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劇場20年後重張

日期:2023-10-10 09:09

分享:
字號:        
區域:
西城區
開始時間:
2023-10-10
地點:
北京人民劇場
結束時間:
2023-10-10
活動類型:
戲劇
來源:
北京日報

  原標題:以複合型業態打造“京劇+”模式 展現新場景新空間新魅力 北京人民劇場20年後重張

 演員在北京人民劇場內排練。(方非 攝) 

 演員在北京人民劇場內排練。(方非 攝)

  10月9日,深藏于護國寺街、已有近70年曆史的北京人民劇場宣佈將於10月16日重張開放,開啟為期一個月的全國小劇場京劇“群英會”展演。

  見證新中國戲曲發展史

  外立面以磚紅色為主的人民劇場,始建於1953年,並於1955年1月正式開放。它外觀古雅,功能設施齊全。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現代化戲曲表演場所,它自誕生之日起便沐浴在熠熠星光之下。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為之開幕演出,無數京劇名家、戲曲和曲藝名家都曾在此登臺獻藝。它因此成為見證新中國戲曲發展史不可替代的文化地標。“梅蘭芳先生家距離這裡只有150米,那時他每天步行上下班,在護國寺大街,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那個優雅的身影。”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説。

  身為倣古建築,人民劇場的外觀融合了古代與當代審美。比如歇山屋頂上的吻獸和脊獸,其實是多種形態的鴿子,這既呼應了上世紀50年代的世界和平大會,也蘊涵了北京古城的意趣。2003年,人民劇場因技術改造升級等原因,暫停對外演出功能,並作為數字攝影基地和中宣部確定的“中國京劇像音像工程北京拍攝基地”,為戲曲藝術傳承傳播和相關電影拍攝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建築本身的價值也從未被忽視。2007年底,劇場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北京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名錄,2018年被列為中國20世紀第三批建築遺産,2019年又被授予“北京市歷史建築”榮譽。

  將成為京劇展示傳播基地

  步入劇場內,只見傳統吉祥紋樣裝飾的舞臺撲面而來。上下落差較大,觀眾席直伸到舞臺前不足3米的位置,可以想見觀演時所獲的震撼。18米寬、7米高、22米縱深的舞臺,能滿足絕大多數戲曲、曲藝演出的需要。

  目前,劇場內有可容納550位觀眾的可收縮座椅,大中小化粧間可同時滿足近50位演員化粧,還有多功能會議室、多功能前廳、京劇藝術展陳館以及京劇主題閱讀空間,滿足演出、拍攝錄製、展覽展陳、藝術培訓、文創展示等複合型需求。

  “煥新重張后,通過一院(國家京劇院)、一場(北京人民劇場)、一館(京劇藝術展陳館)、一街(護國寺街)的整體佈局,將形成一個京劇展示傳播基地,帶動一個文旅融合示範帶(護國寺街人民劇場—梅蘭芳紀念館—什剎海地區),充分發揮央地合作優勢,推進區域性文旅經濟發展。”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介紹,劇場目前也是教育部認定的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基地,將在以往活動基礎上,開拓展覽展示、研學課程研發,成立“國家京劇院少兒京劇團”。劇場還將推進線上演播線下演出並舉,使其成為富含特色的專業演播基地。

  800年名戲重回劇場

  即將在此亮相的全國小劇場京劇“群英會”是由國家京劇院和西城區政府共同主辦的品牌項目,展演為期一個月。屆時,國家京劇院《張協狀元》、浙江京昆藝術中心《王者俄狄》、武漢京劇院《一丈青》、中國戲曲學院《紙鳶淚》、江蘇省京劇院《圖蘭朵·心》、上海京劇院《草芥》等15台劇目、13場演出將與廣大觀眾見面。

  其中首場演齣劇目《張協狀元》是距今800年曆史的中國宋元南戲作品。其全本載于明《永樂大典》第13991卷,是現今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南宋戲文,也是中國迄今所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戲曲劇本。在重張的人民劇場上演如此古老的作品,更凸顯中國戲劇戲曲的傳承力量。

  伴隨展演,20場公益活動也將走入校園、養老院和社區。由國家京劇院和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禮遇國粹”文化創意産品徵集活動同時開啟,希望開發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場消費需求的文化創意産品。

  西城區文旅局負責人透露,該區目前正在篩選評定演藝新空間,年底將為首批新空間授牌。重張后的北京人民劇場,以複合型業態打造“京劇+”模式,展現新場景、新空間、新魅力,有望成為西城文化新地標,也將助力北京“演藝之都”建設。(李洋)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