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之變”記錄“北京奇跡”

日期:2025-08-26 15:43    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

分享:
字號:        

  “咔嚓!”每天清晨,北京市民鄒毅從家裏出發,在北京電視台、國貿三期等北京地標性建築前拍下頭頂的天空。2013年至今,他已累計拍攝數百萬張照片和短視頻,見證藍天白雲從“奢侈品”到“日用品”的蛻變。

  鄒毅拍下第一張照片的時間是在2013年1月27日。這一年,北京率先執行國家空氣品質新標準,細顆粒物(PM2.5)進入公眾視野。

  “當時北京遭遇空氣重污染,天空大多是灰濛濛的,不少人外出時戴上口罩。”連續拍攝60多天后,鄒毅突發奇想,將照片拼成一張大圖,發佈於社交媒體。來自網路的強烈反響,讓鄒毅決定在固定時間、地點,用拍照的方式記錄同一片天空。

  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年均PM2.5濃度高達89.5微克/立方米,超過國標約1.5倍。也是這一年,北京建成了覆蓋全市的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實施“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正式向PM2.5“宣戰”。

  作為超大城市,北京污染治理有何難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書肖表示,與英國倫敦的煤煙型污染、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型污染不同,北京是典型的區域大氣複合污染,治理難度更大。

  治理的關鍵在於精準“解析污染來源”,找到“病根”。2013年,北京開展首輪PM2.5來源解析,成為治污的一把“技術利劍”。根據解析結果,北京精準鎖定“機動車、燃煤、工業、揚塵”等四大污染源後,針對性開展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等工程。

  對症下藥,成效立竿見影。2017年,北京PM2.5年平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35.6%。

  鄒毅的照片裏,五年間,北京的天空,灰色漸退,透亮之藍日增。在社交平臺曬“北京藍”也成為一種新時尚。

  首輪PM2.5來源解析後的四年,北京開展第二輪源解析。“第一輪源解析就像一個切得比較粗的比薩餅,第二輪在此基礎上更為細化。”王書肖舉例稱,移動源、揚塵源貢獻率上升,其中,移動源中在京行駛的柴油車貢獻最大,揚塵源中建築施工和道路揚塵並重,這為精細化治污指明瞭重點。

  2018年,北京發佈《北京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將主攻方向轉向柴油車、揚塵和揮發性有機物,綜合運用科技、執法、管理等手段,一微克一微克把PM2.5給摳下來。

  “這種轉變具有視覺和感官上的衝擊力。”在鄒毅看來,減排是硬道理。

  “人努力,天向好”。北京在2021年首次實現主要污染物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空氣品質改善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

  2021年,北京發佈第三輪源解析。結果顯示,本地排放近六成,區域傳輸佔四成,進一步鎖定“柴油車、溶劑使用、汽修服務、道路及施工揚塵、石油化工及水泥建材”等重點治理目標,為更進一步精準治污裝上了“瞄準鏡”。

  通過本地污染源精細化治理,以及區域聯防聯控、協同減排,此後四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連續穩定達標,並於2024年觸摸“常態藍”,空氣品質為優良的天數達290天,為歷年最多,空氣品質為重污染的天數2天,為歷年最少。

  “取得這樣的成績絕非偶然。”王書肖説,北京“常態藍”的密碼在於建立了“高密監測-精準溯源-智慧調控”的精準防控技術體系,做到了對大氣PM2.5污染“問診把脈開藥方”,為全球超大城市治理樹立了典範。

  北京用十餘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城市半個世紀的治污之路。“北京奇跡”是中國空氣品質治理和改善的縮影。過去十年,中國PM2.5年均濃度顯著下降,成為全球空氣品質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藍天不僅數量上去了,“品質”也更高了。

  然而,如何讓“常態藍”常駐?隨着治理的深入,減排空間逐步縮窄,空氣品質改善難度逐步增加。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開局的歷史交匯點,千年古都繼續以“繡花功夫”治理大氣污染,以“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

  2025年,北京從“一微克”行動提級到“0.1微克”行動,把減排的觸角伸得更深更細。北京現階段重點治理移動源、揚塵源之外,是點多面廣的生活源,這部分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超大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書肖認為,大氣污染治理有賴於生産生活方式的系統性變革,既要通過推進結構調整、推廣新能源車、加強全過程管控降低污染物排放,又要通過廣泛宣傳提升民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加快形成全民生態自覺,推進生活排放減量化。

  日復一日,投身影像記錄的鄒毅,辭去了市政工程領域工作,創立“北京一目了然環保研究中心”,走進社區與學校等,宣講北京空氣品質改善的經驗與成績。

  “曬藍天已非稀罕事兒,想拍到一張污染的照片反而愈發不易。”鄒毅過去幾年,每年接受國內外採訪的頻率為每月數次,如今已降至每年數次。他希望身體力行,帶動更多的人踐行綠色出行、低碳生活與垃圾分類,促進資源迴圈利用,減輕環境污染。

  “我希望‘北京藍’永駐,我的拍攝將持續到2030年。屆時,隨着碳達峰目標的實現,相信‘北京藍’純度更高、持續更久。”鄒毅説。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