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新生

日期:2022-12-29 09:4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古河新生
  • 古河新生

  原標題:古河新生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與萬里長城並稱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世界。作為北端起點,北京自古就與大運河有著不解之緣。新中國成立後,這條古老的運河曾經多次發生水害,也曾因河道淤積變成過臟水溝,落寞沉寂了很多年。上世紀90年代以後,北京圍繞“運河文化”做文章,建橡膠壩,蓄養水面,還清水質,開通航道,整理修繕沿岸文物,進行奧運火炬傳遞……如今,延續千年的運河文脈正在串起沿岸的文化“珍珠”,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畫卷上書寫新篇章。

20221229_010_51605.jpg2019年,大運河通州城市段旅遊通航

  2019年,大運河通州城市段旅遊通航。(馬文曉 攝)

1959年,通州區7個公社的2000多名社員在修建北運河攔河閘

  1959年,通州區7個公社的2000多名社員在修建北運河攔河閘。(李晞 攝)

20221229_010_52605.jpg

  1962年,通縣後寨府公社楊家洼大隊在運河上新建的電力揚水站開始放水。(賀家寶 攝)

1973年,北運河進行綜合治理。圖為人們在疏浚河道

  1973年,北運河進行綜合治理。圖為人們在疏浚河道。(劉樂棠 攝)

1998年,通州區旅遊局和胡各莊鄉推出旅遊度假區。圖為人們乘龍船沿運潮減河欣賞田野風光

  1998年,通州區旅遊局和胡各莊鄉推出旅遊度假區。圖為人們乘龍船沿運潮減河欣賞田野風光。 (李士炘 攝)

  連年治理降低水害威脅

1959年6月18日,《北京日報》2版

  1959年6月18日,《北京日報》2版

1963年7月26日,《北京日報》3版

  1963年7月26日,《北京日報》3版

  提起大運河,很多北京人首先會想到流經通州的北運河。

  北運河屬於海河水系,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段。新中國成立前,北運河水害不斷,1939年曾發生過一次空前的大決潰,一眼望不到邊的洪水,淹沒了兩岸100多萬畝土地,吞沒了814個村莊,沖毀房屋近5萬間,災民數量達到23萬多人。當時,北運河上游潰堤的洪水,已浸入了通縣縣城。(1963年7月26日《北京日報》3版,《北運河今昔》)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有計劃地興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令北運河的水害威脅不斷降低。

  北運河上游最大的河是潮白河,為了減輕北運河的排洪負擔,1950年,潮白河下游興建了潮白新河,如此一來,歷史上一向注入北運河上游的潮白河水,通過潮白新河改向箭桿河排泄,和北運河分了家。從1958年起,懷柔水庫、密雲水庫、臺上水庫先後興建,潮白河洪水得到控制。而十三陵水庫的興建,則控制住了北運河上游的溫榆河水。

  每年汛期到來之前,相關部門還會對北運河等河流的堤防、渠道進行檢修。像1959年汛期之前,通州區就在北運河和潮白河整修了29道排水壩、兩道柴籠壩,增修了兩道柴籠透水壩、六道石壩和七處壩根護坡,以及350米石護坡。(1959年6月18日《北京日報》2版,《未雨綢繆 確保汛期安全》)

  不過,當時一些水庫控制洪水的能力有限,而且北運河上游還有一些支流的洪水不消停,因此,北運河的水害威脅一直沒能完全解除。

  從1960年起,本市水利部門開始實施運潮減河工程,即在京郊通縣開挖出一條連通北運河與潮白河的人工排洪河道,以便把北運河部分洪水導入潮白河。1963年,運潮減河首期主要工程完工。然而,那年夏季華北地區普降暴雨,北運河流域又發生了洪水氾濫。同年11月17日,毛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號召。

  為落實毛主席的號召,北運河的治理工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繼續開展。那些年,人們疏浚開挖河道,在兩岸修築防洪大堤,在堤上建設防護林,在河上新建閘、橋、涵洞……多種舉措降低了北運河發生洪澇災害的風險,也令這條河逐漸成為北京東南郊地區防洪排澇和城市排水的要道。

  生態改造煥新老舊河道

1986年11月2日,《北京日報》1版

  1986年11月2日,《北京日報》1版

1998年6月15日,《北京日報》2版

  1998年6月15日,《北京日報》2版

2002年11月6日,《北京日報》8版

  2002年11月6日,《北京日報》8版

  “從前的大運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桃花水漲滿岸綠。”著名作家劉紹棠曾用詩般的語言描繪大運河,但上世紀50年代以後的大運河在他的筆下卻成了另一番模樣:“滔滔不絕的污水把北京的翡翠圍腰變成了臭不可聞的臟水溝……”

  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承擔北京90%排水任務的北運河河道淤積,水質逐漸惡化。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從上世紀80年代起,包括費孝通教授在內的一些專家、學者,就結合通縣建設提出了“開發古運河遺址,建設新旅遊區”的設想,以期喚醒沉寂多年的大運河。(1986年11月2日《北京日報》1版,《把古運河開發為旅遊區意義重大》)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通州水利部門陸續在運河流域修建了7座橡膠壩,蓄水量的增加令大運河有了水。很快,碼頭建了起來,遊客也跟著來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運河畔的白廟村利用水域開發了旅遊度假風景區,全村有三分之二的農民吃上了“運河飯”,日接待遊客最多能達到4000人。(1998年6月15日《北京日報》2版,《京東喚醒大運河》)

  幾年後,通州區西集鎮大運河岸邊出現了捕魚者的身影,這個景象已在大運河畔消失了數十年。見此情景,自幼在運河邊上長大的韓廷春頗有感觸:“這兩年,運河水一年比一年清,終於有魚了,雖然現在只有鯽魚和草生兒,數量也不多,但畢竟是開始有了。”

  那時候,運河水質的改善離不開北京投鉅資興建的高碑店污水處理廠,而對於運河主要流經地通州區來説,則主要是進行生態環境的改造。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通州區便開始在運河兩岸種樹,恢復兩岸植被,到2002年,運河兩岸植樹已近20萬株,這種綠化水準在當時全國江河湖泊中名列前茅。此外,通州區還實施了運河文化産業帶工程,嚴格要求運河兩岸所有排水小區、工廠全部設立污水處理廠,不達到國家標準不許排放。(2002年11月6日《北京日報》8版,《大運河又有魚了》)

  隨著各項改善水環境措施的落實,古老的大運河被一步步喚醒,開始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見證“雙奧”火炬傳遞盛況

2008年4月9日,《北京日報》8版

  2008年4月9日,《北京日報》8版

2022年2月5日,《北京日報》13版

  2022年2月5日,《北京日報》13版

  因為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北京獲得了“雙奧之城”的美譽。古老的大運河,見證了“雙奧”火炬傳遞的盛況。

  2008年8月7日17時08分,京杭大運河北端的一號碼頭上,隨著一聲渾厚的汽笛鳴響,承載著第一棒火炬手王雲峰的倣古船“安福艫”起航。通州運河文化廣場頓時成為歡呼和旗幟的海洋。

  據本報2008年4月9日8版《大運河水上傳遞火炬將用倣古船》報道,通州是北京唯一進行水上火炬傳遞的區縣。奧運火炬通州段確定水上傳遞後,通州區廣泛徵求了各方意見和建議,最終確定了“突出運河文化,採用倣古船”的方案。

  火炬傳遞當天,長近20米的主船“安福艫”啟動駛離一號碼頭後,又有另外5艘“護跑”倣古船駛出,6艘大船浩浩蕩蕩,排成“品”字形,向著現代的東關大橋行進。參加這場傳遞的22名火炬手中有14人是在水上進行傳遞的,水上傳遞路線長1400米,途經帆影廣場、奧體公園、魚躍廣場。傳遞現場,觀眾揮舞國旗和奧運五環旗,運河兩岸的大合唱、太極扇、太極拳、平安大鼓、秧歌、花會等多種形式的文藝表演也紛繁呈現,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2008年8月8日《北京日報》9版,《“祥雲”今晚飄進鳥巢點主火炬》)

  14年後,通州大運河又迎來了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活動,再次展示了大運河文化魅力,體現出奧運文化與歷史名城豐富多元文化的融合。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的火炬接力活動進行至最後一天。當天下午1時,北京冬奧會火炬從大運河森林公園南門休閒長廊出發,經月亮島觀景臺、柳蔭廣場等景觀,最後傳遞至魚躍廣場收火,126名火炬手完成了接力。“跑得不快,但是我好像聽到了自己的心跳聲!那是激動的心跳聲!能作為新聞工作者的代表之一在千年運河畔傳遞奧林匹克精神,我覺得自己很幸運。”火炬手、本報記者賈曉宏説。(2022年2月5日《北京日報》13版,《飛揚之火 照亮未來》)

  擦亮運河文化“金名片”

2017年9月7日,《北京日報》6版

  2017年9月7日,《北京日報》6版

2019年10月4日,《北京日報》1版

  2019年10月4日,《北京日報》1版

  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也成為北京第七處世界文化遺産。近年來,北京深入挖掘大運河的文化內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擦亮了運河文化這張“金名片”。

  按照“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要求,2017年,北京成立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把大運河相關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文物列出清單,分類分級保護,同時把文化保護傳承與疏解整治結合起來,規劃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産業帶。(2017年9月7日《北京日報》6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成立》)

  此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北京的昌平、海淀、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個區共82公里的河流沿線啟動,相關部門對驛站、碼頭、閘壩、橋梁等文物遺産一一梳理勘查,進行保護、修繕或復建。像昌平區正在建設的白浮泉遺址公園,便是大運河的北端源頭,建成後將再現“龍泉漱玉”景觀;而通惠河水閘中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平津閘,也啟動了修繕,將恢復古閘口風貌。(2019年7月11日《北京日報》13版,《眾星映河》)

  北運河通航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想實現旅遊通航,首先要治理運河水質。通州區對北運河進行了多次治理,河道平均寬度從80米拓展到了200米,部分河段達到了300米;河水水質從劣五類提升到五類,實現了不臟不臭無水華。

  2019年10月3日上午9時20分,大運河通州城市段旅遊通航正式啟動,停靠在運河碼頭的遊船齊聲鳴笛,遊客們紛紛登上游船,體驗運河水上風光。此次通航河道全長11.4公里,途經通州奧體公園、運河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運河商務區。(2019年10月4日《北京日報》1版,《大運河通州城市段通航》)

  2021年6月,大運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實現旅遊通航。今年6月,北京與河北間的水運通道恢復連接,京杭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了通航。這段航道的通航,讓北京與河北的聯繫更加緊密。未來,在一船遊兩地的基礎上,京津冀三地遊船互聯互通也有望實現。屆時,延續千年的運河文脈,將串起沿岸的文化“珍珠”,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畫卷上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賈曉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古河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