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鋪壁畫“活”了

日期:2023-01-12 09:2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十鋪壁畫“活”了
  • 十鋪壁畫“活”了

  原標題:十鋪壁畫“活”了

  京西翠微山南麓的法海寺,藏有十鋪距今近600年的明代最高水準壁畫。如今,山腳下建成全新的壁畫藝術館,壁畫內容被數字化高清呈現,遊客不用前往法海寺,也能獲得沉浸式觀展體驗。

  一座壁畫藝術館,沉澱了石景山區多年來文物保護的探索和積累。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形成的寶貴數字資産,讓“沉睡”的壁畫動起來、活起來,成為展現首都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又一范例。

法海寺壁畫藝術館球幕影院

  法海寺壁畫藝術館球幕影院(吳鏑 攝)

  皇家壁畫翹楚長期默默無聞

  京西古道模式口,悠悠駝鈴數百年,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自2016年啟動修繕改造,石景山區引入一批年輕態商業,為古街注入活力。如今,與模式口一起“活”起來的,還有翠微山南麓的法海寺及其明代壁畫。

  法海寺並不知名,但它的壁畫卻極為精美。京西古道上為何存有這樣精美的壁畫?原來,明正統四年(1439年),御用太監李童為報皇恩,托夢白衣老人找到這塊風水寶地,集資修建了這座寺廟。4年後建成時,明英宗朱祁鎮賜額“敕賜法海禪寺”。

  法海寺依山勢層疊而建,四進院落,氣宇軒昂。拾級而上,進入大雄寶殿,十鋪壁畫精美呈現在眼前。壁畫共繪有77個人物,有男女老幼,佛神菩薩,姿態各異、神情不一,歷經近600年依然色彩艷麗。

  這些精美壁畫來自宮廷“工部營繕所”,由畫士官宛福清等15人創作完成,他們採用古代傳統“描金”和“瀝粉貼金”技藝,讓壁畫既金碧輝煌,又有立體浮雕效果。最為精美的“水月觀音”像,觀音身披白紗衣,披紗上綴有一朵朵六菱花,每個花瓣均由48根金線組成,細如蛛絲、薄如蟬翼,閃閃發光,令人叫絕。

  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觀賞壁畫後,曾用“最精緻、最艷麗、最民族化”來評價。可以説,法海寺壁畫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水準,與敦煌、永樂宮壁畫相比各有韆鞦,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同時也是北京地區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畫。

  這樣的明代壁畫藝術,卻沒能在歷史長河中保持住光彩,隨著明朝滅亡,它的繁榮戛然而止。20世紀30年代,英國女記者安吉拉·萊瑟姆將她遊曆法海寺的情景發表在1937年的《倫敦新聞》畫報上,曾一度讓沉寂的法海寺重回人們的視野。但直到今天,法海寺壁畫仍有神秘色彩。貴為明代皇家壁畫的翹楚,長期默默無聞,不為公眾所熟知。

  壁畫真跡開始保護性開放

  法海寺壁畫穿越近600年,至今仍然不開裂、不變質,色彩保持艷麗,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但文物保存至今已比較脆弱,天氣變化、人類活動等都可能對其造成影響。

  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徐悲鴻、葉淺予等多位文化名人相繼為法海寺壁畫發聲,時任文化部部長的沈雁冰致函北京市人民政府,要求對法海寺壁畫進行保護。在政府主管部門推動下,法海寺先後被評為北京市首批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法海寺文物保管所成立,法海寺文物保護步入正軌。

  “作為屬地政府,石景山區貫徹‘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加強管理、合理利用’方針,在城市建設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探索文物合理化保護的最優路徑。”石景山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1983年起,石景山區對法海寺進行了多次大規模修葺,翻修山門,補修加固周圍垣墻,增設對大雄寶殿壁畫的保護設施,重建四大天王殿,水電改造、綠化,紅墻金瓦、油漆彩繪,讓整個法海寺煥然一新。1985年5月1日,法海寺正式對外開放。

  進入21世紀,文物保護觀念發生轉變。“身居寺廟的壁畫不能被單純保護為文物標本,法海寺壁畫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理應讓更多人了解。對於我們這一代文物工作者來説,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迫在眉睫。”法海寺文物保管所所長龐獻輝説。

  從2003年開始,石景山區申請將法海寺修繕納入北京市“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項目,在原址復建了藥師殿和藏經樓,恢復了法海寺始建時期的建築格局。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法海禪林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與以往不同,這次修繕創新採用了“珂羅版”技術對壁畫進行原大複製,這種技術利用照相平版印刷複製工藝,可90%還原真跡的原貌。“珂羅版”壁畫在復建的藥師殿內展出,為遊客提供了觀賞壁畫的新窗口。

  “這項工作標誌著法海寺文物保護工作向保護與利用並重發展。”龐獻輝介紹。採用“珂羅版”複製壁畫後,壁畫真跡開始實行保護性開放,通過預約控制參觀人數,每場參觀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並採用完全避光的方式,遊客全程只能使用冷光源手電進行補光,從而讓壁畫真跡得到更多“休息”。

  數字復原為保護提供新思路

  “珂羅版”技術在應用之初是一項創新的文物保護方式,但隨著時間推移,其局限性逐漸顯現:受技術條件限制,壁畫真跡的一些精彩細節難以呈現,且複製品也逐漸出現褪色現象。尤為遺憾的是,這樣複製的壁畫仍然是靜態的、不可移動的,不利於壁畫藝術的大範圍普及、展示和推廣。

  逐漸興起的數字化技術為法海寺壁畫復原和保護提供了新思路——建立壁畫基礎數據庫。2016年8月,石景山區啟動法海寺明代壁畫三維矩陣圖像採集工作,力圖通過先進的數字技術手段,完整展現法海寺壁畫全貌。

  圖像採集工作要求十分嚴格,既要保護壁畫真跡完好無損,又要最大程度高清晰採集圖像資訊。由於壁畫真跡長期處於黑暗環境,普通光源會發熱,長時間照射將對壁畫産生不可逆轉的損害。因此,採集工作使用了冷光源,最大程度還原自然光亮度的同時也不會發熱,很好地保護了壁畫。採集過程中,呼吸産生的二氧化碳也會對壁畫産生不利影響,因此人員的進出也受到嚴格控制。

  法海寺壁畫面積大、通道窄,工作人員需要在小範圍內完成高精度作業。如寺廟大殿扇面墻後面的“水月觀音”像面積達20.25平方米,而採集器一次只能拍攝30釐米×60釐米的圖像範圍。為了完成這一鋪壁畫的採集,採集器至少要調節一百多次,整個過程持續數小時,工作人員必須一直站在殿內狹窄的環境中,隨時調節角度、燈光,從而保證收集的圖像最大程度還原真跡。

  2019年4月26日,通過數字技術採集並“立體重現”的法海寺壁畫在藏經閣亮相展出,遊客可通過觸摸一體機、高清LED大屏、4K高清電視等數字化科技設備感受壁畫藝術之美。

  數字化復原壁畫意義重大。數字媒體展示方式不僅突破了大雄寶殿壁畫真跡參觀條件的限制,而且展示的內容更加清晰、更加豐富,真正讓過去“沉睡”的壁畫“活”起來。

  從此,法海寺壁畫進入了4K高清影像時代。

法海寺

  法海寺(吳鏑 攝)

法海寺壁畫藝術館展廳

  法海寺壁畫藝術館展廳(吳鏑 攝)

  新館建成提供沉浸式體驗

  擁有了基礎的影像數據,法海寺壁畫展示的內容和形式變得無限多元。近年來,轄區內以科技服務、數字創意和新一代資訊技術為特色的高精尖産業體系發展迅猛,讓石景山區對壁畫數字化展示有了更多底氣。同時借鑒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等成功經驗,在法海寺之外建立一座全新的數字化壁畫藝術館成為可能。

  法海寺壁畫藝術館由原西山翠林茶社改建而成。從門外看,青山翠柏掩映,古色古香,朱漆木門上書“翠微丹青”。推開木門,落地窗內,設置了接待大廳、序廳、壁畫廳、球幕廳、復原廳、尾廳等展示空間,將法海寺壁畫的前世今生、創作細節、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等娓娓道來。

  乘坐電梯下行,負一層的展廳是藝術館的核心展區,序廳裏的4塊巨型螢幕首先介紹了法海寺的“五絕”,在展示法海寺壁畫時,4塊螢幕全部打通,整體呈現壁畫的空間佈局、內容結構。

  再向前走,一幕幕4K高清顯示屏詳細展示了法海寺壁畫的具體內容,展示的人物、畫面尺寸均1比1還原真跡,還能動態高清展示局部細節,配套詳細語音講解。如“水月觀音”像,高清螢幕可以將壁畫的細節放大到極致,清晰地展示每一筆技法,特別是觀音身上的白色披紗。同時,與此屏形成三角形佈局的還有兩個大小相同的螢幕,將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像放在一起對比,分析其技法如何在頭部眉眼完全一樣的情況下,通過細節區分不同的人物形象。

  “我們通過技術手段,放大、拉近展示局部精彩細節,並逐項介紹壁畫內容,讓觀眾有充足的時間了解壁畫,整體觀賞下來時長可達4個小時。”法海寺壁畫藝術館館長劉曉波介紹,“我們還引入了國內外近百個文物、石窟資料,與法海寺壁畫進行橫向對比,讓觀眾更加清晰直觀了解法海寺壁畫的來源與影響。”

  作為藝術館的一大亮點,展廳每到固定時間,所有螢幕都會停止,統一播放法海寺壁畫的動畫視頻。此時,整個展廳從頂部到墻壁到地面,全部變成一個藝術整體,讓觀眾充分享受置身於壁畫藝術世界中的沉浸式體驗。

  此外,展廳內還設有一座360度全環繞的球幕影院,播放《夢·法海》影片,講述關於法海寺壁畫畫師宛福清創作壁畫的故事。畫面中所有的人物、動物形象均取材于法海寺壁畫,並通過3D建模展示出來,帶領觀眾穿越回明朝建寺之初,回顧當年文人畫師的創作風采。

  數字化展陳如今走出國門

  法海寺壁畫藝術館通過應用新型的數字技術,突破了空間、時間維度上的限制,完成了不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轉型,讓文物壁畫動起來、活起來。

  前期,在法海寺壁畫完成三維矩陣圖像採集後,石景山區已經做出了部分壁畫藝術展示的創新嘗試。龐獻輝介紹,法海寺壁畫數字影像先後成功亮相緬甸、澳門和文博會、服貿會,向海內外介紹了法海寺明代壁畫藝術,展示了利用三維矩陣數字技術成果製作的數字宣傳片、VR體驗作品等,展現了歷史文化名城和科技旅遊的風貌。

  如今,隨著法海寺壁畫藝術館的建成,進一步擴大了法海寺壁畫數字內容展示的內涵和外延。遊客可以先到壁畫藝術館了解法海寺壁畫,數字化觀展的豐富性、趣味性及沉浸式體驗,甚至優於傳統的壁畫真跡參觀。

  “數字化展陳的好處就是形成了數字資産,這樣法海寺的展覽可以‘走出去’,外面的展覽也可以‘走進來’。”劉曉波介紹,法海寺壁畫如今不但可以走向全國各地,還可以在國外布展,只要有場地和設備,甚至還可以多地同時展覽。藝術館現有的展陳空間和設備,還可以用於引入其他地區優秀的數字化展覽,促進文化交流,豐富遊客的觀展體驗。(孫雲柯)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十鋪壁畫“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