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对话一把手”:西城区政府谈“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文章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19-01-15 21:04
访谈时间:2019年1月15日
访谈嘉宾:王少峰 北京市西城区区长
简介:本期嘉宾将在节目中详细介绍西城区着力抓好中轴线申遗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主持人(黄彦):各位听众、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听收看的是“市民对话一把手”系列直播访谈节目,我是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主持人黄彦。这次我们搭建的是全媒体的传播平台,您可以通过北京城市广播、BTV新闻频道、首都之窗、北京时间、千龙网、北京发布、北京电台官方客户端,“听听FM”实时收听收看我们的节目,并和一把手进行对话和交流。“市民对话一把手”继续和大家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现在来到演播室的是北京市西城区区长王少峰。您好。
王少峰:主持人好,各位听众,各位听众,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西城区是老城区,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轴线申遗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项目,擦亮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您先介绍一下西城区在老城保护的工作?
王少峰: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西城区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建设。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老城的文化和文化的老城都是历史和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西城区是一个老城,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作为现在的城市管理者和工作者要如何保护好千年老城,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工作实践。在工作中我们感觉到对老城保护应该有一个系统思维、整体保护思维。我们要处理好城与业、人与文、物与文的关系,构建了名城、名业、名人、名景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既要保护好历史建筑,还要传承好文化,既要对文物进行修缮,还要对历史价值进行解读,为现在的市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加快文化中心的建设,我们都在积极探索。
主持人:任重而道远。
王少峰:是的。
主持人: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历史文化保护等等工作,究竟过去一年,西城区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做了什么工作,我们通过一组数据了解一下。
(播放现场VCR)
主持人:这些数字看似简单,但是从政府到百姓都付出了很多,老城保护面临的问题还是挺难的。
王少峰:是的,老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老城保护要保护什么,更新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工作中进行探索。比如说老城保护和发展也面临着矛盾,老城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这里涉及到政策问题、产权问题、发展阶段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尽快加以解决。再比如说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的问题,一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全实施进去,市民的居住条件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在保护好老城的同时改善居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政府要积极探索。还有一方面,老城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工作,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情,如何动员广大市民,特别是让我们的年轻人都参与进来,也是我们要积极探索的。应该说现在我们看到了非常好的现象,因为有很多年轻人参与到老城保护过程中来了。
主持人:您说了年轻人也参与到了老城保护中来,具体怎么做,咱们创建了一种特别的体系?
王少峰:我们研究老城工作,请到了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参与的年轻人很少。如何把更多的年轻人动员起来,刚才我介绍了在老城保护过程中提出了“四名”体系的整体思路。我们想顺着这个思路能不能围绕这几大领域,动员社会各界,包括研究机构、学校里面的年轻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择不同项目,参与到老城保护中来,所以推出一个“四名汇智”计划,围绕着“四名”保护,都来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保护老城。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我带了一幅老照片,给大家看一看。不知道大家认识不认识这张照片,这是西直门的老城楼和箭楼,现在我们有一个年轻的团队在研究,如果按1:10的比例复制的话,需要多少构件、多少工序,需要多长时间。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年轻人给了我们初步的答案,木构件需要2398个,从建模、制图、模拟、雕刻、打磨等,目前现在用了615天,已经花了1000来个小时。他们想在今年新中国70周年大庆的时候能按1:10的缩小比例复原成功,他们也要求专业的团队去参加,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动员社会、参与老城保护的项目。现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
主持人:西城真的是探索出了很多的好的路径,北京新总规已经颁布了,下一步怎么按新总规要求保护老城?
王少峰:新总规颁布以后,西城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如何更好的保护老城,我们提出一个街区更新的概念,目前已经启动了相关的工作。街区更新主要是围绕着街区功能配置、业态调整、空间布局、秩序长效管控、街区文化培育等方面来展开。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群众身边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按照问题导向来解决老城保护中的一些具体的、方便群众生活和生产的事情。通过我们这一年多的努力,我们的街区更新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围绕着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文化复兴,形成了对老城保护的街区更新的理念和体系。目前已经完成101个街区划分,15个街道设立了展示中心,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出台了城市设计导则,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已经有20几个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导则和更新初步形成,2018年在17个街区进行探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比如像我们的鼓西大街、北京坊、达智桥胡同等都展现出新的面貌,希望大家有时间去看一看。
主持人:大家都很好奇街区更新成了什么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的记者章维来一起看一看。
(播放现场VCR)
主持人:椿树街道的胡同慢行系统,胡同里不能进车,但是周边有停车场,更干净又有文化味。
王少峰:这个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胡同又回到了原来的幽静可以慢行的韵味,可看到老城的文化特色。
主持人:街区更新方面还做了什么工作?
王少峰:2019年大事多,喜事多,西城区也要为营造良好城市环境和氛围多做贡献。今年在街区更新方面,还有几个成片区的计划,从北往南大概有旧鼓楼大街、地安门内外大街、小六部口、天桥南大街等陆续推出,希望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大家都知道,两广大街是前一些年改造的城市主干道,按新总规要求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今年准备在西城段的周边片区进行整体提升,相关方案在编制过程中,初步方案出来之后也会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也请大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
主持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留白增绿也是我们的工作方向,很多市民也在关注这方面。
王少峰:我们经过努力,打造了六片城市森林,2019年准备再建两片城市森林,结合一些边角地、腾退地加快小微绿地的建设,同时把文化休闲历史元素纳入进去,给市民提供一个开门见绿、出门见园的社区休闲空间。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什刹海地区的绿道建设,2018年改造的西海湿地形成了唯一的内城湿地公园,很多人给了很好的评价,十一期间很多人到那儿观赏市内的湿地美景。今年想把后海的环湖绿道打通,总长度3.2公里,打通以后,整个什刹海地区三个湖的绿道就可以全面贯通起来,整个绿道长度将达到6公里,把沿线的公园绿地、文化空间、古迹串联在一起,让市民休息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老城的魅力,体现碧水绕古都的美景。
主持人:我们能感受到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西城在努力着。
王少峰:是的,我们将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红墙意识,以首善标准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做出我们的积极贡献。我们也希望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好北京,保护好老城。
主持人:感谢王少峰区长作客演播室,谢谢您。
王少峰:谢谢您,也谢谢大家。
主持人:一会儿继续和大家就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沟通交流的是朝阳区区长文献,一会儿见。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