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原標題:守護碧水清流 繪就生態畫卷 北京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近日,大批赤麻鴨在官廳水庫媯水河濕地聚集,它們時而在水中覓食,時而振翅飛騰,讓蕭瑟的冬日多了幾分靈動和生趣。
這兩年,每到候鳥遷徙季,北京的河流、濕地、水庫等周邊,都會成為鳥類遷徙的“轉机站”“加油站”,北京市的水生態修復工作成效顯著,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白鷺翱翔涼水河
北運河上演皮划艇大師賽
大鴇現身溫榆河公園
恢復生境“精野結合”增加生物多樣性
細長的脖頸,棕褐色帶花紋的羽毛,遠遠看去,好像縮小版的鴕鳥……今年4月初,在北京溫榆河公園自然帶溫榆生態中心緩衝區內的一片空曠草地上,飛來了兩隻世界瀕危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此前,溫榆河流域已有大約10年不見其蹤跡。
其實,能在溫榆河公園裏見到各種珍稀鳥類,早已不是新鮮事。作為京城的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自建設以來,始終把“生態、生活、生機”的內涵理念貫穿建設全過程,以生態為底、以路為骨、以水為脈、以人定需、以自然為景,構建“一心、兩帶、十片、多點”的整體空間格局,在整體上形成精野結合、彩林成片、碧水相連、文化鑲嵌的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尺度城市綠色空間。
隨著溫榆河公園建成開園,園區內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已吸引了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白鷺、蒼鷺、鸕鶿等多種鳥類。現在,溫榆河公園已成為市民開展休閒活動的“網紅打卡地”,也是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名片”。
今年6月,溫榆河公園協調小組辦公室又組織編制完成了《北京溫榆河公園自然帶生境修復及生物多樣性恢復方案》,方案提出,劃定以“一心、三核、四脈”為生態結構的自然帶,在自然帶中採用“清痂、騰退、隔離、修復、監測、宣教”6大措施,低擾動重塑地形,恢復異質性的8類25種自然生境,3條生態水脈開放7處人為活動區,其他區域減少人為干擾,促進自然生態演替,探索荒野化管理。
全園生物多樣性恢復工作方面,將以保護“鳥類、魚類、底棲動物、昆蟲、兩棲和爬行動物以及小型哺乳動物”棲息地及其繁殖與停留地為主,實施120公頃北京地帶性植物恢復區、5公頃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育示範中心、7處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重點區域、38公里昆蟲食源帶、10公頃北京野生花卉中心,實現保護本地動植物1000種以上物種。同時,培養7個以月季、芍藥+牡丹、海棠、丁香+繡線菊、中草藥、榆柳為主的“植物多樣性專題園”,努力建設成為國內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交流窗口。
科技賦能 智慧水務助力水生態保護
今年10月中旬,北京市水務局水質水生態監測中心設置在拒馬河六渡的河湖鳥類AI智慧識別自動監測站監測到大量“國寶”鳥類——黑鸛,在河道中覓食、嬉戲。4隻黑鸛或低頭覓食或貼著水面飛行,為秋日蕭瑟的拒馬河增添了些許生機。
據了解,這已經不是河湖鳥類AI智慧識別自動監測站第一次監測到鳥類活動。早在今年8月,設置在官廳水庫媯水河濕地的北京市河湖鳥類自動觀測站官廳水庫1號站,就觀測到一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
“鳥類監測是水生態監測與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水務局水質水生態監測中心水生態監測評價科負責人劉波介紹。以往,鳥類觀測主要依靠“人工蹲守”,費時費力且過於依賴專家經驗,觀測效果還會受到天氣、光線等自然條件制約,已不能滿足現階段監測工作的客觀需求。“這促使我們萌生了把‘人臉識別’應用於‘鳥臉識別’的想法。”劉波説。
這款河湖鳥類AI智慧識別監測裝備,又被稱作“河湖精靈監測眼”,由北京市水務局水質水生態監測中心聯合北京工商大學共同研發,將AI技術應用於水生態鳥類多樣性監測,可有效解決傳統鳥類監測的弊端。基於這套裝備的應用,北京水務系統正在逐步構建全市水生態監測鏈網,建立了超過兩萬張圖片的鳥類基礎數據庫,可自動識別30余種濕地鳥類。
基於越來越先進的生態監測手段,北京市水務局于2019年開始,每年發佈《北京市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報告》。最新發佈的《2021年北京市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報告》顯示,全市148個被監測水體中,處於健康等級的水體佔比達85.8%。全市水生態健康狀況總體良好,水生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
水生態監測技術日臻完善只是北京市水務局大力建設智慧水務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水環境偵察兵系統、水務物聯感知平臺等多個系統的搭建,通過科技賦能,助力生態補水和水生態保護。
例如,由北京市智慧水務發展研究院構建的,以水務物聯感知、數據匯聚共用為核心的智慧水務基礎底座——物聯感知平臺,以“水務對象全覆蓋、水務要素全感知”為目標,接設備、匯數據、理臺賬、管運營,使數據聚起來、管起來、用起來,為防汛保障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服務。
未來,本市水務系統還將綜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全面推進智慧水務建設再上新臺階。
流域管理 開啟首都河湖治理新模式
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鮮明、最根本的特性,這種特性決定了治水管水實踐必須以流域為基礎單元。2021年6月,北京市河湖流域管理事務中心成立,以“監督+服務”為抓手,積極探索新時期首都流域治理管理的新模式,為謀劃好首都水治理這篇大文章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河湖問題表像在水中、問題在岸上、根源在流域。水環境污染、水生態空間被擠佔等問題其實是流域問題在河道內的集中反映。要想根治河湖頑疾,必須強化流域治理管理,充分發揮河長制在流域治理中的引擎作用。
北京市行政區域內有五大流域,涉及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25條,湖泊41個,水庫81座,支流、溝渠、塘壩等更是星羅棋佈。“作為市級流域管理機構,如何強化河湖長制的監管監督作用,以流域中心的職能之‘手’推動河湖長更好地履職盡責,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北京市河湖流域管理事務中心主任張會敏表示。
過去,北京市15個市級河長聯絡辦公室分設在10個市屬水管單位,市區權責劃分等問題在所難免。2022年伊始,流域中心正式承擔起北京市各個流域市級河長聯絡辦公室的日常監督協調工作,從機制上實現了“由外至內”對河長制工作的監督。此後,流域中心充分發揮河長制統籌協調作用,主動向長久以來困擾京城河湖治理的“硬骨頭”開戰,利用歷史遙感影像追溯河道內違法違規問題演變過程,推動解決永定河違法違規問題清理整治、潮白河宋莊段阻礙行洪障礙物清理等一批頑瘴痼疾,流域治理能力、治理效果逐步提升。
堅持以流域為單元,統籌實施治水管水。打破區域、行業壁壘,強化流域河湖統一管理,促進區域管理與流域管理有機融合,增強流域管理系統性和整體性,讓水生態保護修復更加科學化、精細化。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深入思考流域和區域關係,建立完善跨區跨流域及跨省市協調機制,以精治、共治、法治、技治為目標,推動流域管理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和統一管理。”張會敏表示。
溫榆河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