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徐和建: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十六区“一把手”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九场,我们邀请石景山区主要领导进行专场发布。本场的发布主题是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统筹做好“四篇文章”,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石景山区是首都城市西大门,是全国老工业城市有机更新的典范,是首都减量发展条件下深刻转型的缩影。当前,石景山区正处于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机遇期,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和城市复兴的关键期。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石景山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两大战略,正在全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高水平建设首都城市西大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石景山篇章。
下面,我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北京市石景山区委书记 常卫
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 李新
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 李先侠
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李文化
他们将就石景山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做好城园融合、产业融合、山水文化融合、治理力量融合“四篇文章”,打造复兴之城、活力之城、美丽之城、品质之城的具体实践和阶段性的成果为大家进行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石景山区委书记常卫,向大家介绍石景山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工作情况。
-
嘉宾
常卫: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与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向记者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石景山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石景山区位于长安街西延线,是首都城市西大门。这里背靠大西山,坐拥永定河,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覆盖全域,自然山水灵秀天成,享有“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誉,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建设展露新姿。石景山是首都的老工业基地,曾创造了现代工业的辉煌,以首钢涉钢产业搬迁调整为标志,走上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转型发展之路,经过不懈奋斗,昔日的工业锈带蝶变为城市活力秀场,新首钢成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日新月异。石景山是北京夏奥会和冬奥会的重要承载区,两次奥运会筹办举办带动了老工业基地城市复兴,“双奥之区”为区域转型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建设欣欣向荣。
当前,石景山区正处于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机遇期、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和城市复兴的关键期。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两大战略”,统筹做好城园融合、产业融合、山水文化融合、治理力量融合“四篇文章”,全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石景山篇章。
我们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做好城园融合文章,着力打造“复兴之城”。坚持把城市更新作为全区城市工作的战略重点,以新首钢更新为引领,统筹推动老工业厂房、老旧小区、老旧平房区和低效楼宇更新改造,带动“京西八大厂”和石景山区整体复兴。
一是全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聚焦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先后实施两轮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十大攻坚工程”,建成新首钢大桥、六工汇、冬奥广场、金安桥一体化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实施城市织补创新工场、国际人才社区等一批提升性项目,释放出100多万平方米产业载体空间。加快“体育+”“科技+”产业集聚,构建了科幻产业集聚区、北京市电子竞技产业品牌中心等新兴产业高地,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等重大活动落户园区,昔日炼钢高炉如今成为了最“秀”的标志。首钢园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体系日益健全,去年累计入园客流470万人次,举办首发、首展、首秀活动300余场,“厂区”“园区”正加速向“社区”“街区”转变。以首钢更新为示范,加快巴威-北锅、北重等“京西八大厂”老旧厂房保护性利用和创新性改造,老厂区不断焕发新生机。新首钢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城市更新“首钢模式”获评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石景山区五次荣获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表彰,老工业基地展现出“一起向未来”的发展活力。
二是加快老旧区域更新改造。有序实施大面积老旧小区整治,坚持“投建管”一体,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力量,形成多方积极参与、群众共同治理的工作格局,创新形成“首开经验”“鲁谷模式”。目前已改造老旧小区建筑面积84.07万平方米,在施216.48万平方米,计划“十四五”时期全面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任务。开展西黄村、北辛安、衙门口、广宁村、黄庄村等棚户区改造项目,抓好危旧楼房改建,推进平房区、边角地更新改造,累计改造范围超4平方公里,建设回迁安置房近1.6万套,1.5万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三是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牵引作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铁M11线冬奥支线、S1线金苹区间、锅炉厂南路、永引渠南路、石广路等交通设施竣工运营,石景山水厂、西北热电中心、北辛安变电站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建成投用,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去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0.8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居全市前列;今年安排了重大投资项目176项,总投资1895亿元,将建成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地铁1号线福寿岭站和11号线西段北辛安站等项目,有序推进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石景山段、永引渠南路西延等道路建设,加大怡和项目、华夏银行西部研发中心等项目推进力度,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功能品质。
四是扎实做好“后冬奥文章”。科学谋划大跳台、冬奥组委办公区、“四块冰”三大片区的赛后利用,建设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延续老工业文化脉络。北京冬奥公园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为展示冬奥文化的“舞台”和全新的跑马“乐园”。建成全国首个“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示范区,“冰雪”成为石景山区又一张靓丽名片。
上个月,市发改委发布了《京西地区转型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安排了57项重点任务,其中石景山区牵头36项,占比63%。围绕落实《工作要点》,我们今年推出了57个重点项目,涉及总投资769.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35.7亿元,占京西地区比重分别为68.4%和60.3%。二季度我区主责的7个市(区)重大项目已经实现全部开工,到处呈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我们将用好冬奥会、服贸会、新地标三张“金名片”,在城市更新上下更大功夫,推动城园融合,带动区域整体复兴。
我们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好产业融合文章,着力打造“活力之城”。坚持把推动产业转型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战略支撑,紧抓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落地实施的重大机遇,推动“一轴四园”产业功能区、“1+3+1”高精尖产业体系和“五子”联动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区域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发展活力、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是加快“一轴四园”产业功能区建设。“长安金轴”以“三卡+消金”为特色的消费金融新格局基本形成。银保园规划建成率超过80%,中电科智能科技园一期建成,跨界融合的金融科技发展生态圈逐步完善。新首钢园入驻企业256家,营收总额超过44亿元。推进中关村石景山园改革提升,加强运营机制优化、产业生态构建和管理服务,去年园区实现收入3960亿元,同比增长8.7%,劳均、地均产出率分别排名全市第七和第四,连续两年获得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通报表扬。文创园坚持特色发展,郎园Park获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随着新一批老旧厂房改造、在建新建项目竣工,还将释放近400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为企业入驻、项目落地、产业集聚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着力构建“1+3+1”高精尖产业体系。坚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明确了以现代金融产业为战略主导,以科技服务业、数字创意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特色培育,以高端商务服务业为配套支撑的“1+3+1”高精尖产业体系,区域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去年,全区高精尖产业实现收入2966.7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达到15%。一方面,产业“含金量”持续提升,现代金融业成为全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北交所石景山服务基地正式揭牌,全区首支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和全国首支科幻产业股权基金相继落地,成为助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另一方面,产业“含新量”加速提升,聚焦科幻、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和新赛道,加快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三是坚持“五子”联动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等一系列特色园区。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已引入66家企业,将助力我区打造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的“科幻之城”。围绕“两区”建设,坚持“产业开放+园区开放”并行突破,以国际服务业合作区建设为契机加快“两区”优质资源集聚。建成首钢园公共保税仓库,成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的亮点成果。围绕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持续导入数字经济产业,引入智能算力中心,开展数字人民币场景试点,实现5G基站主要道路、产业园区等重要场所连续覆盖。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相继改造提升今鼎时代广场、喜隆多等一批存量商业综合体,新开业运营京西大悦城、首钢六工汇、金安环宇荟等一批商业项目,新增商业面积26万平方米,构建了以首钢园为极核的“一核三圈多点”消费空间格局。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坚定不移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化与津冀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领域协同,巴威公司曹妃甸生产基地竣工,99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协同发展成果更多更广泛惠及三地群众。
四是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狠抓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精心呵护4万多家驻区企业扎根成长。出台“石新九条”“石惠十条”等系列惠企“服务包”,今年前5个月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50.1%,位居城六区前列。大力实施人才“景贤计划”,搭建了海外院士专家工作站、首都院士之家、北京“侨梦苑”、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等一批人才发展平台,营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今年上半年,我们陆续举办了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科幻大会、京西地区发展论坛等重要产业活动,下半年还将举办服贸会专展、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金融论坛、“侨梦苑”北京论坛等一系列经贸交流活动。石景山已经成为要素聚集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
经过不懈努力,全区在转型发展中二三产业占比已由转型前的7:3成功反转为2:8,第三产业占比达到86.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90%,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级台阶。今年前5个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97.9亿元,同比增长11.7%,完成进度在全市排名前三;今年上半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和区级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9.4%和15.2%,增速均位列城六区前列。我们将以京西行动计划为引领,强化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整体协同,加快产业融合,建好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我们高标准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做好山水文化融合文章,着力打造“美丽之城”。坚持把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作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文物保护与街区整治,推动自然山水、古道村落、工业遗址、红色印记、文化创意等特色资源融合发展,打造“秀水石景山”,展现石景山独特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底蕴。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一微克”行动,PM2.5年均浓度屡创新低。严格落实河长制,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人居环境不断提“颜”增“质”。获评全国首批、本市首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生态图景正呈现在市民面前。
二是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市级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五年任务,累计造林3622亩,新增百亩以上大尺度公园板块8处。实施“西绿东引”“留白增绿”“增彩延绿”“四道合一”等工程,建成了西长安街城市森林公园群、阜石路冬奥景观大道等工程,“山、河、轴、链、园”的绿色生态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建成中心城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31.49%、城市绿化覆盖率5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3.89平方米,这三项指标均为城六区最高,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9.32%居全市第一,“森林石景山、生态复兴城”的城市建设愿景不断从蓝图变为现实。
三是加强文物保护与街区整治。制定实施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包括永定河生态文化、模式口历史文化、八宝山红色文化、八大处传统文化、首钢工业文化、创新及冬奥文化在内的“六张文化名片”。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13处景观节点、23个重点院落、91家店铺精彩亮相,吸引市民竞相参观打卡。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开馆运行,让沉睡近600年的壁画活了起来。八大处公园景观和业态全面提升,为游客带来了全新体验。开展法海寺、承恩寺等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加快推进石景山古建群修缮开放,串起西山文化带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漫游石景山”线路品牌,让更多游客走进来、慢下来、留下来。
四是打造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以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4.1万平方米的区文化中心全面对外开放,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2000平方米街道综合文化中心、3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室,覆盖全区各街道社区,在全市街道(乡镇)文化中心效能评估中我区综合排名连续保持第一。“创新‘文化+’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助力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打造“文化+”多业态新型空间,全力打造“书香石景山”和“博物馆之城”。今年前5个月,全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共举办线上线下活动4400余场,惠及居民40万人次,市民群众一年四季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的阳光雨露。
前不久,以“山河永定、古都新韵”为主题的第三届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在首钢园盛大开幕,这场饕餮盛宴再次呈现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我们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山水文化融合,将石景山建设成为古今辉映、山水融城、蓝绿交织的美丽之城。
我们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做好治理力量融合文章,着力打造“品质之城”。坚持把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的强大动力,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足“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让人民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适、更美好。
一是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巩固深化拓展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区建设成果,深化党建引领“全响应”行动,持续加强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建设,用好“石景山老街坊”群众自治品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从政府“独角戏”到全民“大合唱”。启动实施基层党建“品质先锋”工程,构建了“一系统一亮点、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党建品牌整体格局。深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优化“热线+网格”融合模式,率先试点“双派双考”机制,一大批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二是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开展长安街西延长线石景山段及周边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实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三条街巷入选了北京市“十大最美街巷”,首都城市西大门更加有“里”有“面”。在全区开展“品质社区”创建活动,居民享受到了更高品质的社区生活。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预付式消费监管石景山模式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石景山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首捧“长安杯”。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开展“擦亮城市西大门”系列活动,让文明基因深深融入了城市血脉。
三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紧扣群众“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每年80%以上支出用于民生,用“真金白银”回应民生关切。开工建设各类政策性住房3.6万余套,更好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组建完成八大教育集团,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断提高,十一学校石景山学校、金顶街小学竣工投用,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新址加快建设,“名校长、名师”工程成效显现,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石景山汇聚。率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现“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全覆盖。大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首钢医院门急诊医技大楼、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改扩建一期工程竣工,石景山医院晋升三级综合医院,区域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丰富。扩面推广“信用+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入选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5次获评“国家卫生区”,成功创建“北京市食品安全示范区”。全区医教养等基础民生领域不断释放红利,人民生活向更加美好不断迈进。
现在全区已经开启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先学先行活动。我们将把开展主题教育同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结合起来,推动治理力量融合,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今天的石景山,秉天时、承地利、聚人和,处处展示着蝶变转型的发展成效,处处释放着创新创造的发展活力,处处呈现着生态人文的靓丽新景,处处彰显着开放包容的城市气度。百闻不如一见,我们诚挚邀请各位记者和广大市民朋友,多来石景山走一走、看一看,亲身体验和真切感受城市复兴带来的新变化,我们相约石景山再见!
我的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徐和建:好,谢谢常卫书记的发布。
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
记者
人民日报:谢谢主持人。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李新区长。我的问题是,近年来,石景山区紧抓冬奥筹办机遇和新首钢复兴引领,深入实施京西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以新首钢为重点,带动“京西八大厂”全面复兴方面成效如何?未来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
嘉宾
李新: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石景山区是首都现代工业发祥地,因服务以首钢为代表的“京西八大厂”而建区发展,又以夏奥冬奥筹办为契机、首钢搬迁为牵引,在全市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率先落子,走上疏解提升、转型发展之路。十多年来,我们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城市更新活化存量空间、以产业重塑助推区域转型,实现从传统重工业区向绿色高端之城的华丽蝶变,打造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石景山样板”。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
一、抢抓发展机遇,高水平建设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2019年,北京市发布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同年,以石景山全域为核心的京西地区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22年又发布了京西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安排了“四转、一提升、一筑牢”6个方面24项任务,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京西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巩固深化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上、由点及面示范推广首钢老工业区转型发展模式,重塑和展示首都西大门新形象。石景山区紧抓京西行动计划实施重大历史机遇,2022年圆满完成28项年度任务,60项重大项目完成总投资153亿元,占当年全区投资比重近4成、占京西地区比重近7成,成功举办服贸会、科幻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以重大投资激发转型动能、以重大活动积蓄升级势能,区域综合实力、承载能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22年石景山经济总量历史性迈过千亿大关,是2010年的3.1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0.8亿元、是2010年的2.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3.8亿元、是2010年的3.9倍。石景山区五次荣获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表彰,是全国获表彰次数最多的城市之一。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获评国家五部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获评“优秀”。
二、突出示范引领,高标准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已有百年历史,参与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跨越,也深度融入了石景山和首都城市发展历程。在搬迁之前的2004年,首钢工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超过6成,税收贡献占全市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随着奥运筹办、搬迁调整,从石景山到渤海湾、从老首钢到新京唐,首钢完成了从山到海、从火到冰、从厂到园的三次蝶变,也以首钢为引领绘就了一幅石景山区城市更新与复兴的精彩画卷。
从山到海、搬迁升级迎来海阔天空。以2005年首钢5号高炉停产为标志,石景山区事实上率先疏解非首都功能并走上转型发展之路,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杆实践。首钢搬迁后,每年在京减少水资源消耗4435万立方米、电耗48亿度、煤炭消耗406万吨,2.1万职工从北京向京唐公司等新基地转移。与此同时,在河北注册企业81家、资产规模1947亿,招收高校毕业生5400人落户曹妃甸,带动上下游相关服务业近2万人就业。首钢腾退土地资源正在转化为城市创新空间、消费空间、活力空间和宜居空间,首钢园北区规划182万平方米、已建成54万平方米,主要用于高标准服务保障冬奥和发展高精尖产业;东南区规划150万平方米主要为园区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南区规划350万平方米主要为重大项目落地预留战略空间。
从火到冰、工业锈带蝶变活力秀场。聚焦文化复兴,统筹冬奥遗产和工业遗存再利用,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世界首座永久性保留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馆。聚焦生态复兴,高线公园对外开放,秀池、群明湖焕然一新,面积11k㎡的北京冬奥公园惊艳亮相、成功举办永定河半程马拉松赛。聚焦产业复兴,加快培育“科技+”“体育+”新业态,着力打造科幻产业聚集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园区入驻企业264家、注册资本400亿元,其中科技企业占比超过7成。聚焦活力复兴,香格里拉酒店、六工汇的购物中心投入运营,连续两年高水平举办服贸会,签约项目近200个。首钢园自2020年5月向社会开放以来,累计入园客流量超1000万人次。
从厂到园、十里钢城跨界都市社区。北区内部13条道路、4块公园绿地、9处不可移动文物等29项市政基础设施完成转移移交,正在规划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为入园企业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厂区”“园区”加快向“社区”“街区”转变,首钢老工业区(北区)项目荣获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城市更新的“首钢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案例。
三、加速转型升级,高起点推动“京西八大厂”整体复兴
“京西八大厂”包括首钢、首特钢、巴威—北锅、北重、京能热电等8家工业企业,在石景山总用地面积1037.2公顷、占全区建设用地面积19.6%,建筑规模882.6万平方米。我们坚持将新首钢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经验转化为标准规范,聚焦导入高精尖产业,打造老旧厂房再利用的典范。京能、高井两大燃煤电厂关停,建成北京最大的热电中心—西北热电中心,石景山区成为继东西城之后全市第三个“无煤区”。随着首特钢和北重制造环节退出、巴威公司年内停产,“京西八大厂”搬迁调整将全面完成、进入改造提升的新阶段。目前,我们正在重点推动北重、巴威和首特钢等老厂区转型升级。北重的一期刚刚获批市级老旧厂房改造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典型示范项目,园区已引入华诚博远等24家产业,未来将建设大型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与毗邻的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实现“双园融合”。巴威公司老厂区将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发展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首特钢也将加快光大银行金融科技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新型产业示范区。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发展战略,推动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高水平建设好首都西大门。一是以京西行动计划实施为重大机遇,加快建设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推动20项重点任务和57项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年度完成投资135亿元。二是以新首钢为发展引擎,全力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持续擦亮冬奥会、服贸会、新地标三张“金名片”,用好场馆设施,推进首钢工业遗存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特别是用好服贸会平台,加快推进服贸会期间重大成果落地,发挥首钢会展中心的引流效应,以会招商、以展招商,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以首钢怡和合作等重大项目为牵引,带动高端要素集聚。三是以老厂区更新改造为重要载体,加速带动石景山区产业转型。今年完成巴威公司停产并疏解退出。将首钢工业建构筑物改造利用审批模式推广到“京西八大厂”,加快北重、巴威—北锅和首特钢等老旧厂区保护性利用和创新性改造。
各位朋友,石景山区正在凤凰涅槃、加速崛起,我们将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全面落实京西行动计划,奏响京西地区整体复兴的壮丽乐章,描绘这座复兴之城、活力之城、美丽之城、品质之城、未来之城的美好图景,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徐和建:好,谢谢,下面请继续提问。
-
记者
央广网:谢谢主持人。从常书记的发布内容里,我们了解到石景山区的“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两大发展战略,想深入了解一下咱们城市更新的进程如何?谢谢。
-
主持人
徐和建:谢谢央广网的记者提问。这个问题有请石景山区委常委 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李先侠回答。
-
嘉宾
李先侠: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您的问题应该是三个层面,我首先介绍一下石景山区城市更新的进程。
众所周知,石景山区是首都工业文明的发祥地,因服务“京西八大厂”而建区发展,辖区内老旧厂房规模大、老旧小区数量多,首钢搬迁调整以来,我们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发展战略,坚持把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工作的战略重点,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有效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机制创新,打造石景山样板。我们在多个领域形成可实施、可推广、可持续的典型经验。比如,在老旧厂房改造方面,以首钢老工业区为试点,创新形成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审批模式,并在3#高炉等项目成功实践。再如,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方面,探索形成区企战略合作的“首开经验”和引入社会资本、建管结合的“鲁谷模式”。此外,在老旧小区管线统筹方面,六一小学教工楼成为全市首批试点,为本市老旧小区改造专业管线统筹改造提供了参照路径。
二是发挥新首钢龙头作用,带动整体复兴。聚焦“四个复兴”,新首钢规划建设提档加速,首钢北区五大片区中,文化景观区、冬奥广场区、工业遗址公园区已基本完成改造,13条道路、9处文物、4项公园绿地等29项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权已经完成移交,首钢老工业区(北区)项目荣获2022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目前已集聚“体育+”“科技+”企业200余家,“工业锈带”加速变为“活力秀场”。此外,其他老工业厂区更新改造也在有序推进,巴威?北锅及北重西厂更新改造项目综合实施方案正在加快编制,北京北重科技文化产业园一期(综合管网及景观改造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由北京重型电机厂老工业厂房改造的全区第一座民营现代美术馆—“重美术馆”开馆运营。石景山区5次荣获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表彰,城市更新“首钢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案例。
三是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我们深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五年规划,滚动推进10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古城南路东小区改造等3个项目被评为2022年北京城市更新优秀案例,我区5个方面经验做法被住建部印发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第七批)》收录,十万平小区、古城南路西两个小区作为国务院“我为群众办实事”优秀联系点位,多次进行全国经验交流。持续推进西黄村、衙门口、北辛安、广宁村等重点棚改项目,启动黄庄村棚改,改造范围超过4平方公里,已竣工安置房1.6万余套,约1.5万户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运用空间、功能、文化、肌理等方式推进城市织补缝合,实施永定河左岸公共空间提升工程等12个城市公共空间项目,打造生活便利、环境宜人、景观优美、文化体验丰富的城市空间。2022年石景山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获得国务院2022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表彰。
四是盘活低效楼宇,实现“腾笼换鸟”。我们完成了华联商场、压力容器厂等一批老旧商务楼宇和低效园区改造,盘活低效空间资源,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大正创想广场建设已成为虚拟现实产业基地,目前已经有42家企业入驻、虚拟现实类企业使用面积约占80%,12家企业荣登“中国VR50强”。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北重园“双园融合”加快推进,海特花园50号公建楼升级改造为高精尖企业孵化空间。
五是加强保护利用,延续文化脉络。首钢三高炉连同秀池区域改造完成后转型时尚秀场,保留原有工业遗存的六工汇城市综合体,是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6个商品消费提档升级重点项目之一,金安桥一体化项目依托工业遗存场景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昔日储料仓改造为瞭仓数字艺术馆。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于2021年开街,目前已有13景、23院、91铺对外亮相,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开馆运营,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北京市最美街巷和2022年度城市更新最佳实践。
六是推动城市建设,打造京西“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格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京西发展大动脉,轨道交通M6号线、M11号线西段、S1线(磁悬浮)陆续建成开通,运营里程由9.7公里增加到18.6公里,高标准建设苹果园交通枢纽,启动改造地铁1号线福寿岭站,锅炉厂南路、人民渠路等城市道路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十一学校等市级名校。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完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等设施。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衙门口养老中心、北辛安养老中心正加快建设。依托西山、永定河等自然山水,完成11.42平方公里的冬奥公园建设,打造全市首条全封闭马拉松路线并成功举办首届永定河马拉松赛事,重点推进40.2公里的西山绿道建设,在中心城区率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位居城六区第一,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位居全市第一。石景山区山环水绕、绿轴穿城、绿叶穿园的绿色空间格局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丽姿态已经初步显现。
第二个层面是下一步工作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一重要要求,顺应了城市发展新趋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为推动石景山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重点做好“四个融合”文章,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更新条例落实落地,加强规划管理、产业导入、政策配套,不断优化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品质,高水平建设管理好首都城市西大门。
最后是未来石景山区更新的期待:
一是我们会紧抓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有利契机,把新首钢更新作为引领工程、重头项目、动力之源,加快实施首钢国际人才社区035、036地块等一批重大城园融合、产城融合项目,吸引国际投资和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有序推动“厂区”“园区”向“社区”“街区”转变,为城市提供更多创新空间、消费空间、活力空间,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以新首钢为牵引带动京西八大厂全面转型取得重大成果。
二是有序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用好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力量,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坚持“投建管”一体,形成多方积极参与、群众共同治理的工作格局,努力实现“五年任务、四年完成”目标。着力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十四五”末基本完成西黄村、衙门口、北辛安、广宁村等棚改项目。
三是按照“三年起步、五年发展、十年成熟”三个阶段推进广宁、五里坨等西部地区城市更新,深化与中交集团交流合作,实施石门路改扩建、五里坨便民服务中心、西山绿道(石景山段)、天泰山旅游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城市功能短板,提高西部地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
主持人
徐和建:好,下面请继续提问。
-
记者
北京日报:谢谢主持人,我是北京日报的记者提问。我的问题是关于石景山“京西八大厂”,目前都在转型调整。那么,石景山区如何发挥这些老厂区、老厂房的带动作用,推动整个区域的产业转型?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石景山近年来引入了很多优质的企业,我们是如何吸引这些企业落户,然后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生态的。最后就是未来全区的产业的空间将会如何利用?我们新兴的产业集群将会如何发展?我想了解这几个问题,谢谢。
-
主持人
徐和建:好,谢谢北京日报记者提问。这个问题有请石景山区政府党组成员 副局长李文化回答。
-
嘉宾
李文化: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石景山区是传统的老工业区,是首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曾创造过首都工业辉煌,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也成为石景山区当前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和特色载体。我区正以首钢园为核心,以互联网3.0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将“工业锈带”蝶变为“活力秀场”。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做简要介绍:
一、构建产业体系,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自2010年首钢涉钢产业全面关停,石景山区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全区将产业转型作为经济工作的战略支撑,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奋斗,二三产业占比实现从7:3到2:8的成功反转,5次荣获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表彰,打造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石景山样板”。2018年,我区构建了以现代金融业为战略主导,以科技服务、数字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特色培育,以商务服务业为配套支撑的“1+3+1”高精尖产业体系,高精尖产业收入从2018年的1747.1亿元增至2022年的2966.7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 %,尤其是现代金融业2022年实现收入1219亿元,成为京西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产业驱动。我区坚持集中发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搭建起“1个综合规划+10个重点专项规划+37个一般专项规划”的“十四五”规划体系,其中22个规划涉及高精尖产业,夯实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二是强化计划带动。全力实施《北京市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和《石景山区落实“十四五”规划 优化高精尖经济结构行动计划(2021-2025年)》,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谋划实施重大产业项目155项,有力支撑转型发展。三是注重市区联动。会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促进石景山区科幻产业发展2022-2023年工作方案》《关于推动石景山区互联网3.0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瞄准科幻、互联网3.0等前沿领域,汇聚市区资源,共促区域转型。
二、优化产业生态,力促企业集聚发展
坚持全员、全域、全力培育产业生态,将稳存量、扩增量、优环境并举,持续做好企业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我区注重多措并举,持续优化产业生态:一是完善政策体系。2月28日发布实施“石惠十条”,从资金支持、人才引进、创新生态营造、融资服务、中介招商奖励等5个方面加大惠企力度,叠加“科幻产业发展办法”等20余项专项政策,共同构成“1+N”政策体系。二是健全资金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专项资金支持,在土地收益返还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成立全国股转系统北京证券交易所石景山区服务基地,力促企业上市。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设立区现代创新产业发展基金、赛富工业互联网子基金等,致力于科幻、元宇宙等特色产业培育。三是集聚优质创新平台。北航“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生态环境部规划院和评估中心迁入。北京侨梦苑·侨创空间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创业公社获评“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及首批“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四是强化人才发展支撑。擦亮“景贤计划”品牌,举办“北京?景贤杯”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建成“景贤人才”库,“景贤人才”达到178名。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区级事项100%网上可办。服务包”企业增至436家,为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推出“证照联办”的新模式,营造“快入准营”的创业环境。目前,石景山区市场主体已经突破6万家,其中上市企业20家、独角兽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05家,国家高新企业817家,高精尖企业2258家。
三、注重改革提升,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中关村石景山园规划用地面积13.34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1653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产业载体438万平方米,在建、待建产业载体697万平方米,是全区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主战场。2022年园区实现收入3960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市约5个百分点,其中劳均产出率380万元/人、地均产出率300亿元/平方公里,均位居“一区十六园”前列,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通报表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要求,我区将强化改革提升,着力打造高品质特色化园区: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一核心、两组团”的发展格局,“一核心”即以首钢园为核心,建设科幻产业为特色的互联网3.0产业创新集聚区和应用场景示范区。“两组团”:北部组团依托中国电科(北京)智能科技园、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建设产业创新策源地;东部组团依托大正创想广场、北重东厂建设国内规模较大的内容制作和硬件研发基地。二是集中打造特色园区。会同首钢集团共同建设科幻产业集聚区,成功举办三届中国科幻大会,成立全国首个科幻产业联合体;设立全国首支科幻产业基金;揭牌“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中关村通力成为首批北京国际化引领型标杆孵化器,引入北极星途、西克魔迩等优质企业66家。联合中关村发展集团规划建设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集聚东土科技等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22家;航天云网入选“2022年独角兽百强榜单”。依托虚拟动点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成为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的虚拟现实组团承载区,落地华为(北京)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集聚终端器件、内容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企业120余家,其中“中国VR50强”企业达到13家。携手中国电科持续培育(北京)智能科技园,一期规划建筑面积24.3万平方米建成交用,集中建设3个国家级原创技术策源地、5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实验室)、17个研发中心,聚焦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石景山区的产业提升年,我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以深化改革积蓄发展动能,优化发展生态、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区域减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共同建好首都西大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产业转型中“生根发芽”,形成生动实践!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徐和建:好,谢谢。下面请继续提问。
-
记者
法制日报:谢谢主持人,想提问李新区长。刚才您介绍的时候提到了统筹冬奥遗产和工业遗产再利用。那么能请您再介绍一下石景山区冬奥遗产的赛后利用情况吗?谢谢您。
-
嘉宾
李新:谢谢您的提问。冬奥最宝贵的遗产就是北京冬奥精神,在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引领下,我们落实好国家级产业转型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的三区定位规划,建设好首都西大门。
在设施、环境、文化和产业等方面,我们努力用好冬奥遗产。
在设施利用方面,首钢滑雪大跳台作为北京冬奥会的重要场馆遗产向公众开放,这里已成为游客参观游览的打卡胜地和耀眼的活动举办地,承办了“双奥石景山 冰雪向未来”群众冰雪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此外,首钢滑雪大跳台是永久保留的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赛场地,今年11月底,将迎来2023国际雪联单板和自由式滑雪大跳台的世界杯赛。
在环境营造方面,北京冬奥公园在原有全封闭马拉松跑道等体育设施的基础上,今年又改建一个占地3300平方米的篮羽馆,拥有14块羽毛球场和2个篮球场,3月已投入使用,有很多体育爱好者在这里锻炼和举行各种比赛活动;目前正在建设足球网球馆,包括4个室内足球场和3个网球场,其中一块是红土网球场,将于今年投入使用,届时欢迎各位朋友到北京冬奥公园体验“罗兰加洛斯”的感觉。仅2023年以来,北京冬奥公园已先后承接了2023北京永定河马拉松、2023年北京体育大会、奥林匹克日庆祝活动等20余场赛事活动,下半年还将举办“全民健身日”、全国大众冰雪季等多项赛事活动,不断擦亮石景山“双奥之区”金名片。
在群众参与方面,我们持续巩固深化“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示范区”创建成果,全面推进冰雪进社区、进学校等工作。去年寒假,全区已形成“十五冰七雪”的冰雪场地服务格局,2023年春节期间区内各处冰雪运动场所接待人数超过12.5万人次,2022年全区累计参与冰雪运动人数超过30万人次。我们持续推动冰雪运动在校园普及,举办全区中小学生冬运会,发展校园冰雪运动社团,营造浓厚冰雪氛围。石景山区电厂路小学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冰雪学校”,旱冰旱雪教学开展的有声有色。石景山区也为国家和北京市输送了一批优秀冰雪运动竞技人才,4名石景山籍运动员入选雪橇、越野滑雪、U型池、花样滑冰项目国家队。
在冰雪产业发展方面,我区已吸引集聚了一批优秀企业。特别是国际滑雪联合会北京代表处落户石景山区。下一步,我区将着力打造以冰雪为特色的城市时尚新兴体育基地,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场地资源的基础上,再优化改造一批资源,让体育活动更加丰富。未来,我们将吸引更多市场经营主体在石景山区办活动、做赛事,引进品牌体育赛事、拓展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新空间,以冰雪为抓手延伸带动文化、体育、旅游等多行业协同发展。
冬奥会的举办不仅带动我区冰雪相关事业、产业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健康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推广。6月16日下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在我区老山街道老山东里社区举行“国球进社区 国球进公园”活动启动仪式,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公园绿地提升等城市更新工作,推动在社区、公园中配建以乒乓球台等小型设施为重点的健身设施,为广大群众就近健身提供便利,这也是冬奥带给我们的宝贵的遗产。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徐和建:好,谢谢。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
感谢各位发布人出席今天的第九场第六区“一把手”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感谢各位记者媒体的采访报道,也希望各位记者朋友继续关注和报道后面的系列新闻主题发布会。各位记者朋友如果有采访的需求也可以跟我们联系,我们将做好服务。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