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顆“明珠”閃亮大運河畔
原標題:三顆“明珠”閃亮大運河畔
1081天!這是北京建工城市副中心劇院工程項目經理吳良良在大運河畔堅守的時間,“2019年10月28日,劇院正式開工,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在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裏,有標誌性的三大建築——劇院、博物館、圖書館,它們是展現首都文化風貌、促進文化藝術傳播的標誌性文化設施群,也被市民親切地稱為一座“文化糧倉”、一艘“運河之舟”、一間“森林書苑”。
“文化糧倉”,就是吳良良所在團隊正奮力建設的劇院,設計理念源於通州古糧倉,也是三大建築中體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劇院的座位數就有5550個,僅這一個數字,就代表了體量之巨。”吳良良説,至於難度,也有一個數字:4134塊折疊鋁板幕墻,沒有任何兩塊完全相同。
城市副中心劇院又名“文化糧倉”,外立面採用鋁板幕墻構築起“大幕拉開”的意象,在陽光映射下層次分明,呈現出微妙的曲面反光效果。
上午10點,秋日暖陽打在劇院側面,從遠處望去,外幕墻的線條組合出一道平滑的折線,仿佛是一整塊舞臺幕布正被緩緩拉起,提示觀眾好戲即將登臺。“如果按照傳統技術,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依託數字模擬技術,便可以生成每一個板塊、每一個角點的坐標位置,再根據這些坐標位置進行數字化加工、安裝,一切都變得井井有條。”
城市副中心博物館觀眾共用大廳空間開闊,採光充足,鋼結構屋頂氣勢磅礡。
戲劇院是城市副中心劇院的3個“文化容器”之一,正在緊張進行室內裝修。
三年,是建設者的共同刻度。來自北京城建的首都博物館東館項目經理賈成亮,也在副中心這塊土地上耕耘了千余個日夜。“還記得剛來時,腳下的雜草有兩米高。從冬到夏,感覺就像看著孩子一點點長大。”
眼前,“運河之舟”已初露芳容,建設工人正安裝序廳吊頂的樣板段。約10萬平方米的建築,精裝修卻是繡花般的精細活,細到每個桿件的高度、每塊面板的紋路、每張網的角度,都得提前計算。每天早晨7點40分,第一場碰頭會就開始了,當天要做什麼、會遇到什麼難事,管理團隊都得在現場議一議。“裝修階段,交叉工序多,大事小情,咱都得做到心裏有譜兒。”賈成亮説道。
在城市副中心博物館施工現場,工人正在進行鋁拉網安裝。
城市副中心博物館進入全面裝修階段,建設工人正在安裝序廳吊頂的樣板段。
從博物館西眺,形如“赤印”的副中心圖書館“森林書苑”,也穿上了精緻的“外衣”。綠色是首都發展的亮點底色,副中心圖書館也於巧思中見綠。建築首層“山谷”區域的採光頂上,創新應用了達1350平方米的電子染料液晶智慧調光玻璃,可將遮陽系數降至0.28-0.32之間。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已開始內部裝修工作,工人們搭腳手架、利用升降機進行高空作業。
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北京在城市副中心控規中明確,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以最先進的理念、最高的標準、最好的品質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
2022年年底,運河邊上這“三顆文化新明珠”將基本完工,2023年底具備面向公眾開放條件。大運河畔的這座“千年之城”,正向中國、向世界展現出其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魅力新篇。
位於大運河畔、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中的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已經進入全面裝修階段,建成後將成為集文化體驗、共用交流、演藝演出、展覽展示、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城市活力組團和北京市又一新地標。(圖/潘之望 白繼開 文/鹿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