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義古城墻“錐不過寸”

日期:2018-01-04 10:3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順義古城墻“錐不過寸”

  順義城墻,所以敢稱“古”,源於它悠久的歷史。《順義縣誌》載:順義城始建於唐天寶年間,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順義城墻最初為土築,以後歷代風雨剝蝕有損壞。明萬曆年間,城墻改為磚包土築,即土城墻外包磚。城墻修建後巍峨壯觀,堅固完整。志書上説:南昂北俯,東北突出一隅。臂背四折入於河濱,宛如龜背形。古時制度,城謂城垣,池謂城河,順義古城有城有河,可稱城池。

  順義城有四個城門,東門稱“朝旭”,南門稱“阜財”,西門稱“慶城”,北門稱“挹翠”。民間又有自己的稱呼,以天干“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為之命名。南門為“火門”,故南門外有火神廟;北門為“水門”,北門外有龍王廟;西門稱“鬼門”,舊時死人埋葬要出西門;東門稱“喜門”,民間婚嫁接迎親的隊伍要進出東門。

  四個城門內外都有兩個城門,稱甕城,是出於軍事防禦上的需要。南門內城門朝南,外城門朝東;東門內城門朝東,外城門朝南,甕城之內還有一座關帝廟,據説是為保護城池而建;西門內城門朝西,外城門朝南;只有北門兩個城門相對。四個城門上都有城樓,又有箭樓,只是城樓的形制要比大城市的要小。1949年前後,東門的箭樓還在,但已殘破不堪。

  四個城門左側都有馬道,馬道為一斜坡,為上下人員、搬運物資而備,上面墁磚。西城門留有水道,為夏季雨水大走水而設,稱為“水關”。水道在城門南側,地面以下,有5尺寬,多半人高,人在裏面可以稍彎腰行走,兩側和頂部用條石砌就,北城門也設有水關。東門和西門出城門有坡,為防雨水沖刷,坡上鋪滿條石,稱“水簸箕”。城內低窪處也留有水道,城內水大時,城門處的水道排不過來,水便從其他水道排出,以防城內積水。軍事形勢緊張時,水道口用條石堆住,防止有人從水道偷進城。

  依農耕社會習慣,四個城門早晚關閉。一般天亮時開城門,天黑關城門,稱“開閘”。考慮到有人因事外出不能回來,或是有人進城有事不能在關城門前出城,晚9點要開一次城門,11點再開一次,之後不再開。如果有事外出太晚或夜晚想進城,也有從水道或爬城墻進出城的。

  城墻外墻為城磚碼砌,城磚長約1尺2寸,寬約6寸,厚約3寸,重約25斤。因資金緊張等原因,全部用城磚成本太高,故內墻用土磚,土磚之間用白灰勾縫。土磚約6尺長,寬約3尺,厚約8寸,用黃土和白灰摻雜夯砸而成,也很堅固。我們看當年的照片,仍可依稀窺其全貌。

  城墻修建完工後,要在建築上勒刻施工、工程監督人員及相關人員的名字,稱“物勒工名”。燒制城磚時,必須寫明燒磚的時間、地點,以及制磚者、燒窯匠、監造官、提調官的名字,以後出現問題,這些人要追究責任。所以我們看到的城磚,有的就有制磚者的名字。品質驗收人員對新修的城墻進行檢查,用錐子扎夯好的土城,錐子尖不能刺入一寸,稱“錐不過寸”。如果錐子尖刺入超過一寸,既為不合格,負責監管築城的官員就要被問罪,十分嚴格。

  康熙十八年(1679年),北京及周邊地區發生地震,震中在三河、平谷。當時,“民房全部倒塌,村莊被夷為平地,地面翻沙冒水,裂縫寬度達1尺左右,城內縣署大堂及城垣傾倒凈盡,百姓死傷無數,許多人無家可歸。”這是有記錄以來,北京地區最大的地震。地震後,政府對城墻進行了修復。同治年間,又一次修復。

  上世紀50年代初,順義古城墻因年久失修,已有多處殘破傾圮,破敗不堪。後國家搞經濟建設,舊城墻的城磚被扒下來修了新建築,只留下裸露的土城墻。至上世紀70年代當地人在此取土,古城墻大部消失。

  現順義舊城區北城墻位置,仍留有一段6米長的城墻,這是因為城墻上原有一測量塔,才幸運得以保留。這段城墻外墻用條石作基礎,上面砌磚,內墻用土磚碼砌,歷經數百年風雨,基本保持了原貌。後政府出資對這段城墻進行修葺,現為順義區文物保護單位。

  (金克亮)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順義古城墻“錐不過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