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同興和修繕記

日期:2023-01-13 09:12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百年老店同興和修繕記
  • 百年老店同興和修繕記

  原標題:曾是清宮造辦處技藝傳承地 正在修舊如舊煥新生 百年老店同興和修繕記

  天壇北側、金魚池中區3號樓,京城知名老字號、百年建築同興和木器店舊址正在進行保護性修繕,由從事古建築、老房子修繕40年以上的老工匠們主持修繕,這座百年建築將煥發新生。

老工匠主持修繕

老工匠指導施工人員在同興和木器店舊址現場修繕。

百年建築同興和木器店舊址

老工匠指導施工人員在同興和木器店舊址現場修繕。

  老工匠指導施工人員在同興和木器店舊址現場修繕。

  溯源

  百年小樓大有來頭

  冬日,同興和木器店舊址四週立著圍擋,自2022年9月進場施工,至今已有四個月。透過擋板細看,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滄桑小樓,高十余米,墻體上隱約可見“古玩”、“同興和”等字樣,磚雕、牌匾等處處透著古樸,這裡曾是清宮造辦處技藝傳承地之一。

  清雍正年間,清宮造辦處自養心殿移出,作坊匠人聚集在南城曉市大街魯班館一帶。1835年,一位姓程的木匠創辦了同興和硬木傢具店。1920年後,同興和吸收了造辦處的能工巧匠,在曉市大街興建這幢二層洋樓,距今已有100多年。

  1955年,公私合營之後,同興和一度成為職工宿舍。屋頂、墻體和樓梯等年久失修,2017年被判定為危房。住戶騰退後,2020年起,東城區屬企業京誠集團和北京建築大學設計團隊著手開展修繕設計。

  修繕前,木器店整體保存尚好,入選北京市首批歷史建築。“面對這幢百年建築,我們起初沒有輕易下手,而是邊拆臨建、清理內部,邊研究、考證和設計方案,開展研究性修繕,這個過程花了足足兩年多時間,從2020年一直到2022年9月。”京誠集團崇西房管公司副經理武冠利説。

  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為了嚴格遵循這個老建築修繕原則,他們請來從事古建築、老房子修繕40年以上的老工匠們,帶領施工方駐紮現場,主持修繕。

  鑲補柁頭

  替舊換新如拼插積木

  同興和木器店是一棟二層磚木結構建築,以松木為主,中間一個天井,木樓梯旋轉將人引至二樓,頭頂檁、梁、椽縱橫交錯,彰顯著中國傳統木結構的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秩序。

  經歷百年,小樓中的木結構很多都已嚴重糟朽,二樓的大柁就是如此。“這是大柁,也就是房樑的一段,糟朽的部分主要是一端,也就是柁頭。”老工匠李金福解釋,這位66歲的老工匠自進場施工以來風雨無阻、幾乎每天到崗指導修繕。他手中的松木柁頭,截面尺寸一米見方,但因糟朽嚴重已呈深棕色,一碰邊緣碎屑便簌簌下落。

  “大柁整體是好的,就這一塊朽了。”著手前,李金福等老工匠們和設計方、施工方等進行了多次現場定案。“按照最小干預原則,要避免整根換掉,最好把糟朽部分剔除、隨形做新柁頭,最後抱箍加固。”李金福解釋,這個過程相當於將兩塊積木拼插在一起。

  拼插修復,要求兩塊“積木”嚴絲合縫。新柁頭怎麼做?考驗著老工匠們的手藝。李金福憑藉50年的木工經驗,先將糟朽部分剔除,並在不破壞原有結構基礎上剔出一個盡可能規矩點的造型,然後再逐一測量各個部位尺寸,按尺寸在新料上打造出一個新柁頭,再一次次手工打磨、實驗,讓新柁頭與原來部分嚴絲合縫地安插上,最後再通過膠和U形鐵抱箍加固,一個完整無缺的大柁重現眼前。

  不止大柁如此,樓內多根糟朽的立柱也沒有整根更換,而是通過傳統工藝“墩接”,即截取腐朽部分,接上新的木材,保證其構件功能。

  修繕屋面

  按照古建標準“三漿三壓”

  修繕現場,年近七旬的苗世常身手敏捷地爬上腳手架,登上屋頂,現場指導工人鋪設。

  小樓屋面是合瓦屋面,形制為三連卷坡。“小樓整體保護基本完好,這個合瓦屋面功不可沒。”這位老瓦匠説,木結構的天敵就是水,100年前初建時合瓦鋪設精心、牢固,100年間基本沒有漏水,保護了小樓內的木結構免受雨水侵蝕。

  然而,年久受潮,樓內的支撐柱仍有不少糟朽,所以此次修繕雖然挑開了屋頂、卸去了柱子的荷載,但檁等大木結構和外墻基本沒動。因此,柱子完成墩接後,屋頂還要按照原工藝恢復性修建。

  “我們按照古建修繕標準,採取苫灰背的方法修繕屋面。”苗世常説,灰背就是屋面的基礎層,用的是麻刀灰,也就是白沙灰漿裏添加麻以提高結合度。“苫灰背時要分層,切記不可一次成型。”施工現場,苗世常一邊演示,一邊帶領施工人員施工,先澆灰漿後趕壓,趕壓就是用灰拍子壓實,鋪一層漿、壓一次,三漿三壓,達到壓實、壓光、出亮、無裂縫的標準。

  不止屋面修繕,鋪設合瓦也要發揚“工匠精神”。“底瓦月牙向上、蓋瓦月牙向下,瓦片的邊緣要用灰縫封堵,肉眼可見砂漿均勻、封堵嚴密、橫平豎直才算合格。”老工匠劉京生説。

  這樣一來,屋頂從下向上依次為望板、護望灰、防水層、灰背、合瓦,既保持了原工藝,又提高了防水性能,讓老建築堅固長久。

  復原檻窗

  手作線刨還原弧度線條

  在修繕前,各界專家學者對木器店修繕建言獻策,大家一致認為,這幢百年建築整體比例適當、沉穩精緻,是北京城不可多見的工藝與審美相結合的建築精品,具有極高的建築、歷史、藝術及社會價值。

  誠如專家學者們所説,在這座百年建築精品裏,隱藏著不少巧思。以二樓的檻窗為例,不但帶有傳統花飾紋樣,窗框上還有不同的弧度和線條,它們層次豐富、凹凸有致,將檻窗襯托得很有立體感。然而,修繕前檻窗不少部位已糟朽,需重制更換。

  整個小樓裏,共有11處這樣的檻窗。“這些弧度、線條都是當年修建小樓的工匠們手工打造的,還原首先得有能刨出同樣弧度和線條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線刨。”老工匠李金福説。然而,刨刃形狀等都已沒有先例可循,需要製作一個能刨出“同款”的全新線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複製這些弧度和線條,李金福先用遊標卡尺將老構件量出尺寸,再依據尺寸打磨刨刃,最終手工製作了多種線刨。製作一個線刨需要2天時間,他不厭其煩、精工細作,“哪怕刨刃角度差幾度,刨出的效果都大相徑庭,所以一定要沉下心來精細製作。”最終,李金福使用多個線刨依次在木料上刨出不同的線條弧度,形成了高低、寬度、角度各不相同,卻和諧統一的裝飾線角,一塊塊複製成功的嶄新木料替代了原有的糟朽檻窗,百年檻窗煥發新生。

  仿製雨水鬥

  色卡比對調色保留原樣

  在最早的小樓踏勘中,攀上腳手架向高處去,在小樓屋頂生銹的雨水管頂端,技術組人員驚喜地發現了一組“藝術品”——鐵藝雕花雨水鬥。

  兩個雨水鬥分佈在東北角、西北角,雖然銹跡斑斑,但依舊掩蓋不了它的精美工藝和富有節奏感的律動。每個雨水口上各落著一隻栩栩如生的“鐵蝴蝶”,捲曲的觸須、舒展的翅膀,仿佛是不經意的落腳。“這樣充滿想像力的裝飾手法出現在雨水鬥上,技藝與審美情趣並重,在我的從業生涯中是第一次見。”項目設計負責人倪越説。

  針對雨水管和雨水鬥這樣的金屬構件,倪越召集老工匠、施工方等一起想辦法,拿出專屬方案。“對於現狀比較好的‘鐵蝴蝶’,我們先用試劑做試驗,去除了構件上的有害銹。其他完全銹化的,則需要仿製更換。”施工負責人劉嘉瑞説,眼下,在通州找到了一家工廠進行仿製,老工匠們一次次用色卡比對調色,並打磨做舊,既繼承“鐵蝴蝶”的精美工藝,又保留原有的老勁兒。

  “跟著老工匠們現場學習,每一部分、每個構件都有專屬的修繕方法,我不僅學到了技藝,更感受到了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劉嘉瑞説。(李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百年老店同興和修繕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