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裏的衚同越來越漂亮

日期:2022-11-23 10:37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鏡頭裏的衚同越來越漂亮
  • 鏡頭裏的衚同越來越漂亮

  原標題:通州167條背街小巷完成環境整治 “鏡頭裏的衚同越來越漂亮”

  過去十多年,任德永、王陸昕、羅浩三位攝影師給通州老城衚同拍攝了上千張照片。這幾年,三人驚喜地發現,鏡頭裏的衚同越來越漂亮,環境面貌完全可以用“脫胎換骨”來形容。熊家衚同、魚市衚同等更是獲得了“北京最美街巷”的稱號。

  通州區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度城市副中心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市民的總體滿意度居全市第一。通州老城167條背街小巷實現了由裏到外“舊貌換新顏”。

熊家衚同裏非常有特色的“博物館”。

熊家衚同裏非常有特色的“博物館”。(任德永 攝)

  別具一格建起衚同博物館

  為了創作“通州衚同攝影作品集”,任德永、王陸昕、羅浩三位攝影師幾乎把通州老城衚同走了個遍。在他們眼中,最有通州老城味道的當數南大街附近的“十八個半截衚同”。

  從通州博物館往東走,過了南大街,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街,將馬家衚同、熊家衚同等八條衚同一分為二,再加上半截衚同和北二條,就組成了“十八個半截衚同”。“這部分衚同承載了通州幾代人的記憶。”作為通州政協特邀文史委員的任德永説,過去衚同裏環境比較差,很多居民成天盼著搬家。如今,搬走的居民再回來,準會圍着“衚同博物館”看了又看。

  這座“衚同博物館”位於熊家衚同。衚同南墻上,12個寬大的老式紅木櫥窗依次排開,櫥窗裏展示的雙喇叭卡帶錄音機、老式黑白電視機、搪瓷盆等上百個老物件,都是衚同居民自發捐出來的。

  櫥窗裏有一張名為《家中喜宴》的老照片,任德永看了不知多少遍。照片上印着牡丹花圖案的暖水瓶、老式傢具等物件,都格外有年代感,簇擁着新人、歡聚一堂的人們各個喜笑顏開。“上世紀80年代結婚,就是這樣,不講究排場,親戚朋友都來家裏熱鬧熱鬧,喝喜酒、沾喜氣。”這些老照片、老物件,寄託着任德永和眾多曾在此居住老居民的情結。

  尊重民意增加暖心細節

  除了衚同蛻變,通州區還在背街小巷整治提升過程中利用拆違空地建設了不少運動空間。三位攝影師,羅浩最喜歡運動。去年5月,他偶然發現,拆違空地上建起的“果園體育公園”內多了不少看似不起眼,利用率卻頗高的小玩意——掛鉤。原來,工作人員在巡視和走訪時發現,體育公園雖然頗受歡迎,但還是存在“短板”:沒有存放衣服、書包的地方,給健身運動帶來不便。有的市民乾脆自製S形彎鉤懸挂個人物品。屬地政府馬上行動,不光安裝了可承重的金屬掛鉤,還增設座椅。

  “背街小巷所有整治提升工程包括設計方案、提升內容、修繕用材、整治標準,全部徵求居民代表意見。”通州區城市管理委環境建設管理科工作人員郭娜告訴記者,很多提升整治細節就是從居民意見得來的靈感。

  已經整治完的背街小巷,要保持街面乾淨衛生,規範機動車、非機動車停放,還要根據民意進一步增設休閒座椅和健身器材,並及時補種綠植、清理立面臟污、粉刷設施銹蝕。

  從美一條街到美一大片

  從一條衚同美起來,到一個片區美起來。2021年起,通州區重點打造西海子片區、復興裏片區兩個市級示範片區和三個區級示範片區,以背街小巷線性空間為軸線,串聯起周邊區域,完善街區功能和設施,解決民生問題。

  三位攝影師中的王陸昕是百年老校潞河中學校友,對復興裏片區的潞河中學北街很熟悉。“在潞河上學時候,每天都走好幾趟。頭些年,這條街墻壁老舊、植被稀少,要説拍照,沒人會想到這兒。”現在,經過整治的潞河中學北街變身“北京最美街巷”,經常有校友來這裡“打卡”。

  這條全長不過1200米的小街“文化味”十足。步道上的地磚圖案是潞河中學標誌性建築入德之門和謝氏樓的輪廓;路燈桿上的圖案則是“潞”字的抽象表達,其中蘊含着大運河水、船帆、潞河中學建築物等多種圖形。路中段還拆掉了一小段圍墻,換上透明玻璃,行人走到這兒,一眼就能看到校園裏的百年古槐。

  小街在整治中還利用拆違騰出來的邊角地見縫插綠,增加休憩空間、口袋公園。新建的公廁更是解決了困擾周邊平房居民多年的如廁難題。復興裏片區整治提升全部完畢後,將與果園片區連通,形成總面積達1.08平方公里的背街小巷精治片區。

  社會志願者參與街巷精治

  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每一條街巷不論長短,整治完成後,精細化管理馬上跟進。街巷長和小巷管家每日巡視,發現問題立馬拍照通知相關部門及時解決。主管單位對市民訴求的解決率和滿意率,也被納入精細化整治提升的綜合考評指標。

  通州區各街道、鄉鎮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紛紛建立健全長效管控工作機制。比如,九棵樹街道推出“三聯三動”長效管理機制,街巷長、河長、林長聯動,形成精細化治理合力;永順鎮依託網格化管理,定崗、定員、定責解決街巷各類日常環境問題;新華街道辦事處建立“新華美容師”“新華新青年環境整治”隊伍,發動居民和志願者“隨手撿、隨時幹”,實現“多元共治”。

  隨着基層治理工作深入推進,城市副中心一大批熱衷於參與社區建設的志願者也主動擔當起“小巷管家”,每天在自己的管片巡查走訪,成為街巷治理的“千里眼”和好幫手。截至今年10月,通州區共招募“小巷管家”4719名;今年以來,已上崗“小巷管家”累計巡訪185萬小時,共處理各類事件15083件。(陳強 聶堂明)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鏡頭裏的衚同越來越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