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策文件
  1.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
  2. [发文机构]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3. [联合发文单位]
  4. [实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6. [发文字号] 〔〕
  7. [废止日期]
  8. [发布日期] 2011-02-25
  9. [有效性]
  10. [文件来源] 政府公报 年 第期(总第期)

北京市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字号:        

(2011年1月13日丰台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录.png

序 言

  丰台,京南门户,城南腹地,拥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长期以来,在服务首都北京的快速发展中,承担了大量现代城市的基础与保障功能,成为重大交通枢纽设施的承载地,航天军工、大型央企的聚集地,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首都发展进入快速开放变革时代,城市功能格局的不断调整,丰台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发展要素不足、功能布局缺失的客观阶段,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力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加快发展、迎头赶上已经成为全区上下共同的呼声。

  “十二五”时期是丰台推动跨越发展、实现强势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世界城市建设纵深推动、城南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城乡一体深入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加速形成,都将给丰台破解历史难题、改变城乡面貌、释放发展潜力、实现跨越升级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丰台将进入打造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新空间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新名片的全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起点,迈向新的征程,为抢抓历史机遇、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区域发展,按照中央、市委、区委“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制定《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主要阐明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十二五”期间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图1 北京市丰台区区位图.png

图1 北京市丰台区区位图


第一篇 把握时代特征,开创崭新未来

  “十一五”时期是丰台全面奠定发展基础、赢得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重要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总体定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的科学发展。面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需要我们把握机遇谋发展、落实定位见成效、夯实基础上台阶、调整结构上水平,谋划丰台崛起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 五年奋斗的成果,跨越发展的基础

  过去的五年,丰台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筹办任务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保障工作,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大力推动丽泽金融商务区等重点功能板块的建设,加快重点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区域环境面貌全面提升,生产生活秩序安全稳定,发展成果惠及到千家万户,为未来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迈上台阶。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达到705.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迈入中等发达水平的新城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6%,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区级财政收入达到47.3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以上。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1%和20%。

图2 2005-2010年丰台区地区生产总值变动情况.png

图2 2005-2010年丰台区地区生产总值变动情况

图3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情况.png

图3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图4 2005-2010年丰台区财政收入完成情况.png

图4 2005-2010年丰台区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重点板块实现突破。四大重点板块建设全面提速,功能区发展成效明显,成为聚集城市功能、吸引高端产业、承接重大项目的重要载体。丽泽金融商务区进入首都金融业发展总体格局,开发建设全面启动,招商引资稳步推进。丰台科技园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950亿元,总部型企业达到236家,总部基地的品牌效应开始凸显。大红门服装商贸区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成为市级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服饰交易市场达到39家,营业面积超过百万平米,年交易额占到全市的60%左右。河西生态发展区加快建设,被确定为北京首个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旅游景区综合环境逐步提升,成功申办了2013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等一批大型高端会展活动。

  城市环境明显提升。城市路网结构持续优化,规划的10条城市快速路全部建成,区域内轨道交通线达到5条,有效改善了区域交通环境。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运行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达到72.6%,绿化覆盖率达到43.8%,林木绿化率达到3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了老旧小区、出租大院的整治改造工程,积极采取强有力措施,有效控制了违法建设,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传统农业逐步向都市农业转变升级,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花卉、农副产品批发等产业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统筹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了城乡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全部延伸到农村,覆盖到农村,服务到农村。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有序推进了农村地区路网建设、安全饮水、污水处理、户厕改造、垃圾处理“五项工程”,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河东三乡设立地区办事处,94%的村完成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城乡居民安居乐业。住房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45.5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累计开复工181万平方米,重点推进了南苑棚户区改造,在全市率先为符合条件的家庭进行了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做到了应保尽保。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100%和70%。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设了丰台医院妇幼保健中心、十二中科丰校区、奥运垒球场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所有社区均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95%。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3%和10.6%;实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10万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第二章 抢抓难得的机遇,应对复杂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国内经济社会进入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首都北京在成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之后,开始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五年,将是丰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加速期、功能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在这个特定的变革时代,既蕴含重大机遇,又带来严峻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机遇转瞬即逝,挑战复杂多变,必须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强势崛起的意识和信心,必须着力增强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在新的起点上,争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难得的战略机遇

  借势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金融危机后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未来一个时期,将是国内外产业重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的集中调整期。新兴产业、新型业态的蓬勃发展和首都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有利于我区加快壮大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主导产业,引进培育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战略性优势产业,着力构建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大幅提升。

  分工世界城市建设。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奥运之后北京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全新战略目标,将引发新一轮城市功能的补充与完善,产业内涵的细分与丰富,空间布局的重构与优化。有利于我区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区位优势、空间优势和生态优势,承接核心功能环节,引进关键发展要素,集聚新兴产业业态,进一步明确在首都发展中的分工地位,提升经济发展的层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发展优势。

专栏:世界城市——新世纪首都的战略选择.png

  落实城南行动计划。2009年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重大的功能项目,巨大的投资规模,使丰台成为城南计划的主承载、南部崛起的主战场。城南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和西部地区发展政策的全面落实,有利于我区构筑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高端资源、优势产业、关键人才的感召力、承载力将跃升到全新的层级,成为首都经济布局的增长极、城南发展的新引擎。

  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城乡结合部地区要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丰台作为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更是加快区域整体发展的关键所在。全面落实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加快重点村改造步伐,集中快速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我区破解绿隔地区历史遗留问题,改善农村面貌,保障农民利益,推动区域统筹,释放发展潜力。

  占位京津冀合作圈。京津冀都市圈作为国家“十二五”时期重要的主体功能区,一体化进程已经全面启动,未来五年将是京津冀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的关键时期。丰台作为首都的西南门户、京津枢纽、辐射前沿,有利于充分发挥区位、空间、交通等综合优势,借势国家战略,承担北京分工,提前谋划与天津、河北的功能、产业、资源、服务的全面对接,着力构建发展资源的综合配置功能,率先占据京津冀都市圈合作的核心地位。

  二、复杂的阶段挑战

  发展约束的科学突破。“十二五”时期是丰台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阶段,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综合发展压力的集中释放期。新兴产业的规模迁入、城市建设的全面展开、居住人口的快速集聚,将对用地保障、政府投资、能源供给、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配套保障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压力也将日益增大。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约束,实现区域跨越升级。

  多元社会的利益协调。“十二五”时期是丰台快速发展过程中多种社会利益诉求的集中显现期,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征地搬迁、转居社保、就业安置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将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必须充分发挥体制创新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施政水平,实现利益主体的多方共赢。

  关键要素的区域竞争。“十二五”时期是丰台引进核心要素、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功能定位、实现跨越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引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机会扩大的同时,同级区域围绕功能分工、重大项目、试点政策、核心企业、战略资源、关键技术、领军人才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必须善于把握机遇、运筹全局、创新手段、争取主动,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

  体制机制的改革攻坚。“十二五”时期是丰台以改革提升发展水平、以创新赢得发展先机的动力转换期。引导发展资源的统筹整合、提高土地储备的综合效益、扩大政府建设的融资渠道、实现重大项目的协同推进、促进城乡一体的进程加快、形成城市运行的长效管理,必须更深层次的解放思想、更高水平的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展示发展活力,提升发展能力。

第三章 立足崛起的目标,实施强区的战略

  一、战略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着力点,以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为落脚点,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独特的比较优势,牢牢把握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定位,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努力把丰台建设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金融创新试验区、城乡统筹模范区、生态宜居示范区,把丰台打造成为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空间和实践“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名片。

  二、发展原则

  抢抓崛起机遇,实践科学发展。紧紧抓住变革时代的历史性机遇,引进核心发展要素,推动关键主导产业的高端化、功能化、集群化发展,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创新,深化拓展国际交往功能,突出区域特色亮点,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丰台的崛起。

  先行基础环境,实践跨越发展。借势城南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城市的整体风貌,构建高效联通的城市网络格局,打通全区辐射扩散的快速通道,促进重要功能节点间的资源交互,为区域的跨越发展提供硬件设施保障。

  推动全域一体,实践统筹发展。把促进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区域均衡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将全域统筹作为挖掘资源、释放潜力的重要手段,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城市与农村、河东与河西、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统筹发展促进区域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实践人文发展。致力于共建共享,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均等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促进公共服务的多样化、优质化。挖掘悠久特色的文化积淀,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吸引带动发展的人才集聚,以人文魅力丰富区域的内涵。

  注重以人为本,实践和谐发展。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解决好与百姓生活、健康、就业、保障、安全密切相关的问题,创造便捷舒适的宜居城市生活,形成公平关爱的和谐社会氛围,提升区域发展的综合品质。

  优化体制机制,实践创新发展。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加快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机制,强化政策保障,解决区域转型的难点问题,突破发展中的刚性约束,使创新发展成为丰台的动力来源。

第四章 协调增长的理念,共建共享的未来

  “十二五”时期,围绕推动丰台强势崛起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立足经济社会的协调增长,强调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民生服务的公平共享,努力实现区域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

  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五年翻一番,力争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第三产业比重达到80%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

  都市环境更加美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绿化覆盖率达到46.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31平方米,污水处理率河东地区达到95%,河西地区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GDP能耗、水耗下降率以及主要污染物削减达到市政府下达的指标。

  城乡发展更加均衡。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首都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五环以内农村地区基本实现城市化,五环以外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农村劳动力就业1.5万人以上,实行社区管理的村达到100%。

  公共服务更加完备。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大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6%以上,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实现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切实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就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增就业1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继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筹措建设保障性住房2.5万套以上。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png


第二篇 转变发展方式,构筑综合实力

  “十二五”时期,要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通过提升重点产业的发展水平带动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从而实现增长方式发展层次的根本转变;通过加快重点功能区的建设带动空间格局的全面优化,从而实现承载规模经济总量的跨越增长。要抓住宏观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要践行城南崛起,优化空间格局,加快建设一轴两带四区;要围绕世界城市,集聚总部经济,加快培育国际交往功能。为迈向经济强区、实现强势崛起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章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一、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贯彻落实《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用足用好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充分发挥丰台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和完善以园区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发展壮大优势行业。新能源及环保。以新能源引进和传统能源改造为核心,重点引进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和工程公司。利用建筑设计机构的聚集优势,发展智能建筑与节能建筑系统设计与集成产业。吸引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入区发展,推动相关成套设备研发和制造。生物医药。重点发展抗体、疫苗、基因药物、生物芯片、医疗器械、生物医药CRO等制造和研发;积极引进重点企业,争取国家重点项目、实验室和企业研发部门落户丰台;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转型。电子信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配合三网融合,大力发展高端软件、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应用等领域的增值服务,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电子信息服务,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在关键环节的发展优势。

  积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工程服务的高端形态,主要发展工程设计、管理及工程总承包、工程开发和工程监测、咨询。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吸引和培育技术招标、技术经纪、技术鉴定、技术评估、报关代理、技术咨询、技术管理、技术培训、项目评审、信息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构建完备的科技中介服务产业链。

  二、加快培育金融服务业

  发展金融创新业态。打造金融信息中心,以国家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新华08)为龙头,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信息主体、分支机构,集聚金融信息的采编、交互、发布、传播、交易等综合服务功能,力争构建首个国家金融信息市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信息枢纽。引导金融租赁集聚,加快设备金融租赁业务的发展,重点关注航空租赁、高铁租赁、卫星租赁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金融创新进程,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大型设备租赁公司;加快汽车金融租赁的发展,跟踪境外大型汽车金融公司业务本地化和本土汽车金融公司筹划的进程,推动其核心业务在丰台落地。争取新兴要素市场落地,抓住国内资本要素市场完善的有利契机,着重吸引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相关的国内外知名技术研发、能源计量、合同能源管理、设计咨询等专业机构;发展相关技术交易,培育碳交易市场。提升区域新兴金融优势,吸引信用市场、股权投资、外汇交易等各种新兴金融业态的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将丰台打造成金融创新的集聚地、新兴业务的核心区。

  引进集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金融业务发展,适应大型国企、跨国公司的金融化进程,鼓励重点企业在本区设立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新型投资管理机构,集聚一批新型金融性财务管理公司。聚集地方金融机构的北京总部,利用国内城市商业银行蓬勃发展、北京布局的机遇,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在本区设立北京总部;吸引地方性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设立北京总部、运营中心。发展新兴金融中介,加快引进证券代理、基金管理、信用评级、保荐机构、保险分销、保险代理等新兴金融中介机构的集聚发展。引进新兴专业投资机构,顺应金融性投资机构的快速发展,促进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在本区聚集发展。引进专业外资银行,抓住国际金融本地化机遇,发展跨国金融机构中国办事处;抓住现有外资金融代表处向法人机构转型的加速期,引进多家地区性国际银行的中国分行。

  积极发展产业金融。发展科技金融。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搭建股权交易平台、债券交易平台,为企业融资拓展新渠道,提升对科技创新的资本推动力。发展文化金融。通过开发文化消费信贷、设立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建立文化投资基金等多种金融手段,支持出版传媒、会展论坛、动漫、版权交易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双向融合与共赢发展。发展装备金融。围绕航天军工、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引导航天基金、轨道交通基金、高铁基金及相关股权投资、资本运营等金融活动的发展。

  创新基础金融服务。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围绕城乡一体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推动“农信银”结算平台建设和“银农卡”发行工作,支持农信银商务公司筹建。支持消费金融网络化模式。适应网络消费的兴起,关注以网络支付为核心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发展,吸引支付宝、财富通等网络支付企业入驻,推动文化、家庭耐用品消费等消费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为居民消费提供便利的支付结算服务。

  三、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提升轨道交通产业贡献能力。以科技部批复北京国家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推进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建设轨道交通研发中心和测试中心,重点发展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磁浮列车、城际列车等制造、工程服务行业,积极引进知名轨道装备企业,全面提升轨道交通产业的综合实力,形成区域未来发展新的关键增长点。

  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加强院地联系,关注军品民用,有效对接重大资源,服务航天工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依托航天一院、航天三院等科技研发优势,大力发展飞机机电、航电设备和复合材料等产业;关注嫦娥探月、北斗卫星、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装备项目,加快卫星通信和导航相关设备的制造与研发,大力开发空间信息服务和民用空天导航服务。

  四、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支撑能力

  加快优势行业发展。设计服务业。做大做强服装服饰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民用建筑设计以及城市景观设计,提升设计创意能力和水平。鼓励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和专利的服装服饰设计产品向国内外推广,加快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艺术设计服务外包。广告。推动传统广告业的高端化发展,着力引进互联网广告公司或业务部门,鼓励现有品牌广告公司开展互联网广告服务业务;争取引进多家广告联盟企业入驻,形成广告联盟初步集聚。新闻出版业。打造以广播电视为主体,网络、报刊为两翼,新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为支撑的复合式大传媒产业。文化娱乐业。积极推进演艺产业资源重组,支持民营文化艺术团体发展;繁荣舞台艺术创作,支持投资演出团体、场所和活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艺演出作品。

  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完善政策机制,加强产业引导,支持自主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及资源禀赋,重点推进大红门和卢沟桥两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卢沟晓月”中秋文化节等知名品牌,全面提升丰台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驻区文化院校、剧团、企业优势,延伸产业价值链,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氛围,构建专业化、集群化、规模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五、积极发展旅游和会展业

  发展高端会展产业。打造丰台国际会展品牌。高标准、高水平地做好2013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筹办工作,全力塑造丰台会展的国际品牌形象;充分利用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的国际影响力,发展籽种展示、研发和交易,打造中国种业之都。依托北京汽车博览中心,举办新车发布、品牌展示、汽车文化博览等活动,形成区域汽车会展的特色品牌。结合大红门的环境改造与产业升级,办好国际服装节、设计陈列交流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提升服装会展的品牌知名度。大力发展高端商务会议。加快对现有会议场馆的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专业化会议设施,推动知名论坛、国际峰会、商务洽谈、企业年会等高端商务会议的举办,成为城南高端会议的主要承载地。培育完善的会展产业体系。推进会展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强化各专项服务之间的协同与对接,构建从展会策划、申办、承办、宣传到接待、旅游服务的系统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形成完整的会展产业链。加大对会展产业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协调服务机制,建立资源联合、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大型品牌活动和非盈利活动的申办,提供场馆租金补贴,形成会展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加强旅游休闲市场开发,重点发展现代商务旅游,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结合健康、养生、医疗等功能性项目,发展深度休闲。结合娱乐、演艺、体验发展高端都市旅游,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促进旅游资源的产品化,对区内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加强旅游市场细分,推出若干特色旅游线路;提升旅游市场化水平,吸引大型旅行社、知名旅游企业落户丰台,建立旅游营销网络体系,营造优良的旅游市场环境。提升旅游综合集散能力,整合旅游服务资源,建立健全旅游市场集散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信息服务、交通服务、旅游线路服务、消费服务的设施建设,形成首都旅游集散中心。

  六、优化提升房地产业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加大政府储备土地力度,完善政府土地一级开发平台功能,发挥政府土地储备中心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和平衡作用。统筹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重点区域开发、旧城改造和农村城市化工程,科学编制住宅建设计划,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供应,引导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适度扩大商业地产开发规模。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前提下,有序实施城市控规调整,扩大商业商务等公建设施的开发比例,合理控制住宅开发规模,在重点功能区以及主要环路周边地区限制住宅开发,在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两侧加大商业地产开发力度,提升商务楼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综合效益。

  七、促进商贸物流业升级

  推动商贸业高端化发展。引进国际高端消费品牌,在主要商业区内规划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加快国际顶级旗舰店、国内外顶级品牌的集聚,推动高端消费在本地区发展,提高商贸服务的市场能级。促进传统商贸业升级,利用我区传统的商品集散优势,在服装、建材、日用消费品等领域,支持大规模、跨地区连锁批零结合型企业发展,建立联网互动、平台共享的分销体系,构建采购与销售的渠道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有形商贸市场发展基础上,发展虚拟化、专业化的网上商城,逐步形成网上商城的品牌后台运营中心。

  加快现代物流服务升级,抓住外资物流企业快速布局、国内细分物流市场的机遇,重点推动服装、图书、冷链等高端物流市场发展,加速现有物流园区向专业物流管理中心转型;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促进区域供应链的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对商贸与高端制造的服务支撑能力。

  八、控制和淘汰低端产业

  严格控制低端产业增量。认真落实新建产业项目环境影响、节能减排、产业准入等技术标准,加强投资建设项目规划、用地、审批等关键环节的引导和控制,严把产业项目准入关。按照《北京市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意见》中确定的“三高”企业认定标准,严格禁止审批新建“三高”工业企业。

  加快退出低端产业存量。按照“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环线推进”的原则,到2015年,三环路以内要全部退出加工企业和以出租方式经营的各类市场、仓储等低端业态,对沿街利用“门脸房”经营的小型商业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规范和改造;三环至五环之间,除保留必要的都市型工业外,全部淘汰“三高”工业企业和简单加工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环境、转变经营方式,完成各类市场、仓储等硬件设施改造升级和经营业态转换。

第二章 构建一轴两带四区,打造区域空间格局

  一、打造南中轴高端商务中心区

  中轴是首都北京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核心主干,联动着自主创新、奥运文化、国际商务、历史文保、皇家遗存、古都风貌、时尚创意,是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人文北京的真实写照。南中轴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传承与发展的融合,更是北京面向未来、引领创新、恢宏拓展的战略重心。围绕北京中轴线的整体开发,以轴线空间的延展促进国家历史文化向城南地区的辐射传播,以创意元素的集聚加速传统文化与都市时尚文化的融合发展;落实丰台与北京市商务委关于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大红门传统商贸区的业态升级、资源更新,促进国际高端消费的发展,打造高端商务中心区,成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支点。以首都建设第二机场为契机,提前谋划南苑机场搬迁后规模空间的整体定位,促进城南经济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图5 丰台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格局示意图.png

图5 丰台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格局示意图

  二、培育两条发展带

  加快培育三四环都市产业发展带。发挥北京南站、北京西站以及扩建后的丰台站等高铁枢纽的关键节点作用,利用京津城际、京石客专、京沪高铁等交通优势,围绕京津冀一体化的整体发展进程,着眼丽泽、科技园区、南中轴等重点区域的相互连接,加强规划的优化整合,美化亮化三四环沿线市容环境,重点优化六里桥、丰益桥、玉泉营桥、草桥、马家堡、洋桥等环路发展节点,积极引导商业地产开发向楼宇经济功能的延伸发展,大力发展专业特色商务楼宇,重点培育大型综合商业、商务酒店、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打造面向都市、服务市民的城市环线都市产业发展带,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高速联通、资源汇集的桥头堡。

  加快培育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全面落实城南行动计划和西部地区发展政策,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支撑,以项目为依托,将永定河(丰台段)塑造成为一段魅力之河、动力之河、活力之河。着力推动永定河水系景观规划改造,实施宛平湖、晓月湖、园博湖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加强两岸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滨河水系绿化景观,营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的水岸环境。确保2013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高水平举办,率先打造永定河平原城市段的标志性亮点。抓住都市度假休闲业态的快速发展时期,围绕绿色生态水岸、历史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加快文化体验、现代健康服务、生态休闲等产业内容的植入,利用园博会的场馆设施,开发俱乐部经济、会所经济等高端业态,打造永定河生态发展新区。重点推动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关村丰台科技园西区、长辛店低碳社区、古镇驿站特色旅游区等项目建设。

  三、做强四大功能区

  全面提速丽泽金融商务区开发。按照首都金融功能区“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总体布局,围绕建设北京高端产业新区的发展目标,注重差异化发展,立足新兴金融的发展定位,加速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机构,推动特色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着力建设金融创新综合改革实验区,为首都金融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性承载空间。加快实现总体建设目标,进一步深化完善各专项规划,推进丽泽路两侧以及周边土地一级开发,全面完成核心区的征地拆迁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主次路网骨架、水电气热、通讯网络建设。加快改善周边环境,适时开展地下空间公共区域以及商务区带状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完善区域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建成一批档次高、功能全的教育、医疗、文体设施。推进区域产业承载空间的开发,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开发商或自主投资建设办公、商业、酒店、公寓以及娱乐设施,通过投资拉动与产业发展促进金融产业的快速集聚。

  大力推进丰台科技园区扩张。围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丰台科技园区的“东进西扩”,保持和巩固在中关村一区多园中的领先地位。全面完成丰台科技园东区三期开发,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全力保障土地供应,促进重点项目落地;充分发挥总部基地品牌效应,提升高新技术的研发与服务优势,打造中国民营总部经济集聚区。深化丰台科技园西区的功能定位,启动整体开发,积极推进军民融合、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落地;激活现有航空航天军工院所、大型装备企业的发展潜能,加快航天军工战略资源向核心产业资源的转化,着重发展卫星火箭、航空航天、高铁等战略新兴产业,打造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不断完善政策服务和管理体系,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创业孵化服务,建立总部企业绿色服务通道,提升园区综合服务竞争力。

  优化提升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功能。把握国际时尚流行趋势,发挥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创新引领作用,集聚服饰艺术、前卫品牌、实验展演、先锋体验等潮流元素,建设时尚之都。加快创意人才、创新企业、文化产业的集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新氛围,建设创意之区。实现功能定位从批发市场向时装之都转变,从发展服装销售向发展设计服务转变,产业延伸从低端扩张向高端跨越转变,支持国际模特大赛、中国时装周等活动的开展,建设服装之城。完善大红门商务核心区周边规划调整方案,做好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工程,优化区域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土地一级开发和储备,重点推动CBC创意大厦等项目建设。鼓励商贸市场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网上交易、商户间交易等多种高端服务功能,提升整体交易水平。

  加快实施青龙湖-长辛店会展旅游、生态休闲区建设。以创建北京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发挥山地、生态、温泉、农业四大特色资源优势,以南宫、北宫、鹰山、千灵山等知名风景区及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为核心承载,将青龙湖-长辛店会展旅游休闲区打造成为国际品牌会展的诞生地、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首都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借助筹办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加快建设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成为现代国际会议中心。围绕景点开发,重点推动北宫路、周云路等道路建设,构建完整的路网架构;积极推进生态修复、河西再生水厂等工程,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发展能力。

第三章 强化总部经济品牌,深化国际交往功能

  一、发展总部经济与总部品牌

  强化总部经济品牌特色。利用好首都作为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总部重要聚集地的优势,抓住北京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契机,围绕“一轴两带四区”开发建设,立足主导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与总部企业引进,强化丰台总部经济品牌特色、明确总部经济品牌内涵,提升总部经济发展的整体影响力、辐射力和控制力。发挥总部基地的品牌效应,结合丰台科技园的“东进西扩”,强化东区高技术总部、民营企业总部、中小总部型企业聚集发展,加强西区大型装备企业总部引进聚集;围绕丽泽金融商务区的开发建设与宣传招商,吸引金融、现代商务企业总部聚集;围绕青龙湖-长辛店会展旅游休闲区重大项目布局,吸引会展、旅游、种业等业态的企业总部入驻;围绕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升级,打造以时尚创意为核心的总部企业集聚区;立足三四环都市产业带的商务楼宇开发,引导现代服务企业总部集聚;立足国际商贸发展与二机场建设,围绕南苑机场的搬迁腾退,提前谋划、积极引导大型国际商贸、商务企业总部在南中轴沿线聚集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品牌。

  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把握总部经济产业链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现有企业总部聚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开发带动、机制创新促进,着力完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重点推动资本服务、商务服务、创新服务、人才服务、商业服务等方面发展,形成完整的总部经济产业链。依托首都资源,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积极扶持引导本土民营企业成为总部企业,培育区内市场前景好、品牌知名度高的民营企业总部做大做强,成为旗舰型的企业集团。力争“十二五”期间,吸引聚集跨国公司在丰台设立总部性质的功能机构50家左右,国内大型企业总部100家左右。

  二、培育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

  着力发展国际商务。抓住首都世界城市建设进程中商务服务市场需求扩张的契机,重点服务国内出口企业“走出去”进程中对国际商务服务的需求,着力吸引熟悉国际市场、具有国际化服务能力的现代商务服务机构入驻,逐渐形成国际商务服务发展聚集区。围绕区内传统商贸向国际贸易的转型,着力吸引国际化的商务中介机构聚集,促进国际商务中介服务发展。

  推动国际贸易发展。抓住一般商品国际贸易向高技术贸易发展升级的趋势,大力支持区内具有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开发国际市场,发展以高技术产品、技术服务等为主的跨国贸易。借助国际商品贸易向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升级的趋势,支持和鼓励中国出版集团、俏佳人等区内知名文化企业集团,发展以版权、传媒、电影音像、动漫游戏等为主的跨国服务贸易。

  三、承接国际会展与国际旅游

  承办国际会展活动。把握国际重大会展活动日益落户国内的总体趋势,利用好北京作为国际会议之都的优势,整合区内会展硬件设施资源,拓展国际化的会展服务体系,加强与国际、国内设展立项、审批机构的联系,争取国际新设展会落户丰台,打造新创办会展的首选地、国际品牌会展的承载地。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国际化发展,重点吸引和培育一批国际大型展览展示、交易博览、品牌发布、贸易洽谈等知名度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专业会展,实行常态化支持、定期化举办。

  发展国际旅游服务。以北京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契机,把握国际人群聚集的人文休闲需求,立足丰台宜居、宜业、绿色、生态的和谐之区、首善之区建设,整合挖掘区内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吸引具有国际服务能力与服务品质的专业旅游机构入驻,积极开展国际旅游市场的营销宣传,面向国际旅游人群,推出旅游集散线路,提供旅游休闲产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塑造旅游休闲服务品牌,逐渐形成国际旅游的目的地与集散地。


第三篇 先行基础环境,激发区域引力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承载力、构建城市综合发展竞争力的关键阶段。按照基础先行、环境促进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城市、国际化城区的建设标准,立足提升区域整体功能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畅通城市交通出行,增强城市功能承载,美化城市综合景观,保障城市有序运行,着力构建设施完备、承载有力、科技环保、美观有序、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打造宜业、宜会、宜商、宜游、宜购、宜居的绿色生态城区,提升区域对产业、资源、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第一章 构筑贯穿南北连通东西的交通网络

  优先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密集畅通的道路循环系统,努力缓解区域交通拥堵。“十二五”期间建设城市主干路28条,新增道路里程123公里;建设次干和支路25条,新增道路里程50公里。

  一、完善交通网络,推进点轴开发

  形成路网骨架,推动城市开发。以重点板块功能区域为节点,以主要干路为轴线,在河东地区实施“点轴”开发模式,建立重点区域空间互动的经济通道,推动城市建设空间的轴向扩张,积极引导市场力量跟随聚集,在实现河东地区快速开发的同时,形成内外畅通、内部连通、功能完善的交通路网骨架。围绕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建设,完成丽泽路改造,加快柳村路(北段)、西站南路南延、金中都南路等道路建设。适应丰台科技园区发展需要,建设万寿路南延、六圈路等道路。加快改善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周边交通环境,实施石榴庄路西延、槐房路等城市道路建设。

  建成主要次干,促进城市循环。以快速疏导重点交通流量源为目标,加快一批主要次干道路建设,形成城市交通的快速循环。大力改善建成居住区、商业区市政交通,实现新建居住区、商业区市政交通先规划、后供地。打通主干路到重点区域、主干路之间的交通联系,实现融入式联接。提升文化、体育等重大民生基础设施周边市政交通环境,防止新建大型设施成为新的堵点。

  用好过境通道,服务城市发展。积极与市级部门沟通协调,在过境城市快速路上增加开口数量,并围绕开口建设相应道路,实现城市快速路与重点区域、主要道路之间的快速连通,充分发挥过境通道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图6 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新增主干路示意图.png

图6 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新增主干路示意图

  二、着力东西连接,建设河西组团

  打通跨永定河的交通联络线。建设梅市口路西延、京良路等跨永定河交通通道,建成地铁14号线,解决河东与河西地区交通联络不畅问题,促进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提升河西地区的区位价值。

  构建河西组团对外联络通道。围绕科技园西区、园博园等长辛店北部地区组团开发,打通北宫路、北宫南路、京周新线等道路,强化该区域与河东以及石景山、门头沟等地区的交通联络。围绕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组团,建设周云路等一批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配套道路。围绕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组团,推进梅市口路西延二期等道路建设。

  三、加速轨道建设,提升区位价值

  提速轨道交通建设。以提升轨道线网密度、改善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条件为目标,建成并开通地铁7号线、9号线、10号线二期等多条轨道交通线,新增区域内地铁线路运营里程69公里,到2015年全区轨道交通运行总里程达到90公里,全面完成轨道交通近期线网建设规划中的所有轨道交通线建设,启动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

图7 2015年丰台区轨道交通路网示意图.png

图7 2015年丰台区轨道交通路网示意图

  预先布局换乘对接。以轨道交通多线换乘站等为重点,建设宋家庄、郭公庄、六里桥西、丽泽等综合性交通枢纽,实现立体化换乘。实施轨道交通站点畅通工程,推进公交枢纽和停车换乘系统建设,形成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自行车、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实现人流快速集散。

  提早谋划站点开发。在将要建设的站点,推动站点建设与商业设施共同建设的模式,配合站点设计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加大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节点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针对已建成的站点,做好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加快促进产业业态改造升级,提升站点附近的商业氛围和区位价值。

第二章 建设高效承载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

  一、加强市政运行设施建设

  完善供水排水系统。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进度,建成大宁调蓄水库、南干渠、郭公庄水厂,继续实施自来水并网和自备井置换工程,提高总体供水能力,基本实现河东地区管网全覆盖。逐步完善区域内雨水排水管网,到2015年,实现河东地区雨水管网覆盖面积达到80%,河西地区雨水管网覆盖密集居住区。结合河道治理规划和排水管网建设,加大积水点整治力度,实现无城市积水点的目标。建成郑王坟、河西、青龙湖、西六环等再生水厂,以再生水利用缓解水资源紧缺,化解水环境污染。

  加强能源供应保障。以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为基础,着力突破设施能力和资源供给瓶颈,扩建草桥燃气热电厂,成为首都西南热电中心;建成槐房、长青、岳各庄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满足重点地区供电需求;积极探索小区电力直供模式,争取在丽泽金融商务区、科技园西区、青龙湖等重点地区以及周边进行试点建设,有效解决区域快速开发建设带来的能源紧张问题。推进集中供热和燃气供热,完成丽泽路、石榴庄路热力管线建设工程,新增供热面积2500万平方米,形成现代城市能源保障体系。

图8 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新建电力设施示意图.png

图8 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新建电力设施示意图

  提高垃圾综合处理能力。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密闭化、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快实施垃圾登记排放制度及计量收费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优化物资回收站点布局和管理,形成规范有序、安全有效的垃圾综合处理体系。加快建设和改造垃圾中转站、垃圾楼、垃圾房,提供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服务保障。建成丰台区生活垃圾循环经济园,扶持资源再生利用技术与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垃圾处理场、垃圾焚烧厂建设,加快垃圾处理方式由以卫生填埋为主向综合处理转变,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二、加快高速信息网络建设

  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丽泽金融商务区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综合示范区”的各项指标。在丰台科技园建成区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和推广应用,东三期进行高起点规划,西区积极申报国家轨道交通信息化示范基地。制定河西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提升对会展、旅游等产业的服务能力。实施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及新发地农产品市场、花乡花卉交易市场等专业聚集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提高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提升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增强政、民互动能力。逐步建立全区统一的政务办公平台,积极推广移动办公,提升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水平。继续加强各单位核心业务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全区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交换系统。加强城市运行、城市风险源、城市公共安全等监测系统的建设和城市空间可视化管理系统开发,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应急指挥和领导决策中的应用。

  推广社会信息化应用。积极发展基于三网融合的应用,完善城市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教育、旅游等方面提供实时、便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落实“数字社区”行动计划,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推进便民缴费的“三通工程”,构建基于社区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的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加强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农地流转信息平台等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

第三章 塑造绿色秀美亮丽整洁的区域环境

  一、创造靓丽清新的城市环境

  重现河道水岸景观。全面实施马草河(上段)、葆李沟-黄土岗灌渠、丰草河、小龙河等多条河道治理,充分利用再生水资源,恢复河流水域生态,美化两岸绿色景观,到“十二五”期末,完成区内主要河道的治理工程,重建“水清、岸绿、鱼游”的生态系统;解决南苑、新发地、长辛店等重点区域排水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双重问题。在确保河道行洪功能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堤外100米范围内的水岸空间,释放近水资源,打造观景平台、建设滨水公园,拓展休憩休闲等服务功能,实现以水养绿、以绿护水的良性循环。

  打造绿色生态环境。以公园挖掘城市内涵,以绿隔提供城市绿肺,以绿地增添城市点缀,以森林提升城市生态,形成以公共绿化、道路绿化、滨河绿化、居住绿化为主体,屋顶绿化、垂直绿化为补充的全方位、立体式绿化网络。建成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全面完成一道绿隔地区郊野公园建设,启动二道绿隔地区公园建设,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场所。到2015年,林木绿化率达到40%,全面提升城乡居住品质和区域形象。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以源头整治为主线,加大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力度,严格环境准入,严控“两高一资”企业。加大施工工地和城市道路扬尘控制力度。加强机动车尾气监控,有效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未来五年内,实现全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保持稳定达标,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达到市级要求,让城乡居民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

  二、构建美化整洁的城市景观

  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统筹规划建筑外观,实施重点道路两侧建筑外立面改造,重要节点随改造整治进度同步安置亮化设施,实现整体风格和谐一致。统一城市标识,规范、整治道路不符合标准的广告牌匾,非商业建筑严禁设置楼体广告。完成五环路以内城市主次干路、支路架空线入地工程,改善区域空间环境状况。综合考虑道路、公园以及小区内照明用电的配电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路灯、庭院灯、草坪灯、地灯等,形成丰富多彩,温馨宜人的室外立体照明系统。

  构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突出历史人文古迹保护,保护并塑造好卢沟桥、宛平城、金中都、莲花池、长辛店古镇等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品牌,展示古都风貌。完善城市雕塑景观,恢复建设丰宜门、拜郊台、大红门等一批富有人文内涵、体现区域特色的城市景观标志及城市道路雕塑。在四大重点功能区各建一个地标性的雕塑景观。

  加强重点部位环境整治。加强旅游景区、校园、医院、重要机关、交通枢纽、各类市场等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大修改造现况区属道路200条、250万平方米,改善居民出行条件,美化城市景观环境。依托西四环、万丰路、团河路、樊羊路等道路建设和周边开发,形成一批重点商业街区。开展辖区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工作,综合治理噪声扰民问题。加大城中村整治力度,坚决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出租大院,努力建设宜居家园。

  三、推广低碳环保的城市示范

  因地制宜开展雨洪利用。做到综合利用雨水,通过人工净化和自然净化相结合,雨水集蓄利用、渗透与园艺水景观相结合,实现建筑、园林、景观和水系的协调统一。规划实施重点功能区、住宅小区、城市公园等重点区域的雨水利用工程,推进屋顶、路面、绿地雨水的全面利用。在新发地公园、大泡子和靛厂湿地等地区,实施雨水汇集示范工程,保护公园、湿地的水景与生态环境。针对新建住宅区,推行雨水利用工程建设与小区建设同步实施;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将停车厂、广场、人行步道全部改为透水路面,减少区内径流量,回灌地下水。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全面推动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的节能。应用节能建材和设备,改进供能方式,降低建筑物的采暖、空调、照明等能源消耗。以长辛店低碳社区建设为契机,促进新建小区节能环保方式和措施的应用普及。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用电分类计量。大力推广绿色照明,应用高效节电照明设备,推广变频节电技术。加快推广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第四章 创造便捷舒适安全宜居的城市生活

  一、推进宜居工程建设

  改善老旧居民区环境。继续实施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工程,拆除全部自建违章建筑,清理堆物堆料现象,补植绿色观赏性植物,营造整洁有序的小区环境。增加小区内停车设施和公共服务、娱乐设施,满足居民停车、健身、休闲的生活需要。加固老旧小区楼梯,改造照明设施,修整内部道路,全面提升居民的居住质量。

  实施能源安居工程。继续加快老楼通气、老旧供热管网和配电网改造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实施住宅通气工程,实现全区燃气的全面覆盖;完成全区老旧小区供热管网设施改造任务,改善居民的供热采暖条件;完成全区所有临电小区和20个老旧小区电网改造工程。推广建设一批阳光浴室、光能热水、绿色燃气和节能住宅工程,改善提升城乡居民用能品质。加快对住宅小区老旧电梯的改造和更新,确保住宅电梯使用安全可靠。

  提供优质生活配套。合理规划布局邮政、银行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菜市场,合理引导零售、餐饮、家政等生活配套设施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停车场和加油站,推进公厕和户厕改造。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无障碍设施建设质量。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标识系统的规范化工作,优化复杂交通点段标识的设置,增设地面标识,规范交通枢纽、场站的标识设置。加快推进标志性区域市容景观和城市建筑物色彩规划设计,强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设置和规范化管理,使城市家具与街景相协调。

  二、提高运行保障能力

  实施城市智能化管理。推广奥运管理经验,以提高管理社会化、常态化、精细化水平为目标,以完善城市运行常态管理为方向,建设城市数字化运行信息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管理信息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联动、处置高效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深化智能化管理应用,促进管理应用范围扩展到全区,应用领域扩展到生产、消防、食品卫生、房屋管理等方面,推动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共享。

  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健全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有效减少一般事故。加强对事故多发领域的监督管理,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项整治行动,继续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检查和管理,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组织开展校园安全等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构建城市应急机制。建成丰台消防指挥中心和马家堡、大红门等15个消防队站,建设8个天然水源取水码头,提高抗御火灾的综合能力。加强气象、市政、环保、地震等专业部门的数字化监测设施建设,提高防范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决策水平。完善应急预案,搭建区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实现监测预警指挥平台、信息报告与发布平台、决策指挥平台的有效对接。


第四篇 加快城乡统筹,释放发展潜力

  “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总体部署,按照“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坚持河东城市化、河西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全面实施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城市化改造,大力推进河西地区小城镇的城市化扩张,着力形成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格局,拓展城市空间,集聚高端资源,释放发展潜力,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第一章 加快重点区域城市化步伐

  一、实现五环内的农村城市化

  按照“一乡一策”的总体思路,在环境全面改善、经济实现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撤村建居,切实做到成熟一个、撤建一个。到2015年,基本完成河东地区所有村的城市化改造任务,同步实现社会管理体制转轨,使城乡结合部地区成为现代化的新城区和城乡统筹的模范区。

  全面完成花乡城乡一体化综合试点。按照“全乡统筹、方案统一、逐村落实、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加快推进“三大组团建设、两个试点示范、四项工程带动”,本着高效集约用地和绿地规模不减少的原则,做好三大组团的规划调整和新村建设的资金平衡,全面完成绿隔地区9个村的新村建设和产业开发。通过先行先试、典型示范,为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加快推进卢沟桥乡的整体开发建设。加大乡域内土地开发、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的统筹力度。努力打造丽泽周边历史文化传媒公园及高端金融产业组团、低碳花园及低碳商务组团、动漫城周边创意乐园及文化休闲组团、健康公园及康体养生组团、永定河畔欢乐田园及滨水度假组团,协调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整体带动全乡的城市化进程。

  积极推动南苑乡农村集体经济转轨。按照旧村改造、产业升级、环境提升统筹并重的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围绕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传统商贸业改造升级,引进和培育创意设计、展览展示、商务服务等高端产业和新兴业态。借鉴和推广成寿寺村的成功经验,加快整建制撤村建居,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向城市现代经济转型升级。

  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村改造。按照“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个案处理、重点突破”的原则,针对各重点村的实际,科学制定改造实施方案,通过适度的规划调整和土地置换,满足农民上楼、社会保障、实现绿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强化对重点村改造工作的统筹指导,统一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严格控制代征代拆土地规模,降低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综合成本;突出抓好项目前期、立项审批、工程建设、融资渠道等重点环节的通盘设计和协调推进,确保重点村改造目标顺利实现。

  二、努力探索多种城市化模式

  积极探索农村城市化的多种推进模式,通过绿隔建设推动、土地储备带动、产业项目拉动、功能区开发互动等多种有效途径,加快农村地区整体城市化的步伐。

  以绿隔建设推动城市环境改善。将绿隔建设与整治城市风貌相结合,加快榆树庄郊野公园、京石郊野公园等项目建设,改变三、四环地区的城市风貌;统筹考虑绿隔建设与运营管理,创造绿隔开发的收益模式。探索绿隔建设与周边开发的联动方式,通过提升环境价值,分享周边土地增值,弥补绿隔建设资金不足。

  以土地储备带动农村地区开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进一步调动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建开发联合体,共担征地拆迁责任,共享土地开发收益。加快定向安置房所在地块和土地储备代拆区域的房屋拆迁腾退工作,按规划实施城市建设和绿化美化。

  以功能区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利用丰台科技园区“东进西扩”,带动花乡南部、西部组团发展和长辛店镇的整体开发,加强产业用地向园区周边集中,发展与园区配套、功能衔接的相关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围绕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实施周边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促进南苑乡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以重点项目开发拉动区域开发。借助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城南购物中心等产业项目建设,带动周边怪村、魏各庄、葆台、六圈、高立庄等村域土地开发,将张仪村、小屯、小瓦窑部分产业用地与北京动漫城统筹规划,借助动漫城及龙门阵项目的辐射作用,发展服务配套产业,形成休闲娱乐文化创意旅游区。

  三、加快推进河西地区城镇化

  加快特色城镇的发展。按照北京市打造“西部生态带”的要求,结合园博园、科技园西区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突出区位优势,将长辛店镇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环境优美的生态城镇;落实首都打造“商务会议特色镇”的要求,发挥王佐镇作为“国家卫生镇”、“环境优美乡镇”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发展环境和氛围提升,建成生态、宜居、休闲、和谐的国际化名牌城镇。

  全面改善城镇发展条件。优化重点城镇公交客运网络,基本实现镇区与中心城区的公交直达。基本实现重点镇中心区供水、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争创绿色生态环保示范区。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全覆盖,不断提高城镇对人口的吸引集聚能力。

  引导发展要素向城镇集聚。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和专项资金,更多地向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倾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与特色产业项目建设。

第二章 促进城乡一体的经济发展

  一、加强城乡一体的规划统筹

  统筹好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分散产业用地尤其是农村集体产业用地的集中,提升经济的规模效应和对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通过规划引导居住用地的集中组团开发,提升公共服务的普及程度与优质化程度;通过对小块绿地的整合集中,提升绿化对城市环境以及周边区域价值的贡献能力。

  统筹好功能区周边规划。推动乡镇、村的资源布局向重点功能区周边集中,促进与功能区的产业衔接、功能配套,更好地发挥功能区的经济辐射力与影响力。根据区域发展要求进行有序、均衡的开发利用,为完善功能区的产业配套、新兴产业进入提供承载空间,实现区域、乡域联动,合作共赢。重点推动河西地区的中期规划与建设,打造高品质的生态新区。

  统筹好发展收益与成本平衡。在区级层面对拆迁安置、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招商引企等必要的发展投入进行统筹平衡。通过合作开发、共享收益、承诺收益等方式,加强中央、市属占地空间的发展协调。加强对项目功能和实施主体的统筹,确保功能实现与发展质量,保障区域的综合收益。实施资金投入的统筹管理,形成区级引导、乡为主体、村级实施的总体收益平衡模式。

  二、加强城乡一体的产业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目标。推动农村发展目标和模式与城市化进程的协调统一,提前谋划、超前布局,改变农村地区低起点、低密度、低效益的低端发展路径。针对农村经济存在的“小、散、低、弱”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城市需要、效益明显的都市型产业,引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打造品牌、抢占高端,逐步实现由瓦片经济向楼宇经济、由农村经济向都市经济的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资源。突出城乡联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充分发挥重大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打破城乡界限,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统筹发展。加快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的合理配备,引导高端生产要素在农村地区创意、创新、创业,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制定农村投资和产出强度标准,对产业和企业进入严格筛选,提高农村经济密度。加强投资促进工作,建立信息共享的招商平台,搭建资源流动与沟通的对接桥梁。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突出板块式、组团式发展方向,采取土地置换等方式,加强城市和乡村产业用地的统筹规划,实现村与村、乡与乡以及城与乡之间土地资源整合,建设具有规模效益的产业聚集区,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地区投资项目分散、产业布局松散、产业内容雷同的发展现状。依托重点功能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依托轨道交通和城市道路建设,调整提升三四环两侧商业、服务业的业态和规模,拓展新的产业空间,引导区域经济向功能区、重点城市道路两侧、交通枢纽节点集聚。

  三、加强农村用地的统筹管理

  规范整理用而未征的土地。系统梳理通过临时占用、租用、借用等方式长期使用的农村集体土地。针对央企、国企、市属企业等租用或无偿占用农村土地等情况,制定统一的解决方案。对于违规占用规划绿地、租赁协议到期甚至无租赁协议的土地予以回收。

  监督治理规而未拆的行为。对规划明确了用地性质,已经确定开发主体,但尚未完成开发、实现规划的地区,加强对项目环境的监督治理。制定和规划拆迁、待建以及开发中的项目环境规范,整治一批存在违法建设问题的在建项目。对于已经启动办理开发手续,在规定时间内尚未进行实质推进的项目,实行强制性重新申报。

  系统清理拆而未转的项目。加快解决拆迁项目的农民转居问题。集中力量系统推进已拆迁项目农民转居的遗留问题;加强新批项目农转非指标的监督管理,将完成转居指标作为项目启动建设的前提条件纳入审批程序。

  协调解决转而未管的区块。加强街道、乡镇的管理对接,完善项目拆迁、待建、开发以及社区建设的移交程序。彻底消除因土地性质转变、人员转居形成的管理真空。

第三章 让农民共享现代城市生活

  一、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与环境

  优化农村生活环境。加大对农村地区市政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扩大公共交通、商业服务、休闲娱乐、邮电通信等设施规模,形成完善、便捷、通达的路网体系,农村公厕实现全部达标,农民新村全部实现市政供水。加快郊野公园建设,整合绿地资源,探索跨区域绿地和公园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完善制度措施,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休闲健身场所。

  健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垃圾清运、消纳的硬件设施建设,完善乡村统一收集、区专业化运输、无害化消纳的管理模式,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和处理,形成城乡兼顾、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资源有效利用的生活垃圾治理系统。逐步将农村地区道路养护、绿化、保洁纳入城市管理范畴;加强农村基层环境管理执法队伍建设。

  二、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转移。实施农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加大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学校支教的力度,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增加农村地区公办幼儿园数量。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就医条件。适应农村养老需求,建设一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深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和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继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快建设乡史馆、规划馆,结合村民意愿和文化传统,规划建设适合农村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发挥基层文体队伍和协会作用,创新精神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农民城市生活的习惯和方式,深入开展“三下乡”等惠及农村居民的文艺活动,提高百姓参与度,为农村城市化构建文化内涵。

  三、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布局

  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标准与城区的对接,将农村地区道路和水电气热以及照明等设施纳入全区市政规划体系,提升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能力。

  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道路交通联络,加强重点镇与功能区、高速公路的互联互通,完成重点镇路网主骨架。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完善乡村公路网,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地区供水排水。实施农村改水、饮水和集中供水工程,逐步更换老化设施,全部乡镇实现集中供水,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提高村镇供水能力。建设适合乡村特点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农村户厕改造。

  提高市政设施保障能力。推进农村地区电气热与市政管线的对接,升级农村地区电网,基本消除农村使用临电现象。加快城乡燃气一体化建设,推动管道天然气向重点城镇发展,有效解决重点地区燃气问题。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天然气、液化气和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促进通信、网络设施向农村延伸,建设完备的农村信息化网络,推进光缆入村、网络入户。

  四、保障农村居民的民生福利需求

  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主择业,加强就业管理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多形式、跨地区就业和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完善城乡平等的就业服务政策,将城镇促进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使城乡促进就业政策在项目、范围和扶持力度等方面趋于一致,实现城乡居民享受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和普惠的就业政策,促进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与合理配置。

  对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逐步过渡的思路,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合理衔接。拓宽农民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渠道,抓住农村地区土地储备和绿隔政策调整契机,采取重点工程征地、整建制转居转工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农民转居进入城镇社保的政策和程序,尽快使农民转型为持有集体资产融入城市的市民,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和人群的全覆盖。

第四章 创新城乡一体的发展机制

  一、构建农村发展综合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乡镇政府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的职能。积极推进乡镇事业站所改革,探索事业站所的设置方式和服务模式。建立乡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综合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提高乡镇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建设成果。完善乡镇党务、政务公开的办事制度。

  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贷款担保方式,积极支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求的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服务。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范围,鼓励更多的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培育农村合作经营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带动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建立与首都多元化消费需求相适应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快新农村便利超市以及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二、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为目标,将搬迁上楼农民纳入社区管理,积极探索“村改居”管理模式,全面实现村级管理向社区管理过渡。力争到2015年,实行社区管理的村达到100%。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减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全面完成社区规范化建设,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实现政社分开,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城市公共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向农村延伸,逐步建立权责明确的管护经费筹集机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机制,建立队伍专业化、技术标准化、运行规范化的运营和监管指导机制。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相互衔接的民生保障机制。

  三、深化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颁证,规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户土地向乡村集体流转,实现农村产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试行公益性征地按市场价补偿办法,建立多元化补偿和安置制度。

  加快乡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基本方向,全面完成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或集体资产处置,基本建立起乡级统筹的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资产增值、股东增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规范发展。到2015年,完成一轮改革深化工作,规范企业运行,力争80%以上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成为产权明晰、管理民主的现代企业。


第五篇 丰富发展内涵,彰显人文魅力

  “十二五”时期是丰台深入挖掘发展内涵,以文化为源、以教育为本、以人才为基、以创新为魂,增强软实力,构筑区域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时期。围绕提升区域文化品质和文明素质,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事业与产业并举,培育特色繁荣的区域文化;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原则,提升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建设教育强区;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营造宽松鼓励的创新氛围,让国内外创新资源在区域涌动,创新人才在区域汇聚,创新成果在区域转化,全新呈现区域的人文魅力。

第一章 营造宽松鼓励的创新氛围

  一、建设优良的创新环境

  搭建公共的创新平台。整合区内创新要素、聚合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资源,建立健全公共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打破主体界限、促进开放合作、资源系统集成,构建形成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全面实施知识产权强区工程,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体系,完善科技服务和技术交易服务,建立健全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实施科技惠民计划,把科技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构建完善的创新服务。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以科技商务服务发展为动力,促进科技成果孵化、技术产业化孵化、技术市场化孵化中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技术项目投入、利益分配、市场化退出的创投资本运作模式创新。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行业和技术领域有带动作用的企业和项目。做好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服务、行政服务、人才服务、配套服务工作,完善科技创新的整体服务环境。

  营造宽容鼓励的社会氛围。发挥政府体制机制创新引导、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机构、个人开展技术创新、规则创新、行为创新、思维创新活动,促进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形式创新的文化氛围。用好、用足、用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先行先试政策,构建形成多种形式的创新激励机制,倡导学术自由,尊重创新个性,宽容创新失败,营造创新氛围。加强科普工作,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促进创新要素充分聚集

  聚集创新人才。探索制定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建立健全创新人才突出贡献奖励机制,着力吸引以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专家、海外留学创业人才聚集。支持和鼓励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通过研发合作、访问交流等方式引进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通过建设创业孵化园,引进海外创新人才来丰台创业。

  聚集创新企业。抓住中关村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工程”实施机遇,聚焦轨道交通、航天军工、工程服务、生物医药等行业,按照核心团队优秀、创新能力强、处于行业主导地位、成长速度快、品牌知名度高等标准,引进一批创新龙头企业集团,重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企业做大做强。

  聚集创新设施。着力吸引大型企业集团、知名实验室在区内设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吸引以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为核心业务的公共研发企业入驻,支持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鼓励区内企业通过承担国家及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程项目,推动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功能升级。

  三、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立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计划,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制重大产业技术标准。鼓励有条件的优势企业通过参股和购买知识产权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激发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

  加快推动军民融合与央地合作。以功能区为承载,以项目为依托,以技术联盟为纽带,以技术产品互通互用为桥梁,着力推动军民、央地创新合作发展。充分利用我区大院、大所集中的优势,加强与大院、大所战略合作,逐一签订合作协议,促进大院、大所产业成果落地转化,形成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通过完善创新服务、构建集群环境,推进建设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增强科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增强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探索建立统筹配置各类科技发展资源的协调机制,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动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和发挥政府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政府采购、资金资助、创新奖励等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机制。

  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力量、明确重点,结合区域发展需求,着力推广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全面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增强创新知识获取能力。搭建先进科学技术的双向国际化平台,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与国际市场的有效衔接,提升丰台对创新的知识获取能力。以国际文化展示与交流活动为纽带,以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创意内容、创作形式、传播手段、市场培育、资源开发的创新,提升区域对文化创新的解码能力与引导能力。

第二章 培育特色繁荣的区域文化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区内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扩大区文化馆规模,形成覆盖全面、结构合理、运营高效、惠及千家万户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增强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工程,实现街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100%覆盖,建设步行“一刻钟”文化活动圈。

  扩大基层文化服务供给。继续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采取政府购买、社会举办、群众自办等多种方式,推动基层活动向着品牌化、系列化、大众化、常态化方向发展。通过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培育和形成群众文艺创作群体和基地。发展社区文化中介组织,活跃民间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设施、活动的扶持,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

  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艺术生产、管理、运行机制。发挥文学、摄影、戏曲、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创作的优势,努力创作一批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在全国、北京市有一定影响力,具有丰台文化特色的精品佳作。积极引导群众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活动,建立群众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机制。

  培育文化市场发展。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整合市场资源,优先引进、开发健康时尚的娱乐形式,提升娱乐市场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努力建设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现代娱乐市场体系。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维护版权、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大文化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力度,构建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

  三、挖掘人文历史价值

  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围绕传承红色文化精神,依托卢沟桥-宛平城、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雕塑园等红色文化遗产,促进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交融,拓展体验功能,打造面向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设民俗文化特色聚集区。围绕弘扬民俗文化传统,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文化文明为主线,建设一批民间文化产品开发生产基地、民俗文化特色商业街区、民俗文化展示基地,支持和鼓励传承人(团体)开展传习活动,实现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深入挖掘卢沟古桥、宛平古城、金中都遗址、大葆台西汉墓、长辛店古镇等历史文化遗产、遗迹以及大红门的皇家文化元素,重点推进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整体开发建设,丰富文化内涵,将历史文化遗产、遗迹打造成为重点功能区域地标性的文化标识。

  四、提升人文精神内涵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心设计载体、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围绕培育文明风尚、维护公共秩序、提高观赏水平、改善城乡环境等目标任务,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礼仪、环境、秩序、服务、观赏、网络等六大文明引导行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推动军民共建,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编纂出版第二轮志书《北京市丰台志(1991-2010)》和《北京丰台年鉴》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结合旧城改造、重点区域建设、土地储备,集中修复、修缮一批古城、古建、古迹,升级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和展示场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传承。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加强对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我的丰台·我的家”为主题,通过“歌、写、画、游丰台”等形式,创造性的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提炼丰台文化,塑造丰台精神,打造丰台品牌,树立丰台形象。重点打造全国知名、具有丰台特色的文化节—北京“卢沟晓月”中秋文化节、中国戏曲文化节和大红门服装服饰文化节。组织民间艺人、民间艺术表演队伍,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丰台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项目,提振丰台精神。

第三章 发展均衡优质的教育体系

  一、发展惠及全民的基础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完善初中建设工程,推进小学规范化工程。均衡配置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改善特殊学校办学条件,保障适龄残障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

  优化教育设施布局。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办出特色”的思路,以总量满足社会需要、规模满足办学需要为目标,科学规划教育布局。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教育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完成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丰台二中改扩建、北京十中槐树岭新校区等建设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和共享。

  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园主体多元、办园形式多样的原则,加大政府统筹力度,理顺街道乡镇办园体制。新建一批小区配套幼儿园,增设一批符合条件的优质小学举办附属幼儿园,整合现有资源改建一批幼儿园和鼓励一批优质民办幼儿园,新增改建幼儿园不少于40所。通过市、区级示范园建设和级类验收,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

  二、发展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采取高校办附中、外部优质资源引进、内部优质资源整合提升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批优质品牌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积极推进北京十二中国际教育部和国际学校建设。围绕在京高等院校校区扩张发展需求,努力吸引部属、市属、民办高校等在区内新建校区、建设下级学院,加快推进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养,实施分层多样化培训,推进带薪脱产培训,健全培训课程体系,完善培训评价制度。探索建立骨干教师交流机制,创新骨干教师带教模式,履行骨干教师职责。到2015年,特级教师达到5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达到210名。加强人才引进,坚持面向全国、面向高端,“十二五”期间引进全国知名优秀教师60名。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注重教育内涵式发展,整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深入开展“科技示范校”、“艺术示范校”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区域教育集群化发展。强化校外教育服务功能,成立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培养航天创新后备人才;扩大校外教育覆盖,建立15个校外教育基地校。

  加强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建成5-6所数字校园。建设“万兆骨干、千兆到校”的现代教育区域网,积极探索“三网”融合,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实现50所学校无线网络覆盖。完善教育、教学、教研、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形成区域教育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建设校、区、市三级人才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教师在线学习平台。

  三、发展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大职业教育提升力度,争取将我区职业高中教育创办为全市示范性职业学校。建立职业培训“集团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规划布局和专业设置。建立拥有多个专业工种的“教、学、练”为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实现师资力量、硬件设备等资源共享,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益。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区域大型企业的对接,鼓励企业结合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实施定岗、定向的订单式培训,实现岗位与技能有效对接。

  加强学习型城区建设。构建覆盖全区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体系,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大力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积极发展以社区学院、社区学校为依托的社区教育,新建丰台社区学院,构建社区远程教育网络,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动全民学习。

第四章 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

  一、强化高端人才的聚集发展

  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制定系统的人才引进政策,重点落实人才投资优先的财税金融政策、创业扶持政策、产学研合作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以及人才的奖励、工资、服务、储备政策,真正打造人才来了放心、留下安心、工作舒心的政策环境。针对国家的“千人计划”人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产业领军人物,实施特殊人才政策,制定“一类一策”,着力吸引高端领军人才。

  构建高端人才发展平台。以丽泽金融商务区和科技园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载体,搭建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跨国跨地区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共建的平台,推动与国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研发基地,为区域高端人才融入国际竞争创造条件。

  二、创造优越的人才发展环境

  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和交流合作平台,提供完善的创业就业、信息交流服务。举办各类人才论坛或人才洽谈会,促进各类人才的交流更新与有序流动。引进信息广、能力强的人才服务中介、猎头公司,积极推进信息化、网络化的高层次人才市场服务。建立专业化、动态化的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形成服务周到、信息及时、功能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市场。

  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制度,健全科研诚信制度,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支持,激励人才自我成长。建立健全创新型后备人才发展培育体系、英才培养使用体系,保障青年人才健康成才、持续进步。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促进专业人才的健康成长

  支持高端专业人才发展。实施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和专业技术人才聚集工程,面向区内外选拔一批国家级、市级、区级的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进行重点培养,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培训,提高战略管理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

  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立足发展小城镇,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为主渠道,培养一批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打造数量充足、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第六篇 促进和谐共享,焕发社会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宗旨,结合构建和谐丰台的需要,切实把人民健康、就业稳定、完善保障、社会管理作为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按照制度建设与全面覆盖并重、拓展服务与规范管理并重、硬件完善与软件提升并重的社会建设理念,推进民生改善,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让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一章 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一、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提高公共卫生防控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精神卫生、妇幼卫生、老年卫生、计划生育、传染病防治、健康促进的服务网络,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加快急救体系建设,完善区属医院急诊科建设,推进急救站标准化建设,合理增加院前急救人员编制和经费,强化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健全院内救治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机制,提高急救体系的质量与效率。

  加快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的力度,推进区公共卫生中心和精神病防治院建设,实施公共卫生专业机构达标工程,改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结核病防治所的设备和设施条件,提高疾病综合防控和卫生监督管理水平。

  全面落实健康促进战略。贯彻落实《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通过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防病保健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普及4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1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

  二、构建合理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

  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在三四环都市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三级甲等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重点发展专科医疗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在丽泽商务区、青龙湖国际会都等重点功能区投资建设医疗美容、口腔、中医保健、健康体检等医疗机构,满足辖区居民高端、特需的专科医疗服务。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支持驻区综合医院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做好天坛医院迁建工作,继续引进其他优质医疗机构,全面提升医疗综合服务水平。强化丰台医院、长辛店医院、南苑医院、铁营医院等区属二级医院功能,提高专业服务能力。积极增设医疗美容、口腔、中医保健、健康体检等营利性医疗机构,满足辖区居民高端、特需的专科医疗服务。

  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根据人口总量和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配套新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社区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模式,健全基层卫生机构与大医院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引导居民分级就诊、有序就医。深化“片儿医”服务内涵,拓展中医、心理、康复和健康管理等特色服务,延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时间,方便群众就医。

  三、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强体育设施的网络化管理,切实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和安全性。制定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奖励办法,推动更多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人民体质持续改善,“十二五”期末,实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超过50%。

  切实加强基层体育发展。结合城市绿化改造,鼓励街道、乡镇以及其他社会单位增加对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投入,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开辟健身休闲场所,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和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营造社区体育健身氛围。

  促进体育与产业融合发展。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和管理企业化为方向,探索场馆建设、融资、运营管理的新型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管理活动。加快丰台体育中心改建,形成以科技体育为特色,融健身、科普、娱乐为一体的科技体育产业集聚区。加快奥运场馆改造,建设具有多元化功能的城南康体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体育赛事,将“醒狮杯”长跑比赛、青龙湖龙舟赛打造成为具有影响、有特色的赛事品牌和消费热点。

第二章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

  以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坚持就业“三同时”制度,围绕重点功能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鼓励就业容量大的生活服务业、会展旅游产业、都市型工业以及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继续完善促进就业的产业、税收、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对大量吸纳劳动力的产业、企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十二五”期间,失业人员平均失业周期控制在一年以内,努力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尊严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并落实鼓励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创业培训等扶持政策。建立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创业工作体系;健全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专业服务资源的整合利用,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渠道、人力资源、跟踪扶持等服务;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进入基地的创业人员提供政策支持和有效的培训服务。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意识,树立创业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按照“精细化、长效化”的原则,坚持以市场就业与帮扶就业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实行就业困难人员重点援助计划,强化对困难人员的个性帮扶,大力开发以劳动保障、城市管理、社区服务、公共秩序维护为主体的公益性岗位,不断提高安置能力。建立岗位储备制度,为就业援助后仍难实现就业的特别困难人员提供托底帮扶。继续保持动态“无零就业家庭”目标。

  二、建设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做大区级、做强街道(乡镇)、做实社区(村)的思路,进一步加强三级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区人才中心、职介中心职能,成立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水平、兼顾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形成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街道、乡镇建立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和来进京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和管理工作;社区(村)做实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建立专兼职队伍,开展充分就业创建活动,完善充分就业创建标准体系,建立充分就业社区(村)表彰奖励办法,全区充分就业社区(村)达到社区(村)总数的60%,示范社区(村)达到10%。

  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实施条例,继续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实现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落实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措施,逐步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完善劳动关系三方调节机制,规范各类企业招工、用工行为。适应劳动争议案件快速增长的形势,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和劳动人事仲裁办案机构实体化建设,加大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力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

  加强就业能力培训。坚持以培训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积极实施新兴实用技能岗前培训和职业指导培训,加强培训内容与用工需求、学员愿望的有效对接。扩大职业培训的覆盖面,由城镇失业人员向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拓展,提高城镇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能力。“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训劳动者达到9万人次,其中培训失业人员1.6万人次。

  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开展技师研修,提高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和从业资质,“十二五”时期,累计培训高级技能人才2.5万名左右。按照全市工作安排,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以职业能力建设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的评价模式。继续推行首席技师制度,鼓励企业采取岗位津贴、专项奖励等激励措施,不断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第三章 覆盖更广的社会保障

  一、健全社会保险服务网络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坚持“全覆盖、上水平、相衔接、易转续、精细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以农民、城镇无工作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将基本社会保险扩大到本地区所有常住人口,实现社会保险人群全覆盖。到2015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基本保险参保率达到98%,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达到98%以上,基金征缴额年均增长8%以上。

  落实保险制度改革措施。按照全市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推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完善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实现公费医疗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并轨。逐步推行企业年金和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鼓励参加储蓄性养老保险,形成相互补充、多层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完善低收入家庭救助政策。健全城乡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低保边缘家庭享受专项救助的各项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家庭在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的救助力度。以救助标准科学化、管理服务规范化为目标,完善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核查制度,建立低保对象的退出机制,让更多家庭得到援助。

  健全专项救助制度。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医疗救助医药费即时结算制度和垫付制度,解决困难家庭的看病难问题;完善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农村住房救助制度;进一步落实各项教育救助政策,逐步加大对城乡低收入家庭教育救助力度;探索建立城乡低收入家庭在供暖、司法等方面的专项救助政策。

  发展慈善事业。积极落实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协调指导机制,加快培育慈善机构,完善慈善项目化运作机制,推进全民慈善事业发展。开展慈善宣传,提高全民慈善意识,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探索向慈善公益组织购买服务的有效方式;加快推进“爱心家园”及捐赠站点建设,打造社区爱心捐赠服务。

  三、构建社会福利体系

  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加快社会化养老福利机构和设施发展,努力增加服务网点,力争到2015年养老床位总数达到8000张,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5张。以社区为单元构筑老年人“居家生活幸福圈”,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建设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大力推行养老服务机构多元化经营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强监管,规范社区养老服务运营商服务行为,严格落实准入和淘汰机制,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提升妇女儿童福利水平。加快推动妇女儿童福利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水平。保障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平等就学就业和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加强妇女卫生保健、劳动保护、法律援助。加快各项寄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健全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家庭寄养规范化、社会化发展。

  发展残疾人事业。健全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良好环境。加大对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工作岗位,每年安置残疾人就业150人以上,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劳动权益。落实残疾人托养服务补贴办法,探索残疾人康复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实行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用基本药物,适时提高免费服药的范围和标准。

  四、改善人民居住品质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综合管理和协调推动机制,加快推进大瓦窑、宛平、中奥嘉园等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建设,以配建等形式推动限价房建设,开工建设一批公共租赁房,未来五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5万套,构建层次更加丰富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逐步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

  大力改善重点区域居住条件。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南苑西、长辛店老镇西区等定向安置房建设,完成南苑镇和长辛店老镇改造工程,加快实施东铁匠营三环路以南地区改造。引导保障性住房、农民回迁安置房等适度集中,强化居住组团的管理和服务,提升生态宜居品质。

第四章 形成更优的人口格局

  一、合理调控人口规模

  控制人口总量。按照“控制增量、调整结构、强化管理、完善服务”的总体思路,坚持短期措施与长效机制相结合,调控规模与优化结构相结合,严格管理与有效服务相结合,推动人口与产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规范地下空间管理,创新出租房屋经营管理模式,切实把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降下来。

  优化人口结构。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和规划,吸引和扶持优势规模企业入区发展,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就业人口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20%以上。

  二、改进人口服务管理

  强化人口管理。坚持“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营造总量适度、结构均衡、管理有序、包容和谐的区域人口环境。依法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全面实施劳动合同管理,严格参加社会保险制度,严禁非法用工。加强出租房屋管理,建立出租房主和流动人口的自律机制和居(村)委会的自治机制,形成政府、居(村)委会、群众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以产业引导为核心的人口规模调控机制,建立产业退出机制和产业准入制度,推进低端产业淘汰升级,逐步减少区域内低端劳动力。

  改善人口服务。以幸福家庭工程为抓手,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下。积极推行居住证制度,鼓励引导在京稳定就业居住的流动人口申请办理居住证,并给予相应服务,“以服务换信息、以信息促管理”。完善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建立人口预警机制,实现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推进流动人口在就业、居住、生育、子女入学、技能培训以及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出租大院、地下空间等流动人口聚居区综合整治,改善流动人口居住环境。

专栏:居住证制度.png


第五章 构筑更强的社会管理

  一、积极发展社会组织

  健全完善社会组织体系。加强指导和服务,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培育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大力扶持和发展服务类、管理类、慈善类等公益类社会组织,积极扶持基层社区、工商行业和农村互助类社会组织,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制度,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到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各项活动中来。

专栏:“枢纽型”社会组织.png

  强化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使社会组织成为社会建设主力军。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与各种新社会组织活动方式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模式,确保纳入视线、有效掌控。强化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坚决取缔非法社会组织,依法查处社会组织非法行为,确保区域稳定。

  二、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

  完善社区治理模式。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职能,在所有社区实现“三位一体”社区复合治理模式。巩固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信息化条件,采取新建、改扩建、购买以及落实配建指标、资源整合利用等多种方式,继续推动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制定深化社区居民自治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以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为导向,推进社会服务和管理重心下移,加快建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管理精细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增加社区凝聚力。探索通过购买公共服务、项目补贴、资源共享等方式,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利用5年时间,逐步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三、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愿望表达途径,在坚持落实“民情日记”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话、网上等方便快捷的信访渠道作用,实现市、区、街(乡、镇)信访网络互联互通,倾听民声,把握民意。不断拓宽和大力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活动,扩大专项征集范围,主动了解民意,最大限度反映不同群体的合理诉求,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建立健全矛盾预防机制。充分发挥“四级网络”作用,强化信息反馈和沟通协商,落实好全区季度矛盾排查、街乡(镇)和相关委办局月排查、村(居)委会周排查工作及“零”报告制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保证突发问题有效监控、及时预报、果断处理,确保实现信访工作“三无”目标。推行重大决策信访评估制度,在重点区域开发、工程建设、征地拆迁等重大活动和项目实施前,坚持信访工作提前介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完善矛盾化解和利益协调机制。建立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机制,坚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全面落实信访代理制度,进一步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提高工作效能,改善干群关系,营造良好的信访秩序。继续扎实做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大接访工作,落实开门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结案回访和联合接访,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整合基层维稳和城市管理力量,稳步推进街道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和社区村综治维稳工作站建设。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面落实网络化、立体式的各项防控措施,确保实现“平安丰台”目标。推进科技创安工程,建设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提升管理能力和防控水平。健全排查整治、风险评估、信息共享、联动执法、督查考核等一系列长效工作机制,提高维护安全稳定工作效能。切实加强重点村、重点地区、高发案地区、校园周边等重点地区整治,创造和谐宜居的人民生活环境。

  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积极作用,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基层民主活力,加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建设。

  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大力推动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政风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和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推进司法改革,建立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区人民的法制观念。

  营造稳定的政治环境。以构建“南部屏障”防控体系为抓手,加强反恐防暴,严防各种暴力恐怖组织、境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深化“无邪教创建活动”,健全指挥协调机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切实提高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能力,坚决防止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恐怖事件及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


第七篇 创新机制体制,保障实施动力

  “十二五”时期,随着丰台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转型的崛起发展阶段,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更为艰巨的任务。为破解全区科学发展难题,激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提高行政能力;要着力突破区域发展的体制性约束,进一步推进功能区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和社会体制领域的改革,优化发展环境;要注重引导市场资源的充分流动,进一步加快土地储备与开发、投融资体系和重大项目推进的机制创新,提升发展能力;要围绕关键要素集聚和招商选资,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和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快发展步伐;要围绕规划任务落实和目标实现,进一步强化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与专项规划落实,确保任务稳步推进,全面构建推动区域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章 提高行政能力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推进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及中介组织分开,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政府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责任,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行政服务效率。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建立健全区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行政服务。探索开展网上审批,推出一批便民利民项目。进一步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制度,开展公众测评、网上评议、专家评议,不断提高外部评价,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发布和使用。

  二、加强政府部门协同

  清晰界定职能部门职责。围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按照职能集成、资源统筹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清晰界定各政府职能部门在项目、规划、土地、招商、投融资、政策等方面的相应职能职责。

  健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部门间协调、联系工作机制,优化政务流程,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各部门间职能有机统一的体制机制,统筹各类政府资源,集成多个部门行政职能,实现高效规范管理。探索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行政运行体制。

  三、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建立健全政务公开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搭建政府与群众双向沟通平台,推进公开渠道向街乡、社村延伸。建立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场所渠道、专业支撑等工作体系,健全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保密审查、信息发布协调、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澄清和考核评议等工作机制。

  健全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努力推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以群众满意度为评判标准,对政府部门进行测评,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政府为民办事能力。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二章 加快体制改革

  一、加快深化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丽泽金融商务区开发建设体制改革。强化丽泽金融商务区开发建设的日常管理,建立联动机制。清晰界定丽泽开发办、金融办、丽泽控股公司的职能职责,建立健全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协同工作机制与组织结构、重大专项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商务区的产业规划编制、空间规划调整、土地一级开发、招商宣传等工作,形成整体合力。积极探索建立区级主导、街乡参与的丽泽金融商务区整体统筹发展的管委会体制。

  完善丰台科技园区管理体制。加快制定完善丰台科技园区整体发展规划,健全科技园区管委会组织结构,完善管委会建设发展职能。明确与功能区周边街乡在开发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职责分工,健全联动机制。逐步推动科技园区管委会由开发建设主体向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方向转变,切实理顺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

  设立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提升功能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打破界限和现有管理体制,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集中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强化区级层面对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统筹建设发展,设立功能区管委会,实现高效管理。

  探索青龙湖-长辛店会展旅游、生态休闲区管理模式。借助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积极探索功能区的管理服务模式。争取设立河西地区开发发展管理服务机构,对河西地区开发进行统筹规划、产业引导、整体布局,提升承载力。

  二、深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投资评审、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管理体系。完善有利于政府履职的财政支出体制,提高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投入,加大对社会保障、弱势群体、安居工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形成更加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健全债务风险预警防范机制,防范公共财政风险。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确保财政资金公开、透明、规范、高效运行。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努力引导市场资金投入,统筹安排财力分阶段解决一批重大问题。加强财政法制监督,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三、加快实施社会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推行政学分开、管办分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校长任期制,探索校长职级制,健全干部综合考评体系,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教师绩效考核方式,探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集群化发展改革,实施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建立政府主导、学校协同、资源共享、特色衔接、共同发展的集群机制,促进教育集群优质均衡发展。深化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教学过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国际课程试验,引进国外教师任教,扩大学生国际交流。深化评价与招生考试改革,坚持发展性评价理念,采用增值评价手段,对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深入开展学校发展评价,建立督导评估、学校自评、多主体的评价机制,规范学校教学管理。坚持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完善义务教育入学办法;参与北京市高中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健全优秀特长学生推荐程序与办法。大力支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完善民办学校督导机制,建立民办教育学校评价制度,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推进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要求,建立全区医药卫生统筹协调机制,统一规划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协调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方向,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晰医院所有权和管理权,探索推进院长专业化、职业化;改革医院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以医疗质量、费用控制、就医秩序和患者满意度为主的评价体系,实施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工程,逐步增加社保卡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实时监控门诊费用等功能,提高公共健康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持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准入的公平、公正、公开,探索实施准入网络公开,推进公平竞争。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促进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明确政府、社会、个人的投入责任,形成公共卫生服务政府投入、基本医疗服务合理分担、特需医疗服务个人承担的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医药卫生监管机制,规范医疗机构行为,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完善政府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机制,将文化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实行经费总额控制和市场为导向的政府资助机制,逐步由“养人头”向“养事业”、由“办”向“管”的转变,优化文化事业经费支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构建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的稳定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单位以聘用合同制为核心的用人机制,促进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增强发展活力。

第三章 创新发展机制

  一、加强土地储备与开发机制创新

  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机制。科学制定土地储备的年度计划,实现被动储备向主动储备、分散储备向集中储备发展转变。根据区域发展进程,加强先期储备土地,控制土地投放节奏,降低未来开发成本,预留远期发展空间。

  创新土地储备开发模式。调整土地储备开发时序,对规划成熟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块空间,采取先产业规划后设施建设、先公共设施建设后空间开发的方式,获取土地开发的溢价收益。创新土地储备开发路径,强化以土地储备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土地开发的模式,缓解区域资金压力。

  创新土地储备融资机制。拓展土地储备开发融资渠道,积极采取以土地开发的收益权质押、以由土地储备中心出具土地证明抵押等方式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开发融资机制。加快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的开发流转速度,积极推进土地上市交易,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健全土地储备补偿机制。研究建立拆迁补偿与政策鼓励机制,推动不同区位、不同规划用途的土地进行置换,实现土地资源有效整合。立足资金、政策、劳动力安置、集体经济发展等多个角度,探索实物补偿、参与开发、收益分享等多元化利益补偿机制。健全土地储备开发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和补偿措施。

  二、深化区域发展融资机制创新

  拓宽区域发展融资渠道。按照风险可控的原则,确定杠杆率,通过信贷信托、股份合作、成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多渠道合作。抓住国家实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机会,通过专项债权投资等方式,引进保险机构为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通过增加注册资本金、经营性资产注入、资产重组、不良资产剥离等方式,积极推进综投公司、丽泽控股等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和融资步伐,提高国有企业参与区域建设的能力。

  健全差异化的融资机制。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政府项目融资途径,通过专营权出让、公私合营、BOT和BT等方式,对不同建设项目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采取项目融资、委托贷款、吸引社会投资等方式,健全政府对产业项目、土地开发等非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融资机制。采取向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申请低息、长期贷款等政策性融资和吸引保险资金等方式,健全政府对基础设施、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的融资机制。采取争取市级政策支持、优化设计盈利模式、采取BT和BOT、发行企业债等方式,健全政府对垃圾、污水处理等准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融资机制。采取争取世行、亚行等机构的长期贷款、发展援助等方式,健全政府对生态环境项目建设的融资机制。

  三、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

  建立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科学制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统筹落实建设资金。建立区内重大项目开发推进的部门间联席会议机制,会商研究解决发展规划、综合协调、整体推进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统筹安排,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立足项目开发的成本与收益的综合平衡、产业发展与社会民生的统筹考虑,加快推进重大项目的储备、规划设计、前期手续和开发建设,切实做到“建设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确保项目滚动实施。

第四章 强化政策保障

  一、加强配套政策制定

  明确配套政策重点。围绕规划确定的任务,及时制定促进功能区和重点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强化政策保障。加强社会发展政策的研究,完善政府高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引导市场资源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机制。加强促进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地区合作发展政策的研究,提前制定完善统筹发展、合作协同的政策机制。强化节能减排责任考核,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标准等方面政策的研究,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完善配套政策体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时完善政策引导体系。加强与国家、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衔接,紧抓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关键领域,及时制定先行先试的工作方案,争取列入国家或北京市发展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北京市相关政策支持,集合形成支持区域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

  二、强化产业政策引导

  强化招商引资政策。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综合集成各级各类招商政策,编制丰台区经济发展政策指南。制定更加完善的招商政策,加大对优势规模企业、商务楼宇业主、招商引资中介机构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做好企业政策辅导工作,帮助企业获取相关政策扶持,降低企业发展成本。

  强化资金补贴政策。通过财政贴息、租金补贴、政府采购、设立专项扶助资金等方式,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强军民融合、重大装备项目发展的资金支持,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增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担保能力,切实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服务。

第五章 监督规划实施

  一、抓好专项规划落实

  编制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组织各专项规划编制部门编制专项规划的实施方案,细分规划目标与主要任务,确保规划实施有抓手、任务落实有措施、项目推进有策略。

  强化专项发展规划落实。结合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建立专项规划落实情况评估机制,为规划纲要的目标实现提供保障。建立专项规划的定期追踪、动态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推进规划落实。

  二、强化规划实施监测

  细分规划落实目标。对“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牵头部门和重点区域。制定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年度财政预算,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年度计划中。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年度评估机制,有效监测规划实施动态情况。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建立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完善项目审批机制,将规划作为项目审核的重要依据,优先安排和实施纳入规划的项目。

  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中来,集全区之力、集各方之智共同落实好规划。

  三、开展规划阶段评估

  完善规划中期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监测,及时研究年度实施情况,解决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加强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在实施中期阶段,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规划实施过程中,结合国家、市、区的最新决策精神以及区内外形势的变化,针对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情况,及时调整规划实施。


附录1:

丰台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

  1、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做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一般认为,发展规划具有显露信息、协调政策和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等基本功能。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将中长期发展“计划”改为“规划”,充分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理念、政府职能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2、城市功能拓展区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充分发挥区县在全市总体发展中的积极性,加强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促进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为进一步明确区县的功能定位,便于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依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和城市次区域划分的设想,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区域。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个区。主要任务是拓展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经济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为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3、现代服务业

  是指工业产品的大规模消费阶段以后出现快速增长的服务业,通常具有高科技性、高增值性、集群性、从业人员的高素质性等特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伴随工业化的展开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也称为补充性服务业。如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现代金融业;开发、建筑、装饰、物业、交易等房地产业;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另一类是工业化后期大规模发展的新兴服务业,如移动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信息服务业;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作为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中高增长性和最具潜力的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4、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京津冀都市圈

  按照国家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京津冀都市圈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市的区域,土地面积18.5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基地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区域,同时也将是我国未来大规模推进国际化的重点地区,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6、基本公共服务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展,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7、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是指城市市区经过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或二级以上处理且达到排放标准的生活污水量与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百分比。

  8、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9、会展旅游产业

  会展旅游产业是指借助举办的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文化体育、科技交流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洽谈贸易,观光旅游,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并带动交通、旅游、商贸等多项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活动。

  10、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11、金融租赁

  由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请求,按双方的事先合同约定,向承租人指定的出卖人,购买承租人指定的固定资产,在出租人拥有该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以承租人支付所有租金为条件,将一个时期的该固定资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让渡给承租人。这种租赁具有融物和融资的双重功能。金融租赁可以分为三大品种:直接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和出售回租。

  12、设备租赁

  设备租赁是设备的使用单位向设备所有单位(如租赁公司)租赁,并付给一定的租金,在租赁期内享有使用权,而不变更设备所有权的一种交换形式。

  13、汽车金融

  汽车金融是由消费者在购买汽车需要贷款时,可以直接向汽车金融公司申请优惠的支付方式,可以按照自身的个性化需求,来选择不同的车型和不同的支付方法。对比银行,汽车金融是一种购车新选择。

  14、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是指企业(或者个人)购买的其他企业(准备上市、未上市公司)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于其他单位,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分得利润或股利获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取得。

  15、金融性财务公司

  金融性财务公司是为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提供金融服务,以中长期金融业务为主的非银行机构。各国的名称不同,业务内容也有差异。但多数是商业银行的附属机构,主要吸收存款。中国的财务公司不是商业银行的附属机构,是隶属于大型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6、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属于产业金融的范畴,主要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在金融的助推下,科技产业呈现出新的面貌,计算机的应用,网络的普及,无线技术的发展都是在金融的支持下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17、天使投资基金

  天使投资(Angel Capital)是自由投资者或非正式风险投资机构对原创项目构思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的一次性的前期投资。天使投资虽是风险投资的一种,但两者有着较大差别:天使投资是一种非组织化的创业投资形式,其资金来源大多是民间资本,而非专业的风险投资商;天使投资的门槛较低,有时即便是一个创业构思,只要有发展潜力,就能获得资金,而风险投资一般对这些尚未诞生或嗷嗷待哺的“婴儿”兴趣不大。

  18、北斗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19、生物医药CRO

  CRO是指合同研究组织,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申办者可委托其执行临床试验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务,此种委托必须作出书面规定,其目的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的专业公司。CRO 可以作为制药企业的一种可借用的外部资源,可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具有高度专业化的和具有丰富临床研究经验的临床研究队伍,并能降低整个制药企业的管理费用,大大提高效率。

  20、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21、下一代移动通信(4G)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 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2、物联网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3、云计算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

  24、冷链物流

  冷链(cold chain)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冷链物流是以冷库群及交易大厅为核心,进行水产、畜牧、水果以及工业低温制成品的仓储、物流、配送、市场交易等较为完整的物流体系。

  25、第三方物流

  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

  26、国际峰会

  峰会是指涉及多国或多边国际性问题的、由各国最高领导人参加的、预计会达成某些共识或某些共同纲领性文件的国际会议被称为国际峰会。

  27、旅游集散中心

  旅游集散中心是地区旅游主管部门为方便广大游客到该地旅游而设立的服务平台。旅游集散中心由旅游局负责具体指导,由当地相关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作,她将进一步整合散客旅游资源和规范散客旅游市场以及满足市民个性化旅游需求和促进自助游消费市场培育的重要综合性平台。

  28、楼宇经济

  楼宇经济是近年来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它是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以体现集约型、高密度为特点的一种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咨询业、广告策划、影视制作、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咨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业、娱乐服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旅游服务企业、交通通讯企业等国内外各类企业和公司。

  29、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30、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31、原生垃圾“零填埋”

  原生垃圾是指生活垃圾未经任何前端处理直接进行填埋消纳。目前预处理筛分厂启用后,原生垃圾经过筛分打包处理工艺后,按粒径分为筛上物、筛下物,筛上物进行焚烧,筛下物进行填埋,实现了原生垃圾的减量,同时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3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所谓“减量化”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废弃产品或拆除后的零部件继续使用,或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期限;“资源化”是指废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33、移动办公

  “移动办公”也可称为“3A办公”,即办公人员可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处理与业务相关的任何事情(Anything)。单位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通畅地进行交互流动,工作将更加轻松有效,整体运作更加协调。

  34、数字社区

  数字化社区,就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会化信息提供者、社区的管理者与住户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先进性以及多态的表现性,加上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区。

  35、“三通”工程

  “三通”工程是指实现公共事业缴费一卡通、一网通和一费通。“一卡通”是指市民只需一张银联卡,就可对自来水费、电费、燃气费、通信费等公共事业服务费用进行缴纳;“一网通”,即把各商业银行缴费终端、各种自助缴费终端通过银联平台连成一张网,市民实现网上缴费;而“一费通”,则是居民通过“三通”工程缴纳公共事业费用不增加手续费,便民亦惠民。

  36、扬尘污染

  粉粒体在输送及加工过程中受到诱导空气流、室内通风造成的流动空气及设备运动部件转动生成的气流,都会将粉粒体中的微细粉尘首先由粉粒体中分离而飞扬,然后由于室内空气流动而引起粉尘的扩散,从而使空气污浊,影响环境。对人体也有危害,如支气管炎,肺癌。

  37、雨洪利用

  雨洪利用就是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是从水文循环中获取水为人类所用的一种方法。

  38、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

  简称DSM,它是综合资源规划方法在电力资源规划上的运用。即除电力供应方资源外,还把需求方提高用电效率减少的电量消耗和改变用电方式降低的电力需求视为一种资源同时参与电力规划。

  39、可再生能源

  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

  40、经济适用住房

  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 它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经济性是指住宅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而言,是适中的、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适用性是指在住房设计、单套面积设定及其建筑标准上强调住房的实用效果。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按建设成本确定。

  41、廉租房

  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廉租房的分配形式以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减免为辅。我国的廉租房只租不售,出租给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者。

  42、公共租赁房

  公共租赁房,是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公共租赁住房不是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

  43、城市家具

  城市家具是指城市中各种户外环境设施,具体来说就是信息设施 (指路标志、导游图、电话亭、邮箱),卫生设施(垃圾箱、饮水器),照明安全设施,娱乐服务设施(坐具、桌子、游乐器械、售货亭), 交通设施(巴士站点、车棚)以及艺术景观设施(雕塑、艺术小品)等等。

  45、都市型现代农业

  指靠近都市,在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可以提供农业产品,还可以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 

  46、绿色休闲产业

  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绿色休闲产业一般涉及到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项目、设施、设备、维修等)、影视、交通、旅行社、导游、纪念品、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

  47、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目前农村只有两种金融主体,一是信用社,二是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农村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垄断状态,没有竞争,服务水平就无法提高,农民的贷款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改革的出路,就是引进新的金融机构。

  48、万兆骨干、千兆到校

  “万兆骨干、千兆到校”是现代信息技术有关区域网传输速率指标的描述,指教委信息中心到十九个网络传输汇聚节点单位以及节点单位之间的网络传输速率为万兆水平,汇聚节点单位至终端接入单位的传输速率为千兆水平,这是网络先进性的界定标准之一。

  49、千人计划

  “千人计划”是指国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未来的5到10年内为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等,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50、高技能人才

  是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之一。

  51、创业孵化园

  是专门为创业者和想创业的人员,提供生存与成长所需的共享服务和发展空间的孵化机构。以扶持公民创业为核心,坚持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以孵化产业项目为基础,搭建创业指导培训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创业孵化平台。

  52、院前急救

  急救医学把急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院前急救”阶段、“急诊处置”阶段和“ICU观察”阶段。“院前急救”阶段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

  5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共9项,分别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以及重性精神病管理。

  54、“片儿医”

  2007年,我区率先在全市创新了社区卫生服务“片儿医”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由社区医生、护士组成的健康服务团队,划分责任区,在社区居委会挂牌公示,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包括建立健康档案、接受电话咨询、上门出诊访视、开展社区健康宣教。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片儿医”模式已在全市推广。

  55、就业“三同时”制度

  指实行经济建设与促进就业“三同时”制度,即实现经济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就业需求预测同时进行;实现经济项目建设与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同时进行;实现经济建设项目运行与提供就业服务同时进行。

  56、低保边缘家庭

  低保边缘户是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的低保标准却达不到低保标准的150%的那类人。对于边缘户的救助只是临时性的,是短期的,只是帮助他们度过临时的生活困难,并不像低保一样是长期的,而且边缘户有些地方规定对于边缘家庭的临时救助不能超过两次,还有所能够享受的政策比低保户少很多,像一些取暖、教育、住房等等救助都是没有的。

  57、“民情日记”制度

  要求每名党员干部下乡必须如实记录民情民意,通过记民情日记了解农民所需所想所难,着力在“民情”二字落笔,在解决问题动情,切实做到“思路在知民情中清晰,感情在记日记中升华,威信在办实事中树立,作风在活动中转变”。乡党委每月调阅一次民情日记进行审批,核查落实情况,把此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民情日记来源于日常工作而又超越于日常工作之上,它是在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的基础上,以下派干部在工作中的感受和经验为主,结合实际去分析和研究下派工作中的问题,是下派工作中的现象和问题的升华。

  58、“南部屏障”防控体系

  我区建立一条东起芳城华威路,西至云岗羊圈头村,全长85.3公里,总面积67.6平方公里的南部外围综合防控屏障,即“南部屏障”防控体系建设。“南部屏障”防控工程于2010年4月20日基本完成并开始试运行,通过两个月的试运行后,区域内28个社区接报110刑事类警情同比下降31.7%,涉及的15个派出所刑事发案率同比下降20%。


附录2:

丰台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指标说明

  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是考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性指标。其计算公式是[(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开五次方-1]×100%。

  2.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体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综合性指标。

  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其计算公式是[(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开五次方-1]100%。

  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计算公式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100%。

  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计算公式是(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100%。

  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开五次方-1]×100%。

  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反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关系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是[(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100%。

  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是反映经济增长与水资源消耗关系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是[(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1]×100%。

  9.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是反映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主要指标。

  10.城市空气质量(好天率)反映城区以大气为代表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体现为环境监测部门监测的城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

  11.城市绿化覆盖率是指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占城市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是(城市绿地总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00%。

  1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消减指标是指测量报告期内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降低,完成北京市政府下达的指标。

  13.河西地区化学需氧量、氨氮削减指标含义是永定河以西地区排入大气的化学需氧量、氨氮量降低,完成北京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14.再生水利用率的计算公式是(再生水利用量/污水处理总量)×100%。

  15.生活垃圾资源化率的计算公式是(资源化的生活垃圾量/生活垃圾总量)×100%。

  16.五项社会保险参保率。本指标所谓的“五项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

  1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是实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职工和享受待遇人员)占政策规定应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比重,其计算公式是(城镇某地区报告期末企业和组织中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报告期末某地区企业和组织中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人数)×100%。

  18.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的计算公式是(某地区报告期末企业和组织中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报告期末某地区企业和组织中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100%。

  19.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非农业户口人员中,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公式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20.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是指报告期初到报告期末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且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数。

  21.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的计算公式是(某地区床位总数量/某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100.

  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所余下的全部实际现金收入(不包括借贷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是反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发展变化状况的指标,其计算公式是[(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开五次方-1]×100%。

  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是反映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其计算公式是[(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开五次方-1]×100%。

  24.筹措建设保障性住房套数。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