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濱水林帶
在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綠色塑造未來”一篇中,“讓森林走進城市”,“讓綠色遍佈鄉村”,“讓河流風貌再現”等充滿詩意的字眼隨處可見。這些質樸清新的語言出現在政府規劃的文本中,讓人耳目一新,倍感親切。而那藍圖中的北京,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真是一片宜居的樂土。
細讀“綠色塑造未來”這一篇,講的是可持續發展理念,講的是綠色生活、綠色生産、綠色消費,講的是如何給老百姓營造良好的空氣品質,更多的休閒空間。這些美好的願景,無一不是從市民的需求出發,進而細化成了政府着力點。
未來5年,北京不但要把綠色作為一種生産方式,又要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在美化自身生活的同時,給子孫留下更多財富,這不單單是政府,更是“十二五”期間每一個北京人對未來的承諾。
讓森林走進城市
“十二五”規劃綱要:
2015年,中心城80%居住區出行500米即可到達公共綠地。
解讀
“讓森林走進城市”聽起來挺美,可森林是怎麼“走”進城的呢?北京市發改委基礎處副處長崔小浩説,這一概念的核心就是要“統籌考慮城區和郊區的綠化建設,增加綠色廊道,提高綠化中的喬木比例”。
“生態是個體系,森林得一步步走進來。” 崔小浩説,京郊山區的綠化是最外面的一環。為了提高山區森林品質,增加森林蓄積量,北京需要完成房山、門頭溝等7個山區縣剩餘40萬畝宜林荒山綠化,完成5.5萬畝已關停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完成150萬畝低質生態公益林升級改造和300萬畝中幼林撫育。
在近郊,10條楔形綠地,將起到溝通市區與郊區的作用。另外,還將實現大中河道、主幹交通線、鐵路線兩側全部綠化,高標準建設林水相依、林路相嵌的景觀綠化帶。
在城市邊緣,11座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南海子郊野公園、南中軸森林公園和園博園等,將為北京新增連片的城市森林綠地15萬畝。
這些“綠肺”,再加上目前已經啟動建設的第一道綠化隔離帶郊野公園,計劃啟動實施第二道綠化隔離帶提質增效工程,最終將形成連接城鄉、覆蓋平原的綠色生態網路,這也是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0%,林木綠化率達到57%,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8%的基礎。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內部,見綠最難,更難得的是見樹。未來幾年,北京將進一步轉換綠化理念,減少大草坪、大花壇,增加喬木種植。最終的目標是,在主要居民區,居民出行500米即可到達公共休閒綠地。為實現這一設想,還需要在“十二五”期間完成2000公頃代徵綠地綠化任務。對園林部門來説,這無疑是個非常艱巨的任務,但他們仍然決心見縫插針地增加中心城綠地,滿足市民就近休閒的需求。
再生水重建河流景觀
“十二五”規劃綱要:
2015年再生水生産能力超過10億立方米,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75%。
利用再生水,改善重點河湖水系斷流乾涸、水質不達標的狀況,因地制宜重建河流生態景觀。
解讀
一些專家預測,北京在2010年的用水量將達到40億立方米,但實際情況是2009年才達到36億立方米。其經驗是,節約用水同時大量使用污水處理回收的中水,也就是再生水。36億立方米用水中有6.5億立方米為中水,新水的用水量只有25億立方米。
到2015年,再生水、南水北調水、北京本地水源將成三足鼎立之勢,共同保障北京的用水安全。預計到2015年,北京再生水的使用率將達到75%,使用量達到10億立方米,佔北京用水總量的近三分之一。
為達到這一目標,北京市正在加速中心城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並在制度上對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加以規範。
將來,這些再生水用在哪?規劃提出,北京將恢復河湖水系風貌。利用再生水,改善重點河湖水系斷流乾涸、水質不達標的狀況,因地制宜重建河流生態景觀。
“綠化美化北京不能沒有水,北京河湖水系將成為再生水的天然運輸通道。”據崔小浩介紹,永定河將實現湖泊溪流相連的自然景觀,潮白河將再現湖泊水面和蘆葦叢生的優美環境,北運河水質將還清,這些改變都離不開再生水利用。
利用再生水這一資源,北京還將按照“宜彎則彎、宜寬則寬、宜島則島、宜灘則灘”的原則,治理城市河湖水系,建設觀水、親水、近水的休閒濱水空間,沿通惠河、涼水河、亮馬河、壩河、清河等中心城河湖水系打造10大濱水綠線,形成“水秀而可近,岸綠且可親”的綠色濱水景觀。
免費進行熱計量改造
“十二五”規劃綱要:
繼續發佈節能節水減排技術(産品)推薦目錄,推進熱計量改革,全面實施階梯電價。
解讀
按照熱計量改造時間表,北京居民住宅樓熱計量改造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2011年新建的居民住宅樓全部實行熱計量收費。第二階段是從2011年到2012年對2004年以後設計建設的居民住宅樓進行熱計量改造,實行熱計量收費。第三階段是從2013年到2015年對1998年至2004年設計建設的居民住宅樓進行熱計量改造,實行熱計量收費。
北京市供熱辦調研員赫迎秋説,“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將對近十年來設計建設的居民住宅樓全部進行供熱計量改造,熱計量改造費用由北京市財政和供熱單位共同承擔,不用老百姓掏腰包。
生活垃圾“零增長”
“十二五”規劃綱要:
實行區域生活垃圾總量控制,實施“增量加價,減量獎勵”的垃圾處理調控政策,努力促進生活垃圾增長率逐年降低,到2015年基本實現零增長。2015年生活垃圾資源化率達到55%。
解讀
日子越過越好,垃圾也越來越多。2005年至2008年間,本市生活垃圾産生量年均增長率約為8%,這一數字與2015年基本實現生活垃圾零增長的目標相去甚遠。
不過,2010年實施的垃圾分類試點,讓市市政市容委副總工程師王維平對“零增長”非常樂觀。據了解,2010年本市黨政機關、學校以及600個社區進行了垃圾減量、垃圾分類試點,從源頭上減少生活垃圾産生。統計顯示,2010年的生活垃圾産生量比上年同期減少了4個多百分點。
在2010年600個社區試點基礎上,2011年全市還將在1200個社區、1200個村進行垃圾分類試點。到2012年,全市將有50%以上的社區達到垃圾分類示範標準;2015年,80%以上的社區實現垃圾分類處理。
王維平認為,未來5年間,本市的生活垃圾産生量有望保持每年超過3%的速度下降。這意味着,全市“十二五”規劃中“2015年基本實現零增長”的目標將提前實現,“十二五”期間至少累計減排生活垃圾300萬噸。
在制度設計上,本市正在逐步對垃圾産生全程監管,實行區域生活垃圾總量控制。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陳玲介紹説:“我們在‘十二五’期間,將建立垃圾排放登記制度。”具體而言,就是每個單位、每個餐館,垃圾的産生量都要進行登記。通過登記,實施“增量加價,減量獎勵”的垃圾處理調控政策,垃圾産生量多的單位將為此買單。
一些垃圾減量的具體措施也被列入“十二五”規劃,包括本市將實行“凈菜進城”,建立以社區為單位的便民回收站點和捐助平臺,規範小型舊貨市場,讓每個家庭的舊衣舊物等可回收物品得到再利用等等。對細節的一再強調,足見政府從源頭上控制垃圾的決心。
另外,通過垃圾源頭分類等措施,2015年將使全市生活垃圾資源化率達到55%。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是,5年後,以填埋為主的垃圾處理方式將被根本改變。2015年全市垃圾焚燒、生化處理和填埋比例將達到4:3:3,而現在,這個比例還是1:1:8。
建築節能標準上調
“十二五”規劃綱要:
新建居住建築實施75%節能設計標準。
解讀
“十二五”期間,本市建築節能設計標准將由目前的65%提高至75%。
據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委員秦海翔介紹,“十一五”期間,北京在全國率先執行65%的建築設計標準,節能居住建築佔全部居住建築的74.2%。5年來,通過採取各項節能措施,使全市形成了每年節約396萬噸標準煤和減排二氧化碳990萬噸的能力。建築節能在全市節能降耗的貢獻率達到了39.3%。同時,在建設過程中緊抓以節電、節水、節地、節材和減少施工污染為核心的綠色施工,年均施工節水量達11400萬噸。
“目前,建築能耗佔全市能耗總量的比重已超過30%。‘十二五’期間,要着重強調建築節能。”北京市發改委規劃處處長李素芳説,近幾年北京每年新增建築面積達3千萬平方米,“十二五”期間又正是城市化加快發展、建築規模較大的時期。着眼於長遠考慮,必須在這一階段大力推廣綠色建築。“現在抓好建築標準制定、新材料和新技術應用以及結構、設計等關鍵環節,將大幅度提高建築節能水準,為北京的未來節省出一大筆資源。”
從2011年開始,北京建築節能將參考國際先進城市的標準,全面更新建築節能從設計到施工的標準體系,着手把建築節能設計標準提高到75%,同時完善建築節能監管機制,從規劃、設計、施工、驗收等多個環節強化監督,使新建民用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執行率達到100%。
除此以外,北京還將抓緊既有建築節能改造。5年內,將改造完成既有建築6000萬平方米。一些老舊小區有望在這一計劃中受益,完成建築外墻、門窗、供熱系統等重點節能設施的改造。
為此,北京還將從2011年開始開展能源管理師試點,培養150名能源管理師,發揮企業自主節能的積極性,並以麗澤商務區、CBD核心區東擴區域、未來科技城等重要功能區為載體,推廣綠色建築示範區,鼓勵綠色建築在全市推廣。(孫文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