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收藏市場的變遷
提起報國寺,不少人首先想起的,不是這座始建於遼代的千年古剎之古樸典雅,而是寺中曾經熙熙攘攘的收藏市場,那裏以前是全國最大的錢幣收藏品集散中心。來自五湖四海的收藏愛好者曾經雲集在寺中上千個攤位旁,邊逛攤兒邊淘寶,時不時地上演着“打眼”和“撿漏”的悲喜劇。
直到2020年,傳出報國寺收藏市場要清退商戶的消息。千年古剎將恢復寧靜,有人歡喜有人愁。2021年以來,筆者已數次想去報國寺看看,卻始終未能成行。直到前幾天,才坐上地鐵,換乘之後,走出廣安門內車站。映入眼簾的,便是寺前的牌樓,牌樓頂端有“報國寺”三個大字,下方的“報國寺收藏市場”已經改為“報國寺文化園”。
報國寺山門
寺內外曾是練攤兒的寶地
報國寺山門外的奇石(圖片均為黃永順攝影)
報國寺山門西南處,新建了一個有古典園林特色的緊湊型的街心公園——廣寧公園,公園小廣場上矗立着的一塊奇石,與古剎在意境上較為契合。走近細看“建園志”,原來這個公園在設計之初,就和報國寺結合起來,體現“報國精神”的傳承。不過,在公園修建之前,這裡也是藏品經營者練攤兒的寶地。
走到寺院入口,掃碼測溫後,就可進入,正對着入口的是收藏卡博覽會的廣告牌。廣告牌東側位置是報國寺開放區示意圖,這個示意圖以前的名稱是“報國寺收藏市場示意圖”,除了店舖的名稱,其他變化不大。再往裏走,入目可見,寺中院落多用於停放車輛,往日鱗次櫛比的各種攤位不見影蹤。不過,大殿兩旁的房屋中仍有一些商家在經營收藏品。
報國寺收藏市場與潘家園的舊貨市場,曾經是聞名京城的兩大收藏市場。相對於潘家園舊貨市場來説,報國寺的規模要小一些。但報國寺更具文化特色,這裡雖是以錢幣、書籍和郵品為主,其他文玩卻也應有盡有。1997年第一屆全國錢幣博覽會就在這裡舉辦,由此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上萬名古錢幣愛好者,如今算來,已經過去25年了。
從1997年起,報國寺收藏市場的影響力就急劇擴大。最早的收藏市場基本是地攤形式,當年院裏、院外都擠滿了大小攤位。鼎盛時期攤位有近兩千個,以至於周邊街巷通行受困。
説到收藏,文物也稱作古玩、古董等,都是古時遺存或散留民間的物件,也有些是新出土的物品。古玩一般分成:陶瓷(或碎瓷片)、書畫、玉石或玉石器物、雜項類(包括漆器、銅器、佛像以及一些竹木、象牙等飾物),還有一些收藏品是現代的,比如郵票、錢幣、書籍、紅木製品等。這個行業有眾多的收藏愛好者,有以收和售為職業者,也有純粹的文物愛好者利用工作之餘或節假日淘一些舊貨。這裡不乏“撿漏”的機會和“打眼”的現象,歷史文化知識的沉澱和收藏的閱歷,決定着一個人是否有鑒別藏品真假的能力。
老張是我的鄰居,有着二十多年舊貨收售的閱歷,以前經常來報國寺收藏市場的小攤轉悠。攤位多,舊貨琳瑯滿目,貨物堆積,有假也有真,生意都在不經意間。老張在市場掃貨也出貨,看到有升值可能的東西也囤積一些。他視力不好,為了仔細辨別物件,特意花20元買了個大倍數的放大鏡隨身帶着。不成想這件物品竟然被一個專門收集放大鏡的藏家看上了,試探性地要用100元買下來。因放大鏡是買來自用,也不值什麼錢,老張説什麼也不賣。藏家就逆向思維了,認為這是一個“俏貨”,陸續不斷地抬高買價。最後開價到300元時,老張突然開竅了,賣給了藏家。老張那個樂呵,順手抄起電話,興奮地對老婆説:“今晚不做飯了,下館子去!”
由收藏市場到文化園
錢幣店舖
舊書店舖
報國寺收藏市場自開辦以來,就熱鬧紅火,盛況非凡。在當年要去收藏市場,不用問路,走進廣內大街可以看到人流,隨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就能找到報國寺了。
還記得以前寺內的空地上像棋盤一樣分佈着眾多地攤。殿內、殿外的臺階上,殿外空地上以及寺外通行道的兩側都是地攤,攤位一個緊挨着一個,留給行人的通道十分狹窄。寺內經營的攤主,無論冬夏,都在那紅色矩形的棚傘下堅守着自己的攤位,精神飽滿、熱情而主動地搭訕着那些兩眼盯着攤上物件的“淘寶者”。攤上擺放的文玩商品有錢幣、報刊、陶瓷、票證、書籍等,種類繁複。當時許多攤主年收入可達數十萬元,市場的繁榮可見一斑。
寺外有自發無管理的經營者,他們採用“散兵遊擊”的經營方式,在地上鋪上一小塊布,上面擺上很少的“文物”,信誓旦旦地向客戶介紹着,期待着能遇到“知音”。攤商之間和睦相處,相互探討和交流之餘,也會在地上鋪張紙下象棋,或打打撲克牌,透着一種清閒和恬靜的心態。
收藏愛好者支撐起這個收藏市場,他們經營的各種“新、舊、真、假”物件應有盡有,尤其是新舊錢幣、舊書籍更是突出。隨着收藏市場的繁榮,附近的餐飲業也蓬勃發展起來。
2015年1月1日起,報國寺收藏市場進行過一次升級改造,曾休市過兩個月。改造後的收藏市場撤銷了地攤,升級為展館式,經營商品突出錢幣和紙品。且按照民間收藏類別,以分館集中的方式交流和展示。改造後的報國寺前院、中院和後院的四處殿堂內設立經營場所,前院室內辟有:中國錢幣館、外國錢幣館、票證館、連環畫館和書報館;中院是以民俗、工藝品為主;後院是玉石、雜項。從那時起,亂象無序的報國寺收藏市場已徹底改觀。沒了眾多的攤販,寺內顯得更加有序。
2019年,原合同到期後,報國寺收藏市場更換了經營管理者。新管理者十分看重報國寺已經有二十多年曆史的收藏文化,也致力於“再鑄宣南文化圈輝煌”,遂承接了如今的報國寺文化園。從1997年至今一直在寺內經營“來海堂”的鄒先生介紹説,收藏愛好者也沿襲着對這個商圈的情懷、眷戀,如今依舊在報國寺的店舖中經營和交流。
文物管理部門也沿襲對寺內建築五年一修繕的規定,精心維護這座始自於遼代的寺廟。2022年4月,古建公司開始對大雄寶殿進行保護性修繕,計劃2022年7月竣工,然後陸續維修其他殿堂。
如今,這座已經恢復了寧靜氣息的千年古剎,以展覽、講座、拍賣會和店堂銷售模式,延續和弘揚着宣南文化。一張郵票、一本書或一枚錢幣,都凝聚着報國寺收藏文化的歷史。除此之外,報國寺文化園還在打造以傳統曲藝節目演出、文化藝術展示體驗為特色,兼顧市民休閒放鬆的現代文化園區。(黃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