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時15年,留住鄉愁
永定河是北京人的母親河,門頭溝區大部分村莊都在它的流域範圍內。過去15年,永定河文化研究會的50余名老人,懷着對母親河文化的熱愛,進行古村古道、民間風俗、宗教寺廟、紅色歷史、生態山水、煤業礦業這6個方面的梳理,出版了《門頭溝村落文化志》等100多套書籍,留下了獨特的鄉愁記憶。
百名群眾寫村志
2003年,永定河文化研究會成立,梳理京西永定河文脈。“永定河流經北京大約170公里,它把最美的‘身段’都留在了我們這裡。河水自西向東橫貫門頭溝,幾乎所有村莊都在它的流域範圍內。”現任研究會會長、當年還是門頭溝文委主任的張廣林回憶道,成立之初,他們的工作重點是整理《門頭溝村落文化志》。
當時,研究會不過十幾個人,想要把全區近200個自然村中不為人知的文物古跡、民間風俗全部整理清楚,並不容易。2006年至2007年,研究會動員了一百餘名群眾成為調查員,到每一個鄉村走訪研究,這裡面,不僅有退休幹部、文化工作者,還有許多經過培訓、具備一定文化水準的農民,他們用自己的筆整理家鄉歷史,一村一篇,一鎮一卷,寫下了滿滿的自豪感。其中的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了研究會的一分子。
去雁翅鎮淤白村調查,給研究會會員曹桂耕留下的記憶頗深。“村裏老人一聽説我是寫志書的,紛紛上前介紹村裏的民俗和歷史,人越聚越多,跟過年一樣熱鬧。”他感慨,山裏人熱愛自己的家鄉,希望把家鄉的故事與人分享。
走遍全區拍照片
在整理《門頭溝村落文化志》的同時,愛好攝影的研究會會員王建忠發現,隨着村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很多擁有上百年曆史的古宅被翻建,古香古色的風貌已經不復存在,這讓從小在門頭溝山村長大的他十分心痛。
“農村不發展是不可能的,很多村子已經沒有了,唯一的辦法就是立刻進行影像留存,做搶救性拍攝!”2007年到2009年,已經年過七旬的王建忠,走遍了全區1455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81個自然村,拍攝了2萬多張照片,定格每一個村落的美麗瞬間,完成了《永恒的紀念》相冊。
那兩年,王建忠幾乎沒有休息,平均每週都要拍攝兩個村子,有些片子拍得不滿意,還會返回重新拍。“不像平原村落那樣好拍,門頭溝95%的村子都分佈在大大小小的山上、溝裏,拍攝起來比較困難。夏季,山上草木茂盛,很難上去,可到了冬季,天又短,稍微上高點兒就下不去山了。”王建忠説,那時候沒有無人機拍攝的技術,為了找到最好的光線和角度,轉遍村子四週的所有山頭兒是常有的事,“想拍出好照片,不付出是肯定不行的。”
近幾年,門頭溝區發展速度很快,經過棚改,僅龍泉鎮、永定鎮和潭柘寺鎮三個鎮就已經消失了50余個村莊。王建忠拍攝的照片,成為了珍貴的資料。
一篇文稿尋遠親
《門頭溝村落文化志》出版後,很多村莊希望研究會能夠幫忙出村書,更加全面地介紹自己家鄉的歷史沿革和村人村事。永定河邊的沿河城村,就是其中之一。
沿河城村自古就是邊關之地,村中很多人都姓魏。研究會成員趙永高在寫作村書的過程中,通過查閱魏家墳碑文發現,魏氏原籍是江蘇省睢寧縣人,而村民魏治雨家的族譜上也只是從明代正德年間才開始記錄,至於為何遷來於此並未説明。趙永高把這個發現發表到了《門頭溝文史》上,吸引到了睢寧人魏永生的注意。
後來,在魏永生和趙永高多次組織下,睢寧魏氏宗親聯誼會確認了沿河城魏氏和睢寧魏氏是同源,明代“南兵北戍,軍眷隨訪”遷到了永定河畔。也就是説,睢寧人魏永生和門頭溝人魏治雨是一家人,沿河城魏氏完成了“認祖歸宗”的大事。“今年清明節,南北魏氏還一同舉行了祭祖儀式。”趙永高説。
目前,包括沿河城村在內,永定河文化研究會已經幫助門頭溝區的90余個村莊整理了村書。多年的文化工作,使得研究會內部涌現出了古道專家安全山、古村落專家袁樹森、地質專家劉德泉等一大批地方學者。(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