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叶昶: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明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自2022年起,北京市文物局和昌平区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明文化论坛。2025年明文化论坛将在历届成果积淀之上,秉持守正创新的时代理念,系统梳理明文化的现代传承脉络,着力探索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新路径,推动首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为大家介绍2025年明文化论坛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首先,介绍今天出席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宋豪杰先生
昌平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林宇先生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高寿仙先生
首先,有请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豪杰先生介绍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和明文化传播传承有关情况。
-
嘉宾
宋豪杰: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
欢迎参加2025明文化论坛新闻发布会。我谨代表北京市文物局,向始终关心关注首都文博事业的同行和社会各界,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明文化是北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文化论坛的举办,为我们搭建起一个深入挖掘明文化内涵、推动明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平台,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在加强遗产保护、做好研究阐释、扩大文化传播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
在遗产保护方面,我们编制《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深挖遗产价值内涵,提升展示传播水平,谋划部署系列重点项目,积极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监管,在遗产本体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展示阐释教育、社会公众宣传、保护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财政投入保障等方面开展了持续有效的工作,促进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在价值阐释方面,我们整合全市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成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盟,构建世界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体系,推动一大批高水平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项目实施落地,重点实施了箭扣长城、大庄科长城、天坛、故宫养心殿等研究性修缮项目,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文化传播方面,我们编制推出《世界遗产在北京》手册,打造“世界遗产在北京”文化宣传品牌。同时,积极引入腾讯基金、黄廷方慈善基金等社会资本支持北京遗产保护项目,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遗产保护进校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度。
昌平区是北京“三条文化带”的交汇之地,拥有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巩华城等多处标志性的明文化遗存。自2022年起,昌平区已成功举办三届明文化论坛,这对于凝聚各方力量,提升明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已经北京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后正式向社会发布,在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利用”,这已经成为全市一项重要的工作部署。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与昌平区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凸显明文化品牌,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这一重要任务”,让大众了解明文化、感受明文化、传播明文化,为首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宋豪杰先生的介绍。
下面,有请昌平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林宇先生介绍2025明文化论坛的主要情况与特色亮点。
-
嘉宾
林宇:尊敬的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欢迎参加2025明文化论坛新闻发布会。我谨代表昌平区人民政府,向莅临现场的各位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昌平文化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2025明文化论坛总体筹备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论坛总体情况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自2022年起,昌平区充分发挥明文化资源富集优势,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明文化论坛。每届论坛均吸引众多明文化爱好者踊跃参与,国内外各大媒体及网站纷纷转载相关报道,网络浏览量逐年攀升。此举有效提升了明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获得社会普遍关注。明文化论坛已经成为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建设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抓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为持续擦亮明文化“金名片”,进一步促进明文化国际传播与推广,积极构建全球明文化和“明粉”的聚集地,昌平区政府联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台再度举办2025明文化论坛。
2025明文化论坛以“印象大明 世遗华章”为主题,由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和一场文物展览组成。开幕式将围绕“明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讨,拟定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5年6月14日上午在昌平区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同时,6月14日下午将同步举办四场分论坛,从“大明经略”的治国韬略,到“医药传承”的济世匠心,从“数智文旅”的科技赋能到“明乐雅音”的艺术回响,多维度解析明代历史文明的深层肌理。6月14日全天,明代文物专题展览也将于昌平区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以沉浸式体验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大明美学。
二、论坛主要特点
2025明文化论坛主要围绕“明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确定主题和研讨内容,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突出学术属性和文化属性,立足昌平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是五地同辉,共谱文明交响。论坛开幕式将书写一段跨越山河的文化传奇。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将与江苏盱眙明祖陵、安徽凤阳明皇陵、江苏南京明孝陵、湖北钟祥明显陵五地联动。通过活动全程直播穿插直播间访谈形式,首次在北京卫视面向全国直播,让遍布华夏的明文化瑰宝在云端聚集,奏响文化遗产的共鸣之音。论坛将推出明文化文博旅综合体全球征集成果发布等环节,展现昌平以创新笔触续写历史长卷的愿景。同时策划专题访谈节目,邀请高寿仙、单霁翔、毛佩琦等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明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度解读,深刻诠释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二是古今共情,缔造文化共融。我们坚信,文明传承需“始于学术,归于大众”。论坛致力于搭建集学术研究、文化体验、文旅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明文化论坛在全球明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之间的纽带作用,让庙堂之高的学术智慧与江湖之远的民间热情碰撞出思想火花。明代文物展将以科技为媒,设置“礼制之章”“威仪之象”“器用之华”“文脉之传”四大主题单元,利用VR、AR、全息投影、4K超清扫描、AI色彩修复与三维动画等科技手段解码明代礼制,揭秘历史华章。
三是数智赋能,开辟传承新境。我们将利用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探讨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展览展示、文化交流传播等方面的深度应用,专设“明文化数智文旅”分论坛,围绕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智慧景区建设、数字文博等内容进行研讨,通过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展陈—跨界传播”的全链条矩阵体系,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静止的历史“动”起来,赋能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是医药传承,谱写创新华章。中医是我国传统科技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医药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医药产业聚集地,昌平肩负着发展医药技术与传承医学文化的重要使命。对此,本次明文化论坛将专设“医药传承”分论坛,聚焦《黄帝内经》在明代的实践与突破、明代中药炮制工艺的革命性进展等内容,系统展现明代医家在中药发展领域的创新成果,推动中医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向激活。
各位同仁,明文化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盛会,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昌平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文化肌理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让“古今交融、文旅共生”的愿景照进现实,为全球文明对话贡献中国智慧。
最后,诚邀四海宾朋共襄盛举,让我们在2025年的盛夏,相约昌平,共鉴大明风华!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林宇先生的介绍。
下面,有请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高寿仙先生介绍2025明文化论坛在文化研究方面的重点项目和预期成果。
-
嘉宾
高寿仙:尊敬的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感谢各位莅临2025明文化论坛新闻发布会。我谨代表中国明史学会,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会工作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篇章,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积淀了独特的文化基因。从《永乐大典》的鸿篇巨制到阳明心学的哲学思辨,从郑和七下西洋的开放气度到徐光启“会通中西”的科学精神,明文化始终彰显着兼容并蓄、守正创新的时代特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方法、更深度的合作,勠力推动明文化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
中国明史学会自1989年成立以来,始终以学术研究为根基,致力于挖掘明代文化的深层内涵,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明史研究传承体系。这些年来,学会举办了一系列高端学术研讨会,连续出版《明史研究》学术集刊和一系列论文集,形成涵盖政治制度、经济变迁、文化交流、物质文明等多维度的研究成果集群。既通过王阳明心学研究、利玛窦中西交流史等专题深化中华文明阐释,又以戚继光军事思想、张居正改革实践为当代治理提供历史的镜鉴,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重释明代全球贸易网络,向国际学界传递中国视角的明代历史认知,实现学术研究、遗产保护与话语创新的有机统一。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出发,向大家介绍中国明史学会关于未来明文化研究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方向:
一、构建历史认知科学体系,夯实文明传承学术根基
明朝作为承续唐宋、下启清代的关键王朝,在政治体制革新、经济模式转型、文化艺术创新及科技发展突破等方面均取得历史性成就,其文明形态对当代社会转型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作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皇家陵寝建筑群之一,正是解码明代文化特质的关键物质实证。这些凝结着工匠智慧的石构史诗,不仅完整记录着大明王朝277年的演进轨迹,更系统承载着明代政治伦理、礼制规范、营建技艺与艺术审美的文明密码。我们将深化明史研究体系建设,通过严谨的考古实证与文献互证揭示明代历史文化,着力构建多维立体的明史研究体系,切实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创新性研究与可持续传承。
二、建立文化传承创新机制,打造文明互鉴交流平台
明代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既要深植典籍智慧的丰厚土壤,更要吸收借鉴不同的研究理论和成果,构建起贯通古今、交融中外的文化保护研究和传承创新体系。我们将以《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典籍作为核心依托,持续挖掘明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理念,不断推出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的文化研究成果。借鉴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协和万邦”的包容理念,构建文化遗产国际阐释范式,彰显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特质,促进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文明交流对话,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三、加强物质文化历史研究,构建联动发展创新模式
明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需要众多的保护管理机构、学术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加强合作,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构建古今共生的文化生态。中国明史学会将持续深化与明祖陵、明皇陵、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等皇陵管理机构的联动机制,通过建立跨区域学术联盟、联合举办主题特展,系统梳理明代陵寝的文化密码与营建智慧,推动物质遗存与历史语境的深度对话。立足明代皇陵“慎终追远”的伦理价值与“大一统”政治象征,构建文化遗产阐释的学术共同体,彰显中华文明“敬天法祖”的精神内核,将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成果融入当代文明建设,形成历史遗存与时代精神共鸣的文化发展格局,为全球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今年,学会将继续支持昌平区政府举办2025明文化论坛,就明文化研究最新成果进行研讨交流,共同合作编撰出版《赫赫有明》通俗读物,持续推动明文化研究、传承与发展。
各位同仁、朋友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明史学会将继续秉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精神,与全国各地的明代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携手共进,推进明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创新。让我们以2025明文化论坛为契机,共同谱写明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最后,预祝2025明文化论坛圆满成功,期待与各位再聚昌平,共襄文化盛举!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高寿仙先生的介绍。
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各位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
记者
人民日报记者:您好,想问宋豪杰局长,北京市在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谢谢!
-
嘉宾
宋豪杰:好,非常感谢您对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关心。
这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近年来,北京以《“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纲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施行为契机,秉承“文物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理念,构建起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全新格局,在文化领域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科技筑牢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科技为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从重点保护向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市文物局推出一系列举措,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比如,通过无人机全景航拍与点云空间三维建模,为包括明长城在内的长城文化遗产建立“全生命周期档案”,为日常巡查、风险监测、保护修缮、展示利用打下基础。同时,推动建设长城资源管理和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整合资源管理、本体保护、灾害识别、灾害监测等应用范围,实现对明长城和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多维度动态监测和精细化管理。
另外,也通过布设数千个物联网传感器,实现了北京中轴线(遗产)监测实时获取数据,实时监测钟鼓楼、永定门等遗产点的温湿度、振动等数据,构建“全息感知、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协同管理”的遗产保护体系。这些措施都有效提升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
二、科技提升文化传承创新水平
科技用代码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让历史文化遗产上线入“云”,以鲜活生动的应用场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为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全新的方式和途径。
积极推动以博物馆数字资源为基础,以数字化作为展示传播手段的应用场景落地。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建立“北京市博物馆大数据平台”,整合政务、业务、公共服务三大模块,汇集北京地区博物馆藏品、展览、社教活动、文创等各项数据资源。2023年,又在该平台的基础上,推出“北京博物馆云”小程序,为广大用户提供查询、预约、展览推介、社教活动报名等一站式服务功能,极大提高了观众的便利性。同时,还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北京之声·博物馆”项目,为北京博物馆免费配备导览系统,通过搭建云端“有声博物馆”矩阵,逐步建立起全市统一的博物馆声音服务体系。
三、科技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科技为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协同合作搭建桥梁。市文物局积极整合政府、文博机构、科技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长城资源文化为依托,推动城埠型村庄保护利用与特色产业培育相结合,引导民宿集群、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发展,形成“一村一主题”的长城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这个在昌平区得到了很好的落地。
今年6月,市文物局还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推出2025年北京博物馆季科技月,已于6月5日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启动,科技月旨在通过博物馆与科技企业的深度互访、定向对接、对话研讨、科技成果路演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博物馆+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注入强劲动能,也请各位媒体朋友持续关注科技月和随后开展的博物馆季的其他主题月活动。
未来,市文物局将持续加强全市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鼓励开展文物保护数字化工作。通过科技赋能夯实文化根基,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亮”起来、“潮”起来。最后,也期待更多优秀成果在北京、在昌平落地,让文化魅力在科技赋能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北京市文物局宋豪杰副局长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
记者
北京日报记者:谢谢主持人。我们都知道明文化论坛所在的昌平区明文化资源底蕴非常丰厚,同时昌平区近年来在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我的问题是关于在文商旅体融合方面,接下来昌平区还会开展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们请昌平区人民政府副局长林宇先生来回答。
-
嘉宾
林宇:非常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
昌平作为北京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唯一交汇区,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明文化资源尤为独特,在首都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坚持守文脉、促传承、兴业态、蓄动能,打造“明文化论坛”“居庸山月”“运河源 白浮韵”三大文化品牌。同时,也在积极推动“AI+文旅”,开辟了文旅产业升级的新路径。
一是技术赋能场景创新。打造“明潮”嘉年华、千帆音乐节、长城垂直马拉松、自行车挑战赛等多项品牌活动,采用大空间娱乐(LBE)的体验技术,推出《明见万历》VR体验项目,打破时空界限,推动文旅体验从“观光打卡”向“深度沉浸”的跨越,满足游客沉浸式和个性化需求。
二是数字焕新传统文化。依托我们的明文化节,融合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居庸关景区智慧化升级。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用现代科技讲述明朝故事,让市民游客深刻感受华夏礼仪。同时,我们重塑文旅生态边界,推动“开放生态”与“垂直深耕”协同发展,助力居庸关景区向综合体验目的地转型。
三是生态联动全域发展。串联居庸花海、关沟72景、居庸关古客栈和京张铁路等特色资源,打造居庸关景区文旅融合项目。塑造了“开往春天的列车”品牌IP,实现文旅产业发展由“纯观光、添内容”向“数字化、代角色”转变,全力打造国际文旅的新地标。
下一步,昌平区将持续挖掘特色历史文化内涵,整合优质资源,探索文旅融合创新新路径,构建文化创意与全域旅游联动的新格局。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以文塑旅,擦亮文化金名片。我们将深入挖掘中轴线北延长线文脉,有序推动明十三陵兆域边墙保护修缮与展示利用,扩大明十三陵景区的开放范围,实现全域旅游发展。计划2030年前主体陵寝全部开放,让广大市民亲身感受明十三陵的历史空间脉络,将生态、文化和旅游统筹布局,构建文化创意与全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以技促新,培育智慧新生态。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展现新形式,衍生新产品。聚焦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等文化资源,不断开发元宇宙文旅项目,打造数字文旅新场景。通过文化和科技双轮驱动,构建充满活力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为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
三是以产延链,激活经济新动能。不断推动明文化文博旅综合体项目建设。聚焦文旅农商体跨界融合,将明文化与昌平特色的农业、温泉、体育等元素有机结合,推动文旅资源向餐饮服务、体育运动、农业体验、乡村旅游、康养疗愈、文创开发等方向衍生拓展,将地域文化特色转化为全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引擎。期待大家多来昌平,昌平欢迎您!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林区的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
记者
央广网记者:谢谢主持人。我的问题是:本届明文化论坛突出学术属性,请问在学术研究方面以及学术成果社会转化方面有哪些考量呢?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记者,这个问题我们有请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高寿仙先生来回答。
-
嘉宾
高寿仙: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
明代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治理、文化等领域成果丰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载体。明文化论坛始终以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传承创新为宗旨,聚焦两大核心:一是深化明代思想、政治、文化领域学术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二是推动明代遗址遗存保护技术创新,夯实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基础。
昌平区依托明文化论坛,探索文化资源成果转化,初步形成“学术研究、实践应用、民生服务”的工作机制。后续我们将以论坛为抓手,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化学术研究。
整合“产学研用”资源,搭建学术成果转化平台。组织高校、科研机构“明文化课题研究”,拓展明文化研究广度。联合专业团队构建明十三陵文化价值评估体系,为景区品牌建设提供支撑;以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理论为指导,形成“保护、研究、展示、应用”一体化路径,实现学术研究与应用的价值统一。
二是加强明史研究实践应用,推动文旅融合。
当前文旅产业正面临机遇与挑战,明文化学术研究实践对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着独特作用。我们将以学术研究为基石,串联明十三陵、故宫、天坛、北京中轴线等核心遗址形成“明文化体验”精品线路,综合运用VR等数字复原、场景再现技术,打造沉浸式文旅实践体验项目,提升旅游产品文化附加值。通过探索明代非遗、大明衣冠、明韵风物等新一代“昌平礼物”,凸显文化内涵,展现昌平特色,推进文旅产业融合,为区域文旅品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大众需求。
明文化论坛坚持以学术研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编纂明文化通俗读物,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促进学术研究与景区文化活动深度融合,将明代建筑艺术、礼仪制度等研究成果转化为景区展览、主题演出元素,提升文化活动思想性和趣味性;依托新媒体平台,着手开发线上明文化课程、直播讲座,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室内室外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满足大众需求。
中国明史学会将继续以“立足学术、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明文化论坛为平台,以更高站位传承历史文脉,以更实举措推动成果转化,与十三陵管理中心等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努力将明文化打造成彰显昌平区乃至北京市历史文化魅力的重要名片,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高会长的回答。
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出席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和记者朋友,请大家继续关注和报道2025明文化论坛的有关情况。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