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潤京華

日期:2022-11-25 09:5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綠潤京華
  • 綠潤京華

原標題:本市已有7個區獲評“國家森林城市”,超大城市是如何擁抱森林的—— 綠潤京華

  11月初,石景山、門頭溝、通州、懷柔、密雲五區,被正式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再加上此前已獲批的平谷、延慶,本市已有7個區獲此殊榮。

  然而,北京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殊為不易。降雨等氣候條件本就存在天然短板,再加上超大型城市的人口、建築和産業密度都很高,土地資源寶貴,讓城市擁抱森林,絕非輕而易舉。

  那麼古都北京是如何打造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現代城市風貌?

大尺度綠色簇擁城市副中心

  大尺度綠色簇擁城市副中心

  理念之變:城市要成長在林海間

  2004年,我國的森林城市建設正式起步。在試點階段,森林城市的內涵和外延、措施和做法都沒有明確定義,相關部門將其定位為一項林業宣傳活動。每年選一個綠化不錯的省會城市舉辦論壇,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屬地幹部介紹情況、交流做法,以此來傳播理念,凝聚共識。此後數年,森林城市的規範標準逐漸確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做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大部署,國務院正式將“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批准列為政府內部審批事項。這意味著森林城市建設不僅是一項宣傳活動,更被納入了國家發展的戰略規劃。北京作為首善之區,在全國率先出臺了相關落實措施,除東西城之外,有條件的14個區都將開展創建活動,並在2025年前達到全域國家森林城市標準。

  北京曾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城市。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契機,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在悄然發生——

  從前,生態建設往往要為産業、人口的擴張讓路。“一塊地拆出來之後該怎麼規劃?各職能部門要一起開會定方案。十來年前,我們綠化部門雖然也在會議桌上,但其實並沒有多少發言權。經常是工業園區、居民小區都規劃好了,我們才去錦上添花。黃金空間早就沒了,只能‘見縫插綠’。”一位在園林綠化部門工作多年的幹部感嘆這些年的變化,“現在不一樣了!甭管地塊大小,開展規劃的頭一件事是要做生態評估,把綠色空間先定下來,然後才能佈局住宅、工業、商業等。”

  先造林,後建城,這樣的理念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時體現得淋漓盡致。城市副中心在規劃之初就確定了“兩帶、一環、一心”的綠色空間格局,可以説,這座城市就是要孕育、成長于鬱鬱蔥蔥的林海之間。短短數年,比紐約中央公園還大兩倍的綠心已經開放;環城綠色休閒遊憩環上,規劃的13座公園已完工9座;與北三縣之間的森林城市群也正加速建設,構建區域生態安全屏障。

  足夠的綠量是森林城市的基礎,而創建森林城市的內涵遠比這豐富許多。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森林城市的評價指標分為五大類共36項,既包括林木覆蓋率、城區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等硬標準,也注重樹種豐富度、生物多樣性等林業高品質發展內容。此外,生態産業、科普和義務植樹等,同樣是創建的重要內容。確保各項任務指標落細、落實、落小,各區各部門擰成一股繩,明確責任、分解任務,打響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攻堅戰。

  多元增綠:既不怕大也不嫌小

  十年間,本市森林覆蓋率從37.6%提高到44.6%,平原地區森林資源總量更是翻了一番,在平原區形成萬畝以上綠色空間斑塊30處,千畝以上綠色空間斑塊260處。綠量增速如此驚人,靠的是因地制宜、多元增綠。

  衙門口曾是長安街西延線最後一個自然村,約有4400戶居民。前些年,村內私搭亂建嚴重,道路被擠得只剩窄窄一溜兒,衛生和治安隱患都很突出。2017年,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啟動了衙門口棚改項目,居民搬遷,寶貴的土地騰了出來。

  2021年,村子舊址建成了衙門口城市森林公園,面積有將近100公頃,成為石景山區的門戶綠地,也是京西最大規模的留白增綠片區。殘磚碎瓦之上營造出起伏不定的微地形,遍植花木,彩虹廊架、生態橋、駱駝會館、溪流休閒廣場等景觀節點亮相。

  在建成區開闢綠色極不容易。“疏解出的大地塊,我們可以大刀闊斧建公園。但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就要結合城市發展和空間佈局去見縫插綠。”石景山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白建鋒説,“增綠空間是一寸寸擠出來的,既不怕大,也不嫌小,所以才有了石景山‘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綠色佈局。”

  房前屋後、河畔路邊,綠色一點點生長出來。深秋時節,來到永定河引水渠石景山段,岸線並不是灰突突的混凝土水泥,而是因形就勢開闢了帶狀綠地,松果菊、藍花鼠尾草開得茂盛,跑步的人絡繹不絕。

  與都市和平原相比,山區增綠自有不同之處。門頭溝、懷柔、密雲本就林海茂盛,不但不能繼續做“加法”,反而要做高品質發展的“減法”,讓林木生長得更健康、壯實,種類更豐富,野生動物能自由棲息。

  門頭溝的上葦甸村,2000多畝的側柏林蔚為壯觀,樹齡已有五六十年。不過由於林子過密,樹木互相爭奪養分和陽光,長勢並不好。2021年起,門頭溝園林綠化部門在這裡開啟林木撫育項目,僅保留樹形好、長勢壯的側柏,將密度從200株每畝降至60株每畝。類似的項目,門頭溝在過去五年已完成42.4萬畝。

  此外,地處深山的門頭溝還擁有本市重要的自然保護地,全面保護了褐馬雞、金雕、中華斑羚、豹貓等動物的棲息地,並實施百花山葡萄保育工程。2022年,門頭溝還啟動了“迎豹回家”計劃,同河北謀劃共建華北豹生態廊道和保護區。

  公共普惠:打開綠色共用新方式

  通州潞城鎮的東劉莊,村子僅百餘戶,方圓約千畝。村莊敞亮靜美,600株老樹根深葉茂,3萬株月季藤纏磚墻,幾乎家家戶戶門外都擺幾盆花草,拾掇得乾乾淨淨。深秋的蕭瑟,在這個京郊村莊被神奇地沖淡了。

  “走,帶你去轉轉,我們新建的花園不比城裏差。”村黨支部書記劉玉國腳步輕快,來到了村口公園。這是一片深深淺淺的綠,微地形起伏有致,有塑膠跑道、座椅。村子的南、西、北三面,被三處類似的公園環繞著。

  往前數幾年,好多小廠子扎堆兒東劉莊,有魚竿廠、繡花廠、傢具廠、膩子廠,村裏村外全都算上,也沒有一片像樣的綠地。大夥兒想逛公園,要麼奔大運河森林公園,要麼去15公里之外的西海子公園,總歸是不太方便。如今,綠色給村莊帶來了幸福感:家門口就有好看好玩的公園。

  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過程中,全市建成綠道1218公里,新建城市休閒公園190處、城市森林52處、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460處。推窗見綠、出門進園,成了很多市民的切身感受。

  作為城六區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區,朝陽也已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準,正等待相關部門驗收。在大尺度綠化的基礎上,2022年,朝陽踐行“城市公園”理念,嘗試改變公園綠地的封閉管理模式,讓市民能夠共用森林城市的建設成果。

  “園子有60公頃,東西長4.8公里。從前,繞著園子有一圈兒水泥墩和鐵柵欄,總共有19個門區。咱們現在站的地方,就是其中一個門區。”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負責人説。短短兩個月,這裡就完成了“拆欄透綠”,門區化為一條被花境簇擁的小徑,與市政道路無縫相連。旁邊紫菀、松果菊、山桃草等高低錯落,如打翻了的調色盤。

  護欄拆了,騰出不少邊邊角角的空間,大多用於建設便民設施。毗鄰公交站的地方,建成了狀如葉脈的臨街座椅;狹長的人行道邊,則是灰瓦白墻、什錦花窗;中軸路邊的“松花長垣圖卷”小景落成,意境取自“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陽”的詩句。

  “公園就在我家樓下,但從前要繞幾百米才能進門。要想去安貞醫院,那更得繞好大一圈兒。”一位市民説,如今和公園不再隔欄相望,24小時開放後,晚歸的年輕人也能逛園子了。

  朝陽區有52處公園將陸續變開放式綠地。目前,慶豐公園、大望京公園、望和公園北園等42個公園已完成“拆欄透綠”,總面積超820公頃,拆除圍欄約3.6萬延米。

  價值實現: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在京郊的生態涵養區,山高林密,綠量早已達標。創建森林城市的工作重點是森林健康經營、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準以及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

  今秋,懷柔區渤海鎮的栗花溪谷亮出新容。這是一條長8.1公里的山溝,位於懷沙河生態綠廊腹地,穿過三渡河、四渡河、六渡河、渤海所4個村,因溝內遍佈栗樹而得名“栗花溝”。山溝裏滿目翠色、栗花飄香,來遊玩的市民倒是不少,可這荒山野溪,道路坑洼不平,景觀稍顯單一。

  近幾年,渤海鎮將道路兩側土地流轉到村集體,並開展基礎設施提升和溝域綠化。這個秋天,栗花溝升級為栗花溪谷,沿溝建設了一條步道和7處小公園,栽種波斯菊、百日草、向日葵等植物。幾座漫水橋臥于溪上,流水叮咚,景色悠然。2023年春天,古栗園就將開放,栗花溪谷的遊客踏過碎石小徑,能觀賞33棵500歲以上的粗壯栗樹。

  平谷作為本市首個獲評“國家森林城市”的區,也在探索生態産品的價值實現機制,讓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

  熊兒寨鄉地處平谷北部,近年來,造林地主要分佈在老雜劣果園、山前平緩空地、夾心地等地塊,總計逾7000畝。這樣一來,不但整合連通了面積較小的生態斑塊,提升了生態系統連通性和完整性,還為林下經濟的發展蹚了路。在南岔村,栗子林下建了50棟蘑菇菌棚,夏天,總有一股淡淡的菌香飄散在林間。熊兒寨村、北土門村總共擇取100余畝林下土地,種植10萬株耐陰性較強的油用牡丹,並開發牡丹籽油、牡丹花茶等特色産品。

  京郊如此,城區亦如此。高爐巍然、廠房林立的首鋼園,結束鋼花飛濺的歷史使命之後變成了城市復興新地標。群明湖等4個公園如翡翠般鑲嵌在園區中,遊客往來不斷,可體味歷史和自然之美。

  心中播綠:人人愛綠植綠護綠

  森林既是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形成鄉愁景觀的重要要素。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説,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中始終堅持師法自然,不搞高耗水綠化,不種奇花異草,也不追求一夜成景、一夜成林。“通過大地植綠實現城鄉統一規劃,讓城鄉居民都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與“大地植綠”同樣重要的是“心中播綠”,既注重政府主導,也強調全民參與、共建共用,增強市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越來越多的公園、林場開展自然教育活動,邀孩子們走進森林綠地,呵護野生動植物,進而認識人和自然的關係。夏天濃蔭蔽日,可以觀察不同的昆蟲,夜裏還能看螢火蟲;秋天落葉滿地,孩子們可以就地取材做樹葉拓片;萬物凋零的冬天,就為樹木塗白、給鳥兒挂鳥巢。

  據統計,北京共建成首都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30家、森林自然教育基地53處。不論是遠郊的密林,還是繁華的都市,都有親近自然的好地方。

  通州城市綠心園藝驛站又名城市森林體驗中心。入口處,一棵四人合抱粗的大楊樹是公園建設時保留下來的,見證著這片林地的新老交替、歷史賡續。體驗中心由木質休閒長廊、森林書屋和園藝驛站幾部分組成,室內面積160平方米,室外面積600平方米。遊客在這裡可以閱讀、品茶,還能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做多肉盆栽、植物手工。

  目前,首都園藝驛站總數達到了103家,因地制宜,各有特色,打通了生態惠民的“最後一公里”。有的建在果園裏,市民能親手製作葡萄酒、水果罐頭和果品盆栽;有的坐落在衚同裏,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學習水仙雕刻、插花技藝、多肉植物栽培;還有的與科研單位聯動,開設園林植物科普課程。

  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説,2025年前,北京全域將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準,構建更加完備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讓生態文明理念在更多人心中紮根。(朱松梅)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綠潤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