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關村大街到北清路——科技向北

日期:2022-12-15 09:4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從中關村大街到北清路——科技向北
  • 從中關村大街到北清路——科技向北

  原標題:從中關村大街到北清路——科技向北

  中關村壹號,不在中關村大街,而是在十多公里外、百望山後的北清路旁。如今這條路兩側,已經成為繼中關村地區之後,海澱區科技創新最具潛力和活力的區域。

  向西,與門頭溝為鄰;向北,接壤昌平;向東,與未來科學城呼應。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科技創新片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三區”疊加。這裡,就是中關村科學城北區。

  科技向北,作為海澱區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的戰略腹地和發展縱深,中關村科學城北區正在成為北京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參與全球科技創新競爭的生力軍。

中關村科學城北區

  從鄉村到科創高地

  北清路與永豐路交叉口東北角,一片高樓錯落有致。冬日午後,“中關村1號”的LOGO在水一方,大紅的“1”字和池中倒映的藍天、白雲、高樓組合在一起,炫酷。抬頭遠望,一條綠色軸線從高樓間穿過,紅的黃的樹葉,美如畫卷;人們在軸線兩側的樓棟穿梭,生機勃勃。

  很難將眼前的景象跟傳統意義上科技園區畫上等號,但這裡,就是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地標園區——中關村壹號,全球硬科技(人工智慧)創新中心。130多家高科技企業在這裡成長,其中80%具有高新技術資質;園區産值達到200億元,平均年收入增長率超過30%。在今年7月舉行的2022全球數字經濟體驗周上,中關村壹號成功入選北京數字經濟網紅打卡地推薦點位。

  説是科技園區,這裡還擁有“地上+地下”7萬平方米商圈。工作餐怎麼吃?這裡有2000平方米的三有食堂和9000平方米的最美食堂,匯集來自全球各地的風味美食,還有海底撈、普希金文學餐廳、星巴克、喜茶等年輕人喜愛的餐飲品牌。業餘時間怎麼打發?可以逛北京首個科技園區裏的美術館——壹美美術館,還有“程式猿”與“程式媛”們組建的後浪社區,年輕人可以一起打遊戲、酷跑、玩桌遊……

  人們在這裡工作,追逐夢想;更在這裡生活,享受時光。

  不光有全球硬科技中心,作為後起之秀,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建設之初,就圍繞前沿科技進行産業佈局,如今,依託翠湖科技園、永豐基地兩大組團,圍繞新一代資訊技術、積體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商業航太等戰略新興産業,眾多龍頭企業、小微孵化、科技服務等各類創新主體落地,創新産業全鏈條融合發展,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精尖”産業集群已經在這裡聚集。

  中關村壹號門前的北清路,見證著這片熱土從鄉村農田到科技創新的蝶變。

  北清路原來沒有路,還是1975年大搞農田建設時,沿線鄉鎮“接力”修出了一條7米多寬的路。如今,這裡道路縱橫,今年以來就開通了包括鄧莊南路西延、翠湖南路、翠湖東路和上莊東路在內的4條主幹路。區域地下管網、雨污分流體系等市政基礎設施也隨之改善。

  吸引科技人才的,還有不斷優化的教育配套。

  今年9月,海澱區溫泉鎮創客小鎮南側,中關村一小科學城分校近3萬平方米的新校園亮相。北京十一中關村科學城學校、北京市育英學校科學城分校、清華附中永豐學校小學部(新址)、中關村一小科學城分校……今年9月開學季,中關村科學城北區一批新建校投入使用。海澱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淀北部地區規劃的25個教育配套項目均已建成,提供學前學位6330個、中小學學位8640個。

  城鄉融合、産城融合,以人為本的新型城市形態,在中關村科學城北區成型。

中關村壹號

  中關村壹號

  跨過百望山

  提起中關村,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科技,想到創新。這裡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是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時間回到新中國成立時,中關村地區除了田野裏散落的少量村莊,幾乎全是大片的農田和荒地。

  當時的規劃部門和專家學者達成了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集中安排在北京西郊發展的共識,中國科學院選址中關村,“八大學院”也落地這裡,中國著名的科技“高地”誕生了。

  上個世紀80年代,科研人員紛紛下海,四通、聯想、方正等一批高科技企業在海淀白頤路——也就是今天的中關村大街,扎堆創業,“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迅速形成。

  很快,“一條街”已經承載不了創新發展的需求。

  1999年6月,國務院批復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海淀老鎮為中關村西區建設讓路,中關村大街向西拓展,約一平方公里的中關村西區成為中國高科技産業創新發展的新平臺。到2009年,海澱區開始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引導科研機構、技術企業、科技金融類企業入駐,中關村西區領航中國科技創新躋身國際前沿。

  中關村不斷“長大”,也遭遇“成長的煩惱”:大量孵化出的創業團隊亟待開疆拓土,卻很難在以“中關村、知春路、學院路”為代表的“中關村科學城南區”找到合適的辦公場所和産業配套空間。

  海淀,素來被分為山前地區、山後地區。而這座分界的山,就是百望山。山南,是科技創新熱土;山北,卻是傳統農村地區,發展滯後。

  “遠看玉淵潭、近看四季青、打死不嫁窮永豐……”劉連奎是山後永豐地區的老村民,他還記得上個世紀70年代人們相傳的順口溜。

  2018年,海澱區確立了“兩新兩高”發展戰略,即:挖掘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新動力、構建新型城市形態,推動高品質發展、打造高品質城市。

  實施“兩新兩高”戰略,既需要內涵提升、産業轉型,也需要空間拓展、環境再造,曾是海淀發展“洼地”的北區站上了發展舞臺的中心。

  跨過百望山!2020年5月,海澱區政府發佈《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發展行動計劃》,正式“官宣”:中關村科學城建設重心北移。中關村科學城北區,依託北清路前沿科創發展軸,形成“一心雙組團、兩核四節點”的空間發展格局,重點推動前沿資訊産業聚集,打造大健康産業集群,培育空間資訊服務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建設智慧網聯、自動駕駛等一批應用場景,打造科技創新治理“試驗田”,建設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和高端高新産業集群。

  東接昌平未來科學城,沿京張高鐵輻射帶動延慶;西以軍溫路連接門頭溝。承載北京高端科技創新功能,承接高精尖産業落地,構築北京西北部創新發展高地,推動中心城區和生態涵養區同步高品質發展……中關村科學城北區,揚帆起航。

中關村軟體園一角

  中關村軟體園一角

  厚植創新沃土

  從中關村壹號出發,順著北清路向西,驅車20來分鐘就到了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與其比肩而立的是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都是新型研發機構。

  空間有了,如何讓各類創新主體進得來、留得下、活得好?

  海淀厚植創新沃土,構建區域創新雨林生態系統,以高品質科技要素供給匯聚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力。新型研發機構,為這個生態系統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創新供給。

  高端科研儀器嚴重依賴進口,一直是我國科研創新的突出短板。但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孵化的“佩戴式微型化雙光子熒光顯微鏡”卻賣給了世界著名科研機構。在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的展廳內,展示著上百種科研成果,涉及先進製造、電子資訊、材料、環境、生命科技等領域,這些技術中許多都已經實現了轉化。

  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是由北大、清華等十多所大學共建的公益性創新平臺,將前沿技術接續加速研發為原創性工程技術,通過技術入股組建企業,或通過技術轉讓、許可等形式,實施技術産業化,形成先進生産力。

  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1+2”協同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扎堆涌入的背後,是良好的機制。

  2018年初,海澱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措施》,首次提出“創新合夥人”概念,聚焦科學家、企業家、科技經紀人等重點群體,用合作打破過去政府與企業間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用共同的目標把各方凝聚起來,形成創新的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

  騰訊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將建設區塊鏈商用算力平臺,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將投資建設數字經濟創新産業園,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將建設國家支付系統創新實驗室,騰訊雲遊戲將落地北京市精品遊戲研發基地……一批具有高度黏性、紮根中關村科學城創新創業的“合夥人”紛紛涌現。

  北京市第一家面向全球的原創新藥開發平臺百放英庫也選擇落地北區的貝倫産業園。這個孵化平臺不僅包涵了4000平方米的實驗大樓,還有著豐富新藥研發和企業管理經驗的專業團隊,如今平臺已經入駐了康邁迪森、碳納醫療、思合基因、睿脈醫藥等孵化公司,與清華大學、同仁醫院、天壇醫院等開展了多個原創新藥研發合作項目,形成了生物醫藥原始創新的産業生態。

  在“三區疊加”政策牽引下,約2000家國際級乃至世界500強企業入駐北清路沿線。這裡,成為了創新的沃土。

中關村科學城北區鳥瞰

  中關村科學城北區鳥瞰

  未來之城

  2022年,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喜訊頻傳。

  坐落于翠湖科技園的中關村科學城北區重點産業化項目——實創醫谷産業園順利完成竣工驗收。

  致力於超前佈局人工智慧産業的北京通用人工智慧創新園落地翠湖科技園,預計2024年底竣工並投入使用。

  一批公共服務設施也接連落地。地鐵16號線旁的永豐TOD綜合體項目順利完成前期各項手續辦理,即將正式開工,將與西北旺萬象匯、海淀大悅城一道構建海淀北部優質商圈帶,進一步豐富北區城市生活及科創活動空間。

  位於亮甲店3號地塊的海淀北部醫療中心主體鋼結構全部實現封頂,預計2024年8月竣工。這個擁有800個床位的醫療中心建成後,將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海澱區婦幼保健院兩所醫院獨立運營,為海淀北部地區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在新一輪“水清岸綠”行動中,科學城北區將重點建設“一軸四核多河渠”的迴圈水網和生態濕地,營造一碧萬頃的水生態,實現森林裏的“中關村”,公園裏的“科學城”。

  2020年11月,海澱區最後一批近3萬名農民辦理了農轉非手續,土地變資産、農民變股東,共用著“科技向北”的成果。

  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留住鄉愁?海澱區保留了24個村落,並對這些村落實行“一村一策”規劃編制,在山水與科技間留住了鄉村的美麗。

  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強勢崛起,中關村科學城“中知學(中關村、知春路、學院路)”核心區,由城市更新引發的産業導入正在接續上演。

  中關村西區環境、業態不斷優化升級,上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入駐。曾經的大鐘寺現代商城更新為中坤廣場,引入高精尖創新産業,已迎來抖音等企業入駐;今年10月,由北京矽谷電腦城更新而來的未來科技大廈,主樓投入使用,將為人工智慧行業的優秀企業提供可持續發展空間;北京衛星製造廠中關村廠區也在今年7月正式啟動改造,致力於打造海澱區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製造、高端裝備、醫藥健康、空天、新材料等高精尖産業的重要聚集地。

  中關村科學城,南北輝映!

  促進“科學”與“城”的融合發展

  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是科技園區的最高發展階段,是科技創新資源高度集聚、資源配置能力全球領先、科技創新引領産業發展、與所在城市高度融合的創新區域。

  分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有這些特點:創新、生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政府機關、社會組織分工明確、良性互動;科技創新、科學普及互相促進;研發與應用密切關聯。

  打造世界領先科技園區,要處理好“科學”與“城”的關係,要充分發揮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服務業的優勢,鼓勵其向未來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拓展,結合未來科學城、懷柔科學城的具體特點,構建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服務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為目標、以融合科技創新和區域發展為主要業務內容的科技服務網路體系,促進“科學”與“城”的融合發展。

  此外,還要處理好基礎研究與産學研合作的關係,處理好國際人才的生活和創新的關係,要創造“類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吸引國際人才創新創業。(孫穎、聶祚仁、王海欣 攝)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從中關村大街到北清路——科技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