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條文化帶 承載古都“城市之魂”
原標題:三條文化帶 承載古都“城市之魂”
大運河畔碧波蕩漾,萬里長城巍峨雄踞,西山腳下湖光塔影。北京三條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承載了北京“山水相依、剛柔並濟”的自然文化資源和城市發展記憶,是北京文化脈絡乃至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2017年發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將三條文化帶列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重要內容。如今,三條文化帶建設正不斷取得實效,成為首都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為打造北京文化金名片增色添彩。
一脈運河 新澤古都
沿着大運河遺跡穿行北京城,一處處文化遺産點綴在82公里的河段,與拔地而起的大運河博物館一起,串點成線,古今輝映,形成大運河文化帶,見證千年運河的新生。
既要保護好大運河,又要挖掘好大運河文化。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強調,“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範作用。”
2017年8月,北京成立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入實施階段,並正式寫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
隨後,北京在沿線各省市中第一個編制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在全國率先印發實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先行的頂層設計,為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保駕護航。
運河滋養着北京,北京同樣守護着運河。
沿線50余處水源、閘、橋梁、古遺址、古建築等遺産點位,隨着北京市的摸底、修繕,逐漸成為“文化明珠”,展露於世人面前。
白浮泉,位於昌平白浮村,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起點。2018年,白浮泉遺址迎來新生。根據《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經過騰退、搬遷,在此規劃建起了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預計4月開園。
在永通橋東側不遠處,因對大運河沿線文物禦制通州石道碑保護勘測,路縣故城遺址被意外發現,通州建城史也因此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如今,一座包含博物館、復原遺址在內的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正在建設之中。
大運河北京段主體——通州大運河現已打造成了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大運河沿線的4座公園串聯起來,形成有歷史、有文化、有生態、有活力的10余公里景觀帶,正向着北京東部首個5A級景區邁進。
大運河畔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已於2020年9月與公眾見面。這是一座運用近自然的生態修復方式打造的公園,開園第一年就已實現碳中和。這其中,最值得期待的當屬坐落於綠心公園西北側的“三大文化設施”——博物館、劇院、圖書館,預計於2023年年底建成投運。
運河遺跡的故事早已定格,運河文化的故事則方興未艾。
如今,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京津冀運河文化展”、“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京杭對話”機制等文化活動接踵而至,集中展示“運河復興”。
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6月24日,京冀段62公里正式通航,讓漫游運河話千年成為現實。隨後,市文旅局在沿線七區打造了“古韻新風,運河之濱品文化”等10余條運河主題精品旅游線路,激發文旅消費活力,豐富運河文化故事。
從遺址公園、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到古建築、古村鎮、古技藝,再到博物館、圖書館、劇院,不管是曾經散落在大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産,還是城市發展中新建的文化設施,都隨着大運河文化帶北京段的建設,或越發明亮,或即將閃耀,串起一條河,滋潤一城人。
一卷錦繡 長城萬姿
在北京崇山峻嶺間綿延520.77公里的長城,跨越千年時光蜿蜒而來,在持續不斷地保護和文旅開發中,重現磅礡滄桑之美。
現存北京長城主要包括北齊和明兩個歷史時期的遺存,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不僅擁有中外聞名的八達嶺長城,還有“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萬里長城獨秀”慕田峪長城等。
保護和利用是長城文化的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嘉峪關時強調,“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産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礡力量。”
據長城資源調查情況顯示,北京長城保存程度好、較好和一般的各類型遺存約佔總量的33%,保存程度較差和差的各類型遺存約佔總量的41%,已消失的遺存約佔總量的25%,未經調查的遺存不足1%。
2019年,《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髮展規劃(2018年—2035年)》公佈,針對北京長城的保護修繕力度進一步加大。規劃提出,到2035年,通過搶險、日常維護等手段,北京市將實現長城本體和載體全線無險情。
2020年,全國首個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在懷柔區箭扣長城腳下掛牌成立,成為全國磚石長城修繕示範點段。以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掛牌成立為契機,北京把工作重心由長城一般性保護工程向研究性修繕項目轉變。
2021年12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公佈,《規劃》明確了北京長城“一線五區多點”的總體佈局,提出北京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以“中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的先行區”和“服務首都及國家對外開放的文化金名片”為形象定位,以“漫步長城史卷的歷史文化景觀示範區”和“文化、生態、生活共融發展的典範區”為建設保護目標。這其中包括北京長城文化系列節慶活動、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箭扣長城修繕項目等3項國家級標誌性項目及“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等7項市級項目。
規劃公佈一年來,各項工程有序推進。“目前,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項目已完成國際招標。大致計劃是將既有的中國長城博物館以及周邊幾處建築,如已經閒置的金源隆酒店建築,進行整合利用,形成一處新的中國長城博物館。”北京建築大學教授湯羽揚介紹。
圍繞長城主題的各項文化活動和文創産品也異彩紛呈,長城文化節、長城文創大賽,長城國禮、長城科技體驗項目、長城數字文創、原創長城文藝精品等讓長城IP人氣高漲,長城新春祈福、新年燈會、玩轉“夜長城”、“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探訪線路等文旅活動的推出,更是讓古老的長城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未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裏還將舉辦一系列品牌活動,比如長城騎行、長城設計周,支援國際長城馬拉松等戶外活動,舉辦國際長城徒步大賽等,方便市民走近長城,並享受長城獨特的文化魅力。”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傑表示。
到2035年,這座沒有圍墻的公園將全面建成,屆時,長城管理開放的長度有望達到北京長城總長度的10%左右。
一帶山河 熔古鑄今
西山是北京的父親山,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
一山一河,覆蓋了大興、房山、門頭溝、石景山、豐臺、海淀、昌平、延慶8個區的全部或局部,為北京平原提供了文明和城市誕生、發展的舞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院長、北京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秀直言:“西山永定河孕育了北京城、培育了北京文化、養育了北京人。”
但這山這水,並非亙古不變。茫茫西山,曾經枯槁,滔滔大河,一度斷流。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國家林業局聯合印發《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提出集中利用5至10年時間,逐步恢復永定河生態系統,將永定河打造為貫穿京津冀晉的綠色生態廊道。
北京市、門頭溝區相繼啟動多項永定河流域生態修復和治理的措施。2019年,生態補水和生態治理的效果開始顯現,2021年,永定河747公里河道實現26年來首次全線通水,保持全線通水兩個多月。2022年,永定河全線通水的時間達到了123天。
永定河是生態之河,更是文化之河。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文化遺産:七十萬年前,北京猿人在周口店生活;一萬多年前,東胡林人定居於西山;三千年前,周封燕國於房山琉璃河……
時至今日,這片傍着西山、倚着永定河的遺存,隨着北京經濟社會的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掘和保護。尤其是《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帶(2018年—2035年)保護髮展規劃》的出臺,千萬年的文化遺産得以復興。
來自國內外諸多領域的學者和設計師,為猿人洞設計了一個特殊的綠色保護裝置——由825個玻璃鋼材質的葉片組成,共有3400多平方米,這些葉片,設計靈感來自於穿山甲的鱗片,既可以保護猿人洞不受風雨侵蝕,也將人工造物對地形結構的影響降到最低。
在周口店遠古人類遺跡得到保護的同時,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岸邊,門頭溝區齋堂鎮的深山中,北京境內已知最早的農耕文明東胡林人留下的遺跡,也在不斷發掘和保護。2021年,東胡林遺址成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三山五園作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耀眼的明珠,域內上莊地區數百年的京西稻,近年來重新恢復了活力,這個原本只供給皇家的貢米,如今已經成為北京地理標誌農産品。
京西門頭溝的琉璃渠村,700多年曆史的皇家琉璃窯廠因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建設得以保存,並開啟了一場持續三年的文化拯救活動,保護、轉型、改造、升級,廢棄的琉璃窯廠,變身為嶄新時尚的文創園區。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還有首批五個國家文化公園之一的盧溝橋國家文化公園,“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正在加快建設,房山區正在將周口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為5A級旅游景區……
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七十年的建都史,豐富的生態資源、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如今都是當代北京城市建設的財富。隨着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對於北京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在成體系、成規模,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資産轉變,並不斷創造出新的文化産品,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引導人民從文化自信邁向文化自強。
“一河永定,一門廣開。高山仰止,西望東來。”亙古屹立的群山、永恒流淌的河流,曾經育成了千萬年的文明史,如今依然在塑造着北京這座城市未來的模樣。 (周懷宗 行海洋 展聖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