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今輝

日期:2023-01-05 10:0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古韻今輝
  • 古韻今輝

  原標題:古韻今輝

  冬日晨光映朝霞,鐘鼓樓畔蕩起清亮的鴿哨響,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太廟、故宮、景山……中軸線緩緩披上了橘黃色的霞光,桂殿蘭宮,光影成畫,氣勢恢宏,壯美有序。

  南起永定門,北至鼓樓、鐘樓,縱貫北京老城,這條跨越了7個多世紀、全長7.8公里的中軸線,曾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盛讚為“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

  眼下,中軸線申遺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2023年2月1日前將正式提交申遺文本。

  近年來,北京市大力推動中軸線申遺保護,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重點文物、歷史建築、老城街巷肌理得到更好保護,老城居民過上現代生活,古都神韻煥發光彩。

鼓樓

  鼓樓(鄧偉 攝)

永定門北望中軸線

  永定門北望中軸線(鄧偉 攝)

永定門

  永定門(鄧偉 攝)

景山北望中軸線

  景山北望中軸線(鄧偉 攝)

鴿子在衚同上空盤旋

  鴿子在衚同上空盤旋(鄧偉 攝)

鼓樓更鼓表演

  鼓樓更鼓表演(鄧偉 攝)

  保護中軸線就是保護老城

  這是一條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偉大軸線:創始於元代,形成、完善於明清至近現代,歷經750餘年。

  這也是一條體現了東方審美意象極致追求的偉大軸線:北端為鐘鼓樓,向南經過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佈局于兩側,共有15個遺産點。

  “中軸線是北京的靈魂和脊梁,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産生。”梁思成的這句話,準確地道出了中軸線南北延伸、一貫到底的氣魄。

  然而,中軸線並不簡單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巨大建築群和城市空間的組合體。2022年5月下旬,《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經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明確提出對中軸線及其環境實行整體保護,讓中軸線保護有法可依。時隔6個月後,《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公示,這是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産的必備材料之一。獲批後,將成為指導北京中軸線保護、展示、利用、檢測、研究等的基本依據。

  《規劃》不僅明確了15個遺産點,還劃分了遺産區、緩衝區,被稱為中軸線文化遺産的“全景圖”。其中,遺産區包含承載遺産價值的15處構成要素,以及構成要素之間必要的連接區域,總面積約5.9平方公里;緩衝區包含位於遺産區周邊且與中軸線形成和發展聯繫緊密的區域,總面積約45.4平方公里。

  簡單來説,遺産區是中軸線文化遺産的內核,緩衝區是環繞內核的重要外延,內核和外延相得益彰、相互依存。

  總計51.3平方公里的遺産區、緩衝區,佔據了北京老城面積超過60%,幾乎覆蓋了北京老城內所有文物古建和歷史街巷。“貫穿北京老城南北,中軸線始終決定整個北京老城城市格局的龐大建築群體。”中軸線申遺文本編制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呂舟認為,希望通過北京中軸線的保護,能夠盡可能多地促進對老城的保護。

  保護中軸線,不只是保護古建,更是保護整個北京老城。中軸線上,古代皇家宮苑建築、古代禮儀祭祀建築、現代公共建築等遺産構成要素要保護,景觀視廊、城市天際線、歷史街巷、城市標誌物等遺産環境也都要保護。

  “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産是向世界講古代中國和當代中國的故事,是通過申報世界遺産促進整個北京老城的保護,是凸顯北京具有的中國氣派的首都風貌,彰顯和傳承優秀文化傳統。”呂舟説。

  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指引,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北京闊步在路上。

  “繡花功夫”保護遺産

  跨越7個多世紀,歷經歲月洗禮,中軸線各個遺産構成呈現出“類型多樣、形態各異、空間多點”的突出特點。

  “例如作為古代祭祀的區域,天壇、先農壇呈現出莊嚴肅穆的祭祀景觀;從天橋到前門,一直都是商品貿易活躍的區域;從正陽門到故宮,從古至今都承載著政治功能……”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單霽翔説。

  針對這個特點,《規劃》將“深入挖掘遺産價值、持續提升遺産完整性”作為首個保護重點。治理者們通過文物建築修繕、非文物建築整治、大樹景觀優化、石質文物保護等分類措施,不斷提升遺産保護的完整性。

  作為世界文化遺産,位於南中軸線的天壇是我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祭天建築群,其寶貴价值獨一無二。

  展開一張明永樂年間始建時的天壇地圖,其建築佈局整體呈“回”字形,由兩重壇墻構成內壇、外壇兩大部分。然而,伴隨城市化進程,如今天壇的格局卻成了倒“凸”字形。“在現代化進程中,內、外壇部分區域長期被一些單位、民居佔用,最多時被侵佔達90余公頃。”天壇公園遺産辦公室副主任吳晶巍嘆息道。

  保護世界文化遺産,改善民生,近年來天壇及其周邊一批項目啟動騰退。2018年,天壇南門、西門外,核心區最大簡易樓騰退後,被遮擋了半個多世紀的壇墻終於露出真容;2020年,天壇東門外,天壇東裏北區1至8號簡易樓騰退後,原址建起7600平方米的街邊公園,形成自然式混交林,重現歷史上天壇外壇的郊祀景觀;天壇公園核心遊覽區內部,曾經被侵佔的“失地”逐步收復,2019年,天壇泰元門復原修繕工程完工,自此,天壇圜丘壇四座天門遙相對望,天壇內壇終於呈現完整格局!“失地”收復後,作為遊覽空間向遊客開放,新開放面積3.2公頃,再現了內壇莊嚴肅穆的祭祀氛圍。

  完整保護中軸線上的重要遺産,不光有天壇周邊騰退這樣的“大手筆”,也下了精益求精的“繡花功夫”。

  自正陽門向南約3公里,一條開闊的步行空間延伸至永定門,訴説著南中軸700餘年的光陰故事。明清時期,這段路是皇帝出行至天壇祭天或到先農壇扶犁必經的中央禦道。

  近年來,南中軸線上珠市口段等禦道景觀陸續實現貫通,至2022年5月底,3公里禦道中,僅剩永定門公園北門北側的67米尚未貫通。“未貫通的地帶之前是綠地和大容量公交掉頭線,這個公交掉頭線存在了多年,要更改不可能一朝一夕。”東城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褚玉紅説。為了這剩餘的67米,多部門參與、協調,最終調整了掉頭線,為景觀貫通創造了條件。

  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通過騰退未貫通地帶、鋪設倣古禦道、環境整治提升,永定門公園向北延長67米,3公里南中軸線禦道景觀終於貫通!

  夏秋時節,倣古禦道兩側,32株大國槐整齊排列,鬱鬱蔥蔥,向南可看見永定門,向北則直接看到正陽門,烘托著壯美的中軸秩序。

  像保護古建一樣保護雨燕

  相較于天壇、永定門禦道遺址等不可移動的、靜止的文物古建,盤旋在正陽門城樓上的雨燕、響徹鐘鼓樓畔的鴿哨,則是躍動的、非靜止的歷史文化印記,是中軸線上的“活態文化”。

  正如呂舟所言,“北京中軸線是一個古今交融的産物,是一個活著的遺産。”

  因此,在中軸線申遺保護中,雨燕、鴿哨也成為重點。這也是《規劃》中提到的第二個重點,即“保護遺産真實性,保持遺産特徵的豐富性”。

  春夏季節,高大的正陽門城樓上,雨燕棲息盤桓、追逐競飛的景象,已持續了數百年。

  1870年,北京雨燕在北京被首次發現並因此得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候鳥。它們就像一群“空中旅行家”,每年4月從非洲南部飛抵北京築巢繁殖,天壇公園、正陽門城樓、北海公園……古建高樓下總能看到它們翱翔的身姿。8月前後,它們再陸續返回非洲南部越冬。

  截至2022年9月,相關統計結果顯示,北京雨燕的種群數量正在回升,據估算已超過1萬隻,遍佈中軸線沿線、北京老城多處地方。

  像保護古建一樣保護雨燕。從2019年起,正陽門管理處開始嘗試在城樓天花吊頂上為雨燕提供草編的人工巢托,成功幫助了雨燕完成繁殖。

  不必要的人為擾動也在避免。2022年夏季,正陽門城樓啟動修繕,恰逢雨燕繁殖期。考慮到兩者時間有重疊,修繕工期延後,並通過布設在城樓吊頂內部的高清監控錄影機,24小時守護雨燕巢穴的實時狀況。一隻飛離巢穴的雨燕因體力不足落在了城樓的回廊基座上,工作人員為小雨燕補充了水分,並成功放飛。

  發現于北京、成長于北京,北京雨燕被稱為“北京城的精靈”,並當選為中軸線申遺的“代言人”。像雨燕一樣得到重視和保護的,還有中軸線上的鴿哨。

  從鼓樓南望,近前的地安門外大街車水馬龍,兩側或古樸或現代的店舖、青磚灰瓦的平房院向東西延展。然而,當視線拉近,定睛細看,總能看到一些違和的建築,各式各樣的鴿籠就是一種。

  它們是鴿子們的家,卻也是與中軸視廊景觀不協調的部分:通常搭建在平房的屋頂,一般為方形,大小不一,有的高出屋脊、有的寬超屋面。

  鴿籠的顏色更是各異,藍、綠、灰、白各憑喜好;用料也不相同,有的是粗劣的鋼絲網籠,有的是蓋了石棉瓦的簡易房。這一切,與青磚灰瓦、古香古色的中軸視廊整體景觀格格不入。

  鴿子對於中軸線申遺意味著什麼?究竟要不要留住鴿籠?最近兩年來,這一直是龐書經和他的同事思考的問題。龐書經是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規劃所所長,負責中軸線風貌管控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

  “鴿子也是中軸線上的活態文化,悠揚的鴿哨是北京城市的聲音,‘樓鴿翔集’更是中軸線的歷史記憶。”走訪了鐘鼓樓畔的多位鴿子戶,深入系統研究後,龐書經團隊認為,鴿子是老城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是中軸線景觀價值的側面體現。國際社會也支援倡導保護活態文化,因此中軸線上要留住鴿子、留住鴿哨聲。

  前不久,通過與鴿戶攜手改造鴿籠、調整第五立面,一個個鴿籠變得安全、科學,與城市風貌相融和諧。

  鐘鼓樓畔,依舊鴿哨悠揚。

  百姓成為受益者

  根植于北京老城,根植于市民百姓的生活之中,中軸線在一代代人的精心呵護下呈現出勃勃生機。

  百姓是中軸線的守護者,也應是中軸線價值的受益者。正如《規劃》明確提出的第三個保護重點:發揮遺産綜合保護效益,促進老城整體保護,通過遺産保護最大程度推動區域功能優化、民生改善、環境提升等多重目標實現。

  “北京將文化遺産保護與改善人居環境結合起來,使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保護帶來的好處,從而吸引更多人參與到中軸線申遺和老城保護中來。”北京建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秦紅嶺説。

  伴隨中軸線申遺保護,針對核心區歷史文化街區平房直管公房,本市創新性提出申請式退租政策,即居民可根據個人意願,不用等到整院騰退,就能改善居住條件。2021年以來,鐘鼓樓周邊、故宮周邊、大柵欄觀音寺片區等中軸線周邊陸續開展申請式退租。

  毗鄰大柵欄的煤市街,老秦一家三口在這兒住了30多年。登高俯瞰,這一片衚同院落大多房屋基礎設施落後、居住面積逼仄。

  “衚同空間小住戶卻多,我們家總共就15平方米,兒子沒結婚前,我們三口擠在一起住,上廁所都得奔衚同口,夏天雨水倒灌,冬天沒採暖,一直盼望著能改善。”老秦説。

  2020年10月,西城區啟動大柵欄觀音寺片區申請式退租項目,這是本市規模最大的申請式退租項目,項目範圍內的2394戶居民可根據自身意願申請退租、獲得補償,申請共有産權房或公租房,退租小平房、住上大樓房。

  部分居民退租後,留住居民的居住條件同步改善,如補充衛生間、廚房、公共洗衣儲物空間等基本生活功能,織補社區健身、衚同博物館、文化客廳、社區養老等公共服務功能。在改善民生的同時,大柵欄觀音寺片區還正在通過文物活化利用,將範圍內觀音寺、五道廟、譚鑫培故居、梅蘭芳祖居等7個文物節點串聯,形成涵蓋梨園文化、商賈文化、會館故居文化、京味民俗文化等特色探訪線路。

  通過申請式退租,像大柵欄觀音寺片區一樣,成百上千老城住戶都在陸續迎來新生活。

  中軸線申遺保護,老城歷史格局與傳統風貌也不斷被強化。在2022年東城、西城聯合開展的鐘鼓樓緊鄰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提升中,參考歷史老照片,傳統老商鋪重鋪屋面,恢復了原有的硬山頂風貌;一些重點建築立面採用傳統工藝做法和材料,恢復街巷風貌;鐘鼓樓周邊衚同開展公共設施、市政交通等的提升改造,青磚灰瓦、悠然靜美的衚同回來了!

  北京中軸線既是一條歷史文化軸線,也是一條發展軸線。單霽翔説:“申遺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文化遺産能在融入今天公眾生活的同時,健康地走向未來。”

  這條極具生命力的中軸線,正向世界述説著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時代新貌,也彰顯著北京這座現代城市正走向美好的未來。(李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古韻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