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本市將建地下水戰略儲備制度 二〇二五年地表地下戰略儲備水力爭達40億立方米
近日,《北京市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實施方案(2023-2025)》(徵求意見稿)在北京市水務局網站上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要推進建立地下水戰略儲備制度,力爭到2025年,本地地表、地下戰略儲備水量總量達到40億立方米。
地下水年開採量控制在17億立方米以下
據了解,北京地區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嚴重不足,地下水長期超量開採。缺水,仍是首都需要長期面對的基本市情水情。自2019年起,本市實施了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方案,到2022年已完成近期目標。為鞏固已有治理成效,針對現存關鍵問題,市水務局牽頭制定了《北京市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實施方案(2023-2025)》。
徵求意見稿提出,本市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堅持節控優先,強化剛性約束、實施全面節水。結合本市地下水可開採量、地表水水資源狀況及國家下達的地下水開採總量控制指標,將地下水年開採量嚴格控制在17億立方米以下,到2025年,力爭降至14億立方米左右。
推進農業灌溉、畜牧漁業節水增效,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8萬畝,正常年份用水量控制在4.5億立方米以內。推進園林綠化節水限額,新增林地綠地節水灌溉面積3019公頃,道路綠化隔離帶節水灌溉工程387.5公里。加快工業節水減排,重點企業推行水迴圈梯級利用,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保持95%以上。
南水北調進京水量穩定在10億立方米以上
根據徵求意見稿,本市將穩定並適時增加南水北調中線水與引黃水。爭取穩定南水北調進京水量10億立方米以上,適時推進南水北調中線擴能,提升中線水對首都保障能力,並積極爭取增加引黃入京水量。
打通地表水廠輸配通道和水資源調配工程卡口、堵點,擴大公共供水管網覆蓋範圍。到2025年,全市總供水能力提高到1000萬立方米/日以上,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力爭下降到8%,新建(改造)供水廠19座,分批實施300個村供水站及配套管網標準化改造。加大對地下水源的置換力度,完成60個自建設施供水住宅小區(社會單位)置換,採取“城帶村”方式將臨近公共供水管網周邊不少於60個村莊納入覆蓋範圍。
打造30條地下水回補通道
徵求意見稿提出,要強化河湖生態空間整治,營造灘、洲、潭、塘等多樣化的生態空間,增加地下水回補入滲量。構建地表和地下聯動、流域內和流域間調配的地下水儲備區回補體系,規劃13個回補區域,打造30條回補通道,加快恢復地下水資源戰略儲備。
持續開展重點區域生態補水,推動引黃工程向永定河生態補水常態化。在優先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基礎上,視密雲上游來水情況,由密雲水庫相機補水,並通過李家史山閘、小中河、懷河、潮河、白河等,回補密懷順地下水儲備區。同時,促進玉泉山、白浮泉等重要泉域涵養修復。
推進建立地下水戰略儲備制度,科學劃定西郊、密懷順、平谷、昌平、房山等地下水儲備區空間範圍,強化儲備區生態補水通道及地下水補給區管理,促進地下水儲備區回補涵養。力爭到2025年,本地地表、地下戰略儲備水量總量達到40億立方米。
實施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加強雨水控制與利用,充分利用雨水資源。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區等重點區域的新建工程項目全部按海綿城市理念進行建設,配套集雨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集蓄利用等設施。到2025年,實現北京市建成區海綿城市面積比例達到40%以上。
自備井逐步退出中心城區常規供水體系
根據徵求意見稿,本市將提升地下水管理能力,推進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自備井逐步退出常規供水體系。對成井條件好、出水穩定、水質達標的予以封存,作為應急備用水源。
加強地下水監測體系建設。推動實施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措施動態監測,持續加強重點地區地下水分層監控能力建設,完善河流生態補水區、地下水戰略儲備區、重要泉域、再生水規模利用區等區域地下水水位、水質監測網。(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