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府文件 > 1986-2014政府文件 > 市政府文件
  1. [發文字號] 京政發〔1980〕89號
  2. [發佈日期] 1980-08-23
  3. [有效性]

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轉市工農教育辦公室、農業局《關於恢復和發展北京市郊區農民教育工作的意見》的通知

京政發[1980]89號


各郊區縣人民政府(革命委員會),市政府各委、辦、局: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工農教育辦公室、農業局《關於恢復和發展北京市郊區農民教育工作的意見》,現轉發給你們,望貫徹執行。


市工農教育辦公室、市農業局關於恢復

和發展北京市郊區農民教育工作的意見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國務院《關於掃除文盲的指示》,要求於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二年或者稍長一點時間內,基本掃除少年、青年、壯年文盲。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教育部會同農業部、團中央和全國科協,又召開了第二次全國農民教育工作會議,對開展農民教育工作作了部署。

  北京市郊區農民教育,建國以來曾有很大發展。廣大農村辦起了民校,有三十多萬人摘掉了文盲帽子,數千名縣、社幹部從文盲、半文盲和小學程度分別提高到初中、高中以上文化水準,培養了大批人才,對郊區農業建設做出了貢獻。文化大革命中,農民教育機構被撤銷,業餘教育幹部隊伍被拆散,青、壯年社員中初識字的人大量回生復盲,而且由於農村小學實際上沒有完全普及,青少年中又産生了不少的新文盲。

  為貫徹國務院指示,適應郊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現對恢復和發展郊區農民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農民教育地方針任務。

  根據國務院、等安排,區別對待,扎紮實實,講求實效,依靠群眾,加強領導的要求,農民教育要堅持自願、受益、力所能及的原則,教育的規模、對象、內容、形式、時間安排都要根據農民的利益和願望來確定。當前要抓緊掃除文盲,大力發展業餘初等教育,積極舉辦業餘中等教育,廣泛開展農業科學技術教育,整頓提高農民五?七院校,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把大多數社隊中現有少、青、壯年中的文盲基本掃除。到一九九○年,通過業餘和脫産學習,為社隊培養相當數量的中專水準的技術人才。

  (一)抓緊掃除文盲。

  各區縣、公社和生産大隊要對文盲狀況進行摸底普查,與普及小學教育結合起來,實事求是地制訂掃除文盲規劃,抓緊把現有少、青、壯年中的文盲基本掃除。

  1、掃盲工作要突出重點,區別對待。對青少年文盲和青、壯年基層幹部中的文盲、半文盲要儘先掃除,對一般農民壯年中的文盲,既要積極對待;又要實事求是。

  2、普及小學教育,堵住新文盲的産生。國務院《關於掃除文盲的指示》中提出,“一堵,二掃,三提高”,重點是“堵”,堵就是抓好普及小學教育。對十五歲以下沒有達到小學畢業程度的少年兒童,一般應由當地普通小學“回收”,採取各種學習形式,使他們在語文、數學兩科達到小學畢業水準。

  3、掃除文盲的形式,要因地制宜,靈活多樣,便利群眾。過去行之有效的掃盲班、學習組、包教保學、送字到府等辦法,都應繼續採用。

  4、掃盲對象的年齡是十三歲至四十歲。基本掃除文盲的標準比例是,少、青、壯年總數中非文盲達到百分之八十五。掃盲結業標準,能識一千五百個常用字,能看懂淺近通俗的報刊,能記簡單的帳,能寫簡單的書信、便條。學習成績達到結業標準的學員,發給結業證書。

  (二)大力發展業餘初等教育。在青、壯年脫盲以後,必須繼續鞏固提高,使他們在語文、數學兩科真正達到小學畢業水準,為進一步提高文化創造條件。

  (三)積極舉辦業餘中等教育。大力舉辦業餘初中,並可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條件,舉辦業餘高中,使青年農民在主要課程上達到初中畢業、高中單科結業或畢業程度,為進一步學習科學技術打好基礎。

  (四)廣泛開展農業科學技術教育的普及工作。重點是生産大隊、生産隊幹部及青年農民。農業科學技術教育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在當前以普及為主。

  二、建立和健全農民教育領導管理體制,充實配備專職幹部和教師。

  各級政府要把農民教育,培養農業技術人才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大事來抓,列入工作議程,一年抓幾次,年初抓計劃,年終抓總結、檢查。各區縣農業部門要有專人管農民教育工作。

  根據國務院《關於掃除文盲的指示》規定和一九七九年第二次全國農民教育工作會議的要求,區縣、公社要建立工農教育委員會,由教育、農林、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貧協、知青辦等單位組成。各區縣人民政府建立工農教育辦公室,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幹部(行政編制,由區縣內部調劑),人員要精幹。農民教育專職幹部或教師一般一個公社配備一人,負責日常的組織和教學指導工作(人員列入事業編制,從現有人員中調劑)。專職幹部或教師由區縣工農教育辦公室統一領導管理,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派駐各公社工作。

  公社一級建立農民技術學校,生産大隊恢復農民業餘學校。

  三、幾項措施:

  (一)教師隊伍。建立一支穩定的民校教師隊伍,是辦好民校的重要條件。民校教師,要本着以民教民,能者為師的原則,主要動員在鄉知識青年擔任。農民業餘中學教師和技術教師,除動員在鄉知識青年擔任外,還可聘請全日制中學教師和四級科技網的科技人員兼任。

  對民校教師要認真選拔,保持相對穩定。區縣、公社要定期進行業務培訓,交流教學經驗。對教學成績好的,要給予表揚和獎勵。民校教師因開會、教學誤工的,應通過民主討論,由生産隊酌記工分。

  (二)教材問題。文化課教材,採用教育部統編的工農通用課本;技術課教材,普及性的,由區縣農林、科技等部門編選。技術學校用的,由市農科院、農林等部門編寫。掃盲教材,由市工農教研室編寫。各區縣、公社並可編些鄉土補充教材。

  (三)教學時間。業餘學習一般每週二至三個晚上,全年四十周為宜;脫産、半脫産班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學習時間應貫徹“農閒多學,農忙少學,大忙自學,忙後複學”的原則,堅持常年學習。

  (四)房子問題。原有工農教育行政、教學研究及業餘學校的辦公地點、校舍等,在文化革命中被其他單位佔用或改作別用的,各區縣應該統籌安排,統一調劑解決,以保證工作的開展。

  一九八○年八月十五日    


分享: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