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遺 致敬百年

日期:2021-06-15 09:4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 北京非遺 致敬百年
  • 北京非遺 致敬百年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到來之際,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北京非遺致敬百年”——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宣傳展示活動在首創非遺·咏園啟動。圍繞“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用”主題,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前夕至端午節期間,全市舉辦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非遺裏的紅色故事打動人心

  非遺裏的紅色故事打動人心

  2021年6月11日的咏園,喜慶熱烈,作為我國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産主題的文化産業園區,咏園在這一天成了許多非遺傳承人必然要回來的“家”。園區裏的每一處空間,每一個角落都成為非遺技藝和非遺故事的展示空間。北京非遺 致敬百年——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宣傳展示活動的啟動儀式現場,佈置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頒佈10周年、《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條例》頒佈2周年成果展,“北京非遺 致敬百年”專題展等專題展覽。其中,“北京非遺 致敬百年”非遺紅色作品專題展配合現場舞臺表演上傳承人講述的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裏的紅色故事,尤其讓人動容。

  北京燈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冬雪1949年5月領銜為開國大典天安門扎八盞大紅燈;非遺老字號瑞蚨祥為開國大典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提供布料;紅都服裝、內聯升等非遺老字號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駐華大使製作服裝、鞋履。還有1949年開國大典上的新中國獻禮酒,則是來自紅星的二鍋頭釀造技藝。在展覽上,人們得知,1949年7月剛剛建廠的紅星接到了為新中國生産獻禮酒的光榮任務。釀酒師傅們挖酵池、立甑鍋、育酒曲,終於在1949年9月生産出首批紅星二鍋頭酒,成為參加了開國大典的酒廠……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伴隨此次宣傳活動傳播開來,更讓人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産伴隨着時代無聲無息傳承,與人們的生活、與國家大事始終密切相連的親切。

北京非遺購物節 線上線下熱鬧開鑼

  北京非遺購物節 線上線下熱鬧開鑼

  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産,人們常常能聯想到一些巧妙勾連古老技藝、古老傳説與當代審美的文化消費品和生活消費品。國潮飾品、織繡印染、金石篆刻、香道茶道、文房四寶、創意家居……越來越多凝聚着“見人、見物、見生活”傳承之道的非遺消費品正走進市民生活。為方便市民,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自2021年6月11日至21日舉辦2021北京非遺購物節。

  購物節組織藥香、京繡、玲瓏枕製作技藝等20余位國家級、市級、區級非遺傳承人,同仁堂、內聯升等18家非遺老字號項目保護單位,聯合線上線下500余家門店共同開展。

  其中,線上部分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與京東、抖音兩大網路平臺合作,繼續探索推動“電商+非遺”模式,以“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用”為主題,通過北京非遺好物市集、非遺大師為你挑好物等特別策劃的網上推廣活動,為消費者提供非遺産品。此次活動立足新場景、新趨勢、新消費、新體驗,構建“吃、穿、用、藏”的生活場景購物模式。

  同時,製造“北京非遺抖起來”抖音話題行銷,講好非遺傳承人和産品背後的故事,充分展示北京傳統工藝振興成果,展示非遺老字號單位在傳承創新、融入百姓生活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時積極探索“非遺+短視頻”的傳播模式,將線上流量引入線下,推動非遺不斷跨界圈粉。

  線下活動部分,在全市範圍內以“體驗 樂享”為主題,通過在咏園、全聚德展覽館、北京市腐乳科普館、六必居博物館等非遺老字號門店及博物館、展覽廳和傳承人工作室等體驗點舉辦展覽、講座、體驗課、知識問答、産品選購等活動,讓非遺走進大眾、貼近生活。

非遺主題游 傳承紅色精神

  非遺主題游 傳承紅色精神

  2021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及端午節期間,北京市推出了非遺伴您“逛京城游京郊”主題旅游線路,這些線路多與紅色旅游資源相結合,串聯起北京市豐富的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自然生態、都市風情和傳統美食等資源。

  西城區的“觀旗合影繪京扇”線路,游客在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可通過自媒體曬“與國旗合影”,隨後前往“北京折扇藝術傳習基地”體驗北京折扇製作;參觀“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紀曉嵐故居,憶故人清風、雅趣。

  房山區的“山水憶紅軍”線路中,既有“北方小桂林”之稱的十渡自然景區,也有講述平西人民抗戰光榮歷程的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還能前往葫蘆烙畫工作坊體驗房山區非遺項目葫蘆烙畫技藝。説起房山,很多人都知道,這裡的霞雲嶺鄉堂上村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平西抗日根據地,也是歌曲《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地。1943年10月,剛剛加入中國共産黨的晉察冀邊區抗日宣傳小分隊隊員曹火星與其他三位同志一路跋山涉水來到堂上村。他用自己的中國革命的感悟,結合當地霸王鞭的曲調與表現形式,發自內心地譜寫出《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此唱響中華大地。上堂村還完整保存着曹火星當年創作地舊址。如今的房山傳承人,經常伴着《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舞起霸王鞭。

  要想聽更多紅色故事,還可以前往延慶區與“憑書館”評書鼓曲研習社的成員們談説古今。該社創作錄製了一部以平北抗戰為主題的評書《平北烽煙圖》。一百個先烈的紅色故事,一百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將平北為全國抗戰勝利做出的歷史貢獻全方位呈現出來,是一部講述平北軍民前赴後繼的鬥爭史長卷。

  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只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保護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現,而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文化底蘊深厚的首都和首都人正在以更多樸實的行動讓非物質文化遺産日漸顯現出“見人 見物 見生活”的活力。

  最新非遺網紅打卡點推薦

  朝陽區非遺保護傳承中心攜萬餘藏品開放

  2021年6月10日,位於豆各莊地區的北京市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中心正式對外開放。萬餘藏品和充滿創意的靈動空間為人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處網紅打卡地。

  一進大門,迎面展櫃中擺放着一個碩大的紙扎龍首,五彩斑斕的顏色為龍首形象增添了層次;高懸於室內兩側空中的飛亭、摩托車等擺設讓人大呼新奇,紛紛駐足拍照;位於大廳中心的可升降舞臺上,京劇、二閘舞獅等精彩紛呈的演出陸續上演...“藝匠製造”內,參觀者圍在非遺傳承人周圍,認真聆聽專家講述的非遺技藝;內藏兵馬俑的“萬鏡之屋”更是迎接着絡繹不絕的參觀者,類似電影場景的空間設計讓大家體會着光與影帶來的奇妙感受。

  該非遺保護傳承中心面積近2000平方米,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其中,“日壇禮記”主題空間設計靈感出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空間內佈置了古代皇帝在日壇祭日祭祀器具及朝服櫃等物品,展現了封建社會帝王在日壇公園的祭天、祈求風調雨順的儀式。“萬鏡之屋”空間展出文化館品牌展品,如最新一代的“漂亮的兵馬俑”。“金鈴敢當”空間為觀者介紹了祖獅、太獅、少獅的關係,樹立了獅子文化中的傳承脈絡。“意匠製造”空間內展示有木匠工具、榫卯結構、3D印表機等各種非遺物品製作工具,打造成為手工工作坊。“鄰家學堂”空間內還收藏了非洲酋長樂器、歐洲大衛塑像、日本達摩不倒翁、朝內81號普意雅先生的書櫃等各種具有各地文化價值的展品,讓附近居民近距離擁抱非遺的同時也得到了與鄰居們交流的理想場所。

  中心以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為宗旨,共有藏品一萬餘件,其中國家級非遺藏品10件、市級藏品20件、區級藏品97件,優選千余件展品、7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及代表性傳承人成果在館內進行展示。並且中心與周邊的“蕭太后河展覽館”“豆各莊鄉情博物館”“垡頭地區文化中心”“焦化廠文化園區”“錦龍文化創意園”等文化場所組成博物群落,形成新的文化景觀。

  非遺中心充分展現了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項目的面貌和研究成果,進一步探索非遺文化的發展、融合與傳承,深層次反映了朝陽區人民的生活品質的提高,為今後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普及推廣、傳承保護起到了推動作用。未來,該中心計劃周六日對市民開放參觀,工作日授課交流、接待團體,力爭打造成為朝陽區非遺保護傳承、網紅打卡、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60余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各區開展

  西城區開展“民間瑰寶·紅色傳承”國家級非遺項目“口技”拜師收徒儀式暨北京市西城區·湖南省長沙市非遺友好共建簽約儀式。

  海淀區推出百年崢嶸歲月非遺傳承經典慶祝中國共産黨建黨100周年非遺精品巡展。

  豐台區與海淀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聯合舉辦京西花會交流展演,這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京西太平鼓(3支)首次同臺獻藝。

  門頭溝區舉辦“雲上非遺”線上體驗課,為門頭溝區非遺産業化發展提供創新示範樣板。

  房山區開展“收集非遺密令 探源非遺故事”非物質文化遺産知識線上答題活動。

  通州區通過非遺傳承人“傳承工匠精神”活動,開展非遺特色展覽展示、非遺表演、主題講座等。

  順義區舉辦“生活多美好,非遺在身邊”——葫蘆藝術與剪紙藝術展。

  昌平區舉辦一場22個優秀區級以上非遺項目齊參與的非遺展覽展示展演互動體驗活動。

  大興區開展“我眼中的非遺”徵稿,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對優秀作品進行現場展覽,並進行非遺展演及體驗。

  平谷區在石林峽景區組織10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參加展演展示並和游人互動。

  懷柔區在喇叭溝門滿族鄉、長哨營滿族鄉舉辦滿族文化旅游節,以綜藝演出、非遺體驗等活動,引導游客體驗節日習俗。

  密雲區對5個新增區級非遺項目舉行授牌。

  延慶區在景區、公園開展非遺手工技藝、非遺演出等展示體驗活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北京非遺 致敬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