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那些事兒》將上演

日期:2023-11-09 10:25

分享:
字號:        
區域:
西城區
開始時間:
2023-11-15
地點:
國家話劇院
結束時間:
2023-11-19
活動類型:
話劇
來源:
北京日報

  原標題:北京衚同裏的“背包法官” 為何走上了國家話劇院舞臺

  在鼓樓灣衚同裏住了一輩子的金奶奶,因為砍了自己種在自家院子裏的香椿樹,被認為是違法行為還要罰款,一氣之下暈了過去;平時連話都不説、吃飯都是各做各的兩口子周俊波和于海燕,為了孩子教育總是吵得不可開交,一直鬧到要找法官做離婚調解;老王家為了已故二兒子名下的房産鬧起了糾紛,當媽的要讓當爹的繼承兒子的遺産……而每天奔波在街坊四鄰當中為大家解決各種矛盾糾紛的,是很多人並不熟悉的“背包法官”。11月15日至19日,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聯合出品的原創大戲《鼓樓那些事兒》,將在國家話劇院劇場首演。

《鼓樓那些事兒》將上演

(王昊宸 攝)

  編劇劉深:曾擔任東城區法院人民陪審員

  原創話劇《鼓樓那些事兒》由劉深、楊浥堃編劇,林熙越導演,王琛任舞美設計,韓江任燈光設計,陳雷作曲,優秀演員劉端端、夏力薪、樊尚宏、種丹妮、劉洋、李冰、韓鶯、李建鵬、丁儼等主演。該劇作為2023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演播季參演劇目和文化和旅遊部“新時代現實題材創作工程”入選劇目,塑造了以趙曉海為代表的“在百姓中間,離群眾最近”的社區巡迴法官的鮮活形象。劇中不見威嚴的法庭,而是“鼓樓灣”社區裏的各种家長裏短、人情冷暖;法官也不是穿著法袍、拿著法槌的傳統法庭形象,而是每天走街串巷,為老百姓解決無數雞毛蒜皮瑣事的“背包法官”。傳統的“人情兒”“老理兒”和當代“法律意識”在這裡交織、碰撞,折射出一座現代化大都市的老城區,在基層法律工作者有溫度、有智慧的不懈努力下,走向法制化的一個個“微觀瞬間”。

  這部原創大戲的創作緣起,與中國國家話劇院編劇劉深的一段獨特人生經歷有關。五年前,劉深被所在社區選上成為東城區法院的一名人民陪審員。在擔任人民陪審員的過程中,劉深有機會深入接觸到了不少法院、法官和案件,讓他覺得很有意思,積累了大量珍貴詳實的創作素材。而且劉深的父親劉樹綱是我國著名編劇,曾經寫過很有名的劇本《十五樁離婚案的調查剖析》。因此劉深也曾萌生過寫一部《新十五樁離婚案的調查剖析》的念頭。雖然這個想法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但在一次工作交談中,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向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表示:“國家話劇院能不能寫一部反映我們法官生活的戲?”田沁鑫立刻想到了劉深。大家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最終決定由劉深執筆寫一部表現基層法官的話劇。

  於是,劉深進行了大量的採訪和蒐集素材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他了解到東城法院和西城法院都有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基層法官。他們一天到晚總背著大大的雙肩背包,裏面裝著國徽、法袍、法槌、案卷等物品,騎著電動車,走衚同穿小巷,頂著嚴寒酷暑,為老百姓進行到府調解、訴調訴裁、打官司立案、巡迴審判等各種繁瑣的工作,把公平正義與和諧安寧送進千家萬戶,讓首都核心區群眾享受到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司法服務,被老百姓形象生動地稱之為“背包法官”。

  於是劉深和林熙越導演等劇組主創一起去採訪了東城法院的“背包法官”典型人物馮曉光和另外一位西城區社區巡迴法官趙海的事跡,以他們為原型人物創作了這部展現“背包法官”工作和生活的話劇,並給主人公起名趙曉海。劉深介紹:“這是一個性格陽光的北京大男孩,從小在這裡長大,對周圍的老百姓都很熟悉親切,所以他是帶著人情味兒去跟這些大爺大媽、鄰里街坊溝通,在聊著家常的狀態下把普法工作做好,而且幫著有矛盾的雙方和解,爭取把問題解決在上訴之前,儘量不打官司。”

  林熙越導演還特別想突出這個年輕背包法官內心的另外一面:“他每天要幫助很多人去解決各種複雜的問題,但自己也面臨著生活的選擇、情感的問題。他在這一天當中有煩惱有開心,也非常辛苦,作為個體來説,真的非常不容易,甚至讓人心疼。因為他就像是一個垃圾桶,別人把自己生活中很多負面的東西都傾倒給他,他還要用有溫度、有人情味的方式去勸解別人,去幫助別人儘量解決好事情。”林熙越透露,他們在采風過程中了解到,這些法官一年要接1000多個案子,心理壓力非常大,“所以我們想通過展示趙曉海一天的生活,讓大家看到一個背包法官職業的縮影。雖然他們的職業似乎離我們比較遙遠,但非常重要,對於社會穩定、創建和諧環境,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鼓樓那些事兒》將上演

蔡園 攝)

  導演林熙越:想排給人帶來希望的戲

  國家話劇院在《鼓樓那些事兒》立項初期,就明確要打造一部以大北京為背景、北京味兒濃郁的現實題材作品,創作過程中,田沁鑫院長也一直強調,這樣的作品一定要貼近真實生活、貼近廣大人民,展現出萬家燈火的人間煙火氣。因此這部話劇並沒有直白地叫做《背包法官》,而是起名為充滿人情味兒的《鼓樓那些事兒》。

  擔任這部原創大戲導演的林熙越,在排練廳裏的狀態,經常是穿著休閒時尚的運動衛衣,手中卻一直摸索著一對文玩核桃,氣質很契合這部既體現新北京風貌、又帶有老北京風情的話劇。他和父親林兆華導戲風格有些相似之處,不太老老實實坐在導演桌後面,而是經常在排練場裏溜達著,有時還會坐在演員的道具椅上,或是閉起眼睛來聽,從各個角度去感受整部作品的“氣場”。

  不過因為有過多年的演員經歷,所以林熙越比父親更擅長給演員説戲,既讓演員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也會對表演提出很具體的要求。而這要求,總結起來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真”。他要求演員們在表演中儘量達到一種鬆弛自然、真情實感的狀態。

  “我特別想排善意的、給人帶來希望的戲,而不是個人情緒的宣泄。其實美的東西、善的東西,永遠都是存在的,但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想要表現美的東西,會讓別人認為假?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其中真實、真情的東西展現出來。”因此,林熙越不讓演員們用“太話劇”的方式去表現人物,也沒有刻意去追求一種“北京的腔調”,“因為這個戲寫的是當代題材,和老人藝所表現的京味兒是不一樣的。現在的北京,更加多元和複雜,住在這裡的人來自四面八方,大家説著南腔北調的普通話,遇到的問題和矛盾也有很多新生事物。所以我更想展現的是在這樣一個環境當中人們的生活,這也是這個城市和時代的縮影。”

  林熙越感慨道:“這個戲已經磨了一兩年了,因為種種原因造成的改動,讓演員們相當於做了很長時間關於生活表演的練習。但是大家心氣兒都很足,而且都非常認真,都憋著一股勁兒,想要把這個戲演得更加生動更加有意思,讓觀眾們能夠有笑聲有感動。因為這個時代,需要情感的釋放和心靈的撫慰,這也是我們這個戲希望帶給大家的。”(王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