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叶昶: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是系列主题发布会的第二十二场,主题是“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北京市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相关企业呈现高精尖、高成长、高质量的特征。为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我市持续聚焦培育、政策、服务、提升四个方面多措并举,全力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都,努力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姜广智先生
北京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北京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总队长 张铁军先生
朝阳区委常委、副区长 舒毕磊先生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 唐超女士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彭锐锋先生
各位发布人将向大家介绍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关心的问题。
首先,有请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先生向大家介绍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总体情况。
-
嘉宾
姜广智: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首都经济信息化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非常高兴与大家交流一下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情况。
近年来,北京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专精特新企业的打造作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体系,擦亮“北京服务”品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促进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情况
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是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对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20年国家启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经过五年的发展,目前我市共有专精特新企业8754家,数量比5年前增长了14倍,梯队企业快速扩容。专精特新“小巨人”作为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2020年底至今,我市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53家跃升到现在的1035家,数量增长近20倍,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小巨人”数量突破一千家的城市,我们也连续三年是全国“小巨人”第一城的地位。
总体来看,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呈现“高精尖、高成长、高质量”,这“三高”发展特征,已经成为首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一是高精尖。我市专精特新企业近八成都属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大高精尖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化特征尤其明显。四成以上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在15%以上,14家专精特新企业荣获202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精特新企业以千分之四的数量贡献了超过中小企业四成的技术创新的规模。同时,我市专精特新企业依靠持续创新和精益求精形成了很多自己的“独门绝技”,近七成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配套,超五成的企业在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补短板、填空白”,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高成长。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约四成都前瞻布局了通用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类人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新领域新赛道,具有巨大的增长潜能。目前全市超五成A股上市公司是专精特新企业,去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有六成是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崛起正深刻影响未来的投资趋势,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三是高质量。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注重技术创新,更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这里体现在三个“10”:超四成的企业净利润增长率超过10%,超过五成的企业深耕主导产品,在主要赛道上10年以上,超六成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超10%,持续引领我市200多万家中小企业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面,向大家介绍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促进所做的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们着力在抓“培育”、抓“政策”、抓“服务”、抓“提升”四个关键任务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都,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
首先是抓培育助企,打造梯度培育“金字塔”。按照“筑根基、广聚苗;建模型、选好苗;精施策、优育苗”的总体思路,坚持敞口申报、达标即享的原则,最大范围吸纳优质中小企业入群归队。建立中小企业基础数据库,从企业资源、创新能力、成长潜力等方面构建评估模型,精选具有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企业纳入培育视线。针对处于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等不同梯级企业的发展定位和特点,分级分类地精准施策,不断加速梯次转化效率,形成滚动发展、靶向培育的格局。
二是抓政策暖企,打造营商环境“模范城”。围绕聚资源、促沟通、稳运行,建立健全服务企业的体系。全面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了专精特新十大强企行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实施细则等一揽子专属政策,围绕着创新、融资、上市、人才等领域强化要素资源的保障。积极构建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座谈调研、走访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用心倾听企业诉求,及时捕捉发展难点,优化政策设计、细化帮扶举措。建立常态化专精特新动态监测体系,月度看动态、季度看趋势、年度看成效,为政策的精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抓服务惠企,打造护企成长的“生态圈”。持续完善“1个中小企业服务市级枢纽平台+17个区级平台+300家示范平台(基地)+辐射2000余家服务商”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服务网络。依靠“市-区”两级“服务包”制度,打造“服务管家”队伍,全面覆盖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一对一”的管家式服务。在全国首创专精特新服务站,已经建设了110家,形成“五公里服务圈”,试点建设了15个专精特新特色园区,助力企业集聚成势、融通发展。搭建政策集成服务平台,归集惠企政策2.7万条,上线2600款优质的服务产品,实现企业服务“一站式”汇聚,专精特新惠企服务“工具箱”不断丰富。通过打造“千亿畅融”“一月一链”“益企京彩”服务品牌,举办“专精特新研究院”“局长处长上直播讲政策”系列活动,构建助企发展服务的矩阵,擦亮北京专精特新企业的金字招牌。
四是抓提升强企,打造梯队企业“领头雁”。聚焦企业获得融资难问题,加强贷款中心建设,强化专精特新企业信贷供给,“专精特新贷”产品惠及企业超过4000家,落地融资金额超过1600亿元,节约融资成本超过5亿元。7月末,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1501亿元,同比增长34.7%,有贷款户同比增长34.7%。发挥北交所主阵地作用,在全国首批设立专精特新专板,已经有406家企业进入了这个专板进行培育,支持这些企业融资超过80亿,全国首家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审查机制在新三板挂牌。
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提质增效,实施“创新领航”行动,调优技术中心的创建标准,首批支持近百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设立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近两年,通过1.5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了620家专精特新企业大幅度提升数字化水平。促进专精特新企业“融通入链”,建立“链主企业出题、中小企业答题”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关键核心技术人才超过1000人,推动超七成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配套关系。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发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优势,加力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区,力争年底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营收规模突破“1万亿”,这两个“1万”的目标,以优异成绩和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先生的发布。
下面,有请北京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北京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总队长张铁军先生,向大家介绍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特点。
-
嘉宾
张铁军: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媒体朋友们多年来对全市统计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近年来,市统计局不断加强专精特新企业监测工作,深入开展企业调查调研,监测分析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从统计部门数据来看,截至目前,在全市专精特新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占比接近6成,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占比超过8成。数据显示,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呈现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是企业集中在高精尖产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133家,主要为具有高度专业化、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精尖企业,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个行业数量最多,分别为1836家、1377家和889家,合计占全部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的近8成。
二是企业经营状况较为稳定。今年6月末,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吸纳就业超过70万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85.6亿元,同比增长2.8%。企业数量最多的三个行业吸纳就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占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83.3%和79.3%,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较好,增速均为5.6%。
三是研发创新保持活跃。研发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成长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研发费用464.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0.1%,明显高于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研发投入强度居前列,两个行业的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6.6%和11.9%。
四是“小巨人”企业发展较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是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产业链韧性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3家,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91.4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规模最大,企业数量合计占比达到8成以上,营业收入合计占比近9成。
总体来看,我市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集中于高精尖产业,表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下阶段,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北京发展实际,持续做好经济社会领域统计监测分析工作,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统计力量。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北京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北京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总队长张铁军先生的发言。
下面,有请朝阳区区委常委、副区长舒毕磊先生介绍朝阳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
-
嘉宾
舒毕磊: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向大家报告朝阳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情况。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近年来,朝阳区加快实施“商务+科技”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服务工作,着力构建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体系和梯度成长的培育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截至目前,区域内有创新型中小企业93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5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2家,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在全市持续保持第2名,专精特新企业的队伍不断扩大、结构更加优化。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工作,我们主要开展了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加快建设朝阳区政务服务监测平台,用朝阳速度展现朝阳服务。建立重点企业“服务包”工作机制和“凤鸣计划”常态化政务服务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企业服务效能。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工作理念,尊重市场规律,做“有为政府”,服务和支持“有效市场”,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二是分层分类建库,健全梯度企业培育体系。应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等中小企业的数据库,动态跟踪监测,分级分类管理,强化多部门协同联动服务。目前已入库企业7000余家,有力支撑形成了全区“一盘棋”共同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整体格局。制定《朝阳区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若干措施》,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分级给予资金的奖励,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研发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
三是完善挖潜机制,强化源头培育。举办国际人才创新大会、“创客北京”大赛等前沿赛事,打造国际创业投资集聚区“创投会客厅”等品牌活动,挖潜更多的创新企业,支持优质人才、优质项目来到朝阳区发展。加强与北工大、北理工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建设网易(北京)数字产业中心、北京数字人基地,启动星地AI应用孵化器,打造“医工创谷”孵化平台,强化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分类分级的管理,巩固科技企业基本盘、壮大科技企业梯队,金字塔形的梯度培育的结构初具雏形。
四是加强资源统筹,打造全流程全要素的服务体系。打造并发放了专精特新的服务包,支持阿里巴巴、360等行业龙头企业为区域的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测试、云服务、算力服务,以及网络安全服务,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积极推动朝阳区的专精特新梯队从“重认定轻服务”向“以服务促培育”转变,探索“向前一步、向下半级”的服务思路,推出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打造“专精特新成长营”“小巨人冲刺营”等品牌活动,针对有梯队成长意愿的企业提前开展服务。2024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数量达到112家,创历史新高。搭建了“科技金融产品超市”、举办了“科技金融会客厅”,构建多维度的金融服务矩阵,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落地了北交所朝阳服务基地,完善境内外上市支持政策和服务措施,助力优质企业在境内外的资本市场发展壮大,35家企业进入北京“专精特新”专板。
五是深化政企合作,优化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成立了科技企业赋能站、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中金公司等13家机构挂牌市级的专精特新服务站,望京科技园入选全市首批的专精特新特色园区,积极谋划国家专精特新赋能中心的建设,着力搭建国家-市-区-服务站四级的服务网络,优化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吸引12家国际科技组织入驻,汇聚国际化资源开展交流对接活动。连续4年参与承办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为企业提供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交流合作平台;启动“雨燕行动”,在1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国际科技服务站点,36家机构加入首批“科技新航海”生态合作伙伴,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构建科技创新的开放环境。
各位朋友,着眼未来,朝阳区将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依托丰富的国际化、应用场景以及空间资源的优势,持续做好梯度企业的培育工作,当好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将朝阳区打造成为活力迸发、开放包容的创新沃土。
欢迎更多的人才、企业和服务平台来朝阳投资兴业。让我们共同成长,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朝阳区委常委、副区长舒毕磊先生的发布。
下面,有请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女士向大家介绍海淀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
-
嘉宾
唐超:谢谢主持人!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海淀区的关心和支持,很高兴就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这个主题和大家交流。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海淀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支持引导更多科技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截至目前,海淀区共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63家,占全市三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4家,占全市四成。企业创新活力强、发展势头旺。我们主要开展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升级政策支持体系。海淀区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加快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其中仅“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一项,2023年,海淀区全区1.3万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进行达1453亿元。同时针对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商业航天、具身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分别制定了相关的专项支持政策,比如说《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10条措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全力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等相关方案,围绕着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基础设施、人才、空间等要素供给提出具体的支持举措。同时,我们发布了“科技中小企业15条”,以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为主线,配套专项资金和权益保障、人才培育、应用场景等多方资源,助推企业高速成长。
二是建设转化孵化平台。目前海淀区已建成以“集中办公区-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园区”为载体的服务链条,汇聚179家创业孵化机构,孵化总面积200余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75家、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24家;9家孵化载体获评北京市首批标杆孵化器,占全市近四成。目前已建成行业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机器人等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数量居全市首位。今年我们还发布了“创新服务平台15条”,进一步发挥转化孵化平台能力,全生命周期赋能科技创新企业。
三是构建金融支持体系。在投资方面,我们打造以母基金、成长型直投基金+政策性资金配套为特色的投资矩阵,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支持企业加速成长。中关村科学城一期的投资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过七成。目前我们正在实施中关村科学城成长基金的二期,总规模是50亿人民币,预计可以撬动社会资本200亿,进一步链接社会资本和创新资源,同时我们也在积极谋划中关村科学城成长基金三期,持续投入,致力于将海淀区打造成为“最具投资价值之城”。在优化融资环境方面,海淀区还搭建了“财金协同平台”,集合银行贷款、融资担保、企业需求等多个功能,三年来共资助2635家中小微企业,解决4670笔贷款需求。发放贷款总额170亿元。同时设立了海淀区科技担保扶持基金,为区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023年服务317家企业,总担保额超过20亿元。
四是做好人才服务。在优质医疗、教育供给上加大突破,同时提升国际化配套服务。做好外籍人才“两证联办”工作,市区联合共建中关村国际人才服务功能区,持续优化国际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海英计划”,为全球顶尖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等七类别人才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实施“薪火共燃”计划,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初创型潜力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为企业家搭建学习交流、共促提升的新平台,探索建立政府引导、高校培养、企业参与的企业家培训新机制。
后续海淀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政策支持、孵化转化、投融资、人才服务等方面全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蓬勃发展。在此,我们也非常欢迎各位企业人、企业家、创新创业团队在海淀投资兴业,深耕发展,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女士的发布。
下面,有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彭锐锋先生,向大家介绍经开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模式、机制。
-
嘉宾
彭锐锋:谢谢主持人。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经开区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情况。
2023年9月,李强总理到经开区专题调研专精特新企业,他当时强调支持广大专精特新企业聚力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更大作用。
经开区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动完善以专精特新为导向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十四五”以来,已初步形成“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独角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雁阵式”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我区拥有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4家,数量在国家级经开区中长期位居前列。
经开区作为北京改革开放的窗口、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始终坚持以服务企业立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我们聚焦创新支持、平台建设、政策支撑、金融服务,着力打造了“四位一体”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模式。
一是强化创新支持,持续营造专精特新创新发展生态。优化“科创二十条”政策,助力打造专精特新创新发展生态。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中心作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构建“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孵化加速体系,引导各类创新孵化载体加大资源整合,支持孵化器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加速。
二是推进平台建设,持续打造高水平的专精特新服务载体。积极搭建创新化、生态化、共享化服务平台,精准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市首家专精特新服务站,大族专精特新服务站落地经开区。截至目前,经开区布局这样的服务站12家,专精特新特色园区3家,强化市区两级联动,持续推进高水平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基地建设。今年以来,新增获评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9家,总数达到33家。新增获评北京市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家,总数达到13家。
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我们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制定了覆盖不同行业领域针对企业共性需求的普惠型政策,有效赋能企业发展。为强化专精特新企业的引进与培育,经开区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专项政策体系,累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超过300多家,做到了政策支持既有力度又有效果。
四是加强金融服务,持续优化专精特新金融支持体系。经开区已经建成“产业升级基金+专项子基金+市场化子基金”,较为完备的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体系,覆盖企业发展的种子期、天使期、VC和PE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总规模达100亿元。设立了首期规模10亿元的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机制更加灵活,更加精准有力的融资服务。
未来,经开区将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为主线,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化市区两级联动,完善专项政策体系,加强政策供给和精准服务,擦亮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的“亦庄品牌”,提升中小企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彭锐锋先生的发布。
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各位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第一排这位女士。
-
记者
北京日报记者:您好,想提问一下朝阳区的舒区。您刚才介绍了朝阳区为完善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和服务体系,出台了很多真金白银的政策还有举措。想让您具体介绍一下咱们有哪些政策,具体的落地情况怎么样?谢谢!
-
嘉宾
舒毕磊:好,感谢北京日报的提问,也感谢您对朝阳区专精特新发展的关心。
今年,为了更好地支持科技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支持优质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我们制定并实施了《朝阳区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若干措施》。这个若干措施里面涉及到10条支持措施,包括8条资金类支持政策和2条服务措施。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提质升级、研发创新、人才服务、融资贷款、品牌提升、政务服务以及权益保障方面来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保障,同时也支持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来完善公共服务的全要素服务体系,实现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政策实施以后,朝阳区将每年设置这个专项政策的资金大概2亿元,预计每年能支持超过800家的企业,来加快推动中小企业的梯度成长。我们今年已经完成了今年的政策申报以及项目征集,并且形成了今年的支持方案,预计将有超过890家的中小企业获得1.8亿元的资金支持,其中这里面专精特新企业365家,支持金额超过1亿元。
谢谢,我的回答完毕。
-
主持人
叶昶:好,谢谢朝阳区委常委、副区长舒毕磊先生的回答,请继续提问,第二位。
-
记者
人民网记者:谢谢主持人,请问目前在海淀区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谢谢。
-
嘉宾
唐超:非常感谢记者的提问,也感谢您对海淀区专精特新企业的关注。
我把海淀区专精特新企业总结了四类特点:
一是“高精尖”,从事领域特质突出。海淀区的专精特新企业超过九成都是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的主导产业所属的企业。其中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超过八成。并且有一半以上都是来自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大信息的产业,同时智能装备、集成电路、医药健康也集聚了很多专精特新的企业。
二是发展快,规模不大但动力强劲。强电去2563家专精特新企业,超过四成的企业成立不到10年。从划型来看,小微企业的比例占比超过六成。众多年轻的小企业进入专精特新的行列,也是海淀区科技企业高潜力、高成长性的一个缩影。
三是重创新,研发投入成效显著。在海淀区的专精特新企业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的企业约有八成,近半数的企业每年研发费用投入近千万元,对于研发的高度重视也为企业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海淀区专精特新企业累计已有发明专利3万余件,软件著作权超过9万项,平均每家企业拥有50件知识产权。
四是受认可,融资活跃加速快跑。海淀区专精特新企业普遍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资本市场被广泛认可。近三年累计融资额超过千亿元,有130家企业已经成功上市,其余企业中也有近半数的企业有上市的计划。
以上四点就是海淀区专精特新企业的相关特点,谢谢!
-
主持人
叶昶:好,谢谢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女士的回答。请继续提问,右边第二排。
-
记者
新京报记者:我想把这个问题提给经开区的彭主任。经开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名列前茅。我们想知道经开区在专精特新发展方面有哪些特色?下阶段又有哪些具体打算?谢谢。
-
嘉宾
彭锐锋:谢谢您的提问,也感谢您对经开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关注。
经开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具有鲜明的高精尖产业特征,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向新发展趋势明显。经开区专精特新企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赛道,以前沿技术创新为导向,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融通发展,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6G通讯、光电子、元宇宙等多个未来信息前沿领域均有布局,涌现出了比如像神州光大、亮亮视野等多家代表性企业。二是产业聚集效应突出,经开区专精特新企业分布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匹配度高。今年新增的4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八成属于经开区的四大主导产业,是产业强链、补链、固链的生力军。
下一步,经开区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全面形成工作合力,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发展,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多样化、精准化、便捷化的服务。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彭锐锋先生的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
记者
新华社记者:谢谢主持人,来自新华社记者的提问。我的问题提给经信局的姜局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前段时间工信部也发布了《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赋能”。请您介绍一下,北京下一步专精特新工作的发力方向和具体举措。谢谢!
-
嘉宾
姜广智:谢谢新华社的媒体朋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前段时间,工信部也专门出台了《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举措》,一些政策提出了新的支持措施。下一步,北京市要全面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市委十三届五次会议的精神,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企业促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集聚资源,用情用心用力地做好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工作。
具体来讲,我想下一步我们从三个方面还会有一些新的举措。
一是我们要全力优化政策供给,在助企发展上还要出一些新的实招。我们今年计划要出台《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这个措施也是我们进一步升级政策举措,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打出系列的“组合拳”,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也希望广大记者们关注。
二是我们要全面升级服务体系,展现服务生态的新面貌。我们将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建设专精特新赋能中心,这是一个国家级的赋能中心,工信部支持我们北京率先建立。打造一个从“央-市-区-服务点位”四级联动的赋能体系,做优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我们北京是一个旗舰店,我们要把这个体系建起来。也希望大家近期关注我们这方面的新动态。
三是全速提升发展水平,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我们后续工作将以规模和质量双提升为目标。刚才我介绍了一些我们规模上的数字,后一步我们会更加重视质量的提升。聚焦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用好我们的企业座谈、企业调研走访、企业服务包等各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首都科创资源的优势,强化配套支持。我们有几个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重点服务品牌,大家可以多关注。一个是“千亿畅融”,就是帮助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解决贷款问题、资金问题。还有一个品牌叫“益企京彩”,帮助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提升数字化水平,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活动。还有一个活动叫“一月一链”,就是每个月我们会聚焦一个产业链,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链的链头企业、链主企业建立合作配套关系。这几个问题也是企业现在迫切需要的,我们都有专门的促进工作来推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将在专精特新企业升规上市、数智转型、大中小融通发展上能够争取更进一步的好处,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以上就是我介绍的情况,谢谢大家。
-
主持人
叶昶:谢谢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先生的回答。
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记者朋友,感谢各位发布人出席发布会,向大家介绍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成效。各位记者朋友如果有进一步的采访需求也可以和我们联系。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