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衚同裏的烤鴨京味足
手拿烤鴨桿的張立群烤起鴨子來駕輕就熟。(白繼開 攝)
前門北翔鳳衚同口,抬頭可見墻上畫着一隻鴨子,順着箭頭轉過頭,利群烤鴨店的門面映入眼簾。常常坐在門口曬太陽的老爺子,就是老店主張立群。他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從青絲到白髮,老爺子堅守在衚同小店烤鴨30年,留住了地道北京味,同時也見證了小衚同、老城區日新月異的變化。
脫下便裝,穿上工作服,手拿烤鴨桿的張立群烤起鴨子來駕輕就熟。翻個、挪移、轉圈,爐火中,鴨坯逐漸由白色變成棗紅,滲出的油泛着亮光,香味透了出來。已是飯點,等候的食客不時向操作間望去,只待烤鴨上桌,便可大快朵頤。
招呼聲、片鴨聲、咀嚼聲,每天都會在這小小的四合院裏交織成“協奏曲”。這處四合院是張立群自己家的院子,30年前,從原單位下崗的他,想憑在大飯店學來的烤鴨手藝,在自家小院裏開一個烤鴨店。“烤鴨爐需要耐火磚,當時一塊價格1元,一個烤鴨爐最少需要200塊磚,那會一個月工資才幾十元。”張立群回憶説,當時拿不出錢的他,急得在街上瞎轉悠,偶然看到北京玻璃二廠在拆遷,拆下來許多耐火磚,趕緊跑回家拿上錘子、瓦刀,又借了一輛三輪車,去撿磚頭。用這些撿來的耐火磚砌成了烤鴨爐,烤鴨店終於開張了。
別看這家店現在這麼熱鬧,開張的頭一個月,那叫一個冷清,真可以説是“門可羅雀”。怎麼回事呢?原來,30年前北翔鳳衚同是一條小衚同,曾經因為太窄而得名“墻縫衚同”。雖幾經改造拓寬,依然難找。開張第一個月,張立群只賣出4隻鴨子,其中3隻還是鄰居照顧生意。為了破局,張立群騎着自行車,馱着個空箱子,印着“利群烤鴨”字樣,滿大街轉悠給自己打廣告,烤鴨漸漸有了銷路,烤鴨店總算緩了口氣。
衚同裏的烤鴨店越來越有名氣,尤其吸引了不少老外。跟外國人交流,張立群應付不來。2005年,女兒張欣大學畢業,張立群想讓女兒回家幫忙。
“我,這麼高的學歷,可是天之驕子,回家經營烤鴨店?”張欣不樂意。但導師的一番話讓她改了主意。“導師建議我利用自身優勢,抓住前門這一片的外國游客群,把小店帶上新臺階。”張欣説。
張欣先是翻譯中英文功能表。因為她發現,像火燎鴨心、鴨架子這些菜名,外國顧客看不懂,銷量也上不去。把是酸是甜、用什麼食材做的等內容翻譯出來後,外國顧客就願意嘗試了。很多外國人進了中餐館不知道怎麼點菜,張欣又推出各種套餐,二人的、四人的,顧客照套餐點,既不會錯過店裏的招牌菜,又不至於浪費,很受歡迎。
衚同環境的改善也為烤鴨店助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我們東邊的草廠三條變成了大馬路,車能直接開進來。”張立群説。北翔鳳衚同北邊,西打磨廠街經過拆違整治,吸引各類大師工作室入駐;南邊,三里河公園建成,再現水穿街巷的美景。
“來我們家吃烤鴨,不但能品嘗傳統的挂爐果木烤鴨,還能了解北京四合院、逛老北京衚同。”張立群得意地説。
如今,年逾古稀的老張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可他還不想“早退”。“別的我不行,我就會烤鴨子。只要身體允許,我想每天都工作。”看著紅通通的爐火,張立群用鉤子一搭,又一隻烤鴨出爐了。(張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