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候鳥翔游城市副中心
一群鳳頭潛鴨在城市副中心上空飛過,曾經的“稀客”已成為城市副中心的“常客”。
潮白河於辛莊水壩上空,一隻蒙古銀鷗展翅翱翔。經過一段時間的棲息休整後,它們將繼續北飛。
城市副中心五河交匯處,綠頭鴨、小鸊鷉與古建、新城交相輝映,城市建設與自然生態完美融合。
城市副中心五河交匯處,一隻捉到泥鰍的小鸊鷉。這片水域水質良好、食物豐富。
通惠河八里橋古橋下,幾隻綠頭鴨戲水棲息。
大運河森林公園內,十多只蒼鷺在枝頭聚集。
在臺湖鎮水南村長耳鸮棲息地,愛鳥會志願者張貼保護長耳鸮海報,提示拍鳥愛好者拍鳥更要愛鳥。
北運河甘棠閘下游,近百隻普通秋沙鴨踏水起飛。再有一週左右的時間,它們將離開這片棲息越冬的水面,向北遷徙。
開學前夕,愛鳥會在大運河森林公園組織青少年觀鳥公益活動,讓孩子們多了解鳥類知識,引導大家一起保護棲息在我們身邊的小精靈們。(武政 攝)
傍晚時分,城市副中心北運河甘棠閘下游,近百隻普通秋沙鴨踏水起飛。不遠處,二十余只赤麻鴨聚集在一起,戲水覓食。從甘棠大橋至武窯橋兩公里的河面上,聚集着數百隻綠頭鴨、斑嘴鴨、赤麻鴨、鳳頭潛鴨、普通秋沙鴨、白秋沙鴨以及骨頂雞、小鸊鷉等水鳥在此棲息。
“近期是遷徙候鳥在京集結休整的主要時期,位於遷徙通道的城市副中心五河交匯、水網密布,加之近年來不斷治理,水質與環境改善很大,為遷徙季水鳥棲息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據北京城市副中心愛鳥會(以下簡稱“愛鳥會”)志願者羿健介紹,《2021年通州重點區域鳥類監測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記錄到的通州區野生鳥類已達到341種。除了常見的水鳥外,斑背大尾鶯、烏雕、小杓鷸等27種鳥類“稀客”被愛鳥會成員拍攝記錄下來,載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鳥類名錄。
環境改善是城市鳥類增加的基礎,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城市生態系統空間格局等構架共同組成了城市的自然生態體系。大運河森林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張家灣公園、馬駒橋濕地等一大批綠色空間,成了涉禽鳥類的樂園。
而在這些公園之間,一些農田、荒地又形成了不少鳥類樂園。農田收割後遺撒的種子是許多鳥類最愛的口糧,而田鼠等小型嚙齒類動物又成為猛禽的食物來源。
臺湖鎮水南村,除了連續六年來此越冬的大鴇外,長耳鸮也將此作為棲息地。每年十月底,十幾隻長耳鸮組成越冬種群從北方飛來。它們在荒地覓食,在高大林木的區域棲息,直至來年五月方才離開。
羿健表示,愛鳥會對野生鳥類的保護是倡導觀(拍)鳥愛好者文明觀鳥、不追逐鳥類。大鴇棲息地的防範相對好解決,大鴇喜歡在開闊的農田覓食,遇到危險也有安全距離作保障。長耳鸮則不同,它們喜歡隱蔽起來,不易被發現。有些拍鳥者不但在林子裏製造噪音,甚至還會往樹上扔東西,以此來拍到它們飛翔的照片。對此,愛鳥會志願者盡可能地加強勸導,張貼愛鳥海報,讓更多的人了解鳥類,保護鳥類。
除了對候鳥棲息地的保護,愛鳥會2022年繼續開展組織青少年公眾觀鳥公益活動。2022年元旦至今,愛鳥會已先後在大運河森林公園、蕭太后河、涼水河、小中河、水南村舉辦七場觀鳥活動,參與人數近百人次。開學前的最後一個周末,愛鳥會組織了大運河森林公園南線觀察鳥類活動。雨水時節,冰雪消融,河面上不時飛過成群的野鴨。愛鳥會志願者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引導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城市副中心鳥類的隊伍中來。(文/攝 白繼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