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十六区“一把手”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十四场,我们邀请海淀区主要领导进行专场发布,发布的主题是《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海淀硬核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强自立,人才引领驱动。
海淀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的集中承载区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是首都的科技大区、经济大区、教育大区、人才大区,发挥着首都经济“压舱石”“加速器”“发动机”的重要作用,海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中国北京自贸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区”的叠加优势,着力推动海淀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了硬核力量。
下面,我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 王合生
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 李俊杰
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常务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 林剑华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 程培衡
他们将向大家介绍海淀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海淀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和举措,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王合生,向大家介绍海淀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工作情况。
-
嘉宾
王合生: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海淀区委区政府,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海淀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下面,我介绍有关情况。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北京市委要求海淀区“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走在前列,当好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我们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定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海淀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硬核力量。
一、建好中关村科学城,让各类主体更好创新创造
海淀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也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科技创新资源和基础优势突出。海淀区有2个国家实验室、10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完成重组36家)、10个新型研发机构;驻有37所高校、96家国家科研机构。除研发机构外,还有近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1家独角兽企业,266家上市企业。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4.4%,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95件,是全市的3.5倍、全国的42倍。
我们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聚焦前沿领域,服务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多元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领先技术成果。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今,全区已有4000多家企业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加计扣除金额222.6亿元。新设立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开展并购贷、人才贷、认股权贷试点,上半年3项创新业务144笔、融资金额11.52亿元。我们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聚集效应,围绕服务平台、融资支持、空间载体、政策体系,提升重点园区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创新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我们着力打造开放创新生态。深化“两区”建设,去年以来聚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总部29家,今年1-5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36家,实际利用外资49.8亿美元,占全市60%。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合保税区获批,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电子围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遴选储备等工作,明年5月封关运作。我们把中关村论坛作为推动开放发展的加速器,永久会址下半年将竣工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将具备承接国际大型会议能力,为中关村论坛提供服务支撑,共同打造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科技创新带动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海淀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其中,信息、科研、金融、教育和制造业五个行业合计占8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4.2%。今年以来,经济加快恢复,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57.6亿元,增长4.3%;上半年预计增长6%以上。我们努力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企业,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向硬科技拓展,鼓励开创新体系,制胜新赛道。在关键创新链产业链上当“链主”。区内现有8家千亿级企业、31家百亿元级企业、248家十亿元级企业、1750家亿元级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底层技术布局来支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上半年新登记注册企业17254家,总量26万家;其中科技型企业8536家,总量13万家。我们正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块链、网络安全、工业母机(机器人)、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空天科技、绿色能源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努力形成更多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海淀是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区,占全市2/3,目前上千家人工智能企业发展迅速,大模型研发蓬勃兴起;生命健康产业重点企业占全市1/4;网络安全、基础软件、机器人、智能网联、空天科技等领域重点企业均占到全市六成以上。
海淀科技创新主要得益于人才,是首都的人才大区。人才资源总量199.7万,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就有114万,是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很多国际国内的企业和机构愿意在海淀设立创新主体,是因为他们可以随时招到自己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这些创新主体每年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又会培养更多的人才,人才创新创业机会多、生态好。我们围绕引才、育才支持了一系列平台,比如奇绩创坛,这是我们培育支持的一家国际化创业投资孵化机构,面向全球集聚了一批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目前已吸引3.3万个创业项目,共加速企业311家,其中创始团队成员毕业于全球大学排名前50高校的项目占比为46%,博士及以上学历占比38.6%,外籍、海归背景占比约为65%。我们还依托清华、北大等高校资源实施了“薪火共燃”计划,目的是通过“政府引导、高校培养、企业协同”的新机制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目前,已举办3期,培养培训优秀企业家174名,所办企业中已有12家上市。
二、抓好城市精细治理,让区域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海淀是首都西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较为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体系,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我们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目前,森林面积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5.48%。通过腾退还绿、见缝插绿、以绿惠民,建设了一批郊野公园、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让绿色更多地走进群众生活。去年以来新建公园32处,目前共有118处;新建小微绿地、口袋公园17处,共有46处。大力推进“无界公园”建设,去年以来拆除92处公园护栏围网,市民进出更加便利。以海淀公园为例,拆除了1915.5延米外围栏杆,公园完全开放,同时,为了更加方便居民进出,又在重点出入地段和公厕附近新增和改造6个出入口。我们实施“水清岸绿慢行”行动计划,建成了翠湖、稻香湖等五大片区循环补水生态水网,城区20条河道实现补水,全域增加水面面积154.4公顷。实施了金河、南长河、万泉河、北旱河等21个河道治理项目,治理河道41.2公里,实现了213.73公顷的蓝绿融合,建成滨水慢行走廊46.6公里、绿道215公里。
我们深入落实三山五园地区保护规划。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有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121处重要文物古迹。我们致力于重塑地区山水形胜的整体格局,推动景观生态与历史文化有机交融。已改建13处公园,新增绿道36公里,绿化面积42.36平方公里,恢复水面56.8公顷,实现水域循环互通。2020年9月,三山五园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按照计划我们今年要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目前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也是海淀区博物馆新馆即将完工,位于海淀公园、中关村会议中心南侧,馆内保藏、研究、阐释和展示海淀区各时期文化遗产,基本陈列区域年底开放,欢迎大家来参观游览,感受海淀的历史文化魅力。
我们深入实施城市更新。2021年以来,已累计实施100个项目,包括老旧小区、危旧楼、办公楼宇、商圈、厂房等多种改造类型,完成改造面积447.7万平方米。我们目前正在实施141个小区、393万平米的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内容包括外墙保温、外窗更换、室内上下水改造、屋面防水、楼内公共部位翻新、加装电梯等,我们将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开展实施更多项目。我们注重在城市更新中最大限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今年4月,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正式开园,作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诞生地,部分厂房和设备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我们在更新改造后保留了原有建筑风格,把历史文化街区与商业街有机融合到了一起。我们充分利用京张铁路旧线及入地后释放的地面空间,规划建设京张铁路遗址公园,规划范围沿线涉及9个街镇的70多个社区和20多个高校院所。我们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广泛采纳社会各界意见,让周边居民参与到规划建设中,前不久公园一期区域正式开放了,让很多居民找回了历史记忆。今年上半年,经过修缮后的清华园车站旧址也正式开放,清华园车站是京张铁路出西直门站后向北的第一站,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从西柏坡抵达北平就是从这里下车。从清华园车站到香山双清别墅连起了“进京赶考之路”。
我们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通过更新路面、增加公共设施、美化路边环境等方式,完成阜成路北三街、五塔寺路、二里庄环巷、买卖街、双榆树三街等464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深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全面实施城市道路、园林绿地隔离护栏撤除和优化管理,努力塑造更加开敞、清朗的城市环境。我们依托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开展了“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的微空间改造行动,对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三角地”“边角地”改造提升,努力提高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品质。比如北太平庄街道学院南路32号社区、志强北园社区等7个项目,经过改造后,为居民增加了锻炼健身、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三、办好各类惠民实事,让市民生活更有幸福感
海淀是教育大区。一方面,海淀高等教育资源富集,这里驻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7所高校,在校大学生44万。每年都有大量全国各地的学子来海淀求学读书,在这里与我们一起见证海淀的发展变化。每年也有很多毕业生留在海淀工作、服务海淀发展,高校成为海淀人才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海淀是全市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区,基础教育在校生40万人,占全市1/5;教职工4.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1万人;是国家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实验区。海淀基础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办学类型多样,既有地方教育部门举办的公立学校,又有驻区高校举办的学校,还有各种类型的民办学校。我们正在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围绕“让所有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目标,加快推进学区制改革、集团化办学,已建成39个教育集团,覆盖172个校址、23万名学生;中小学生在教育集团及优质学校、特色学校就读比例达91.3%。我们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双减”工作,规范引进校外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全区有98%的中小学生参与课后服务。我们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推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去年以来4000名教师和65名书记校长交流轮岗。我们努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海淀教育金名片擦得更亮,力争在未来五年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富活力、更具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强区。
我们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全区现有注册医疗机构1413家,共有床位17421张。我们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获批今年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不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目前海淀区北部医疗中心、苏家坨中心医院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海淀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均搬进了新的门诊大楼,海淀妇幼也正在加快改造。我们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全部行政村实现“一村一室(站)、一村至少一医”;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262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12家。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建立家庭医生团队748支,重点人群服务签约率84.4%。畅通了包含北医三院、西苑医院在内的14家医联体三级医院预约转诊渠道,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对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无法诊治的签约病人,可及时向上级医院预约转诊。
我们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扎实推进作风建设,把接诉即办工作作为主抓手,以提高群众诉求的解决率和满意率作为工作标准。今年以来共承办群众诉求75.93万件。我们强化未诉先办、主动治理,推进“每月一题”专项治理,推进“零诉社区”建设。我们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引导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合力共建美好家园。
各位媒体朋友,海淀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走在前列,当好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以中国式现代化海淀新实践,为首都现代化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王合生书记的发布。
下面,有请北京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 李俊杰向大家介绍海淀区科技创新相关工作情况。
-
嘉宾
李俊杰: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海淀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海淀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努力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持续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海淀力量。2022年,海淀地区生产总值10206.9亿元,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市辖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6.8%,全市占比39.3%,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占比54.2%,全市占比超5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764家。今年1-5月,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投入788.9亿元,增长1.9%,全市占比53.4%。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切实增强原始创新策源功能
一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持续推动其核心业务顺利开展,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生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二是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统筹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构建创新矩阵,全力支持量子院、智源研究院、微芯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在空间建设、平台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发展等方面为其提供精准服务;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布关键核心技术需求,鼓励其承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承担重大科技专项,遴选支持145个具有科技领军企业潜质的前沿技术企业开展底层技术攻关突破。
二、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通过创新支持政策、搭建产业孵化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大产业投资等,加快构建具有海淀特色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即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以大健康产业为突破,以科技服务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未来产业为先导。一是做强做大信息产业。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建设,出台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积极打造大模型技术产业生态。在集成电路领域,重点布局RISC-V,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区域已汇聚设计企业超200家,占全市的一半以上。在信创领域,加快建设中关村软件创新中心,构建以基础软件为核心、集自主可控软件开发工具于一体的全栈式信创技术体系,现有信创领域企业数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做优重点产业。在医药健康领域,聚焦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3个重点领域,实现对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细胞药物、动保药物以及高端制剂的全覆盖,医药健康产业年收入规模达380亿元。在智能制造领域,培育出1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成功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集聚机器人产业重点企业41家,并加快建设新一代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共性技术平台。三是布局未来产业。在量子信息领域,依托量子院等机构开展量子领域前沿研究,并加快推动成果落地。在空天领域,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用好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加快建设“星谷”空天产业集聚区。在互联网3.0领域,支持微芯研究院建设区块链先进算力实验平台,发布第二版区块链专用芯片等技术成果,区域区块链技术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四是推动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健康发展。加强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技术对接,推动氢能、储能关键技术攻关,孵化落地一批企业;加快推进加氢站氢能基础建设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三、积极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切实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一是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联合高校院所推进5个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环高校创新带。二是升级创业孵化服务环境。建成以“集中办公区-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园区”为载体的服务链条,拥有标杆孵化器等各类创业孵化机构181家,孵化总面积已超200万平方米。三是加大产业空间供给服务力度。在减量发展前提下,聚集更多空间资源,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和高精尖产业发展,正在推进的51个项目到2026年可提供产业空间约728万平方米,其中2023年约129.5万平方米。四是完善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体系。“全链条”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和街镇全覆盖协同服务企业机制双向发力,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五是拓展科技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全球创业投资中心建设。设立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开展并购贷、人才贷、认股权贷试点。壮大“海淀创新基金系”,已累计支持70多支科技创新基金。六是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发挥北京市和中关村两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发明专利平均授权时间从540天压缩至54天;开展高价值专利运营,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今年1-5月,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18322件,全市占比47.4%;PCT专利申请量2084件,全市占比46.6%。
四、积极推动先行先试改革,切实激发新的发展动能
用足用好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一批重大项目和改革案例先后落地海淀。比如,在税收方面:“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税收新政2022年惠及企业4642家,加计扣除金额达222.65亿元;在人才服务方面:推动人才支持类改革措施落地实施,建成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厅,外籍高端人才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两证联办”累计340余人次;在科技成果使用方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专项累计落地4个案例;在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方面:围绕医药健康、能源环保、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布首批榜单51项;在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设立方面:中关村综合保税区设立正式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各项规划建设工作正紧锣密鼓有序开展。当前,我们正会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各项政策措施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域推广,同时积极研提新一批政策措施,并争取在海淀先行试点,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活力。
媒体朋友们: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区”叠加优势,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李俊杰区长的发布。
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
记者
北京日报记者:谢谢主持人。大家都知道,去年海淀区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基数很高,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海淀区挑战不小,能否请介绍一下现在海淀区目前经济运行情况?有哪些提振人心的数据和举措?谢谢!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北京日报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有请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俊杰回答。
-
嘉宾
李俊杰:谢谢这位媒体朋友,也感谢你对海淀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确实如你所说,去年海淀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了万亿元台阶。今年以来,我们加强统筹谋划和经济运行调度,经济发展韧性初步显现,海淀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压舱石”地位更加突显。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8.8亿元,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预计560亿元,增长26.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1392.2亿元,增长5.6%;实际利用外资预计55亿美元,全市占比56%;出口额预计620亿元,全市占比21%;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计1175.3亿元。我们主要做的工作有:
一是抓投资落地。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保障围绕项目转,研究制定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优化实施措施方案,现在全流程审批时间不超过180天,同时完善了政府投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建设,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纳入市级“3个100”重点工程的20个项目中已有18个实现开工建设。
二是抓消费提升。着力优化商圈布局,加快推动商业综合体建设,西三旗万象汇已于5月中旬开业,五棵松万达广场、西北旺万象汇计划分别于9月底、今年年底开业。着力发展首店经济,加大品牌企业培育引进力度,金源新燕莎MALL引入美国户外运动品牌5.11全国首店,西三旗万象汇引入了全国首店1家、区域首店36家。加大节假日促消费力度,持续开展北京消费季·悦动海淀系列活动,推进文旅体育融合消费。
三是抓外资外贸。跟踪重点外资企业,做好精准服务;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积极推动外资项目落地及资金注入。帮助企业开拓多元市场,支持外贸转型基地、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针对重点外贸企业开展针对性服务。
四是抓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已签约重点项目43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我们努力推动企业系信息服务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用好市级支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小升规、龙头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在科研业方面:我们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针对规上企业开展精细化服务,关注工程技术服务领域等关键细分行业发展。在金融业方面:我们加大促发展力度,扩大存贷款余额,强化科创金融服务创新和服务精准化。
五是抓营商环境。今年6月份,新设市场主体3738户,同比增长20.7%,增量居全市第一。其中,新设科技型企业1644户,占新设企业的47.9%。全区新设企业17254家,其中科技型企业8536户,我们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去年海淀区级事项全程网办率已达100%,今年我们在全市率先将“证照联办”改革拓展到“个转企”领域,在跨区迁入场景中实现了“证照联办”,完成了企业住所标准化登记改革,224类电子证照实现了市区联调使用。我们强化企业服务,加大走访力度,用好“服务包”工作机制,上半年累计办结企业诉求2169项,企业诉求办结率达97.6%。我们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力解决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困难,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实现科技成果供需匹配、转化交易;持续探索概念验证等成果转化路径,将基础研发与成果转化有效衔接,最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我们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与平台企业建立了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及时为它们提供精准服务;支持字节、小米等头部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以获评全国首批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为契机,不断降低企业合规经营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谢谢!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下面请继续提问。
-
记者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我的问题提给林剑华副区长,人工智能对话大模型ChatGPT的发布引发了全球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关注,我们注意到近期海淀区也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措施,请问作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目前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有哪些成果?这些发布的措施有哪些亮点?将对产业发展有何促进作用?谢谢!
-
嘉宾
林剑华:感谢这位媒体记者对海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注。
海淀区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原始创新方面,区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聚焦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前沿理论探索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方面,拥有一批顶尖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人工智能学者总数3000余人,占全市的4/5、全国的1/5。产业发展方面,围绕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设施、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应用等环节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已集聚企业近千家,占全市的2/3、全国的1/6。其中包括百度、旷视、第四范式等一批领军企业。近年来,海淀区驻区企业及相关创新联合体围绕高性能云端训练芯片、推理芯片、GPU及类脑、可重构、存算一体、光计算等新工艺新架构开展攻关,产出思元、昆仑、春晓等系列自主创新成果;同时产出飞桨、天元、一流等开源框架并积极开展国产芯片适配验证,同时在机器学习、迁移学习、强化学习、小样本学习等多项算法处于国际领先。在大模型方面,海淀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也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智源研究院在语言、视觉、多模态等基础大模型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布“悟道3.0”系列大模型,百度、第四范式等头部企业发布“文心一言”、“式说”等自主创新成果。区内已集聚约50家大模型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共发布主模型35个,其中企业发布30个,在全国率先形成AI大模型集聚区。
为充分发挥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产业优势,进一步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引领发展,海淀区政府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措施有以下五方面考虑:
一是强化布局大模型软硬件技术体系。政策聚焦大模型研发所需的人工智能芯片、高效数据处理及模型构建、训练、调优对齐、推理部署、应用等全流程底层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促进企业或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
二是建设公共算力,降低大模型研发成本。聚焦大模型研发所面临的算力资源短缺、成本高昂等问题,一方面建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提供开放算力服务,支撑研发创新;另一方面支持企业整合算力资源,同时鼓励基于国产算力开展研发,对技术创新性强、应用生态丰富的大模型,给予最高1000万元算力补贴,对于持续更新迭代、技术创新性强的通用大模型可连续支持两年。
三是探索数据利益共享机制,提高数据要素供给能力。聚焦当前国内大模型研发面临的高质量中文数据集获取难,专业数据和合规数据缺乏等问题,支持区内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预训练数据集开放平台、指令数据集标注平台等,提供数据处理的共性技术和关键工具。同时鼓励开放书籍、论文等高质量中文数据集,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金奖励。
四是加强大模型人才引育和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吸引、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实施海英人才、薪火共燃等计划,加大对通用大模型核心研发人才的支持力度,做好人才落地多维度服务,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
五是推动大模型赋能实体经济,加快产业重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鼓励各类主体为大模型提供应用场景,推动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医疗、城市管理、消费等各垂直领域示范应用,打造标杆应用场景,最高给予500万元资金奖励。
此外《若干措施》还从强化耐心资本、建立评测体系、优化孵育体系、探索监管创新、强化伦理规范和社会治理实践等多维度营造开放安全、包容审慎的产业发展环境,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下一步,海淀区将深入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强化区级政策和资源保障,充分发挥优势,与广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赋能实体经济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
谢谢!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下面请继续提问。
-
记者
凤凰卫视记者:谢谢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刚才王合生书记用一个比较大的篇幅谈了教育的相关问题,想做一个简单的追问,我们了解到最近几年海淀北部地区是处于快速发展机遇当中,想问的是:海淀区委区政府如何做好这个地方的教育配套,去满足这里居民的义务教育需求?谢谢!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凤凰卫视记者提问。这个问题有请海淀区副区长程培衡来回答。
-
嘉宾
程培衡:感谢媒体的朋友们对海淀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海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最密集。海淀区是教育大区,在园、在校生源规模已超过4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达26.7万人。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海淀的基础教育,南北差异较大,以百望山为界,百望山以南,是以中关村地区为代表的建成区,优质教育资源较为富集;百望山以北是海淀北部四镇,是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随着《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的落实和推进,海淀北部如今已经成为继中关村地区之后,海淀区科技创新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区域。
与此同步发展的,还有不断优化的教育配套。我们在北部加大力度引入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引导学校实现特色转型,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北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可以说,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了,还都是高起点办学,北部地区的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展开进行介绍。
一是谋全局,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海淀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现在的海淀北部四镇已经成为海淀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战略要地和发展纵深,已建、在建的建筑规模达到3169万平方米,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大量聚集,是海淀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心和关键。
因此,同步推动科学城北区的教育发展,既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民生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科学城北区建设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依据“筑巢引凤、南北同步”的思路,我们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纳入教育发展全局,明确了提速基础建设,完善教育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等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举全区之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扩规模,全面提速中小学幼儿园基础建设
根据区域人口预期及分布状况,我们制定了《海淀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对北部地区学校建设予以重点保障。“十三五”期间,科学城北区共有新建、改扩建学校工程21个,其中,科学城北区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8个,小学新建、改扩建项目6个,中学新建、改扩建项目7个。
2021年《海淀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发布,再次明确提出:“以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建设为着力点,提速基础建设,完善布局,优化配置,提高质量,提供更加充分、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务。”
“十四五”期间,我们推动新建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和16所幼儿园,接收配套中小学2所、幼儿园6所。特别是2022年新学年,一批新学校投入使用,如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育英学校科学城分校、中关村一小科学城分校等。据统计,共有30所中小学(41个校址)在科学城北区开学,科学城北区小学生达到18628人,初中6234人,高中2118人,中小学的学生总数比2020年增加5384人,比2021年增加3128人,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年均增幅在21%左右,增幅明显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科学城北区教育发展的规模持续增加。
三是优布局,引入高质量教育集团,形成北区优质教育集聚群
从整合资源角度,海淀于2015年启动学区制改革,将原有的北部四镇4个学区整合为温泉苏家坨和上庄西北旺两大学区。大学区的建立,有效整合了校内校外资源、校际之间资源以及跨镇域资源,为区域协同发展搭建了平台。
在推动北部发展中,我们有关键一举措,就是集团化办学。我区通过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现了新建学校高起点办学和原有学校快速提升,陆续引入一零一中学、十一学校、育英学校、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清华附中、中关村一小、中关村二小、中关村三小、六一幼儿园、明天幼稚集团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到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高起点办学、办园。目前,科学城北区四镇已有20多所中小学纳入了集团化办学。随着今年9月份新学年开学,海淀区北部的公办中小学将基本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在具有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小学中,纳入教育集团的学校,占比将超过95%。
四是强师资,打造更加优质的北部师资团队
教师是教育发展最关键的资源。围绕提升北部师资水平,我区在全市率先制定了《海淀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细则》并有效落实,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专门成立教师进修学校北部研修中心,借助专业教研力量,将多个实效性强、引领性强的教育科研项目引进北部,组建“名师指导团”深入北区学校,持续提升北部地区教师专业能力。同时,通过全区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积极鼓励城区学校教师向北部学校流动,明确由城区中小学交流轮岗到北部地区中小学,可以享受北部地区农村补贴和乡村教师补助。同时在北区建设教育人才公寓,为吸纳优秀教育人才到北部从教提供住房保障。目前,一大批优秀的书记校长、骨干教师已经交流到北部,为北部教育的发展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上述举措,我们已经打造出了公平、优质、均衡、高质量的科学城北区义务教育发展体系,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进驻和优秀科技人才到科学城北区创新创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南北均衡。在此,也欢迎媒体朋友多到海淀的北部走一走,看一看,多宣传海淀北部教育的发展和变化!
我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
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
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出席今天第十四场——十六区“一把手”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关注和报道。希望媒体记者朋友们继续关注和报道。如果有什么采访需求,也可以随时跟我们联系。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