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筆到水墨再到新媒體 陳湘波個展呈現“融會的藝術”

日期:2023-09-01 10:56

分享:
字號:        
區域:
朝陽區
開始時間:
2023-09-01
地點:
北京畫院美術館
結束時間:
2023-09-10
活動類型:
展覽
來源:
北京日報

  原標題:從工筆到水墨再到新媒體 陳湘波個展呈現“融會的藝術”

陳湘波在展覽現場介紹作品創作理念。

陳湘波在展覽現場介紹作品創作理念。(白繼開 攝)

陳湘波作品《荷·晚暉》。

陳湘波作品《荷·晚暉》。

  “滄浪之水——陳湘波作品展”9月1日下午將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作為當代知名畫家,陳湘波涉獵廣泛,工筆花鳥、寫意水墨佳作頻出,生肖動漫設計火爆全網,近年又在創作中融合了新媒體數字藝術。這次展覽從“格物”的工筆,到“寫意”的水墨,再到“新媒體”的數字水墨,門類跨度之大在個人畫展中並不多見。

  陳湘波師從國畫藝術大師、書法家、美術教育家關山月,現任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在美術館營運策展、關山月藝術研究和中國工筆畫創作方面,陳湘波具有開拓性的貢獻。他的六百餘幅美術作品收錄于各類出版物,百餘幅作品被包括中國美術館在內的國內外多個專業機構收藏。

  此次“滄浪之水”展覽展出的作品包括陳湘波的工筆作品、當代水墨作品和數字水墨交互作品,分為“時代匠心”“以天為徒”“情境轉換”三個部分呈現。

  “時代匠心”部分從陳湘波的作品中,選取了各類荷花題材的工筆畫作品,並將這批作品置於一片刷有“滄浪”漆色的展墻上,以荷喻志,以色喻境。這一展區主要展現的是陳湘波在時間洪流中的沉澱與對抗,呈現出一種靜水流深的“水之道”。“以天為徒”部分展出了陳湘波的《寂》《靜》《玄》等系列水墨作品,各種水的意象貫穿其中,蘊涵了陳湘波對當今社會和自身生活境遇的思考與表達。

  在展覽的“情境轉換”部分,觀眾可以看到陳湘波的數字水墨交互藝術裝置作品《觀·荷》。在這個封閉的空間中,多組鏡面互相映射延伸出無限的空間感,達到平面的作品“動”起來的效果。陳湘波介紹説,《觀·荷》將中國傳統工筆畫與現代數字技術以及空間美學相結合,通過新媒體交互技術與觀眾産生互動,讓觀眾沉浸其中,體驗花開花合,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塵緣的境界。

  “滄浪之水——陳湘波作品展”還將於9月2日上午在798藝術區先聲畫廊舉辦同名展分展場開幕儀式。9月2日下午,北京雍陽美術館將為陳湘波舉辦“花木清嘉——陳湘波、鄭阿湃、許敦平、許曉彬嶺南四家畫展”開幕儀式。

  馬上就訪

  為傳統文化穿上現代設計新衣

  出生於湖南的陳湘波名字中就帶有水的意象,他喜歡畫“水”,也覺得自己和“水”有一種冥冥之中的緣分,“滄浪之水”是陳湘波回顧自己數十年為人為藝經歷後總結的展覽主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是先秦時期《孺子歌》的詩句,説的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也是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另一種解讀。陳湘波説:“以‘滄浪之水’為題,表達了一個人在順境時要剛直進取,在逆境時要以豁達的心胸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以達成自我的完善和超越。這也是我為人為藝一直以來的底色。”

  在四十餘年的工筆畫探索中,陳湘波努力以平靜的構圖和沉穩的氣息描繪一個清澈、靜謐的自然世界,用豪邁、大膽的潑墨潑彩與精工細膩的勾勒形成的張力,營造與傳統工筆畫不同的當代情境。他的工筆作品在工整的畫面中透露出寫意的趣味,于當代中國工筆花鳥畫的整體潮流中獨樹一幟。

  在陳湘波看來,中國畫是一門融會的藝術,博採眾長是中國畫的要義,中國繪畫藝術從來就不是以寫實為終極目標,而是一種寫意的藝術。陳湘波眼中的中國工筆畫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一種寫意,只是作畫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但表達出來的是對中國傳統意境的追求。

  陳湘波已連續兩年擔任總臺春晚吉祥物的總設計師,2022年虎年春晚的瑞虎、2023年兔年春晚的“兔圓圓”都出自陳湘波之手。“兔圓圓”是春晚40年曆史上首個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完善初始設計的總臺春晚吉祥物IP,它不僅凝聚了大數據調研而來的全網受眾的喜好和期待,還包含著傳統文化中生肖兔的意蘊和美感。

  身處改革開放前沿城市深圳,陳湘波一直在思考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命題,探索科技與藝術的牽手跨界。為了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對傳統文化産生興趣,陳湘波推出了萌寶TIGER、BOBOTU等現代國風系列潮流文創作品。他告訴記者,本次展覽在798藝術區的分展場以生肖潮玩為主,現場有兩米高的“萌寶BOBOTU”玻璃鋼裝置,非常適合年輕人打卡。

  陳湘波表示,在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自己從年輕人身上學到了很多,也能更好地了解年輕人的趣味,“這裡有高新技術的優勢,藝術家可以大膽探索,比如本次展覽的新媒體裝置作品《觀·荷》,把科技手段運用到藝術創作中,就可以讓傳統文化通過設計煥發出新生。”在他看來,藝術與技術的融合是文藝工作者永恒的命題,數字化如今已經成為趨勢,科技發展是文化發展的推動力,打造中國文化軟實力要滿足不同層面、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審美需求,“我們為傳統文化的內核、精神、技法穿上現代設計新衣,來引發年輕人的情感共鳴。”(邱偉)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