上快速擴張,但北京的廠房明顯不夠用了。2020年,公司位於燕郊的生産基地建成投産。當時,企業裏還有職工對這次“出走”很不理解:為什麼要去燕郊?

  3年後,訂單和收入足以回答這些質疑。2020年營業收入1個億,2021年2個億,2022年4個多億……過去三年的成績單令人振奮,有研稀土公司負責人已將2024年的營收目標定在8億元。

  支撐營收增長的,是這幾年發光材料等各種産品産能倍增,訂單好似長了翅膀一樣“飛”過來。有了更寬敞的廠房,從這裡下線的稀土新材料被發往各地,用於家電、手機等消費電子領域。

  在産線落地燕郊後不久,研發板塊也搬過來了,400多位員工中有300多位是研發人員,大部分都是碩士、博士,還搞起了院士工作站、工程實驗室。産學研一體化讓燕郊的創新資源與總部互動配合,技術創新推動著産品創新不斷加速。

  從隔水相望到攜手同行,前赴後繼的創新“候鳥”正飛向燕郊小鎮。兩地産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既拓展了在京企業發展空間,又帶動了北三縣産業升級和軟實力提升。

  京津冀協同創新亮點

  設立基礎研究合作平臺,在“京津冀一體化交通”“智慧製造”“精準醫學”等領域資助基礎研究項目。

  發放京津冀科技創新券,引導753家創新機構服務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業。

  設立大氣、環境綜合治理聯合研發平臺,建立京津冀區域高解析度固定源和面源排放清單,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2020年12月,國家首個綜合類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揭牌,成為“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建設的三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

  在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下設立國投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截至2021年底10億元投資基金累計投資項目23個。

  2021年,京津冀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3949.1億元,是2013年的2.1倍。

  加快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中關村企業累計在河北、天津設立9536家分支機構,2022年流向津冀的技術合同5881項,同比增長8.2%。

  2022年9月,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正式啟動創建。

  創新密碼

  區域聯動 同事同標

  21萬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上,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

  天津濱海新區也有個“中關村”。“生”在北京、“長”在天津的卡雷爾機器人佔盡兩地優勢,降本增效。

  每天與大興國際機場的航班騰空而起的,還有京冀兩地企業對臨空經濟的期待。僅北京片區就註冊企業4392家,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跨省級的大興機場綜合保稅區,享有兩省市自貿區政策,成為服務和帶動京冀及周邊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向東看,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已簽約北京項目470余個,2023年2月一次推介會就簽約了22個、總投資超過400億元的項目,重點聚焦高端裝備製造、數字經濟、現代金融、新能源産業、節能環保産業及現代服務業。

  “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已超2100億元。”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三地正在深化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發揮北京創新資源優勢,加快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中關村企業已在天津、河北設立分支機構累計95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4年的83.1億元增至2022年的356.9億元。

  與此同時,區域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京津冀三地簽訂營商環境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及商事制度、政務服務等5個重點領域子協議,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內179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同事同標”、231個事項實現京津冀線上通辦。

  攜手創新的故事共同孕育了京津冀新業態、新模式、新活力:2022年,京津冀地區生産總值突破10萬億元,是2013年的1.8倍;2013年到2020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417.27,年均增速達到22.64%……

  協同是針,創新是線,一個更加緊密的協同創新共同體正在京津冀加速成型。(曹政)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創新“候鳥”燕郊築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