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敦促企業掌握核心技術
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研發遍地開花,除傳統汽車企業外,眾多科研機構、院校、非汽車行業的企業也紛紛試産新能源汽車。為防止一哄而起,急需統一、規範的管理標準來認定生産企業的資質,以確保其具備足夠的生産能力、設計開發能力和産品銷售及售後服務水準。
根據新規,新能源生産企業必須提交申請,核準後方可生産,對符合生産准入條件的企業以《公告》形式公佈;不符合生産准入條件的企業,原則上6個月後方可重新提出生産准入申請。生産企業如發現産品存在影響安全、環保、節能等嚴重問題,應當立即停止生産和銷售相關車輛産品,並對已銷售車輛進行召回。
國家發改委産業政策司李萬里透露,在徵求意見期間,爭議最大的是要求企業至少掌握三大核心技術之一的條款,一些合資企業的外方難以接受這種轉讓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強制要求。但經過協商,目前中外企業認識已經趨於一致。這項適用於所有本土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的規定將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建立自主創新體系,並減少生産銷售環節的風險。
不同技術階段管理方式不同
針對處於不同技術階段的産品,新能源汽車管理新規還將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起步期産品只能進行小批量生産,在批准的區域、範圍和條件下進行示範運作,並以適當方式對全部車輛的運作狀態進行實時監控;發展期産品則允許進行批量生産,但只能在批准的區域、期限、條件下銷售使用,並以適當的方式對銷售車輛以不低於20%的比例進行運作狀態實時監控;成熟期産品則與常規汽車産品的公告管理方式相同,在銷售、使用上與常規道路機動車輛相同。
三類新能源汽車將率先産業化
新的生産准入管理規則提出,新能源汽車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包括太陽能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氫發動機汽車,以及其他高效儲能器、二甲醚等新能源汽車等。
不過,從世界範圍來看,大部分鉅資研發的新能源汽車産品都還遠未進入商業化階段,離消費者更近的是技術變革較小的新能源汽車。本次論壇上,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組組長歐陽明高表示,在中國,輕度混合動力轎車、清潔柴油車、靈活燃料車將率先實現大規模産業化。
另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專家介紹,經過幾輪研發,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 池三類電動汽車整車産品相繼問世,其中,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水準已經居世界前列。
新聞連結
市民嘗鮮環保新車
近日,在第五屆國際節能環保汽車展上,上千名北京市民在展會上看到了最新的新能源技術和産品,並在展會現場專門設置的試駕跑道上親身體驗了一把“綠色汽車”駕乘的快感。
本次車展最耀眼的當屬一進1號館便躍然眼前的現代公司i-BLUE概念車,這款造型前衛的燃料電池概念車由現代自主研發,預計在2012年實現量産化。此外,寶馬氫能7係、米其林燃料電池車HY-LIGHT等豪華轎車因概念新穎、外形奢華也吸引了許多觀眾駐足觀看和合影留念。
新能源汽車的低端車型——微型電動車也是觀眾最感興趣的展品之一。由清華大學自主研發的微型純電動轎車Micro-哈利在北京展區獨樹一幟,得知這款電動車最早也要到2008年才能上市,一些觀眾迫不及待地坐進樣車裏搶先感受其獨特的三座設計。
展會上共有現代、華普、豐田、長城等品牌的八輛新能源汽車可供試乘試駕。據工作人員介紹,周末平均每小時每輛車有十名左右觀眾試駕或試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