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館演好戲 沉睡古建再現生機

日期:2023-03-30 09:2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會館演好戲 沉睡古建再現生機
  • 會館演好戲 沉睡古建再現生機

  原標題:會館演好戲 沉睡古建再現生機

  春水初生,萬物復蘇。前門三里河畔,一派生機盎然。游客從長巷頭條最北端步入公園,既能看到老北京的朱門黛瓦、衚同風情,又可同時欣賞充滿江南水鄉韻味的青磚石橋,這裡雖處於繁華之地,卻未染分毫喧囂。沿三里河河道一路漫步,縷縷戲音傳入耳中,顏料會館正在上演的戲曲演出,讓古色古香的街區頓時“生動”起來。

  從2021年起,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專門研究制定關於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聚焦打造會館演藝新空間,讓更多文藝精品走進群眾生活,形成市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新消費,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發揮會館舊址在保留城市文化記憶、推動老城整體保護中的積極作用。

  在正乙祠(銀號會館)聽崑曲經典、在顏料會館聽一齣評劇,在福州新館欣賞沉浸式北京曲劇《林則徐在北京》……“會館有戲”品牌以歷史悠久的會館為載體,匯聚北京優質演出資源,着力探索傳統戲曲的時尚表達,一場場“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雅”的精彩演出讓古老會館再現勃勃生機。

位於西城區銀號會館舊址內的正乙祠戲樓2022年4月重張,定期上演由專業院團北方崑曲劇院量身打造的優質演出。

位於西城區銀號會館舊址內的正乙祠戲樓2022年4月重張,定期上演由專業院團北方崑曲劇院量身打造的優質演出。(方非 攝)

位於東城區的顏料會館聚焦年輕消費群體,引入評劇、相聲、民樂、兒童劇等多類別藝術,提供豐富文化體驗。

位於東城區的顏料會館聚焦年輕消費群體,引入評劇、相聲、民樂、兒童劇等多類別藝術,提供豐富文化體驗。(鄧偉 攝)

會館演好戲 沉睡古建再現生機

  體驗幾百年前的游子“舊時尚”

  在環境清幽的老城區,坐落於東城區青雲衚同的顏料會館是一處既具古樸韻味又充滿朝氣的所在。從外觀看,這是一幢青磚二層建築,朱紅色的窗欞透着古樸,而當鑼鼓點響起,這座已有400多年曆史的古建築頓時迸發出朝氣與活力。

  2022年起,由一群喜愛相聲的青年組成的新興相聲團體“大逗相聲”常在此舉辦演出。近日,中國評劇院演出的《摺子戲》經典唱段專場上演,這也是北京演藝集團2023年重啟顏料會館新一輪“會館有戲”常態化演出後的首場演出。此後一個月,課本劇《課本中的北京》、中國雜技團雜技魔術專場、北京曲劇名家名段演唱會、京味鼓曲專場等將輪番登場。

  實際上,在這座古建築中品戲,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史料記載,顏料會館始建於明代中葉,由山西顏料、桐油商人集資所建,時人常在此雅集聽戲。將這項傳統再度激活的,是北京一系列活化利用文物建築的創新政策。

  讓首都市民走進會館戲樓,體驗一種全新的演出形式——那是幾百年前落腳京城的外鄉游子品味家鄉戲的“舊時尚”。《北京會館檔案資料》記載,北京各處會館中有17所建有大小不等的戲樓。外地人士來京想看家鄉戲,會館便成了好去處。湖廣會館唱漢劇、河南會館唱豫劇、山西會館唱蒲劇、廣東會館唱粵劇、安徽會館唱黃梅戲……各種地方戲紛紛在同鄉會館中上演。

  而今,演出內容發生了變化,演出場地仍分量十足。戲樓歷史從100多年到400餘年不等,其中有兩處級別足夠高——湖廣會館和安徽會館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眾多會館以這種方式集體亮相,這在會館核心功能廢止後的近百年來尚屬首次。

  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發佈《關於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工作方案》,提出打造會館演藝新空間。同年9月,“會館有戲”系列演出之“遇見湖廣”在湖廣會館舊址戲樓拉開帷幕,“會館有戲”品牌全面啟動。隨後,顏料會館、臨汾會館、台灣會館、福州新館、正乙祠(銀號會館)等加入其中,先行先試,引進文藝院團演出,一批量身定制的“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演出在不同會館上演,百年戲臺再現光影,沉睡文物煥發新生。不少對會館懷有深厚情感的市民堅信,會館重生的時機已經到來。

  打造古戲樓界的“國家大劇院”

  北枕國家大劇院,東望前門大街,西鄰宣武門天主堂,南接琉璃廠文化街,正乙祠戲樓所處的前門西河沿算得上佔盡了地利。這裡曾是京城早期的“金融街”,銀號、錢莊雲集。銀號會館舊址中藏着一座二層戲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室內劇場,被譽為“中國戲樓活化石”。

  自2022年4月修繕一新後重張,正乙祠再度恢復了往日繁華。從開幕駐場戲《天官賜福》到《墻頭馬上》《憐香伴》,再到與梅蘭芳紀念館、報國寺聯動創排的《遇見梅蘭芳》之《游園尋梅》、沉浸式曲劇《茶館》,“會館有戲”讓這座有300餘年歷史的戲樓重煥風采,成為市民品鑒好戲的新平臺。

  正乙祠古戲樓的煥活重生,也得益於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創新舉措。正乙祠曾於2018年底關門謝客,此後,市文化和旅游局經深入調研後決定,將正乙祠戲樓交由北方崑曲劇院修繕、運營及使用。北方崑曲劇院自1957年成立以來,60多年來始終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演齣劇場。如今,劇院有了一個可供自己支配的演出平臺。古建與專業院團達成雙贏,可謂“珠聯璧合”。

  修繕提升為會館的“新生”提供了硬體上的保障,文藝院團的入駐則提供了可持續的內容。開幕駐場戲《天官賜福》就是為戲樓量身定制的作品。它既沿襲了崑曲藝術的美學韻味,又結合時代審美和戲樓的古風古韻進行了創作改編,巧妙運用煙霧、多媒體等舞臺手段,帶來極具歷史厚重感的觀演體驗。

  正乙祠戲樓總經理張鵬驕傲地介紹,在一款點評APP上,正乙祠的評分始終高達4.9分(滿分為5分),足見大家的認可。一談到正乙祠,張鵬眼裏便閃現着光,“小而美、小而精是正乙祠在眾多會館中的優勢,就像是北京城中一顆小小的卻又非常璀璨的明珠。”張鵬希望,未來人們來此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座古老的戲樓,還能從中體驗到更多多元文化與新潮流的碰撞,正乙祠能成為古戲樓界的“國家大劇院”。

  張鵬對於正乙祠的發展有着細緻的規劃。“眾所周知,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的作品,要具有一定的藝術性。”那究竟什麼樣的戲才配得上正乙祠300多年的底蘊?張鵬認為,正乙祠一定要與優秀藝術家合作,創造藝術精品,讓觀眾走進來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這裡獨有的文化氣息。“雖然正乙祠叫戲樓,但我們對於它的定位不光只有戲。戲樓作為中國最傳統的舞臺呈現方式,既然戲曲可以走進西方劇場,為什麼西方的藝術形式就不能走進我們傳統的戲樓,産生新的化學反應?”

  眼下,張鵬正忙着為即將到來的“正乙祠重張一周年演出月”做準備。為了更好地呈現演出,正乙祠近期啟動了小型修護工程。“當觀眾再來到這裡時,會比之前更加漂亮。”

  每一處會館都有拿手好戲

  前門東區是北京會館最為集中之地。距離顏料會館不遠處的臨汾會館,就展現出與前者不一樣的風格。作為本市首家會館文化陳列館,臨汾會館演出空間較小,因而,引進來的是猴戲、變臉、滑稽戲等“小而精”的表演。在活化利用中突出個性,實行一館一策,推出自家的拿手好戲,這成為全市會館舊址探索發展的共識。

  位於騾馬市大街51號的福州新館,是林則徐與福建籍在京官員籌建的同鄉會館。結合禁毒教育基地功能,福州新館與北京市曲劇團合作,於2021年底推出“會館版”北京曲劇《林則徐在北京》,邀請觀眾在林則徐當年倡建並生活於此的會館庭院三處空間內,跟隨劇情發展移步換景,體驗沉浸式演出。

  “會館有戲”的首發地湖廣會館是全國會館文化運營的成功代表。自1996年修繕一新後,這裡一直是京劇表演的重要場所,名聲在外。近年來,沉浸式演出“遇見湖廣”創新上演。演出將會館分為兩個區域,門廊與文昌閣院子為“沉浸區”,觀眾在此既可觀賞文藝院團文創周邊,也能參與戲曲《西廂案》劇本殺。“演出區”古戲樓則備足好戲,雕梁畫棟間,北京5家文藝院團的演員帶來崑曲、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北京曲劇經典唱段,還有專業演員以邊彈、邊唱、邊説的形式講述會館歷史。

  同樣由湖廣會館管理方天橋盛世集團運營的安徽會館也將古戲樓作為表演空間,與北方崑曲劇院合作,在自然光線的條件下,不插電、不借助電子音效,演出崑曲《憐香伴》,觀眾得以近距離感受戲樓採光設計之巧妙和聆聽原汁原味的自然人聲。

  “敦親睦之誼,敘桑梓之樂”,會館是北京城市發展和古都文化開放融合、生生不息的重要見證。如今,各家會館不斷錘鍊拿手好戲,便利京城市民沉浸式品味名角、名劇、名段味道,大戲看北京、好戲在會館的生動局面全面形成。(劉臻)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會館演好戲 沉睡古建再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