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次修改設計靈感融成“雪容融”
在發佈儀式上,設計團隊成員簇擁在雪容融旁。供圖/雪容融設計團隊
大紅燈籠上長出雪花臉,一雙“豆豆眼”看起來十分乖巧,隨着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的臨近,即將正式“上班”的吉祥物“雪容融”人氣越發高漲。我們專訪了冬殘奧會吉祥物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團隊的成員馮犇湲、姜宇帆,揭秘雪容融的形象創作始末。
紅火中國年是創意來源
1998年出生的姜宇帆是雪容融燈籠造型的原創意提出者。2018年9月,北京冬奧會組委來到吉林藝術學院宣講,老師把有關徵集活動的內容和要求帶到了她所在的班級。帶着學習的心態,她決定試一試。一開始她以麋鹿為原型進行設計,由於類似的設計比較多,在老師的指導下,她轉換了設計思路,想到了以一對中國結為原型的設計方案。
“我的家鄉是黑龍江伊春市,每到春節時,大街小巷都會挂起紅燈籠和中國結。”姜宇帆説,記憶中紅紅火火的中國年,是她創意的來源。指導老師馮犇湲看過設計方案後,建議她將其中一個中國結替換成其他形象。“我把一個中國結改為餃子形象,後來老師覺得餃子與中國結不太搭,於是又改為了紅燈籠。”
距離交稿僅剩三天,姜宇帆提交了設計方案。令她意想不到的是,紅燈籠與中國結的兩個創意入圍前三,被確定繼續深化修改。北京冬奧組委專家們也給出了意見:“僅保留原創屬性,重新設計形象。”接到任務後,吉林藝術學院馬上成立了由17名老師和學生組成的修改工作小組。根據冬奧組委建議,團隊放棄了“中國結”形象,主要修改“燈籠”的形象。
多學科協作調整吉祥物形象
馮犇湲介紹,雪容融的創作凝結着設計團隊的智慧與付出,項目組包含設計學院、新媒體學院、動漫學院、音樂學院等多個專業方向的老師。團隊成員圍繞燈籠的形象修改,如結構比例、五官特徵、文化元素詮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修改工作,設計稿總修改量達萬餘張。不到一年時間,團隊往返北京近30次,經常修改稿件到深夜。
最難熬的時期是2019年4月,“當時我們近一個月沒有收到冬奧組委的反饋,大家都有點沮喪和迷茫。”馮犇湲説,經過專家組的建議,為了賦予燈籠運動屬性,創作團隊曾試驗過給它加上鹿角、燕子翅膀、京鴿元素等。最後在北京冬奧組委專家的提點下,鴿子和天壇二方連續的紋樣以及如意等元素出現在了吉祥物的形象中,不僅令雪容融更添靈動可愛,更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風采。
2019年8月21日是讓設計團隊成員終生難忘的一天,奧組委出於保密原則,通知設計團隊到北京進行設計修改,當每個人懷着忐忑的心情帶着電腦飛到北京時,驚訝地發現會議室裏有很多媒體,原來北京冬奧組委已確定選用“雪容融”為冬殘奧會吉祥物。不久後,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吉祥物2019年9月17日在京正式公佈。伴隨大螢幕上的倒計時,當雪容融在大家的吶喊聲中揭曉時,設計團隊的成員都激動不已,熱淚盈眶。
願會發光的雪容融點亮夢想
如今,雪容融已成為新晉“頂流”,被網友親昵地稱作“容融寶寶”。雪容融燈籠頂部的如意造型象徵吉祥幸福;和平鴿和天壇構成的連續圖案,寓意着和平友誼,並融入了中國傳統剪紙藝術;燈籠頭頂及面部的積雪既蘊含“瑞雪兆豐年”的寓意,又體現了擬人化的設計,令大家愛不釋手。
“雪容融肚子外面有一圈黃色的光環,本身燈籠能發光,我們想讓它亮起來,寓意溫暖世界和點亮心中的夢想。”姜宇帆説。馮犇湲介紹,在雪容融形象向全球發佈後,團隊繼續配合北京冬奧組委繼續進行雪容融部分的延展設計,並製作了雪容融的表情包。從平面形象到3D動態的形象,動起來的雪容融更可愛了。
“設計、修改雪容融的這一年,對我來説是快進的一年,因為團隊裏有很多不同學院的老師,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未來我會踏踏實實地繼續自己的學業,設計更多好作品。”姜宇帆説,自己非常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希望能為傳播傳統文化貢獻力量。“也希望在接下來的冬殘奧會中,雪容融可以為運動員送去溫暖,激勵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王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