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叶昶: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出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深化规划改革专场。
为提高我市详细规划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导和服务保障功能,提升城镇地区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北京市于2024年12月正式施行了《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今天,我们专门邀请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管理办法》向大家作介绍,并回答各位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杨浚女士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马綮鸿先生
朝阳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刘福泽先生
丰台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丰台南中轴地区党工委书记 李国龙先生
昌平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区长 倪娜女士
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 伊元甲先生
下面,有请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浚女士介绍《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深化规划改革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的情况。
-
嘉宾
杨浚: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非常感谢各位一直以来对首都规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大家知道,北京市域面积约16410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地区约3562.5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0%,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点地区,是首都功能疏解与承接的主要区域,是产业集聚和创新策源的关键阵地。继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政府批复各区分区规划后,我委组织各区在乡村地区进一步编制了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在城镇地区进一步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从总规的大目标、到分区规划的中目标,再进一步分解到乡镇街道的小目标,我市已经构建了从“市”到“区”再到“街镇”的规划传导体系。其中,中心城区和新城地区共划分1152个规划街区,“十四五”期间595个重点发展街区目前已全面完成控规编制工作,经市政府批复的《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也已正式施行,从规划编制、到审批实施、再到监测预警的全周期控规实施管理运行体系更加完善。
为全面提升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我们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强化规划衔接落实的精神,以及今年两会提出的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要求,通过深化推动规划管理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需要,以高质量规划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中心城区和新城地区控规管理的总体思路是:深化落实新版总体规划,坚持市级主导、区级主责、部门协同,以规划街区为基本单元按需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更好支撑各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重点功能区、重点项目实施落地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用地布局、加强系统支撑、提升空间品质、重塑空间价值,持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释放新空间、新动能、新优势;通过增强规划引领效能、加强规划实施引导、聚焦重点内容管控、构建市区协同机制、强化实施监督保障措施等系列举措,系统构建“五个一”的控规整体运行框架,即一套街区指引,一套街区控规,一个管理办法,一套管理规则,一个实施监督系统和预警监测平台,持续为首都城镇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高品质、更具价值的空间供给和支撑保障。
结合我委职责,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动工作:
一、强化规划引领,激发城镇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分类引导,发挥各圈层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规划按照总规确定的各区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圈层的差异性、协同性,加强规划引导,提出了集约高效、协调发展的目标。各区要发挥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主动融入首都空间新格局。中心城区要强化服务保障能力,加强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衔接,统筹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平原多点地区要适度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生态涵养区要保障首都生态安全,强化生态保育,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是统筹谋划,以街区为基本单元统筹发展动能。规划坚持空间保障和扩大内需、推动与发展相协同,统筹空间供给和发展需求,统筹资源要素和投放时序,创新多元融合城市新图景。对于科创产业类街区,各区要为新质生产力落地保驾护航,做好“十五五”重点项目储备和谋划,保障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空间需求,推动产城融合。对于商业商务类街区,各区要优化新载体,依托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打造CBD×三里屯、丽泽×首都商务新区等国际消费体验区,推动重点商圈改造提升和地标性消费项目落地。
三是聚焦重点,围绕轨道和重点功能区精准投放指标集聚资源。规划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发展轴,以重点功能区为牵引的增长极,引导要素向轨道微中心、重点功能区等重点发展区域集聚,持续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空间供给和政策供给。各区要突出以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为引领,合理把握土地资源投放的时序和节奏,促进站点周边资源集聚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各区要聚焦培育新引擎和拓展新空间,积极推动“三城一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按需精准投放空间资源,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坚持以人为本,助力实现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愿景
一是推动结构优化,让城市更绿色更安全。规划统筹把握三生空间的内在联系,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坚持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坚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坚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各区要合理安排产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安全设施等各类用地实施时序,促进职住平衡;积极推进“一绿”城市化和“二绿”减量提质,高质量构建绿隔地区发展新格局;加强健康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高效运行。
二是加强系统联通,让生活更宜居更便捷。规划持续推动城市交通、市政、水系、廊道、岸线等系统性联通,着重打通断点、加强链接,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系统性、连通性和可达性。各区要持续改善交通出行环境,积极应对交通出行结构的重大变化;逐步完善慢行系统和绿地水系畅通,鼓励地上地下空间统筹和复合利用;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同步实施、同步交付,提升空间适应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三是强化功能完善,让城市更有品质更具活力。规划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有序引导单一功能园区向多功能社区转变。推动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鼓励建设功能复合、空间共享的社区会客厅,增强便利服务的网点密度和覆盖范围,提供5分钟、15分钟可及的、便捷优质多元的公共服务。各区要保障空间要素供给,围绕“七有”“五性”综合施策,强化“一老一小”服务,就近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社区公共休闲空间布局,不断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四是促进价值提升,让人民更有幸福感获得感。规划注重推进“好街区”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统筹城市天际线、建筑立面等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深入实施花园城市等专项规划,通过城市设计提升空间特色品质。各区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协调;加强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围绕滨水空间、“两园一河”等塑造活力空间;充分利用边角地、畸零地建设口袋绿地等微空间,推进街道空间优化提升。各区要用好城市更新、“好房子”等规划和土地支持政策,激发改善性住房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三、深化规划改革,全面提升城镇地区高水平治理服务效能
一是创新管理模式,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新需求,在增加规划弹性方面,支持用地功能混合,鼓励设立建筑规模指标流量池,允许跨街区、跨用地统筹使用。在加强用地保障方面,支持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允许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支持建设用地分层供地,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全面提高空间资源使用效率。在促进城市更新方面,出台老旧厂房更新改造工作实施细则、城市更新设计导则、国有建设用地过渡期等支持政策,推动存量街区的规划实施和更新提质。各区要坚持系统思维,鼓励结合自身实际,逐步探索并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
二是强化设计赋能,提升科技支撑水平。规划全面加强城市设计,不断激发城市设计在稳增长、促消费方面的作用,挖掘空间价值,主动塑造新场景、培育新动能。规划依托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规划实施数据平台,逐步上线运行规划统一数据平台相关功能,实现对全市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监督预警。推进“人工智能+”行动,鼓励运用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在不断夯实国土空间规划数字化基础的同时,推动传统规划向治理型规划、向数字化管理转型,并在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不断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三是凝聚多元主体,发挥协同治理合力。将规划实施管理全面融入基层治理,鼓励责任规划师、建筑师、估价师、园艺师等规划技术人员和各类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发挥“多师”协同、“多师”联创对规划全流程统筹串联和技术赋能作用,畅通公众参与机制,听民意、解民忧、聚民心。推动规划事权与行政管理事权对应,鼓励各街道按照回天地区体检评估找问题、多元协商问需求、整体策划配政策、制定计划推行动“四步走”“八清单”的思路,以街区为单元通过规划策划生成项目,推动社会治理由自上而下、单向治理向多元主体、协商共治转变。各区要结合实际,主动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下一步,我委将与各区、各部门共同努力,进一步发挥规划统筹引领和服务保障作用,以《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为契机,继续丰富规划实施管理政策支撑体系,不断提高首都治理能力和规划引领效能,也希望各位媒体朋友继续对首都城镇地区规划工作给予关心、支持,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杨浚女士的介绍。
下面,有请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马綮鸿先生介绍城市更新、民生保障等方面工作情况。
-
嘉宾
马綮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对北京市城市更新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近年来,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立足首都城市减量发展新阶段,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打造更加宜居、更有活力、更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必然要求,是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借此机会,我结合本次发布会的主题,和大家分享我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创新举措、主要成效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坚持总规引领,不断健全城市更新分类实施体系。针对存量更新改造需求和特点,我市建立了总规引领下的项目分类实施体系,将城市更新需求有效有序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使规划指引与项目实施衔接更加紧密,分类更加科学,落地更加有力。具体来说,我们聚焦满足人民群众“七有”“五性”需要,加快推进居住类项目实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聚焦“五子”联动,持续开展产业类项目提质增效,打造更多活力空间;聚焦城市安全韧性,着力推动设施类项目实施,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打造绿色高品质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生态恢复,建设花园城市;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实施片区更新、街区更新,有效推动区域环境和功能业态整体提升。
二是创新政策工具,为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赋能护航。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我市城市更新政策体系逐渐完善,一大批释放红利、降低负担的增量政策集中出台,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在规划、土地政策方面,提出建筑规模统筹、用地功能混合、设定土地使用过渡期等多项激励保障措施,项目落地效果明显。在资金保障方面,加大城市更新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支持核心区平房申请式退租、老旧小区改造,对工作推进较好的区予以奖励。在老旧厂房、园区、商圈改造方面,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健全多元投融资方式,通过超长期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公积金等多渠道、多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在审批管理方面,做好流程、标准、服务三个优化。通过项目线上征集、方案联审、实施方案纳入控规体系、并联办理手续等多项改革措施,变各部门分别研究为集中会商解决,手续办理变串联为并联。截至目前,全市有10个区20余个产业类项目采用优化审批流程实现开工,项目实施提速明显。
三是加快项目实施,打造城市更新精品示范工程。今年第一批、第二批项目计划清单已于2月初、3月底下达,项目共计2000余个,为一季度“开门红”提供了有效支撑。第三批计划项目清单将在6月底前下达,后续将视项目情况动态调整。今年,我们将聚焦花园城市、站城融合、滨水经济、挖掘存量资源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8个方面,围绕重点功能区和重点空间节点,推动一批示范项目,着力打造城市更新精品工程。我委将会同各部门优化实施路径,强化城市设计引导,以点带面突破,尽快形成可视化、可感知的工作成果。
四是鼓励多元参与,构建共建共享治理新格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从胡同院落的修缮到工业遗址的蝶变,从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到产业园区的智慧升级,城市更新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共建共享的力量,广大市民群众“出主意、想办法”的热情无处不在。我们的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园艺师将专业智慧融入街巷肌理,用专业优势保障更新质量。北京城市更新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年,影响力不断攀升。今年,我们还会继续举办论坛和更新周活动,同时也在筹划城市更新项目推介会、成果发布会等新的活动,在此,也诚邀社会各界朋友、广大市民群众给予关注、积极参与。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把城市更新作为做好城市工作的根本抓手,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在为民增福祉上创造新经验,在为城添活力上作出新探索,在更新可持续上打造新样板,探索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合首都特点的城市更新之路,在城市更新上迈出更大步伐。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马綮鸿先生的介绍。
下面,有请朝阳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刘福泽先生介绍朝阳区以规划引领塑造城市更新典范、构建“五宜”朝阳标杆相关情况。
-
嘉宾
刘福泽:近年来,朝阳区坚持围绕北京市构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总体部署,以规划引领城市更新,通过开门编规划、整体式统筹、片区式更新,持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发展活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着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面从三个方面简要跟大家作以介绍。
第一方面,以规划助力消费能级提升。突出规划引领,打造“一纵一横一核”消费版图,深化传统商圈更新改造,带动商业空间提质扩能,纵深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比如,围绕三里屯商圈,精细做好更新类控规编制,聚焦太古里和新工体两大核心,构建“一横两纵双核联动”的发展格局,彰显多元包容、时尚潮流的城市特质。
一是塑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投放空间资源支撑国际顶奢品牌商业建筑群建设,挖掘场地坪效提质潜能,有力促进商业、国际化、文化要素聚集。
二是提升商业消费环境。衔接特色商业、慢行绿道,搭建立体商业洄游环线,激活商业园区氛围,打造花园式商圈。
三是统筹实施更新项目。推动大三里屯商圈整体更新,建立包括131个项目的更新项目库,有序引导更新项目实施。目前,三里屯路、工体北路等公共空间已完成改造,通盈中心、漫享街区全面焕新,瑜舍酒店、那里花园正在迭代升级。我们将持续推动商圈业态升级与服务创新,深化打造CBD×三里屯国际消费体验区,加快北京太古坊片区规划建设,努力为市民群众创造潮流时尚、好逛好玩的消费空间。
第二方面,以规划推动居住环境改善。探索以控规带动传统居住区活力提升新模式,推动由“住有所居”持续迈向“住有宜居”。例如,我们在规划实施率达到97%的安贞地区,着力打造城市建成区更新示范样板。
一是推动人居环境提质。建立老旧小区更新底账,综合研判更新内容与时序,创新提出“小微拆改单元+综合整治片区”的改造思路,以点带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快打造完整社区。
二是挖潜存量补足公共服务。结合居民现实需求,通过资源转化、设施扩容等方式,为30余处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增补空间,挖潜近5000个停车位资源。
三是塑造公共空间风貌。构建“线轴统领、块点激活”的景观格局,实施安贞新坊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重点打造安华路、拾光广场、安贞路、外馆斜街等公共空间,改造面积6.7万平方米,涉及各类单位300余家。改造完成后,安贞地区的绿化面积可增加30%,将有力提升周边商圈和居住区景观环境。此外,我们正在同步推动朝外大街二期、太阳宫“众享拾光”、东四环沿线等公共空间改造,进一步提升周边区域品质,努力为市民创造全龄友好、优美便利的生活环境。
第三方面,以规划统筹滨水经济发展。近年来,朝阳区以规划统筹重点片区建设,形成了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的创新实践。以亮马河沿线为例,我们加强顶层设计、精心谋划,成功打造了“1河2湖24桥18景”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
一是坚持先规划再改造。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与公众参与的“共商机制”,协同参与规划方案研究,逐地块开展合规研判。
二是坚持底线管控、减量发展。强化全生命周期规划管控,通过治污水、禁地下水、用再生水、蓄雨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通过治水、修岸、绿化等措施推进“水岸共治”,促进城市蓝线、绿线、红线“三线融合”,严禁非功能性设施建设,通过退地还河形成市民可亲近的自然水系。
三是坚持水城共融、拥河发展。规划增加约17公顷水上旅游休闲新资源、64公顷高品质公共空间,全面焕新(沿线)各类旧空间、旧业态,做精滨水经济产业文章,打造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改造后,亮马河周边客流量增长14%,商业活跃度增长32%,已经成为首都水上国际会客厅、国际旅游消费金名片。与此同时,我们大力推进坝河、北小河、通惠河滨水空间建设,努力为市民创造蓝绿交织、休闲舒适的活力空间。
未来,朝阳区还将持续加强规划引领发展,规划服务发展的作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不断创新、迭代与实践,全力以人民为中心建好“五宜”朝阳,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做好朝阳答卷。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刘福泽先生的介绍。
下面,有请丰台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丰台南中轴地区党工委书记李国龙先生介绍丰台区坚持规划引领、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
-
嘉宾
李国龙: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下面由我向大家作介绍。
近年来,丰台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规划引领,通过科学开展规划编制和高效推进重点项目实施,打造“4+4”产城融合生态圈,塑强“四大功能”,营造“五大环境”,为首都发展打造丰台样板、注入丰台动能。下面介绍三方面内容:
一、战略擘画,构建产城融合新格局
丰台区以“空间格局”优化统领“产城共兴”,科学布局全域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坚持“多中心、分组团”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以四大重点功能区和四大功能组团为中心的八大产城融合生态圈,构筑形成“片区功能融汇、周边功能融通、全域功能融合”的空间布局。
丰台区将强化南中轴地区、西山永定河文化精华区、丽泽金融商务区、中关村丰台园四大重点功能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河西地区生态科技组团、北京丰台站国际商务枢纽组团、五里店宜居宜业新高地组团、新发地首都高品质生活保障组团四大功能组团的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重点功能区引领、功能区组团驱动、街区组团协同、商务楼宇支撑”多级联动的产城融合发展体系。
二、规划引领,激活发展新动能
丰台区立足“首都前院、城市门户、文化客厅、生态屏障”职能定位,坚持规划引领,以规划实施之“进”促功能之“强”。
在规划编制方面,丰台区在中心城区率先实现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批复量和报审量为中心城区第1位。
在重点项目实施方面,高标准推进南中轴地区规划建设,保障国家自然博物馆、京东 MALL 等重点项目落地实施;不断提升丽泽金融商务区金融科技创新示范效应,加快国际金融城、数字金融科技示范园建设;发挥中关村丰台园首都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新发地市场数智化转型;推动建设口腔医院、第五实验学校等民生保障项目;着力打造城南高质量发展的“首都前院”。
加快构建以“三站一楼”为依托的立体交通网络,加速推进北京丰台站城市绿谷建设、丽泽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建设,谋划超级TOD示范区建设,持续开展北京南站、丰台站地区改造提升,打造展现首都风采的“城市门户”。统筹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精华区建设,深化“两园一河”联动发展,加快宛平博物馆之城建设、长辛店老镇城市更新和园博园升级改造,塑造“文化客厅”。提升蓝绿空间品质,加快推进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示范区、丽泽金融商务区运动休闲公园等建设,推动凉水河南中轴段、石榴庄段、右安门段工程建设,为首都构建“生态屏障”。
三、环境重塑,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
丰台区以“新环境”打造谋划“新未来”发展,始终将“五大环境”建设作为产城融合的基石。在产业环境方面,通过做强做大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两大主导产业能级,大力布局智能医工、低空技术等新赛道,构建产业集群体系。在生活环境方面,通过提高通勤效率,加强人才服务配套,打造高品质生活保障区。在生态环境方面,通过织密城市绿网,营造花园城市场景,实现生态焕新。在人文环境方面,通过推动文旅商体融合,举办“京彩灯会”等文化活动,塑造城市品牌,实现人文赋能。在安全环境方面,通过推进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提升智慧城市运营水平,筑牢安全之基。
下一步,丰台区将坚持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发展,以产兴城、以城聚产,加快释放多级联动融合发展体系的创新活力和引擎效应,为谱写新时代首都发展新篇章贡献丰台力量!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李国龙先生的介绍。
下面,有请昌平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倪娜女士介绍昌平区以规划引领、打造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的情况。
-
嘉宾
倪娜: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首先,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昌平区建设发展的关心支持。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昌平区是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我们统筹当前和长远,以规划为引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方位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基层服务、生态文明等领域,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厚植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打造科教引领、宜业宜居的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
一是城市治理“有引领”,加快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空间治理体系。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细化制定了年度工作要点和“一目标四清单”,并以“改革提质年”主题活动服务保障各项任务落实。我们围绕分区规划实施目标,106个街区控规全部启动编制,其中生命科学园、朱辛庄组团、新城东区等共9项、55个获得批复;8个镇域规划全部完成编制,其中流村镇、南口镇等6个已获得批复;街区控规批复面积和镇域规划批复率均位居全市前列。我们按照“组团开发、轨道优先、产业联动、市政同步”的思路,科学推动商品住宅和产业用地供应,2024年供地面积位居全市前列。此外,我区拥有在途商品住宅和产业用地资源超1万亩、总建筑规模超1300万平方米,将科学安排供地时序,推动土地上市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有机衔接匹配。我们推动轨道上的城市建设,完成了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场站及9个轨道微中心、地铁19号线北延等一系列交通规划,在建及建成轨道线路8条,总里程超过130公里。我们完成了城中村改造、北中轴延长线等专项规划编制和研究,同步做好“百千工程”兴寿镇示范片区等乡村振兴规划,为城市治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是城市治理“有创新”,打造超大社区现代化治理“回天样板”。接续实施两轮回天行动计划,投用项目172个,建成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等文体设施,新建“双创”空间60万平方米,打造清华附小天通苑校区学校周边综合整治样板,北清路快速化改造项目已基本完工,回昌路建成通车。深化“回天有我”党建引领治理机制,发挥街道社区基层治理主体作用,依托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打通居民参与、多元共治路径,“回天有约”协商议事模式形成生动实践,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回天地区基层治理。今年,我们将继续运用回天行动计划推进机制,有效衔接第二轮与第三轮行动计划,围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人居环境品质等6个方面,加快霍营综合交通枢纽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等项目建成投用,实现累计投用项目达到200个,深化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回天有约”协商议事等创新实践,推动回天地区从“治大城市病”向“谋高质量发展”有效转变。
三是城市治理“有温度”,持续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我们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投用清华大学附中、北师大未来实验学校等优质学校,累计引进名校名园31所,新增学位2万个,三级医院增至15家。推动新老城区共生发展,实现永安古城一期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三角地公园蝶变为打卡新地标;新城东区引入北医三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推进滨水商街等重点项目,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我们不断完善城乡生态游憩体系,回龙观和天通苑生态休闲公园建成投用,白浮泉公园焕新升级,累计打造无界公园33个。自2022年以来,利用拆违腾退土地等建设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34个,今年将加快推进二绿郊野公园环绿道(昌平段)一期等项目,推动奥北森林公园三期等建成开园,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关键之年,昌平区将围绕“四区”建设,聚焦新时期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汇聚社会期盼和群众智慧等各方力量,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打造国际化一流的现代化新城。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倪娜女士的介绍。
下面,有请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伊元甲先生介绍亦庄新城建设国际一流高端产业综合新城的工作情况。
-
嘉宾
伊元甲: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亦庄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亦庄新城规划,紧紧围绕“三城一区”主平台和“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坚持规划引领,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亦庄力量。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深化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结合亦庄新城功能定位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切实需要,深化落实北京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了具有“亦庄特色”的“五横五纵”亦庄规划实施体系,实现了亦庄新城规划与市级规划逐层深化、上下衔接、统筹对照的目标要求。截至目前,亦庄新城已全面启动街区控规编制,其中98平方公里已获市级批复,预计2025年年底街区控规批复率将达到85%。
二是推动要素集聚,引领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实施亦庄新城“44637”高质量发展聚变提升战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产业用地集中布局、建筑规模集中投放,探索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亦庄路径,切实做到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的多规合一。在亦庄新城核心区形成了以国家信创园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以奔驰为代表的高端汽车产业集聚区,以拜耳、赛诺菲为代表的新药制造产业集聚区;在综合配套服务区布局以BioPark国际医药创新公园、火箭大街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创新区;在台湖片区建设超百万平米的机器人大道和25万平方米的通明湖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社区;在马驹桥片区落地小米汽车、宁德时代等一批重点项目,形成新能源和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区。同时,在采育镇建设高端汽车产业生态配套基地,在长子营镇设立综合保税区,形成“一镇一产业”“一镇一特色”,以规划引领产业、以产业落实规划的发展格局。
三是加强改革创新,刚弹结合保障规划资源空间匹配。通过编制街区控规,理清区域资源本底,统筹“流量账、实施账、经济账”,探索工业用地负荷零用、弹性增容等机制,进一步集约用地资源,提升产业承载空间。对新建项目,探索生产与研发比例相应的混合用地模式,确立工业生产、研发中试、配套服务各功能的指标上限,保障生产企业的研发和配套需求。对存量项目,实施弹性增容政策,把曾经废弃的底层厂房打造成为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打造“天空之境”北京首个工业上楼标杆示范区。同时,为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按照15分钟生活圈的标准,完善教育、医疗、商业配套、文体设施,打造职住商平衡、产教城融合的复合功能区,实现人城产协同发展。
下一步,经开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楫争先,笃行实干,推动亦庄新城规划发展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伊元甲先生的介绍。
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各位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
记者
新京报记者:您好!城市更新这两年备受关注,想问一下市住房城乡建设委马主任,今年北京在城市更新方面还有哪些具体的工作考虑?谢谢!
-
嘉宾
马綮鸿:谢谢这位朋友的提问。
实施城市更新,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国家要求,结合北京实际,我们今年重点打造“四个工程”。
一是打造民生工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这里包括实施核心区平房院落2000户申请式退租和1200户房屋修缮,着力推动整院退租、成片区更新改造。启动实施20万平方米危旧楼房改造。实施500个市属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老楼加装电梯完工600部。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和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
二是打造发展工程,激活存量空间资源。我们计划改造提升老旧厂房40处,实施100万平方米老旧楼宇、50万平方米低效楼宇更新改造,推动产业园区“腾笼换鸟”,促进产业资源和空间资源有效匹配,推动中关村、朝青等重点商圈改造升级,促进文商旅体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
三是打造安全工程,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改造老旧管线1000公里。启动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安贞医院朝阳院区等老院区病房改造提升。推动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完成15处积水点治理。利用闲置空间挖潜建设停车位2.5万个。
四是打造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改革突破。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受益面大的要求,围绕花园城市建设、站城融合、赛事经济、第五立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非居改建等方面,谋划推进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实现突破,形成更多可视化工作成果。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马綮鸿先生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
记者
北京日报记者:谢谢主持人。我注意到朝阳的城市更新政策工具箱被评为2024年北京微改革、微创新的典型案例,能不能进一步介绍一下相关情况?谢谢!
-
嘉宾
刘福泽:谢谢北京日报记者的提问。
应该说,城市更新的成效需要靠具体一个个项目落实落地才能真正地见效和显现。朝阳区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中,我们既坚持规划引领,同时也突出坚持问题导向和服务为先。近年来,形成了朝阳大悦城、望京华彩商业中心、The Box朝外、三里屯太古里北区以及保利广场等一系列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梳理,我们也总结形成了包含9项工具的政策工具箱,围绕更新主体需求这一中心,贯通谋划、储备、实施、运营“四个环节”,力求真正实现空间集约利用、资源高效配置以及要素精准匹配。涉及到这9项具体工具,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一下。
一是开通诉求沟通直通车,项目主体可以通过公众号、热线电话、邮箱等各类途径来提出更新诉求,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地研究和反馈。
二是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将项目分类管理,各部门全流程开展管家式服务,为项目提供积极支持。
三是推出全链条审批协作。各部门协同办理前期手续,实现无缝衔接。
四是开启实质性联合验收。在施工过程中依法履职,完工后开展联合验收,助推项目竣工运营。
五是明确以企业诉求倒排工作时间。根据项目开工、招商、开业等各节点倒排时序流程,更好切合市场经营需求,减少企业的“等待成本”。
六是采用“更什么就审什么”的模式。在确保项目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对更新范围外的内容不额外增加审核事项。
七是确立同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承诺告知制。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的同时,针对历史遗留问题,由主体提前解决或者以承诺制方式逐步解决,并同步完善后续的监管方案。
八是搭建多元集成服务。我们为主体提供产业咨询、金融支持等各类资源对接,着力增强主体的更新主动性。
九是开展更新实施评估。通过更新前评估来确保项目符合地区的发展方向,通过更新前监管我们来进行持续的跟踪、评估与指导。
9项工具在内的政策工具箱于去年3月在朝阳区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上首次进行发布,并入选去年全市“微改革、微创新”典型案例。未来,朝阳区将继续结合具体城市更新项目,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丰富完善工具箱内容,为首都城市更新工作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朝阳模式”。
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朝阳区刘区长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
记者
北京青年报记者:您好!丰台区长辛店老镇的城市更新已于去年年底正式开街,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谢谢!
-
嘉宾
李国龙:谢谢这位记者对丰台区长辛店老镇的关注。
长辛店老镇位于北京西南永定河畔,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和“两园一河”上的重要节点,总面积大概是87公顷,长辛店老镇是北京中心城区空间形态传承完整、具有独特历史文化风貌的特色地区。长辛店老镇重点围绕“老镇常新”的核心规划目标,通过“以新促老、与老为新、新老融合”的方式将老镇打造成为首都特色文化空间、丰台河西创意发展新引擎、新老融合发展有机更新示范区。
长辛店老镇是《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颁布以来,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区域综合类城市更新项目,我们是2023年以“棚改+更新”的实施模式推进,其中,项目一期以曹家口路为核心,适当向长辛店大街北延至第二百货商场,整体形成上一个T字形,总占地面积约4.56公顷。其中先行启动区主要围绕着1980年以来开辟的曹家口路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是1.2万平方米。这是2023年12月开工建设,2024年底实现开街亮相,这片区整体风貌呈现了建国后长辛店的新变化,目前引入了依文国潮时尚中心、依文大师工坊-主理人部落、华为体验店、宣南书店、霸王茶姬等重点知名品牌。
后续,我们还将加快推进长辛店老镇城市更新的实施,今年推进二期建设,为全国片区城市更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丰台区李区长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
记者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倪区长您好!近年来,昌平区探索构建了有效的超大社区现代化治理体系,城市环境品质显著提升。请您就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全方面提高城市建设品质谈一谈今年昌平区有哪些具体的重点举措呢?谢谢!
-
嘉宾
倪娜:感谢您的提问。
近年来,昌平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现代化服务水平。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补短板、强基础、优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幸福家园。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赋能城市焕新。加快未来科学城组团、昌平老城和南邵生态组团等重点街区控规编报,实现“二绿”地区规划全覆盖。整体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重点抓好永安古城城市更新,加快文化馆、城隍庙等特色节点建设,深入挖掘存量资源,推进永安热力厂、沙河站东部地区二期等项目建设。谋划第三轮回天行动计划,推动从“治大城市病”向“谋高质量发展”转变,打造超大社区现代化治理示范样板。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治理实效。公共服务方面,加快北师大、清华、北大基础教育项目落地,积极谋划南口和能源谷区域医疗项目,力争北医三院昌平院区开工,推动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等重点项目投用。基础设施方面,推动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和19号线二期北延等开工,加快新龙泽轨道微中心建设,加强站点周边指标集聚。推进南丰路、上庄路等52条道路建设,推动东坨等3项输变电工程投产,强化重点功能区保障能力。
三是坚持“绣花功夫”突出生态底色。以首善标准加快推进“一绿”地区实现全部公园化、“二绿”地区减量提质增绿。结合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及平原新城建设,实现东小口公园等3个郊野公园建成投用,平西府公园等4个新建郊野公园实现开工。高标准建设未来科学城绿道、42公里绿道改造提升等项目,促进绿道、滨水道、骑行道融合,打造森林环抱的生态花园城市。
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昌平区倪区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
记者
人民网记者:谢谢主持人。刚才北京经开区发布时提到BioPark国际医药创新公园,我们也了解到亦庄正在组织医药创新公园项目设计国际方案征集相关工作,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相关情况?谢谢!
-
嘉宾
伊元甲:感谢您对亦庄工作的关心。
BioPark国际医药创新公园的规划设计是亦庄今年规划建设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正在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共同大力推进该项工作。规划建设BioPark国际医药创新公园,是北京市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它承载着对医药产业发展的美好愿景,也承担着提升城市南部地区发展能级,完善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生态、促进北京市深度融入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合作网络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推动BioPark医药创新公园的建设,我们需要高水平的城市设计来深度挖掘和释放区域潜力。我们深知高水平的城市设计不仅关系到BioPark创新公园的美观与实用,更影响着未来产业发展的落地与活力。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国际方案征集,集大智、汇群力,让BioPark创新公园以昂扬的姿态崛起,成为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规划力量。
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经开区管委会伊主任的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
记者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谢谢,我们注意到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以深化规划改革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北京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都提出了“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的要求。我们也注意到此前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发布了“好房子”政策,这一轮规划改革又强调了“规划街区”的概念,想问的是:如何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将“好房子”拓展为“好街区”,有什么新的思路?谢谢!
-
嘉宾
杨浚: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规划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规划改革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大家对于“好房子”的期待,不仅需要从建筑本身入手,还需要外部提供好配套、好环境、好服务,因此,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城市是有机生命体”的理念,针对以往规划实施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考量的问题,我们努力改变以往局部项目零散实施难以形成整体规模效应,导致城市界面不够连贯、功能使用不够配套、城市发展潜力受限、城市更新动力不足,提出以规划街区为基本单元统筹资源要素、谋划生成项目、提升空间价值,通过空间、时间、权益、利益的多维度统筹,实现从“好房子”到“好街区”,再到“好城区”的跃升:
街区是各类空间要素的载体,也是多规协同的开放空间平台。这一轮控规将全市中心城区和新城地区分成了1152个街区,每个街区2-4平方公里不等。在街区平台上,既要统筹好空间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的关系,也要处理好空间资源利用与环境提升、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关系。既要统筹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各方面力量,解决区域发展诉求和急迫性问题,又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多方共赢的利益格局。既要统筹利用好政府政策资金、更加有效吸引社会投资,又要安排好用地开发、更新改造、公服配套、市政交通、环境绿化、公共空间等项目实施的空间匹配和时序安排。
为了加强规划实施衔接,我们聚焦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在统筹街区资源任务、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体检评估找问题、定需求、提目标,一步步生成街区范围内的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为政府公共投资、土地储备供应、城市更新行动等提供有效空间指引,把街区长远发展的大目标细化分解为每个项目的小目标,保证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具体来说,从空间上,要聚焦轨道微中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统筹产业与周边设施配套,推动产城融合、站城融合,统筹就业、居住和配套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促进职住平衡;从时序上,要注重区域整体环境提升和系统性联通串接,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公共空间环境、滨水岸线提升等方面的时序安排,提高新供土地效益、增强城市更新动力;从机制上,要发挥好政府、市场和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用好专业技术力量和数字智能工具,加强技术方法创新和政策支撑保障。总之,通过以规划街区为单元统筹谋划策划生成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持续推动各街区功能完善、空间布局优化、系统连接串通、特色品质提升,推动地区空间价值重塑和城市综合能级提升。
目前我们正以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为试点案例,推动街区整体谋划策划,后续还将在各区选取部分试点,推动“好街区”整体见效。
我大致就介绍这些,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杨主任的回答。
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出席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和记者朋友,欢迎各媒体继续关注报道北京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的实施进展和首都城镇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成就。大家如果有进一步采访需求,也可以和我们联系。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