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1
原標題:搏擊長空心向黨:從起飛之地探尋人民空軍發展壯大的紅色航跡
起飛,人民空軍在這裡孕育啟航。
起飛,人民空軍從這裡飛向戰場。
這是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習慣稱“東北老航校”)(1946年3月攝)。
位於黑龍江牡丹江海浪機場的東北老航校舊址是人民空軍的起飛地,遼寧丹東浪頭機場是人民空軍的戰鬥起飛地,這兩處起飛之地,是人民空軍孕育成長、“橫空出世”的搖籃,也是見證黨領導人民空軍建設的歷史地標。
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地處白山黑水的兩處起飛之地舊址修葺一新,一批又一批官兵來到這裡開展專題黨日活動。
跟隨當年的戰鬥英雄、老飛行員以及他們的後人,踏訪兩處舊址,重溫當年的熱血激情,探尋人民空軍發展壯大的紅色航跡。
驚天航跡:人民空軍在這裡孕育啟航
再次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聽着遠處跑道上飛機起落的轟鳴聲,92歲張吉林的親切感油然而生:“這個地方就是我的家,海浪機場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中。”
世事滄桑,70年後,一切都變了,但仿佛一切又沒有變。機場內,一段跑道舊址還是當年的模樣,砂石堆砌的地面凹凸不平,對面標誌性的平頂山連綿起伏,從山口吹來的風,似乎還是記憶中的味道。
“沒變樣,幾十年了,還是這個樣子!”張吉林熱淚盈眶。
1951年,張吉林被組織選中來到這裡走上了自己的“飛天之路”。
在人民空軍東北老航校舊址展陳中心內,一張張生動的歷史圖片、一件件真實的文獻實物、一個個精緻的沙盤模型,鋪展開一幅人民空軍起飛、精飛、奮飛的歷史畫卷。
那些承載着時代記憶的展品,引人駐足,令人深思。
1946年3月1日,人們習慣稱之為東北老航校的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在吉林通化正式宣告成立。一個月後,學校搬遷至牡丹江海浪機場,這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創辦的第一所航空學校。
人民空軍從這裡起飛。
在這裡,老航校的先輩們吃高粱米,啃窩窩頭,用鹹菜疙瘩下飯。
在這裡,老一輩飛行人員克服困難,冒着敵機轟炸和匪特襲擾,在東北全境蒐集飛機和航空器材,缺少汽油,就想方設法用酒精代替;缺少螺旋槳,就幾架飛機共用一個。
在這裡,一群平均文化水準不到小學程度的飛行員,苦攻“文化關”。
……
“不一樣了,祖國強大了,空軍強大了!”看到展覽中反映今天人民空軍建設成就的內容,張吉林連連感嘆。
“創辦之初,老航校極其艱難,先後四易校址。”東北老航校老校長常乾坤之子常砢説,老前輩們胸懷“千難萬險何所懼,願為航空獻青春”的革命豪情,開創了人拉火車、馬拉飛機、直上高教機等先例,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創業史詩。
到1949年7月,東北老航校一共培養出126名飛行員、24名領航員以及410名航空工程、通信、氣象等各類航空技術人才,開創了我黨我軍自主培養航空人才的先河。
後來,“東北老航校”也被人們看作“人民空軍的搖籃”。老航校培養了一大批在抗美援朝中功勳卓著的“空中勇士”,孕育形成了“團結奮鬥、艱苦創業、勇於獻身、開拓新路”的東北老航校精神。
走出展陳中心,穿過老航校的老跑道,仿佛是通向過去的“時空隧道”。跑道右側,老航校時期的草棚被還原,用於飛行訓練的“九九”式高級教練機、P-51改裝教練機、PT-19初教機等飛機模型,整齊陳列。站在這些曾經的“戰友”身邊,張吉林感慨萬千:“飛行始終在我腦海裏,現在我都想飛。”
張吉林打開了話匣子,將飛行經歷向年輕的飛行員們娓娓道來,並和他們暢談老航校歷史、交流飛行心得。“你們有這麼好的飛行條件,一定要珍惜,地面苦練,空中精飛!”張吉林説。
歲月悠悠,往事歷歷,弦歌不斷。老航校精神歷久彌新,薪火相傳。
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一大隊的“95後”飛行員王鑫感觸頗多:“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年輕飛行員,我一定會秉承老航校光榮傳統,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努力錘鍊過硬戰鬥本領和飛行技能,為祖國和人民再立新功!”
首戰首勝:人民空軍從這裡起飛戰鬥
70多年過去了,鴨綠江依然靜靜流淌。
70多年前,一批批老航校學員從海浪機場的跑道上起飛,學會了飛行,不久之後,從老航校走來的年輕人民空軍從丹東浪頭戰鬥起飛,學會了空戰。
從不會戰鬥到學會空戰,從只能打小機群到敢於同大機群作戰,志願軍空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逐漸成長為一支具有強大戰鬥力的空中力量。
誰又能想到,當年打出令敵聞風喪膽的“米格走廊”奇跡的志願軍空軍使用的地下指揮室,是如此簡單甚至簡陋。
踩着濕漉漉的臺階進入修繕還原的地下指揮室,儘管室外熱氣逼人,但室內卻異常涼爽,甚至寒冷。在復原的指揮室墻壁上,懸挂着許多當年志願軍空軍空戰示意圖,一個經典戰例引起關注——
年輕的志願軍空軍為防止空戰中單打獨鬥被敵各個擊破,研究了一種“蜂王戰術”,即要求僚機飛行員要像蜜蜂一樣圍着蜂王飛,進而實現團隊作戰形成空戰優勢,利用這一戰術,在清川江口一仗,飛行團長鄭長華順利擊落敵機F-86,我方無任何傷亡。
從空中作戰“零”經驗,到揭開空戰之“謎”,再到總結提出了“一域多層四四制”的空戰戰術,創造了一段熱血與激情的歷史。
87歲的陶偉説:“當年,年輕的志願軍空軍飛行員把我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和英勇善戰的戰術作風帶到天上,尤其是將‘刺刀見紅’的精神運用到空戰,形成了‘空中拼刺刀’精神。”
1953年5月17日,19歲的飛行員陶偉升空作戰。
“近點、近點、再近點……”面對多架敵機的包圍,初出茅廬的陶偉抱着“寧願血灑藍天,撞也要把敵機撞下來”的信念,在距敵機120米處猛烈開炮,敵機凌空爆炸,碎片貼着陶偉的座艙“嗖嗖”飛過,開創了人民空軍空中近戰殲敵先例。
戰友們驚嘆:“這哪是空中打炮,這是空中拼刺刀!”
志願軍空軍飛行員中流傳着這樣一句話:“我和我的飛機就是第201發炮彈。”
當時,米格-15飛機空中滿載帶彈量是200發,所謂的“201發炮彈”,是指飛機的炮彈打光後,飛行員和飛機就是最後一發炮彈,即第201發炮彈,就是撞也要把敵機撞下去。
92歲的錫伯族飛行員那啟明,當年喊着“201發炮彈”的口號走上了空戰戰場。
1952年6月,朝鮮西北部,大同江上空,飛行編隊中的那啟明聽到地面指揮員傳來的情報:“聽到了敵機的聲音,注意搜索。”
那啟明立即轉向尋找敵機,兩架F-84戰鬥機進入視線。在僚機的掩護下,那啟明成功咬尾1架。抵近、開火,第一次打偏,重新瞄準、開火……僚機在無線電裏連聲喊:“打中了!”
那啟明首開全師入朝參戰空戰紀錄。40天后,在一次任務返航途中,那啟明又成功擊中兩架敵機。
在歷時兩年零八個月的抗美援朝空戰中,年輕的人民空軍搏擊長空,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創造了“一年成軍,三年成名”的奇跡,打出了國威軍威。
描繪更加壯美輝煌的航跡
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空軍,一代代共産黨人魂牽夢繞、艱辛探索。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東北老航校開學第7天,飛行科科長吉翔遭遇飛機故障,墜於老跑道一旁的機堡處,不幸犧牲;第14天,教育長蔡雲翔執行運輸任務時,因飛機失速墜地犧牲……
“面對如此巨大而連續的挫折,老航校人卻從未喪失信心。學員們從這條跑道上前赴後繼地駕機起飛,其中就包括王海、劉玉堤等一大批戰鬥英雄。”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政委王玉瑋説。
從東北老航校精神到“空中拼刺刀”精神,作為空軍部隊特有的精神財富,蘊含着人民空軍的精神譜係和勝戰密碼,成為加快建設一支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強大人民空軍的澎湃動力。
36歲的“金頭盔”得主姚凱,現任空軍航空兵某旅副參謀長。
一次,在我任務區域內,姚凱駕機與外軍戰機迎頭對峙,姚凱沉着應對,駕駛戰機不斷抵近外國軍機,直至外軍戰機調頭撤退。
姚凱憑藉高超技能佔據有利態勢,最終確保行動圓滿完成,捍衛了國家利益。“就是豁出血肉之軀,也要把對手的囂張氣焰壓下去!”姚凱説。
開拓創新是人民空軍的“胎記”,是這支飛翔的軍種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又一基因密碼。
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完成飛行訓練任務,安全着陸。(楊盼攝)
人民空軍東北老航校舊址展陳中心展櫃裏,擺放着一張老航校時期的畢業命令。命令中,有兩個印在一起的名字:陳繼法、劉玉堤。
講解員張博説,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有一位名叫陳瀏的飛行員駕駛殲-20戰機飛越天安門,他的爺爺和姥爺正是命令上的陳繼法和劉玉堤。
作為老航校英雄的後人,新一代飛行員陳瀏駕駛着國産新型戰機飛越天安門,既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夢想的延續,更是對先輩的致敬。
即將升空進行二對一自由空戰訓練的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在戰機前演練。(楊盼攝)
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勝利走向勝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民空軍牢記初心使命,發揚光榮傳統,勇於創新超越,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空軍的新征程,描繪更加壯美輝煌的航跡!(劉小兵、劉漢寶、劉若男、王琢舒、劉丹、劉敏、張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