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互動只能先到這裡了,大家也可以在一會兒講座結束後跟方主任請教。
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繼續關注首都博物館的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會時常的推送各種活動和講座,最後再次感謝大家的聆聽,我們今天的講座到此結束,謝謝!
這個鐵是土壤裏,木材、竹材裏本身還有微量鐵,還有很多從土壤裏進去的,有鐵離子。
第二個小問題,您提到脫色的反應,顏色變暗了,在鐵催化下會更加迅速,這個鐵本身就是簡牘上的存在嗎還是?
顯微鏡分不出來,送到北京林科院做的監測。
不是通過顯微鏡的那個?
松木是因為我們做的檢測,做的樹種鑒定。
謝謝方老師,我有兩個小問題,您前面講到木胎的時候,説它是松木,從它的顯微結構,紅外圖來看,顯微結構也不太一樣,您説它降解也比較嚴重了,這個時候怎麼判斷它是松木的呢?
也不一定,有的不能陰幹,漆降解很嚴重的話,漆本身也在降解,也在老化,小片小片的裂,幹的掉下來,也需要做整體加固。
為什麼飽水的漆器不像兵馬俑那種會龜裂等等的問題呢?
脫胎工藝特殊,一般用麻,反覆用麻,裏面沒有木頭的。我們出土的麻紡織品都是採用陰幹的辦法,我們出土的有機物,包括象牙,象牙是有機質、無機質混合的,麻也是一樣的,要陰幹,也不能太快,形狀可能有輕微改變。麻就是一層麻一層漆。
謝謝老師剛才的講座,想向您請教一下,您剛才PPT中有提到像脫胎的漆器,直接自然乾燥就可以,它不也是一個漆器嗎,裏面還帶着麻的有機物,為什麼它可以自然乾燥?
謝謝方主任,感覺不光是了解了文物保護的知識,也是上了一堂化學課。剛才看到了非常多化學專用的術語名詞,大量的方程式。
方主任儘量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我們飽水的竹木漆器類文物的保護工作整個的技術流程、所使用的方法跟理念,包括所使用的材料,給大家做了比較詳實的介紹。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的現場照片,這也是非常難得的。大家也能夠看到,其實很多的有機質類的文物,剛出土的時候狀態是非常差的,正是因為有像方主任這樣的文物保護工作者默默付出、辛勤工作,我們現在才能在博物館裏看到大量美輪美奐的出土文物。
再次感謝方主任給我們帶來的精彩講座和他的團隊為文物保護工作做出的努力,謝謝!
下面還有一點時間,不知道在場的朋友有沒有什麼問題要跟方主任互動?
技術路線和研究內容,就不細講了。紡織品放在上面,用手輕輕按上去就破了個洞,基本上灰化了,動都不敢動,打開的時候非常小心,一點點,一個手按壓一個動,我們要做加固,非常難做。項目預期成果,病害機理、病害程度預測到保護技術所有解決方案。館藏有機質文物保護材料賦予性能評價方法,構建期限預測模型,這個相當難,難就難在預測模型量化工作。我們參與單位也有很多,荊州文物保護保護中心是牽頭單位,參與單位有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項目專題參與的有很多大學,都在裏面做。有機質文物保護是不斷往前推進的過程,不斷研究新的方法才有新的材料,這是大家承前啟後,包括在座各位也要多動腦筋想一想,新的方法,保存狀態的預測模型,都是非常難做的。
謝謝大家!
這是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做的解讀,下面是重點科研研發計劃,館藏典型脆弱優質及文物病害防治與評價,簡單介紹一下。
這裡有竹木漆器的保護,有機質文物病害程度量化指標體系,這個難度非常大,立項開會的時候有一位專家説了你膽子太大了,這個事也敢接。我説我不接誰接呢,還有優質及文物劣化程度量化預測模型,這個東西能放多少年,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只不過是長征第一步,能起到探索性作用就不錯了,可能幾十年、一百年以後還在做這個課題,“十五五”“二十五”可能還再繼續做。有機質文物保護材料預測模型並應用示範,我們坐飛機旁邊的窗戶是有機玻璃的板,不是無機玻璃,有機玻璃材料能用多長時間,假如説30年、40年、20年,到時候一定要換,因為它的材料很單純,單一材料,不是複合型材料。再一個做了大量的試驗,而且全球很多國家在做,波音公司,包括中國都要檢測,而且理論研究非常透徹,也做了很深才能做出來。我們這個有機質更不一樣,又是木頭、又是降解,很複雜,又用材料修修補補。要做幾十年,上百年的做下去才會有比較好的東西出來。研發有機物新一代保護技術,這幾個量化確實很難。
這是我們做木器漆和簡牘的方案,這裡有巴州、四川、張家界、湖南的,巴州是新疆的,還有湖北、遼寧的,多的有四五百件,少的二十幾件的,還有湖南長沙、常州、江蘇連雲港、安徽、山西、天津、甘肅,木俑家族,這個很有名的。再往下還有荊門、河南,這是一級品,這是最近才做的方案,3965件。荊州博物館飽水竹木漆器,不算簡牘,有8千多件泡在水裏面,70年代的還有在泡着的。我們一年工作量只能完成幾百件,全國各地我們都在做,已經完成了大概1千來件,還有上千件,另外還有8千多件泡在水裏。我們3965件是七年計劃,七年做完以後,又會挖四五千件出來,庫房又有上萬件了,所以永遠做不完。但這是搶救性的,早期的,泡這麼大了,再不做過兩天就沒了,就是搶救性。這個是簡,包括西藏、甘肅,7575,這是估的數。
然後説一下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做全國的木器是最多的,我們2003年成立以來方案143項,2016-2020年編制方案木漆器30項,簡牘7項。木器漆完成了66項,簡牘24項,現在實施中的73項木器漆,簡牘7項,非常的多。在編9人,非常少,長聘人員四五十人,而且還有勞務派遣幾十人,還有保安保潔。項目太多了,每天都要接電話,我們項目做的怎麼樣了,而且這些項目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最近一個小項目很小,我去看,看完以後做打包,還要看合同,還要做檔案、修補全部搞下來,我們不是外邊的文保公司,這也是社會公益,你也得做,就是很小很小的,甚至不要錢的也得做。國家局的電話一打,現場趕緊去人,不管怎麼樣把現場保護下來,做方案,很小也要做。像國博的兩個耳杯,都是對社會做貢獻。我們有的很小的項目,幾千塊錢,幾萬塊錢,大的幾百萬的也有很多。
前面説了保護,包括從現場一直到修復完成,第三塊是漆器復原研究,這是由社科院考古所承擔的,復原跟我們合作一起做。大河口商晚期距今3千多年,出土一堆漆器,很漂亮,上面是一些泥土,這些是漆,硃砂的痕跡,這是漆禁。這個怎麼做呢?首先要搜尋類似的,類似的也不多,根據它的形狀來判斷,首先反覆確認這個形狀,尺寸,上面的位置,文物的厚度、直徑,推測的過程用了半年及以上的時間,而且還在反覆調整,最後紋飾全部加上去。這是我們用石膏做的毛胚,調整尺寸的時候,一削就可以薄一點,加一點也可以,削一點也可以。但是木質的不可以,先是用石膏來做,然後上漆,在南方濕度一般四五十,夏天八九十甚至到百分之百,地面可以冒水,木地板上都是水,空氣中的水凝結在木板上面,空氣溫度高一些,地板溫度低一點,在我們環境裏,要到北方來的話一定要上面再加抹布,防止它開裂。這種小的還好,我們給蘭州做的一個項目,做漆的時候也是上的抹布,回去之後還是裂了,我們又要去補。這是棒飾,找這個棒飾不容易,我們跑很遠的地方去找,找到以後棒子這麼大,一個棒子大概十多斤,買一些回來,買了幾百斤才做出來,浪費量非常大。復原以後是這樣子的,還是挺漂亮的。而且這反映了我們北方的漆器很厚重,早期的青銅器是一樣的,到了西周中期以後,隋州出土那些很精緻,很優美,但是早期還是很笨拙的。
這是修復前,校形前放在室內,修復以後就是這樣子,沒有做任何修飾,上面沒有加板子,因為依據不充分。這個船放在天津遺址博物館,到了夏天的時候底板是嚴絲合縫的修好了,到了冬天一乾燥,一大燈就燈光透出來了,我説趕緊得想辦法,船這麼反覆的幹縮裂後面會整體炸開了,幹的時候就裂開,木材收縮,濕的時候木材漲,反覆幾年以後肯定會裂開,又要重新做一遍。竹木漆器修復後的環境非常關鍵,可能用16醇稍微好一點,一般情況要嚴防溫濕度波動,要麼比較幹,要麼比較潮濕,幹乾濕濕就會壞。而且修復的維護,竹木漆器長久維護也很關鍵,現在很多老百姓想修完之後萬事大吉,放在庫房沒事了。其實長久維護一定要做,瓷器修好以後放在那裏五十年一百年沒問題,有機材料做的就要長久維護。
這個墓被盜了,我們去清理,這個是沒有被盜的,只不過在墓葬裏面被別的東西壓碎了,我們找出來修補完以後也很漂亮。還有船的保護,船也是木器,像南海一號等等,船很多。這個船到了室內以後,考古工作做完以後要做修復了,首先第一步做清理,這個船是斜的,扭曲的,這個校形是比較大的,不像小東西了,十幾米長,兩三米寬,用千斤頂做鋼架,把它的形改正,補缺。補缺需要依據才能做,我們請了古船史的專家,考古專家一起開會討論怎麼修。最後我們想儘量保持原樣,有充分依據的才修,修了之後把明代的造船技術送到前面的船上去了,把外面的顏色一做,做的顏色差不多。結果他們看船的時候很激動,説重大發現,原來宋代就能這麼做船了,後來才發現是後修的,所以修船一定要注意不能嚇修,有意義才做。
這個補主要是便於船的長久保存,加了外擋板以後,對於船體的穩定非常重要,這個船缺了很多,上面的面板所有東西都缺了,船艙上面什麼都沒有。我們把最基本的補上去,把這個補上去,隔板拉住以後這個船才能穩定下來。船上還有很多鐵釘,這個關係到木材的穩定,船體整體結構挺好,用自然幹的方法乾燥掉的。但它的隔板很硬,這裡是鐵的,裏面水分基本上沒有,但是我們還是要做防護,做封護。現在古船保護,最早是宋船在泉州海洋交通博物館,現在有一個問題是裏面的鐵釘銹,當時沒做脫鹽,裏面海鹽很多,有鐵釘,他用了PEG吸收了很多,這個鐵釘一進了水,進了氧氣,裏面甚至還有一些微生物在裏面活動。這樣的話鐵釘就往下滴水,霜化滴水,所以鐵釘保護非常麻煩。用PEG的話,建議他們冷凍乾燥,這個船是自然乾燥的。多層封護,本身我們就做了封護,外面再封上去。
彩繪也是要有依據做,這是器槅,東晉的,這是脫水之前、這是脫水之後,修復之後是這樣的。有些人對修復的理解不一樣,考古式的修復、展覽式的修復等等,這件修復之後就是原樣的,下面這麼多漆,彩繪就是這來的,把原來的形狀弄上去就行了。這裡是黑漆,把黑漆做滿,我覺得這樣更原始,就是原始的那樣修回來。如果你要做一個展品,可以複製一件,圖案有少量依據也可以畫上去。這是馬王堆的漆耳杯,非常完整。這是戰國的方耳杯,這是小漆盒,小方臉,這個有依據,就是修復量大一點。
唐代的漆碗,這裡缺了一塊,這是有依據的,這個怎麼修呢?這個太薄了,大概一毫米,直接把竹片接過來,這樣修上去,這個不修太可惜了,修完以後很漂亮,修完以後這個樣子。這個漆壺,現場照片也有,都破了,但是他基本上是完整的。這個定級都沒辦法定,可能三級都算不上,修完以後就可以成為一級品了,這是修補的價值,沒有畫蛇添足的。這個也是少量的殘缺,依據都在,修補完後成為很完整的。
這就是校形,專門做一個工具,上面塑膠薄膜包着,外面加一圈,螺絲再調,慢慢螺絲轉緊一點,是可調的。校形以後,我們進行下一步工具推理修復和彩繪之類的,這個有一系列的過程,也是很費時間的。以前是用石膏,粘液劑,現在我們用木粉,很少用膠了,因為膠是結構性的。95%以上的情況直接用鉬粉,考古工地的木頭很多木頭不要了運回來,幹了以後打磨,磨成碎粉,過篩,然後再粘上去。像這個缺了,再補上去,這個耳杯粘上去,補一點,這種粘補是要有依據的,不是估計,如果缺太多,沒有依據的話不能補,我們有時候做文物驗收,尤其是青銅器、瓷器,有的文物公司修補不大行,我問他們依據是什麼?他説別的墓裏有差不多類似的,所以跟他做了一樣的,我説這個只能作為一個參考産品,但是不能修復項目來做。這樣修的話,是不符合修復原則的,像漆器、木器應該注意,這種是依據很重的才能做復原。
脫水前後簡牘的擴張強度,其實相對也沒有增強很多,大家覺得沒有必要增強那麼多,但是剛剛拿起來動作大一點也會繼續斷,至少是裝在包裝裏不會斷了,不然簡拿在手上,稍微一拿就斷,16醇就起到保護作用。
剛才説的是清洗脫色脫水,脫水以後包括簡牘、漆器、木器,脫水之後要塑形,不然會變形,我們就給它定形。用沙袋壓住,現在也會用石膏定型,然後放進去壓住。一般用高級醇、乙二醇、PEG的材料,把石膏壓在裏面就不會動了,就是把形狀固定下來了。這個校形之後方方正正的很好了,恢復到原來的形狀了。這個是插頭髮上的,慢慢加力,整形,也有一些木器一點點加密,要有經驗,傻乎乎的一下拿大手一壓就斷了,先放兩公斤,還能壓一點,不加多,放一個月以後放三公斤,最終五公斤,可能就平下去了。可能加起來時間要半年一年的,有時候要兩年才能平。
這是比較難做脫水的,這個竹簡當時挖出來這麼一沱,簡很薄,背面可以看到字的,16醇以後貼在新竹條以後才能保存住。
我們針對脫水方法進行分析,16醇的方法,白色結晶的方式,永遠49度。現在做封護用的材料更多了,現在用的是氟碳之類的,16醇其實也是一樣的,16醇浸泡以後丟到水裏去都沒事,再拿出來,根本就沒事。
16醇填充量,本身重量的2%填充進去,相對含水量200%-400%,16醇的重量是本身竹材重量的2倍,填充的狀況,這個倍數放太大了,木簡看的更清楚了,放在裏面看空隙裏都是16醇,乙二醇、PEG都是類似的,填在裏面。但是填充也沒有把裏面的空氣填滿,像管道一樣,有幾十微米的空間,都是依附在細胞壁上面,跟鋼管一樣的,鋼管現在也不大行了,附上一層高分子材料,起支撐作用,可以保護它。像16醇肯定是物理反映,因為它性質很穩定,不起化學反應,所以在木材、竹材、竹木漆器裏是物理反應,最後我們檢測也是物理反應,沒起化學反應。
這是浸泡階段,脫水,乙二醇浸泡,上面還有塑膠薄膜,要把它蓋一下。這是脫水的應用案例,六個人洗了六年,這是脫水前脫水後,大家看上面的小孔,這是一種微生物把它吃掉了,生長速度非常快,你在盤子裏面發現有,大概兩三天時間裏所有簡上都有了,吃一個洞,把上面的字都吃沒了。後來北大的胡教授去找方法,他做的博士論文就是怎麼治微生物的。這是用16醇填充脫水,這是荊州最近2016年出土的簡,這是脫色前、脫色後、脫水後。這是一個乘法口訣表,古埃及的口訣表離現在3千多年時間,我們的口訣表一直沒找到,這是2千多年的秦代,這個跟我們小時候上學學的是一樣的,小學的鉛筆盒上,打開盒子上有一個口訣表,非常規範的,這是全國教材,全國通用的,説明這個口訣表在之前就有,只不過沒找到,應該在北方有,可是北方土壤保存不下這些東西,這是在南方找到的口訣表。
脫水過程像16醇,這個就在做浸泡,裏面是酒精,簡泡在裏面。這個是16醇,拿出來一條黑。文物保護工作確實要耐得下性子,在座各位碩士博士很多,讀書讀出來快30歲了,幹這個活要幹到60多歲。當時16萬枚,請了6個小姑娘洗簡,經過反覆培訓,教你怎麼洗,很多操作步驟,洗了以後,6個小姑娘從1996年洗,第一遍還是粗洗,粗洗洗了一遍,洗了6年多時間。洗完以後,脫水,最後全部做完到了2009年,整整13年的時間。那時候有幾個走了,最後還剩下一個,到現在還在那兒沒走。有一個姑娘大學畢業分過去一起做文物保護脫水,做檔案,紙質版的,一天手寫10份,很清楚了,我算了一下,一天寫10份要寫7千天,一年上班基本250多天,寫30年。他在那兒把簡牘檔案做完,一個人要花30多年,要做一輩子,所以文物保護很枯燥吧,每天在那裏寫。我們這批技工也是,幹了9年,2002-2009年幹了8年,早晨6點多鐘起床,要給水加熱,幹到晚上8點多收工,脫色辛苦一些,幹的時間長。
乙醇浸泡的階段,一定的時間浸泡,如果器物比較大,比較厚,時間就要增加。先是用乙醇把竹木器的水分換掉,一直到百分之百的乙醇,其實百分之百的乙醇很難,總會有水在裏面出不來。然後再用高級醇把乙醇置換出來,剩下的就是高級醇了,一般是16醇,16醇顏色比較淺,而且非常好,相當於把整個竹木器封固在裏面保護下來了,最後表面清理。這個也有一個情況,包括在北大那個時候買了一些簡回來,做脫水,先是乙醇置換,然後高級純置換,最後用50幾度的溶液,經過幾個小時拿出來,那時候竹簡顏色還是黃色的,16醇一幹就變成黑糊糊的了,老先生嚇壞了,搞壞了這個東西,像碳一樣的怎麼回事?他們趕緊打電話,你們瞎搞,把東西搞壞了。我説怎麼搞壞了?他説你們搞的黑糊糊的,原來還是黃顏色的,現在像碳一樣了。我説沒有,一洗顏色又回來了。後來一洗,他們説還真沒變化,他也是嚇一跳,第二天趕緊找到我們,你們怎麼搞的,全黑了,黑糊糊的怎麼辦。我説不要緊,洗一下就好了。最後表面清洗,乙二醇,一般用40%的乙二醇,比重是1.4,木器一般泡在裏面浮起來了,一定要蓋上蓋子,不然會開裂。藥水慢慢往裏面滲,木器會沉下去,過段時間重量比較穩定以後,一般重量都會20%左右,穩定以後再添加一些促進聚合的材料,再拿出來,表面再做一些處理拿出來。寫的是很簡單的,但是真正操作還有一些小訣竅一定要注意,與經驗有關係,不能拿着直接做,有的人直接做還出了問題。
走馬樓三國吳簡脫色,開車的師傅一看,上面居然還有字,有東西,還沒有氧化,還沒有發黑,他回來就説,工地負責人趕緊跟考古所説,考古所的人去了一看好多簡,趕緊停工,到現場去找,當時估算就是14萬枚簡,其中脫色做了十幾萬枚,這是很完整的,後來那個井挖到底了,都是成本成本的簡。
剛才説了我們的整個流程,現場保護、打包運輸回來做病害檢測方案、做清洗、脫色、脫水,這裡還有一個脫鹽。首先是自然乾燥法,損害最小。其他的還有PEG,我們到德國、到義大利他們做不銹鋼真空冷凍的,先填充PEG,再用真空冷凍,加拿大、德國都用這個,包括日本。我們在浙江省博物館做了可以放九米長的文物進去,做真空冷凍,效果也不錯。乙二醇效果比較好,收縮率一般1%左右,不會增加。還有乙醇高級醇,主要是用16醇的方法做。歐洲歐美那邊解放戰爭的時候,他們開始用這些材料做文物保護。PEG上世紀80年代陳老先生最開始做的,在荊州吳主任也在做。像高級醇,在上世紀末大概1999、2000年左右,那個時候不容易買。那個時候用石蠟,蠟燭,日本用甲醇和14醇,甲醇對人體的損傷太大了,會失明。90年代不知道,那時候沒跟日本交流,就用了16醇,當時還想用烷烴,那時候打電話到上海問,一克要賣300多塊錢,相當好,但是太貴了,那時候黃金才100塊錢一克。所以用16醇、乙醇、甲醇、高級醇,16醇是熔點49度,18醇熔點50幾度,而且也是白色的,所以這個材料是成本比較低,使用比較方便的,當時想到了高級醇這個材料。
這是EDTA,把鐵離子降解,剝離,使它不能催化反應。我們現在脫色材料有幾種,一種是二納鹽,一種是二亞酸鈉,還有草酸,這個材料是還原試劑,還原飽水竹簡簡牘裏的結構,再還原成原來墓葬的狀態。我們一般脫色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有一次把一根竹簡放到2%的濃度裏去做實驗,一放以後,起反應強到什麼程度呢?那個簡打圈圈,停不下來,過一兩個小時以後發現簡沒了,太厲害了。我們一般做幾十分鐘,一般十分鐘,最長一小時,泡24小時也不行,太長了。
雙氧水,大家知道現在消毒,雙氧水也可以脫色,雙氧水把鏈打斷,物質從水裏走掉。用雙氧水對簡的損壞也比較嚴重,所以雙氧水的破壞性也比較強。剛才説到草酸、二納鹽等等多種方法。草酸一般用3-5%的草酸,脫色放進去,時間可以自己肉眼看,然後取出來,再放到純凈水裏,把草酸洗出來,因為草酸是中度PH值,還是酸性比較重的,一定要泡出來,如果不泡出來的話,算留在裏面,這個簡壞的也快。
硫酸鈉一般1-2%的濃度,大概10分鐘-1小時,它的效果主要是還原成顏色特別好看,有一次用硫酸鈉脫水以後,竹子錶面是鮮黃色的,像新鮮的稻穀一樣,背面的竹青也像新鮮的竹青一樣,確實看著很漂亮。
首先木頭在地下形成脫甲基,在氧氣作用下,顏色會深,不同顏色,黑、黃、藍、紫各種各樣的都出來了。在墓裏基本就是這個結構,還有鐵催化,加速氧化過程。我們做過實驗,為什麼鐵的催化很明顯呢?有一次打電話説出來木牘了,上面有字,我説你們別動,我就先把二納鹽撒到泥土裏去,過段時間把木牘起出來,泡在裏面。泡完以後再拿出來,把泥去掉一點,木頭沒有完全露出來,再撒一點二納鹽,再放海棉之類的運會室內,再做清洗,大概一禮拜的時間,上面的字非常清楚。催化也很重要,沒有催化顏色就變得非常緩慢,變黑很慢。還有一次墓裏面有稻穀,金燦燦的,我就拿着實驗室的玻璃瓶,裏面放二納鹽,把稻穀放裏面,口密封,這麼裝回去,像平常那樣打包回去了。過段時間我問他們,過了一個月,我問現在怎麼樣?他説還是黃色,但是暗了一點,放在外面早就黑了。用這個原理隔絕氧氣,還是有氧氣進到玻璃瓶,但是鐵離子不能催化這個反應,所以還是黃色,到了一年左右還是黃色,密封效果還算可以,如果上面有多層密封,估計還會長久的是黃色。
我們下一步主要的目的就是現場清洗、做方案、脫水,像簡牘這些木器做脫色,為什麼做脫色呢?我們在荊州發現很多墓,有些牘在現場字很清楚,可是過了兩三分鐘時間就發黑了,字就看不見了。為什麼?就是木頭上面的顏色,在墓葬裏面缺氧的情況下是無色的,在地下沒有氧氣。一見了氧氣,見了紫外線以後就很快的顏色發黑,變成黑顏色,這也是一個例子。這個簡牘是老子的著作,到現在2300年,離老子去世將近100年,那是很原始的著作了。荊門博物館的人連夜在清,黑糊糊的打手電筒搶救,裝到盆子裏,當時還有很多字,很漂亮,都寫滿了字。他們就在現場清理,12點鐘左右他們再回去看什麼字都沒了,嚇壞了,當時就找我,我一清早就趕過去,他們很緊張,很有責任心,説方老師我們這個簡好漂亮,好多字,怎麼現在一個字都不見了,沒有了。我説是變顏色了,這是典型的,看看那個字就沒有了,首先是見了氧氣,氧氣氧化,裏面有鐵離子的催化,還有紫外線照射等多種原因。
我們現在洗的人員都是經過培訓,以前70年代、80年代都是民工,有的一根洗成兩三根了,輕重把握不好,一洗就洗斷了,有好多漆器,上面有金箔這種,稍微一不注意,一洗就掉。這是我們比較正規的,一點點的,專門經過培訓的才能清洗。清洗之後這些器物要進到庫房,飽水有的單位時間很長,有的單位時間很少。像荊州出來的戰國絲巾,很珍貴的,字在上面非常清楚,一清洗之後,紅外掃描拍照,我們就開始脫水。也有保存很長的,像簡牘裏比較長的是1957年河南出來的戰國竹簡,經過輾轉,其中有九、十支在國家博物館,一直到2009年,放了52年。我們其中有一批木器也泡了50來年,我們觀察木頭泡在水裏面,有一個這麼大的,上面一根這麼粗的木頭出土的時候,泡在玻璃缸裏,我們看著它變小,這麼粗,泡三十來年變成這麼粗了,變成小拇指這麼粗了,一點點到了90年代末的時候,也就是三十多年,就變成小指頭這麼粗,看著它慢慢消失,所以保存時間不能太長,要及時搶救文物。
做病害分析、檢測,然後開始做保護修復方案,這個都有行業規範的。方案做完以後到國家局批,批下來以後做實施,一般進行清洗、脫色、脫水加固、整形、修復,第一部就是補胎,修漆、彩虹,最後就是封護,包裝。
竹木漆器的清洗,一般在南方出土以後,基本在泥水本身,也有一些污染物,用一些表面活性劑再清除。做清洗的時候,有的時候要做固定,山東定陶的墓挺大的,今年也在拆,拆了不少,都是大木頭,上面有字的,墓兩端寫了木頭的方位,當時可能工人太多了,在安裝的時候,可以準確的安下去。2011年出土的,到現在才開始拆,木頭用手一摸就成了粉狀,就像沙子一樣。也有半粉不粉的情況,我們稍微做一點點清理,然後用松香、酒精,先用酒精噴上面去,等稍微揮發一點,就把松香噴上去,再把這個字固定下來。清洗彩繪的時候也是用類似的方法固定一下,我們這次在荊門,這是陶器,用手一摸就掉,一幹就成粉化,這些彩繪也是類似的,一幹表面形成殼一樣的,一層皮一樣掉下來,也是要用其他方式做固定。漆器上面的彩繪也是類似。
我們從它的晶型結構做測量,發現新的竹材峰值非常高,到古代竹材就不行了,它的結晶區被破壞了,木材也是類似的。其中特別嚴重的晶度20幾,新的竹材都是70、80、60幾,老的木頭30、20幾,有的10幾。甘肅有一批木簡,表面上看還是挺好的,你拖着下面的拖板,稍微晃動幾下就會斷開,整個裏面的結構就是損傷了,一動就碎,全是碎沫沫,長三五毫米,寬兩三毫米,也有完整一些的,其他都碎了。就是結晶度非常低,只有十幾,看起來很好,一動就碎,最後就會成粉末。
新木材很光鮮的感覺,古木材就是破漁網了。基本有物理、化學、生物的多種原因,首先木材是纖維素,氮磷類填充物,氮磷很快降解掉了,容易受環境影響。剩下的纖維中水解、氧化,地下主要是水解,地下深埋就是缺氧,包括屍體不容易保存下來。有的地方只有少量的漆,但是木材基本不存在了,就是因為降解了。木頭在地下水少,有的土的酸鹼性也很重要,也破壞掉了。在南方馬王堆出來的女屍,荊州出來的漢代的男屍,荊州前幾年還出來了十幾條魚,出了一隻狗腿,但是屍體、紡織品都腐爛了,很奇怪。那個魚後來經過鑒定是鯉魚,這麼大,那個魚經過熏蒸和腌制的,但是裏面全是水,鹽肯定走了,但是熏蒸肯定起到作用,上面還有碳沫,那個肉還比較厚,洗乾淨之後,還可以下酒。十幾條魚現在還在,但是屍首不在了,紡織品有沒有了,很奇怪。
插鋼板是很大的難題,後來我們用刀鐮,把最裏面的鋼板跟刀鐮連上,把鋼板往前拖動,最後把這個船翹起來了,我們再想辦法分離開。當時估重大概40噸,用了兩台大吊車才吊起來,因為鋼板跟瘀泥黏在一起,吸力非常大。第二天就上到河堤上來了,這是鋼架,因為船是倒扣在河床當中,我們要想辦法翻身,把整個船翻過來。用石膏填沙,在這裡找到了一些酒罐、銅盆,還有兩個頭,一大一小,很恐怖。就是沒有找到糧食,我們當時知道這個糧食肯定不存在了,幾百年,肯定都腐爛了,麻袋也沒找到。這個船是木船,估計颶風一來一下掀翻了,人都沒逃出去,埋進去了。
現場文物打包運到走,做清洗,稱重量,做寶物修復方案,第一步做病害評估。出土周期病害分三個層面,胎體、漆膜、彩繪。
我們對比看了它的情況,這是新竹子的橫截面,然後古代的竹子是這樣的,整個結構破壞了。新的竹子很新鮮,很整齊,這個整個就崩塌了。這是新木頭和古代木頭做的對比,整個結構破壞了,而且都是水分做支撐,水分一失去以後,立馬就收縮,體積收縮到原來的幾分之一。
剛才説簡,然後我們現在看看,這是船,木船怎麼打包提取出來。這是2012年大運河,大運河當時把水清幹以後做河底加固,加固以後河床清淤,清淤過程中發現一艘船,當時挖出木頭以後,説這裡可能有文物。天津文保所去了人看,這是一艘船,長13米,寬2.6米、2.7米,這是船的底板,扣在河床上面。因為那個時候正在準備大運河申遺,大運河最大的功能主要是做運糧食,所以想這個是明代的船,在這裡能不能找到裏面有糧食的證據。當時為了申遺,把它整體打包出來,但這是瘀泥,吸力非常強,打包不容易,用了幾天時間才打包走。因為6月份了,上游下暴雨,很着急,所以我們幾天時間就打包走。然後挖開,我們在底下把船下部和河床要分離開,然後就用槽鋼,大概有15米長,寬度3米5左右。瘀泥是非常不好弄的,這麼寬,3米多長怎麼分開呢?當時想肯定是插鋼板下去,跟鋼架焊接在一起才能解決問題。鋼板插着非常困難,上面有瘀泥,我們想用鋼筋,工人在兩邊拉,這種拉只能緩解幾秒鐘,這樣一拉了以後泥很快就合在一起了,所以鋼板要及時的插進去。
這個是簡牘的現場,在這裡有一口井,這個地方出土的,當時為什麼找到這個呢?下游要做一些發電站,蓄水,這是一個要塞,古人全部是沿着水在走。三星堆就是壓着河流,而且三星堆那麼多河流、陜西那麼多河流,從陜西那邊進去能到三星堆那裏。這也是一樣的,要修水庫所以做考古勘探,看到這裡有一口井,這是在清理井。這個井一點點吊出來,這是現在的木頭做加固的,黑的木頭是古代的木頭,這個井是秦戰國開始用起,開口70×70公分,深7米,從上層一直往下清理,費了很大工夫。這裡挖井7米深,也比江低很多了,清理的非常不容易。這是工作面,就站在這個地方,一點點用雙手弄起來,我沒下去過,下面很恐怖,外面江面上有汽笛聲,傳到這裡面以後嗡嗡嗡的,感覺這裡要垮的感覺。兩隻手,搞了幾個月,一點點弄出來。這是挖出來以後,這裡含了一些簡,因為這個簡的發現,當時中央臺報道,做了報告,中央很重視,省裏很重視,方案是我做的,做了以後一直到朱鎔基總理簽字了,國家非常重視。
這是戰國的一個墓,一般很多都是戰國的墓,上面取出來以後,我們當時看了一下,上面纏了絲線,清水墓裏面可以看得到。這是望山橋的墓,在現場用的是海綿,首先是拖板,把器物放在上面,把整塊的海棉打濕擰幹,再覆蓋在上面,用大的塑膠薄膜包住,然後運輸走。一般都是這麼打包的,不然的話有的地方操作不當,一般銅器運輸或者陶器運輸,稍微一擠壓就破損了。這裡就上車了,現場運輸運回去。考古現場老百姓都很感興趣,我們外面都做了圍墻,晚上加班清理,這裡拍了生活照,當地很多老百姓感興趣,爬到樹上看你們在幹什麼,大家都很感興趣,這種很危險。我們在荊州曾經挖了一個墓,大概有七八米深,我們在那裏清,下班我們走了,天黑了,還有一個老頭在那裏看,70多一點老頭看了之後很感興趣,頭一發暈,直接掉下去了,摔死在裏面了,那是他自己掉下去的。像這種也是,這個樹十多米高,他爬到上去看。我們晚上清理到十點多鐘,他們站在樹上看到十點多鐘,也不走。
這個墓是比較普通的墓,但是這個墓出來的東西非常好。館板太陽一曬,就很容易曬壞。打開以後器物在邊上,這是有木俑、陶器。這是水坑墓,北方基本在土裏面找,南方在泥土裏面也有清水墓。這是剛才説的望山橋的墓,比較大一點的墓,這個墓五六十個平方,現在面積最大的在陜西,現在正在發掘的墓面積大概是900多平方,那是最大的。這個墓看著很宏大,也就是五六十個平方。然後就是清理,首先用木頭做跳板,在跳板上把浮着的器械都取走,後面的人用繩子拉着,為什麼拉着?因為水三米多,還是很深的。這個沒有那麼高大上,這是三星堆發掘的,裏面有一個考古方艙,做了一個不銹鋼的臺子,人就爬在上面,可以上下升降,可以爬在那裏操作,相對安全,對文物、對人都安全,我們一般考古不可能都做這種,這個就是很簡陋的,把人用繩子在現場拉着。
現場保護工作,這是長沙一號墓的,我們在馬王堆,這個墓被盜了,腐爛非常嚴重。在這個地方,發掘過程中一看沒東西,但是清出來一堆人骨,還有二十幾個金餅,這個地方是一個盜洞,估計當時盜墓的人上面都偷的差不多了,下面的埋在下面了,但是下面也私藏了不少的貨,藏了二十幾個金餅,上面的人不知道下面的人藏了金餅的。盜墓一般都想獨吞,這是很典型的案例,下面有一個人,就埋在盜洞口,沒辦法上去。
這是耳杯、漆盤,這個漆盤腐爛的程度很嚴重,十個耳杯、十個漆盤在一起,很整齊,上面絲帶還在,這個腐爛了,就剩下漆皮了,這個保護就是將漆皮做脫胎,貼上去,儘量恢復它的形狀。這是荊州望山橋的墓,這個墓的開口是33×32,1千個平方,開口1千個平方。再往中間還有一級,將近2千個平方,那種是楚王的兄弟。再往下一級就是16×16米,後來這個墓打開以後找到了兩把劍,那天中午我們就在工地的工棚裏面打開看,輕輕的把劍抽出來,洗了一看沒有字,但是劍非常漂亮,比較失望,這個深度有十幾米深。
下面講保護,出土竹木漆器保護分三個時期,第一是飽水保存期、第二是脫色脫水期、第三是庫房及展覽期。飽水是第一次現場發掘運輸,清洗然後浸泡起來,出土一般是飽水的,但是在北方出土的是比較幹的,我們做飽水,飽水流程是最長的,需要做的工作最多。脫色脫水,脫色主要是簡牘,上面有文字,還有木器,脫水以後的木紋顯露比較重要。然後脫水,因為飽水的木材在地下埋了一兩千年,如果不脫水放在空氣中,很快水分就會失去,像竹簡的話,北京估計一個小時左右就會捲起來,大的木器放一兩天就會開裂、乾燥、扭曲、變形,很嚴重。所以這個保護工作都是要做的基本工作。
我們重點講的是現場保護、簡牘脫色脫水。
這是馬王堆非常大的盆子,直徑將近1米,起居用品,上廁所用的。然後就是梳,篦。這裡面裝的是化粧品、梳子,一般是用於化粧的,這些器物當時也到了中原去了。這是竹扇,1982年出土,非常的鮮艷。這是馬王堆的棺,然後就是兵器,這是當時戰國時期用的,秦代的,類似現在的手槍,可以連發,每次可以發兩支箭出去。器盾,也是戰國的。然後樂器,這是瑟,鳥架鼓,這是楚文化的典型器物,基本上快一人高了,加底座,還挺高的,也非常精美。這是隋州,隋州的青銅器是非常有名的。
還有禮器,這個禮器祭祀的時候,牛羊,水果擺在上面,做這個用的。藝術品,首先需求最基本的是生産生活用品,再往上一個層級就是祭祀用的,兵器,最高一級就是藝術品了,人的精神享受,這是臥鹿,還有坐屏,這個是可以拆開的,我看到有一個收藏家有一個坐屏,很精美,跟這個是一樣的,整個造型、上面的蛇、鹿、鳳、鳥,數量是一樣的,結果他那個拆不開,可能他買的是個假的。
謝謝大家,今天我們以出土飽水竹木漆器跟大家做交流。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內容主要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竹木漆器基本種類,竹主要指竹簡多一點,現場保護、病害調查與方案編制、清洗、脫色、脫水、修復,其器復員研究,包括竹木漆器保護最新的研究,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也給大家介紹一下。
出土漆器是原來課本上大家學過的,漆碗,在浙江找到了,出土了漆弓,距今8千年,這是從其他的有機質上面測出來的年代,非常精美,可能是8千年以上,甚至9千年,所以我們的漆器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大器。
大致的出土竹木分類,這是寧波出土的生産工具,也是8千多年,這是耕地的,其他的不見了,但是這個結構在這兒。飲食器具,有馬王堆的耳杯,這是湖北荊州出土的耳杯,這是方形的戰國耳杯。第一個是戰國的,後面兩個圓耳杯是漢代的。這是漆盤,各種類型的漆盤,這個漆盤是宋代的,宋代器物很簡潔,而且造型很優美。這個是漢代的,這個漆盤上面紋飾非常漂亮,有灰藍色,很漂亮,這也是馬王堆裏的。還有勺,裝酒的。這個是宋代的,很漂亮,漢代、戰國的。這是漆盒,這個放在這裡茶几,案,一種是人席地而坐,坐在邊上,還有一種是舉案齊眉。這個是起居用的,這個床是成都出土的,造型是符合人體力學的,有一個斜坡,這是雙人床,中間還有隔斷。這是枕頭,漆枕,屏風。這是漢代的畫像石,上面人坐在這兒,手裏拿着扇子。這個結構反映了當時的身體起居,具體出土的漆器也可以定義出來。
在今年的5月18號,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中國的主場有幸放到了首都博物館,也是配合這次的活動,專門在首都博物館舉辦了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也是通過系統的梳理和展示中國館藏文物的保護歷程,讓大家更好的了解文物保護工作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我們的保護成果有哪些。
結合這個展覽,我們邀請了11位國內頂級文物保護專家來首博做專題講座,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為大家介紹文物保護的知識,今天的講座我們有幸請到了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方北松研究員,方主任是學習化學出身,長期從事有機質文物保護工作,現在在清華大學“傳統工藝許多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近五年主持完成了大量的文物保護工作。他修復的飽水和簡牘數量差不多佔到全國90%,數量也是非常驚人的。方主任也主持國家支撐計劃課題研究4項,作為第一發明人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下面請方主任給我們帶來關於竹木漆器飽水文物保護專題講座,有請方主任。
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下午14:00至16:00,中國館藏文物保護系列講座第四場“出土竹木漆器保護與修復—以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為例”開講,首都之窗將為您帶來全程獨家圖文直播,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