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副食店成“網紅”

日期:2020-12-09 10:29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懷舊副食店成“網紅”
  • 懷舊副食店成“網紅”

趙府街副食店門臉不大,卻已然成為了北京人眼中珍貴的舌尖記憶。

  鼓樓大街東側,藏着一家“網紅”國營副食店。和大多數早已退出歷史舞臺的副食店不同,走過了64年風雨的趙府街副食店,憑藉地道的老味道和幾十年前的老物件吸引了不少顧客“打卡”。

  從門口看去,趙府街副食店的招牌與其他店家並無二樣,推開副食店的門,就是另一個世界。泛黃的墻面上,還挂着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油彩宣傳畫,磨掉漆的木質櫃檯上,放着各式各樣的鹹菜,幾口經年的大缸中,盛着散裝的黃醬和麻醬。在店裏,稱重用臺秤,算賬用算盤。

副食店泛黃的墻壁上還挂着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商品畫,時光仿佛倒流。

現如今雖然有了電腦、計算器,可李瑞生依舊習慣撥老算盤珠子算賬。

  “真香啊,還是小時候的味兒!”家住角門的劉大爺一進店,就被屋內瀰漫的芝麻醬香吸引。“之前朋友送了我一瓶這兒的醬,吃完我惦記了好久,這次特意過來買5瓶。”

  “好嘞!”只見李瑞生左手拿起一個空瓶,右手抄起架在缸上的長柄大勺,勺頭在麻醬中一舀,再往瓶裏一倒、一轉,麻醬就順着瓶口層層疊疊流進瓶,動作一氣呵成,麻醬一滴都沒流到瓶壁外。

李瑞生抄起架在缸上的長柄大勺,勺頭在麻醬中一舀,再往瓶裏一倒、一轉,麻醬就順着瓶口乖乖流入,一滴都沒流到瓶壁外。

  買完醬,劉大爺又掏出手機,對着屋裏的陳設拍了起來。他左瞅瞅,右看看,摩挲着手出神,遲遲沒有離開,“到了這歲數了,戀舊。”劉大爺説。

  1987年,李瑞生來到店裏,33年過去了,一頭白髮的李瑞生還在守着老人們的念想。李瑞生回憶,這家店1956年就有了,比他還大3歲。在計劃經濟時代,這兒曾是附近街坊們購買油鹽醬醋的唯一去處。1992年廢除票證後,市場、綜合超市一家家開了起來,副食店受到了不小的衝擊,不少同事都去另謀出路了,“一根筋”的李瑞生卻選擇了留下來。2006年,李瑞生和副食店所屬的公司簽訂合同,副食店自此由他自負盈虧。

  “大超市有他們的特色,我也有我拿手的商品。我的顧客,不只是附近的居民,還有手機那頭的人。”這家小店被顧客們拍下發到網上,成了“網紅”,用李瑞生的話説,紅的都“發紫”了。“我常挂在嘴邊的話就是網路時代太厲害了,我這頭髮花白的人都理解不了。”李瑞生感慨地説。

憑着多年堅守和口碑,趙府街副食店漸漸有了名氣。除了老街坊,還有專門從通州等地輾轉來的顧客,此外還有游客也來“打卡”。

  採訪中,不少顧客是從通州、回龍觀、豐臺等地輾轉來到店裏,還有外地游客也來“打卡”。麻醬、黃醬、香油是店裏的招牌,好不容易來一趟,他們一買就是十瓶八瓶。

  副食店早晨7點開門,上午9點多就開始排隊,一直排到下午四五點。隊伍長時,從櫃檯一直排到店外,再延出去十幾米。一天下來,麻醬要賣五六百斤,黃醬要賣一百多斤。2020年11月25日,單是微信付款的,就有206人。

  眼下,61歲的李瑞生已過了退休的年齡,幾十年了,他沒休息過一天。“我和老伴兒早有計劃,真要離開崗位時,先玩兒四九城、長城、八大處,再去趟北戴河。”李瑞生話鋒一轉,“得找到合適的人來接替,我才能踏踏實實‘下崗’,得把老店的記憶傳承下去,給北京人留個念想……”(師悅 方非)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懷舊副食店成“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