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策解读

把握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擘画文化和旅游发展新蓝图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解读

日期:2021-10-29 09:01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的重要五年。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时代,围绕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使命,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要求,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制定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并印发给各区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近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又公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解读,详解新规划的目标、任务、亮点和要点。

  基本要求和总体目标

  ■ 基本要求:

  ◎ 严格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更加突出首都发展,更加突出创新发展,更加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加突出开放发展,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更加突出安全发展。

  ■ 总体目标:

  ◎ 到二〇二五年,率先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服务保障国家对外工作大局和重大国事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作用持续增强,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突显。

  展望到二〇三五年,初步建成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首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建成文化强国贡献重要力量,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 主要预期指标:

  ◎ 力争“十四五”期末,实现旅游收入9000亿元,市属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7500场,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0.39平方米/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全覆盖。

  空间布局

  充分利用首都古今荟萃、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文化资源优势,构建“一核一轴、四极四带、多板块”的文化旅游空间格局。

  ■“一核”指老城

  ◎ 统筹老城整体保护与中央政务功能提升

  ◎ 增强历史文化遗产展示水平

  ◎ 加强老城旅游要素管控与综合治理

  ◎ 提高旅游休闲业态占比

  ◎ 提供高品质旅游产品和设施环境

  ■“一轴”指中轴线

  ◎ 扎实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

  ◎ 实施重点文物腾退利用

  ◎ 打造中轴线文化探访路

  ■“四极”指构建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首钢、奥林匹克中心区四大文化旅游增长极

  ◎ 东部建设以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为主体的通州文化旅游区

  ◎ 南部依托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做大做强旅游会展产业

  ◎ 西部建设以首钢工业遗存保护利用为特色的国际文化体育创意旅游区

  ◎ 北部依托奥林匹克中心区大力发展文旅体产业和会议会展业

  ■“四带”是指大运河文化旅游休闲带、长城文化旅游休闲带、西山永定河文化旅游休闲带、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

  ◎ 推进“大运河文化核心游憩体验带”建设

  ◎ 建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

  ◎ 依托三山五园地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地区和国际交往活动重要承载地,在京西南打造凸显北京文明之源历史之根的文化旅游带

  ◎ 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

  ■“多板块”指依托新城和生态涵养区的历史文化和美丽自然山水,建设服务市民休闲旅游的城市后花园

  ◎ 打造卢沟桥―宛平城红色旅游、京西文化景观区域(京西古道)、燕山文化景观(明十三陵、银山塔林、汤泉行宫等)、房山文化景观(房山文化线路)、通州运河、怀柔雁栖湖等休闲旅游板块。

  主要任务

  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的奋斗目标,《规划》提出了全面推进繁荣首都文艺舞台、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典范之城、优化高品质旅游供给结构、提升旅游产业现代化水平、构建文化和旅游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区域合作、开创文化和旅游对外合作新格局八项重点任务。

  ■ 繁荣首都文艺舞台

  充分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号角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进首都艺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吸引国际一流舞台展演集聚京城,始终保持引领全国艺术繁荣发展的大格局、大气象。

  ◎ 勇攀艺术创作高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首都水准、北京特色的精品力作;不断完善创作扶持机制,优化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运作模式和资金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北京剧目排练中心作用,进一步用好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

  ◎ 打造舞台艺术展演传播中心。搭建舞台艺术展演展播交流平台,吸引“好作品来北京”,形成“大戏看北京”的标杆效应;提升舞台艺术作品市场影响力,积极策划代表国家形象、体现首都特色的大型实景旅游演艺项目,促进舞台艺术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融合发展。

  ◎ 优化首都舞台艺术生态环境,加强创作引导,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评论评价体系。

  ■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扩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国家美术馆、国家工艺美术馆等国家“文化重器”落户北京,规划建设一批市级地标性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区级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拓展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实施“城市文化会客厅”项目,打造一批融互联网、数字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内容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 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打造城乡特色公共文化活动;健全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动出台《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鼓励引入竞争机制,适度创新社会委托运营、民办公助等供给模式。

  ◎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含量。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智能化升级,到2025年底,实现区区建有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快建设“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运营管理平台”。

  ■ 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典范之城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持续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加强对北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放,传承发展城市历史文脉,进一步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

  ◎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的规划建设,推动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融合发展。

  ◎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完善非遗名录制度,继续完善传承人制度,对代表性传承人实施动态管理;推进非遗活态传承,推动老字号非遗传承振兴与创新,激发老字号非遗传承发展新活力;促进非遗展示传播,支持非遗展示中心、传承工作室等建设,持续拓展非遗展示空间。

  ◎ 推进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构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体系,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资源。

  ■ 优化高品质旅游供给结构

  立足品质文旅消费时代特征,聚焦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推动旅游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

  ◎ 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着力优化古都文化旅游产品,围绕中轴线申遗,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中轴线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加快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依托北京大学红楼、卢沟桥、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等重点革命文物载体,开发系列红色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京味文化旅游产品,加强胡同、四合院等地理要素与文化内涵的关联表达,打造一批“最北京”文化体验地标;全力培育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科技感和北京味的网红打卡地;聚力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旅游景观小镇,支持打造一批全国智慧旅游示范村镇。

  ◎ 不断拓展旅游业态领域,深入开发新型工业旅游,积极推进体育运动旅游,大力提升商务会展旅游,努力发展健康养生旅游。

  ◎ 打造国际化旅游公共服务环境,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 提升旅游产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广泛汇聚国内外高端文化和旅游要素资源,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创新消费场景、消费模式,推进旅游新型龙头企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为首都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 推进旅游要素品质升级。支持世界遗产类5A级景区建成世界级旅游景区;推动旅游住宿业多元发展;提升旅游餐饮业服务品质,鼓励知名餐饮企业联合旅游企业共同做大做强京味特色餐饮品牌,推动北京优秀餐饮企业“走出去”;优化升级王府井、西单、前门大栅栏等传统商业区业态,打造奥林匹克中心、蓝色港湾、世贸天阶、三里屯太古里、华熙LIVE等世界级时尚旅游购物商圈;拓展北京礼物商品体系,加大传统北京礼物研发力度,深入开发特色京味文化商品,打造一批服务国事外交活动的旅游商品。

  ◎ 激发旅游产业市场活力。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高标准运营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一期,超前谋划建设二、三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和旅游企业集群。

  ◎ 深入挖潜文化和旅游传统消费,着力促进文化和旅游新型消费,全面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

  ■ 构建文化和旅游现代化治理体系

  加强文化和旅游法治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行业综合监管水平,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强化文化和旅游意识形态安全和安全生产管理,促进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推进文化和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治理。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依法治理,积极落实《北京市旅游条例》,研究制定《北京市住宿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全市住宿业管理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推进修订《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办法》;提高文化和旅游行业监管水平,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文旅行业信用监管体系,完善市场失信名单管理办法,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 强化文化和旅游安全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 促进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倡导出境游客安全旅游。

  ■ 推动文化和旅游区域合作

  推进京津冀文化旅游带和特色旅游协作区建设,全面提升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一体化水平。建设以首都为核心、富有京畿特色的文化旅游圈。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文化和旅游合作,强化北京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 推进京津冀文化旅游带和特色旅游协作区建设,全面提升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一体化水平。建设以首都为核心、富有京畿特色的文化旅游圈。

  ◎ 加大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共建力度,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文化和旅游合作,强化北京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 开创文化和旅游对外合作新格局

  对标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深入落实“两区”“三平台”建设,持续优化面向国际的文明交流和旅游交往软硬件环境,提升国事服务保障能力,积极培育文化和旅游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和旅游国际影响力。

  ◎ 提升首都文化和旅游影响力。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服务保障国家外交大局,积极参与国家年、文化年、旅游年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旅游国际影响力,加强北京与世界各地旅游国际交流合作,重点推动北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旅游交往,及时向世界传递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北京经验”;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文化和旅游交流。

  ◎ 促进入境旅游恢复发展。丰富入境旅游产品供给,对标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开发系列精品入境旅游线路,提升故宫—颐和园—长城在内的传统旅游线路服务品质;拓宽入境旅游营销渠道;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提升入境旅游服务能力。

  ◎ 稳妥有序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两区”建设,推进试点政策落实,促进试点项目落地。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提高资金保障能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编制主要特点

  ■ 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实施,首都文化和旅游需求潜力更加旺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和层级不断提升,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动北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和旅游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 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立足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助力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文化名城。立足首都深厚的文脉底蕴和资源优势,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资源体系、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实现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将北京建设成为彰显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成世界旅游名城。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