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潘老师带来2小时的精彩报告。今天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国外比咱们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博物馆的文物可以随时看,我们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开放程度以及圈外人了解的途径有没有?
信息都有,但开放到什么程度不清楚。
大部分的都是书籍和博物馆的资料。3D技术可以让大家直观地看到这些信息,可以开放吗?
都有。只要做文物保护,现在的档案系统非常全面,国家都有标准的。哪一些必须得记录,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和技术都得记录。现在国内出版了很多典型的案例,甘肃省出了一件文物保护的书,也包括它的历史来源、收藏过程,修复,保护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等等一系列的都有。现在我不知道各个博物馆开放的程度怎样,因为现在可以到博物馆查相关的资料。保护属于文物的档案资料之一。
文物保护了之后,文物历史来源,修复手段以及上面的明纹和花纹有没有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工作,我们可以参考上面的技术和图案。有没有这样的系统?
想看不出来是做不到的。科技检测下,只能是表面上看不出来。这提到了可识别性原则的延续问题,早期的可识别性是远看疑似,近看有别。六尺看的是一样的,六寸看的是有区别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但这个原则现代科学进步以后,在国内不太认可这个原则。你做的再好,修复表面做的再好,在X光下是一目了然的,那部分是修的,那部分是原来的非常清楚。你想到让别人看不出来是不可能。要和新的东西融在一起,用激光焊接的方法,它做好了也有可能。把两边融合在一起,那可以成为一体。通过X光的方法可能看不出来,但通过其它的方法还是可以看出来。现在的科技你想做到你做的事情没有人看出来,这是很难的。
会不会考虑使用更接近原材料的材料做修复?
识别很简单。如果是高分子材料,紫外灯一照就可以了。
选择材料的时候,会不会选择不被现代的技术检测出来的材料。比如说用化学合成的材料可以测出来。
传统的修复材料比较杂,也没有得到非常统一的认证。青铜器的修复用铜片的方法,这是材料。
之前看到青铜的修复,通过现在的技术可以看到对青铜的哪一些部位做了修复。修复用的是哪一些材料都可以通过现在的技术手段做出来。关于保护理念的问题,现在更多的考虑完整性,还有就是材料之后的可持续性,别过几十年就变色或者说怎样的。之后修复的时候,是不是会考虑修复的材料最好能够跟原材料的材质一样,希望先进技术也是检测不出来我是经过修复的,会不会做这方面的考虑?
病害的问题。定性病害根据它的定义来,因为现在的定义没有改变,包括其它的材质也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是人为造成的损害。如果这件东西的盖上受到了损伤,按照定义就是用焊的。但这个病害对整个的器物没有影响,所以可以修它,也可以不修它。再有就是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孔雀石肯定是属于文物上产生的腐蚀,而不是说青铜器上本身带有的。从这个定义上来说,它也应该算是一种腐蚀,应该是一种病害。青铜器也是特例,因为它是古色古香的,我们一定要保留。这些病害,大家在画病害图的时候不把它当成病害画,这稍微有一些冲突,我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共同讨论。
现在使用的方法反思,这也是非常好的问题。因为现在相当于走了一定的捷径。西方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错误的处理。西方早期也希望完美,人的思想就是希望完美的展示给大家。就按照完美的做法修,包括现在我们在修一些器物,也是想尽量的修完整,这个想法是存在的。关键就是有没有依据。以前他们走了很大的一段弯路,都修好了最后发现不是那回事,最后再修的时候,可识别性就这么提出来了。可以修,但修和不修的要让大家看出来。任何东西,包括现在中国自己提出来的,为什么我们修,就是因为我们的很多东西都是对称的。但忽略了一点,早期的时候,我们的器物都是手工的,模具制造的到后来才有的。如果说这个地方缺了一块再补,那不是很好的做法。西方人提出了最少干预的做法,这个东西只要是稳定的。如果不是需要长了一定有害的物质,缺就缺点吧。这是东西方理念上有的冲突。如果稳定性的角度来说,我们建议这个文物是不修,只进行保护就可以了,也可以进行稳定。如果表面锈蚀很多,但去除掉。可以加缓蚀剂,也可以加防腐剂。现在有的时候需要上展,那还是以完整的形式出现为好。中国类似的东西很多,如果有完整的器物,为什么不把好的东西去展示。海南省博物馆有一个沉船,出现大量的石器。那是外销品,当时想把残破的碗修起来,我们后来做方案评审的时候就建议,完整的碗有不止一件,修残破的碗意义在哪里,没有意义。你保护好了,该脱盐就脱盐。该需要展示的时候再进行修复,否则没有意义。东西方理念的差异,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实际的需求决定一些方式和处理方法。大家意识到材料肯定要过期,现在看到二十年前修的瓷器大部分不变色。以前的材料就是那个性质,而且以前的环境也不好。我们到江西去,江西博物馆高温高湿对高分子材料本身很容易老化,那个时候没有LED灯,或者是自然光或者说紫外线的光线,20年老化。当时修的很完美一点看不出来。新的材料进步了,确实可以耗的时间更长。我们也要反思这种修复到了几十年以后,到了下一代以后修的完美无缺的意义在哪里,值得大家考虑。
金属文物病害的分类,如果病害稳定还算是一种病害吗?
刚才提到了现在的博物馆很多情况下可以不使用缓蚀剂。之前敦煌的一个研究者提出,一定的拍照对病害的影响很小。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对文物保护一些技术手段的反思,过去做很多的保护技术手段肯定希望可以用最好的方法把文物保护到最好,但没有考虑效率和实际效果。现在我们开始认真的反思这个过程对文物保护的具体意义和定量的效果。
新的常用方法在传统上还是以锡焊为主。现在最常用的还是铅锡焊为主。一般的情况下打一个槽,这对文物本身是一个伤害,这是有争议的。现在激光焊和铅焊也在应用,但有一个问题是它是有影响的。激光焊是把两边融在一起,焊接的强度非常高。低温冷焊我没有接触过。如果觉得焊的位置不是特别准确,或者说不想用焊的方法,想用粘的方法,通过加热一点就可以冷却。与粘接相比,要考虑粘结剂的耐冷的时间。采用焊接和粘接的方法,使得长形的文物不受力。
国家博物馆有没有对低温冷焊技术的应用?
现在包括对除锈有多方面的研究,使得除锈的过程是越来越安全了,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方面,是否需要除锈,这是大家讨论的问题。因为现在通过一些科学技术,X光可以揭示里面的内容。从研究上已经不是问题了,但它的问题就是如果要向公众展示,要更好的显示花纹可以除锈。比如说一些鎏金,如果用化学试剂,尽可能不要进入本体当中。现在的揭示主要是物理和化学的方式,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材料。喷砂的方法可以选择二氧化硅。延庆处理一些铁器的时候,选择适合的方法和强度。
青铜器除锈有的非常干净,这个技术怎么做的?
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这个我就不讲了。
我今天讲的部分有一个线索,在金属文物保护方面有这么多的问题,有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结果,有的问题现在至今还存在着争议,包括理念和概念,也包括一些方法。但现在非常大的进步就是在文物的分析检测,以及对材料和工艺的研究。
大家根据你们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的需求,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规范的保护程序。第一步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保护方案,要对基本信息,包括收藏、流通,还有是否修复的信息都要有详细的调查。要有一些相关的记录,调查的记录。还有附件,还有分析检测的数据结果。还有一些记录的技术手段。如果是现场,还要采取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这对我们保护文物是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是完善保护方案的基本方式。保护方案编制,最重要的就是强调保护方案的个性。因为有一个模板,如果没有你的个性,那保护方案没有很大的意义。很多没有通过的保护方案,我们会提出对应的措施。腐蚀到了什么程度,目前还是定性的方式,还是观察经验的角度,缺乏从科技的角度对状态有一个认定。
保护的步骤中,清理往往被忽略,往往上面以后就开始除锈和清洗。实际上有的时候器物上会有很多考古的痕迹,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在清理的过程中要进行观察和留取。去除有害的锈蚀方法有很多,要对环境没有污染。现在的测试已经把这些因素都进行了考虑。脱盐,十一五进行了各种的保护研究,脱盐的部分有几方面进行研究,不详细讲。缓蚀与封护,最好是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博物馆的保存状况在一级的,那封护就可以了,可以通过一些实验说明。现在博物馆中,除了温湿度的要求以外,对大气污染有一定的要求。除了传统的修复方法以外,现在又发明了一些工具。有一些不适合的方法也进行剔除。储放和展示,环境内的监测和检测,还有对它的控制是很重要的,得到了国际上的共识。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检测方法。最后就是完善档案。这是青铜保护比较有名的案例。通过保护来揭示文物的价值。山西蒲津渡铁牛群,我们没有条件使它进入博物馆,对它的日常养护显得非常重要。每年进行一次的养护,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做到这点。现在又出现了一些锈蚀,这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保护材料、保护技术都不断的进行。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对事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先要对文物本身的材质,锈蚀,铸造工艺和加工工艺等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制定的对策才是有针对性的。现在的科学对形貌、结构、成分都能够进行一些科学的鉴定,包括对现在的使用材料也是。你要在文物使用各种各样的材料,那对这些材料和技术应该有一个评估。原来做检测分析的时候,一定取到一定的量才能做检测分析。那个时候的仪器粉末状的要有一定的量。90年代在意大利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们就开始使用了粉末。
科学发展使得很多的技术解决你很多实际的问题。现在分析的方法也从单一的方法到综合的方法。比如判断器物上是不是有锈,开始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看。现在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都是从单一向综合,多种方法核实的结果。从定性到定量,对材料的评估,以前说材料有用,但有多大的用,这个评估很少。有的时候说文物要复制,现在完全是凭着经验。很多人在讨论,有的把缓蚀剂进行应用,形成一种膜隔绝外界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好的。缓蚀剂要形成一些络合和间隔的物质,程度不一样。有一些检测非常解决问题。不知道里面究竟有一些什么东西,用医用的X光进行照射,然后看这里面,尽量减少对活物的损伤。比如发现有手镯,还有金针和银针,还有不规则的金属类的东西,没有反映过来到底是什么东西。通过科学的技术检测给我们信息,指导我们保护的做法。国博的分析设备,大家看看就可以了。这在大学里是非常普遍的方式。这些设备对文物的认识,对文物病害的认识,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常用的设备不断发展,以前可能只有超声波的,这是X光的,这是视频显示的。现在有CT、便携式能谱,激光拉曼等等。现在博物馆里尽可能少的对文物进行干涉,但有一些现场的东西不能临时拿走,但现场要做一些处理判断。便携式的设备可能是非常有用的,这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科学进步,使得我们对知识,对相应的做法采取一些措施。有些埋藏环境中,土壤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所以有一些文物出土的时候,锡器基本就没了。我们有的文物到国外进行展览,我一直不太了解,在航运过程。飞机要到空上一万米,那是非常低温的环境。我们一直没有搞清楚,在这个时候文物是否会受到低温的影响。如果真的受到影响,我们对类似的铅锡器低温很敏感,要减少对文物的腐蚀。以后再有效利用,保护利用的时候,要思考这些问题。这是锡器的一些病害。十一五期间,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一次全国文物腐蚀的调查,就是在摸家底。看我们到底有哪一些金属器,这些金属文物保护的状况怎样。调查之后应该有措施,但没有跟上。应该是调查的结果反映出的问题,然后我们有一定的措施。比如说哪一些地方有多少的青铜器,数据非常具体。
文物的腐蚀现象在博物馆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各个文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储藏条件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做保护的针对每类的文物,甚至到每一程度的文物应该有具体的措施。尽可能不在博物馆里用污染的材料,这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博物馆一定要稳定净化,目前来说,博物馆内使用的材料被污染是很大的威胁。会议室的地毯肯定是不打药的,因为用了很长的时间肯定没有问题。但我们在办展览的时候,我们对国内可以买到的几种地毯都进行了检测,发现最好的地毯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用的地毯,污染超标。其次就是意大利的地毯,最次的是我们自己的地毯。那个程度就是人进去了以后待不了多长的时间就刺鼻。有一些展厅在设计的时候就强调,一定要常通风。当展厅使用新的材料,人太多了,二氧化碳多了以后,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大家可以再提出一些更加科学的分类方法。如果形成非常均匀的磁铁矿,那这也会非常好。我们现在想是不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形成非常均匀的磁铁矿的产物,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铁质文物的病害有一些规范的表述方法,这是举了几个例子。病害种类有十几种,每一个都有相应的图标。我们在接触文物保护之前,都要对它的病害情况做一个图式,利用图表表示哪一部分,有什么样的病害。今后作为它的档案,今后在进行保护或者说展示,或者是再处理的时候,前期都有一个依据。埋藏环境造成的一些腐蚀。这完全都成了锈蚀粉末。这样的东西我们怎么保护遗迹,这很重要。锈蚀到这种程度以后,它已经没有化学上的保护意义。
这个时候只有物理加固的做法。铅器最大的特点是怕有机酸。现在很多的木质展柜一般放甲酸、甲酸。还有就是现在布展的材料,现在用的大量的布展材料就是释放有机酸。现在对博物馆布展来讲,一方面前期对它进行监测。另一方面,德国的展览布置完了以后要放至少2星期,一些相关的气味散掉。咱们现在的展览都是一布置完了马上开放,甚至赶到最后一晚上才布置完,第二天开放。这既是对办展览的人身体有害,而且对观众也不好。这方面也逐步的意识到。我们现在到医院做体检,做X光,以前没有太多的防护意识。有的时候给给你拍片子的人就在现场,我们现在意识到了,现在有的时候去拍片。拍片的人不和你一个房间,他要防护自己,以前都是在一起的。
我们说金属文物上的病害有一个初步的定义,我们依据这个定义把病害分成三类,活动性病害、潜在病害、稳定病害。这个定义不是十分严格,但大家从这三个思路上考虑。活动性的病害是病害还在发展,还在腐蚀文物。比如说在金属上,在青铜器上的氯化物,这是最典型的有害腐蚀。除非把环境湿度降到20%以下,否则就会继续腐蚀。
潜在病害就是存在有害金属,但控制条件会抑制它的发展,这要求你的挑战非常好。现在提倡文物活起来,文物利用起来,条件和环境在不断的变化。这在其他的材质上非常明显,金属上不是非常明显。还有稳定性病害,这和我们的定义有关系,为什么说是稳定性的病害?比如说如果缺了一个口子,从我们的定义上就是物理上的病害,这是缺失的。但这种病害对文物的保存是没有任何的影响,有些病害缺失的大了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但这个病害没有任何的问题。表面上形成了非常好的一种稳定性的锈蚀。青铜器上的孔雀石,大家非常欣赏表面的绿色,它和青铜本身形成非常和谐,很美的一种效果。
我们有的时候就在想,我们国家很多非常重要的,非常珍贵的,全世界没有的文物都在逐渐的进行保护。至少应该做一个防风、防雨、防日晒的一个简易的环境,这会得到很好的防护。我们不断的向预防性的保护转变,如果我们这份工作做好了,我们在本体上做的工作就会大大的减轻。在金属文物保护上,特别是在博物馆的条件比较好,首博和国博的条件非常稳定。
第一个大问题谈基本概念,对文物保护有一些初步的印象,有一个了解。
针对文物的具体问题,也是据个别线索,稍微的跟大家进行介绍。随时欢迎大家提出问题。金属出现腐蚀,以前说金属腐蚀了。在文物上提出了病害的概念,是在埋藏、保存、流通展示等经历的环境中,因受到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人为等因素造成的损害,造成损害的结果要保护好,希望大家都能够讨论和思考一下,这个定义会不会有一些值得讨论的东西。两种金属在一起会发生腐蚀,最有名的就是河北。青铜器,因为金属受湿,病害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自己的铸造工艺或者说加工工艺,这是内因的问题。再有就是外部环境,再有就是管理的问题。这是海洋出水的青铜器腐蚀。
对一些遗址的保护,西方有一些理念。有一些遗址保护上的难度非常大,以色列临时性的防护,把一些架子搭在遗址上,把遗址覆盖掉。专家看的时候,有一些感兴趣的观众过来,可以把这个架子打开。做学习,做研究,做参观,这都是临时性的,重点就是要保护起来。如果不采取这些措施,可能在关键的那一刻就会消逝,这对遗址保护是一种启示。没有人的时候,平时的时候就盖起来,这做了一个很好的防护。现在很多的地方都要进行加固和渗透,就是减少对它的干预。还有就是室外大型的金属器。现在大气污染逐渐的变好,每年都在变好,但有大量的汽车,现在的硫化物少多了,以前的硫化物对金属器影响很大。现在的氮氧化物,大家还是研究它的影响,还研究几种污染物结合起来的现象,这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一个典型的案例。罗马市政中心,古罗马皇帝骑马鎏金的青铜像,当时大概想和中国进行一个合作。因为他们在现场去保护的难度非常大,所以就把这件文物的原件移到了旁边的博物馆里。博物馆专门做了恒温恒湿的地方,真正作为国宝的珍品。原则上他们希望可以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复制件,表示它曾经在这供大家欣赏。为什么与中国合作?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的修复复制技术非常了不起,这件事由于其它的原因没有做成。但他们把一个复制的原件放在那,现在还在那。
有这么多的保护原则不断的得到大家的讨论。对其中的三大原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最小干预,这两幅图是西方自己讨论时的案例。这个图的时候想说,这边的老者是古人,他进行创作,做了这么一个柱子代表的是古建。这边的这两个人戴礼帽,他就根据这个残留的进行复建,根据他们的理解做出这个东西。后这个雕像,右边的这个雕像出土的时候残缺不全。但当时的那种保护理念尽可能使它完整一些,所以对它进行了一个修复。上面的图是修复以后的,结果很不巧,父亲的上臂当时没有被发现,丢失了。后来在其他的地方,这个手臂又被找到了,找到了以后,它的手臂和后来修复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方向完全不是一回事。
后来在讨论保护原则的时候就说,艺术是不能创造的,创造了就改变了过去它本身的意识。中方的理念和西方理念有一定的差异,西方修复的时候修的大部分是艺术,艺术有它的独一无二的特点。东方的文物有对称性,东方在很多的文物修复和理念上有自主的想法。但是不是需要修复,这是值得大家讨论的。东西方结合的实物,斯大林在指导他们做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根据意大利的专家概念,他们觉得这个鼎的修复,只要支起来,这就表示一个位置。当时决定不要去修,因为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东方更强调完整性,两边进行一些讨论。现在的修复效果两边讨论,既要使得文物有完整性,又得结合东方的特点。焊接的强度高一点,焊接有一个问题就是得先把铜器打上一个孔子,这方面也接受了意大利专家的意见。
文物保护修复的哲学理念。这是一直不断的在讨论的问题。因为如果说保护理论没有说清楚,那保护采取措施就没有依据。19世纪中叶,法国的勒·杜克强调古建上所有以前的风格进行准确的修改和科学的分析。所以他在很多的文物的修复上,很像中国的风格。中国传统上有些做的很好,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它是通过科学掌握了那个时期的风格,然后用比较严格的方式复原。英国学派罗金斯就认为,你做完了以后都是一样的,就没有风格,就没有特点,没有个性,成了假古董。现在无论是古建修复还是文物修复都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英国学派就强调最好不要修复,这也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你要是什么都不动,文物身上有很多的病态。以前没有意识到这点不动还可以,你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病态对文物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影响,那如果不动就有很多的问题,不能保证文物的安全。意大利学派对这两个学派进行了综合,两方面的意见都吸收了。意大利学派在国际文物保护上扮演重要的位置,这是最原始的。中国更多的吸收是意大利学派的观点,需要动的还得动。但现在接受的是最小干预,保证文物的原生性和真实性。在动的时候把科学放在前面,这是真实的依据。博物馆在文物的处理中非常强调对这件文物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一定要有依据。
最后的二十年,文物保护学科开始在国际上逐渐的成熟。预防性的保护,多学科的保护逐渐的出现。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的文物保护快速进入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国家文物局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在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几个重大项目课题。这些课题对以前的工作做了相对的系统梳理,通过研究也发现了更多的问题。使得我们更加明确今后还存在哪一些问题。这个行当也是在2015年推动,文物修复师被国家承认了这个行当。国内据不完全统计,有80多家大学有文物保护的专业方向。使得我们的人才开始出现。因为在早期的时候,都是从其它的行业转化到文物领域做保护工作。化学、物理、生物、环境等领域的人转化而来。现在更加宽广。2020年的时候,国家科技部实施了十三五项目。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等相关单位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
实际上真正的有点现代保护的做法,分析检测、材料研究应该是在90年代以后。一方面确实90年代与国外合作,在西安成立文物保护中心。当时带着大小29套设备,对国内的文物保护是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90年代以后,国外开始更加系统化、深入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我们开始在保护理念上和国外进行沟通。传统上我们也有,比如说在古建筑上有了一套很好的保护理念,但结合中国的实际形成了很好理念。后来我们把这些理念不仅应用在大型室外的文物保护工作中,也开始注重博物馆的具体实验场景的保护。
1997年的时候,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盖蒂研究所和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开展合作。威尼斯宪章有一个非常大的缺憾,就是没有东方文明。它的出发点主要就是欧洲的内容,没有把东方,像中国的这种特点融合进去。后来澳大利亚也出了自己的宪章,也是因为他们有土著人有的文物保护。1994年,在奈良召开了一次会议,主要考虑东方的一些文化特点。把东方的思想,包括一些文物的特点融入到了国际的大环境中。这是文物古迹保护为主要的原则,馆藏文物保护可以参照。
两次世界大战,我刚才举的例子是在伦敦,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范围内的文物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波兰的城市基本都是重建,也包括德国。中国轰炸东京的时候保住一些文物点,让战争尽量减少对文物的损失,不要轰炸一些文物的教堂等等著名的建筑。两次世界大战也是促进大量的科学家进入这个领域,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对雕塑和博物馆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中国的科学保护正式说起来是60年代初,一方面就是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开始成立。也成立了中国文物保护研究所,这使得开始能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介入到文物保护。我们以前做文物修复的时候,就是跟着师傅做,到底什么原因,为什么这么做,并不是去探讨。到了60年代初开始,那个时候我们和国外有一些相互的交往,也能够把国外的这些技术和经验借鉴。使得我们的保护,从完全纯粹的修复领域开始提升,有了科学的意识。
在国际上,在19世纪初的时候,哥本哈根在国际上起步比较早,他们在文物保护方面工作进行的相对比较早。1807年成立了艺术品保护委员会,这是最早的保护组织形式。这种保护组织形式可以有效的与大家进行交流,我们今天实际也是一个交流的机会。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一些细节的讨论。最早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保护科学实验室是1888年,这对世界文物保护都有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后来的一些科学家可以介入文物保护领域?18世纪中叶,包括19世纪、20世纪等等,这些科学家为什么后来可以介入?都是因为有一些文物上的具体需求。比如说在19世纪的时候,原来只是一些盗墓,后来是正式的考古发掘大规模的开展。按照科学的方式,使得出土的文物大大的增加。这个时候只用原来的修复技术不能满足要求,因为有一些化学的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就提出有一些科学家介入。欧洲很多的雕像,包括金属、石质的。欧洲工业化革命以后,对城市的污染非常严重,这就造成了雕像突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腐蚀的非常快。因为这个非常明显,所以这就使得一些科学家介入这个领域来研究,怎么使得腐蚀可以减少,能够保护好类似相关的问题。
文物保护历史的介绍是非常枯燥,只有一些时间点、文物的事件。我这里不过多的介绍,大概说几个时间点。第一个,中国的文物修复,大家都说起点非常早,晋的文物发现了早期修复的痕迹。当时记载的目的并不是说修复,或者说文物的复制,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已经有的文物修复的工艺。我们再结合现代的工艺,很多都是有早期修复的痕迹。北宋的时候,宋徽宗自己本身也是书画家,他的书法在书法行业中是独树一帜的。因为这些皇家的提倡,使得社会上对文物的重视,包括复制也是高潮。
清代的时候,原来的修复都是临时性的,也不是专业性的。到清代的时候开始形成一个专业,相当于有这么一个行当。但在最近,大概前十年左右,认为传承是一个非常好的仪式,把它和大学的教育狠狠的结合起来。包括一些硕士研究生,包括他们都拜师,不像以前的跪拜,现在就是给师傅递茶,师傅也有责任赋予徒弟在技术上的传承。
这是一个例子,保护和修复可以揭示文物表面看不到的一些内涵。先通过分析检测,检测到下面是金,这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保护修复方法。因为在中国传统的青铜器修复中非常提倡要保留青铜器的古色古香。青铜器的古色古香表面上就是这些锈,如果上面没有更多的花纹,或者说是鎏金的这些精美图案,可能这个锈保护就比较困难。我在后面跟大家讲一下,锈分几类的,并不是说所有的锈都得去掉。
我后边专门讲预防性保护,这里给一个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刚才介绍了保护修复这个词,还有主动性的保护。预防性保护和主动性的保护,总体形成了文物保护的概念。对预防性的保护认识是不断变化的,最早是在1930年,巴黎开的国际会议上正式第一次提出。这个预防性的保护措施,我们很早就已经在做了。但正式提出是在1930年的巴黎国际会议上,当时那次会议重点在讨论实验室对保护文物的作用。早期的英国因为由于战争一次大战,很多的文物临时储藏在不太合适的地方,比如说山洞和地下的地铁车站等等。为了保护文物免受战争的摧毁。但这些地方环境非常恶劣,所以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环境的问题。特别是英国还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来降低环境的影响。从我们本身的概念,我们会意识到一个东西要保护好,一定要给它一个相对适宜的环境。只不过后面逐渐的科学化。以前只是凭着大家的一种感觉。预防性的保护,世界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Chris caple有一个定义,文物进入博物馆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现在越来越把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科学化。
有一个社会上流行的谜语,用古代技术来做的,金银铜铁铅——无锡。我们说文物保护就是金银铜铁因为这是博物馆存量最大的,而且面临问题最多的。其它的,像金,相对来说,受辐射的影响比较小,但金和我们现代的金不完全一样。因为古代的金没有现在这么纯,所以它会受到一定的腐蚀。近些年,新的博物馆建立,使得银器受影响小多了,但还是存在的,包括紫外线。针对具体的文物,可能有一些特定的伤害因素。铅在新的博物馆内,这些问题逐渐的得到了解决。原来老的博物馆,包括博物馆使用的材料。现在我们看到的博物馆,有的时候我们在说经历了考古对它造成的第一步损失,又经历了考古工艺到博物馆过程的损失,又经历了在博物馆内收藏过程内不当的措施造成的损失。现在那么提倡预防性的保护,就是原来我们不重视一些细节,对文物都有很大的腐蚀。管理不善,制度不健全等等。
保护修复。现在很多人也在说保护修复到底是不是科技,什么是文物的科技保护?从保护修复出现以后就一直存在一种争议。中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修复是有着特定的时间。主要指青铜器修复和书画修复。当时很混乱,到底保护和修复是什么关系,一直没有理清楚。但那次会议上敲定了,保护是对文物,不能让文物有具体的腐蚀。修复是在这之上,在这之后,要充分展示它的价值的时候,然后进行必要的修复。保护修复还有一个功能,确保文物的使用,就是让它活起来。
对以前有的东西不要太迷信,因为有一些定义不断的进步。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概念,现在的概念拓展到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和文物之间有哪一些方面的差异,拓展到哪一些领域?大家可以讨论,并不是一个非常死的定义。一个方面,我们把保护领域拓展了。原来更多的是博物馆文物,沉重的文物。另外,包括。但拓展到社区、村落,包括平遥古城。城市作为文物的范围,用文物这个词更多的涵盖它的意义。有一些古代的各种各样的遗迹,有的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原来在文物的概念中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包括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京剧。它不是一个文物,它是一种传承。它现在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它在文化遗产的概念中就涵盖。文物保护法。另外,我们既然今天讲了金属文物保护,我想问一下大家,大家知道古代的金属文物有哪一些?
在陕西调查经过发掘以后,以前早期的发掘发现由于没有保护专家在现场,发掘出的文物一般的都没有及时的保护。以前很多粗放型的考古留下很多遗憾,他们的意识和保护的方法不行。这使得我们现在面临一些困难。因为现在除了人员不够以外,我们的总体经费还是不够。文物非常重要,但我们文物保护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最近几年,特别是新一届的中央特别强调让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大,使文物活起来,这对文物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昨天开会的时候就提出,我们利用一定不能牺牲文物的价值或者信息为代价,保护一定要在利用之前。特别是现在在交流展览之前,对它的状况要科学的评估。我们单位文物去展览,也需要文物保护专家进行评估。也全国可能都是一些珍品。本身的状况,对它展出的条件进行科学的评估。脆弱文物,这个词本身在学界,大家说好像不太科学。但确实很形象,博物馆中什么是脆弱文物?大家可能一下就可以想到。金属文物要警惕,也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它本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蚀。另一方面,铁器文物在博物馆往往不受重视。它放在一遍,没有得到对它的关注,很多在很短的时间就腐蚀,这造成了它是脆弱的。等你想再把它展示出来的时候,它已经很危险了。这两类的文物,我们在文物活起来,文物的有效利用,我们要对它进行前期的关注。
文物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遗留的文化。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我们国家不可移动文物目前是76.6万件。其中,有55处是世界文化遗产。馆藏内的文物藏数已经超过1个亿,数量非常庞大。这还不包括在民间大家收藏的很多文物。
在早期收藏的过程中,真正的发展历史很短,真正的大学里开设文物保护专业的学科,到1992年才开始有本科生的教育,我们这么短的时间内。虽然说这么多年,大概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非常快,有了很多的支撑。很多大的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检测鉴定和分析检测的力量,在世界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因为我们在室外不可移动的文物,一直受到风吹日晒和使它更好,更多的有很大的影响。地下的环境,陕西的保护专家对地下的环境进行研究。发现虽然地下,但埋藏是在保存比较好的环境。这些因素,使得我们文物在出土之前上面盖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对金属来说,很显然它受到的温湿的影响很大。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讨论一下关于金属文物保护的认识,希望讲座之后留出时间与大家进行互动。
另外,非常感谢主办方能够组织本次活动,对全民文物教育是非常好的教育。我按照这么一个主要的内容,今天讲座只是提供一个线索。我们在生活中大家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可以在我讲座过程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我讲完了之后提问。我包括五个方面,一些基础概念,这是一个理论。因为有些基本概念不断的在内容,或者是在一些学术上有争议,或者说一些看法。另外,文物保护主要是采取一些现代的科技方法对它进行科学认知,研究相关的保护技术方面采取保护措施。另外,金属文物保护,国家层面对文物的保护投入非常大。现在的文物保护程序很规范,2012年开始又加入了很多新的领域。在保护程序上,金属保护是非常规范的。但我们在审查和执行保护程序的时候个别的强调,每件或者说每批的文物都有不同的特性。最后,我们稍微介绍一下博物馆藏品预防性的保护。这是目前在国际上,应该是最为广泛的措施,这也是文物保护的一个大方向。如果把一个文物放在一个规范的环境里,可能不必要对它采取更多的措施。
大家下午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首都博物馆的多功能厅参加系列讲座。半个多月以前,国际博物馆日的当天,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举办的给大家带来系列讲座。他们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馆藏文物保护贯穿我们整个展览的前三个月。今天的这期讲座是第3讲,主讲人是潘路老师。大家一听都是非常珍贵的中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还只是完成了国家科技金属文物保护课题的研究。制定了金属文物保护方案编写规范,金属文物病态评估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获国家发明专利现在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馆藏脆弱铁质。中国古代的金属器物种类繁多,造型独特,。在座的观众有看过展览的,精美程度可能超出大家的想象。具有非常高的价值。金属文物的修复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潘老师今天主讲的主题“金属文物的科技保护”,掌声欢迎潘老师开讲。
2021年6月5日(星期六)下午14:00至16:00,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系列讲座第三场“金属文物的科学保护及相关问题”开讲,首都之窗将为您带来全程独家图文直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