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房前屋後坑塘、溝渠水質如何,每家每戶生活廢水能否有效處理,食物殘余和枯枝爛葉等垃圾是否能夠及時收運?
北京市域面積約1.64萬平方公里,其中鄉村地區佔比達80%,約為1.3萬平方公里,是市域空間重要組成部分。“打造美麗鄉村,不僅是鄉村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建設美麗北京的關鍵一環。”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十四五”時期,北京市聚焦村民身邊的急難愁盼,新增完成804個行政村環境整治,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提高了群眾生活品質。
行政村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有效處理
“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全面落實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務、城市管理等多部門協同,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小微水體整治、生活垃圾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系統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狀況,農業綠色發展水準顯著提升。
小微水體“長治久清”。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利用衛星遙感監測農村水體,及時發現水質發黑髮臭、岸邊垃圾堆存等問題線索,按圖索驥進行現場核查,對問題水體開展治理。還將農村水體納入河湖水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巡查檢查範圍,形成了“查、治、管”一體推進的閉環管理機制。
生活污水“分類施策”。北京市根據人口規模、地理位置、污水排放量等,確定了污水治理三種主要模式,對於規模較大、污水量較多的村莊,建設污水收集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站,實現集中收集和處理;在以散戶為主的村莊,三格廁清掏資源化利用,既能解決污水問題,又能將糞污轉化為肥料實現變廢為寶;對於規模適中的村莊,小型一體化設施可就近高效解決治理需求。
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北京市印發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指引,強化村莊日常保潔,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不斷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置體系,完善運作維護長效機制,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品質和水準。目前,北京市各行政村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有效處理。
垃圾坑蝶變主題公園
走進位於北京通州區永樂店鎮的老槐莊村,一條筆直的村中主幹道貫穿南北,道路硬化全覆蓋,路兩旁是配套綠化帶與景觀小品。據村民講,以前村裏的道路泥濘不堪,特別是村南頭有一個滿是垃圾和污水的大坑,成為鄉親們的一塊心病。
如今,垃圾坑已變身集休閒、運動、親子等功能於一身的食用菌主題公園,佈置了木橋、涼亭、長廊、廣場等。幾個村民正在公園裏遛彎,他們説公園還會不定期舉辦文化活動,十分熱鬧。
在通州臺湖鎮唐大莊村,2021年起啟動美麗鄉村補短板工程,完成街道鋪裝、雨污分離、戶廁提升等基礎改造,讓村莊主幹道告別泥濘,提升了村容村貌“顏值”。
該村生活與公共設施100%使用節水器具,農田採用噴灌微灌節水超30%,綠化使用再生水。村子還建設雨水收集設施,年回收雨水約7.3萬立方米,實現水資源迴圈利用。污水全收集處理,中水年利用約3.13萬立方米。村塘等小微水體由專人管護,定期清淤保潔。
培育生態農場122家
農業全面綠色轉型方面,北京積極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全市共培育生態農場122家,整合應用田菁輪作等12項綠色生態技術,建立綠色生産技術示範點35個。密雲綠火、大興老宋西瓜、喜慶民豐等18家農場被培育為國家級生態農場。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生態建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推進秸稈綜合利用,2024年秸稈理論資源量61.7萬噸,可收集資源量54.4萬噸,綜合利用量達54.2萬噸,綜合利用率99.7%,基本實現全量化利用。同時發展種養迴圈農業,2024年示範推廣池塘生態養殖及用藥減量行動等,規模超2000畝。
在地膜(農田白色污染)污染防治領域,北京市有序示範全生物降解地膜技術,2022-2025年期間累計示範推廣面積達2.6萬畝,覆蓋11個涉農區51個鄉鎮,惠及173家經營主體。2024年通過以舊換新的方式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兌換935噸,整合前茬采收與後茬施肥等配套技術,大力推廣“一膜兩用”技術,提升了農膜利用效率。建立起“政府+回收企業+網點+農戶”的回收體系,2024年共建立回收網點209個,回收廢舊農膜2852噸,農膜回收率達到93%,回收的廢舊農膜實現了迴圈再利用。
接下來,北京市將持續貫徹落實《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統籌鄉村全面振興與生態環境保護,厚植農村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用良好生態帶動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