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管理 让小巷成为“发展和安全”之根

日期:2019-11-29 09:50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精细管理 让小巷成为“发展和安全”之根

  “北京要推进精细化管理,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区,又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城市管理委等相关单位协同推进。自2017年3月以来开展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创建工作。截至目前,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进入全面收官阶段,中心城区和通州区等纵深推进。涌现出了前门三里河、杨梅竹斜街等一批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文明街巷。出行环境秩序明显优化,生活环境品质显著改善,背街小巷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提升,赢得了居民点赞,也成为首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根基。

  在前门三里河,人们感受着“古今穿越”的美景。河道蜿蜒曲折,脚下石板路、木栈道交错。这样的古都风貌吸引了不少市民来休闲参观。三里河是老北京城护城河的泄水河道,由于长期不疏浚,三里河成了一条臭水沟。东城区启动前门三里河绿化景观改造工程后,经过水系治理、民居修缮等改造,让三里河重现“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复原三里河的河道时,并非完全依照旧样。因为河道上后来盖起了长春别墅、丰城会馆等历史文物,如完全复原河道,就不得不将压占在河道上的文物拆除。因此在复原时,部分河道拐了个弯,对文物进行了避让,以此保护历史传承记忆。

  在杨梅竹斜街,改造提升给居民带来了强烈的自豪感。拆除煤棚、架空线入地、绿化美化院落……西城区通过杨梅竹斜街改造项目,既留住了原住民和历史,又让原本落后的胡同生态得到脱胎换骨的改善。如今,这里有原住民的人气儿,有老胡同的韵味儿,也有纷至沓来的各式创意店铺、设计机构,胡同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坚持“两高”

  高起点统筹推进有力有序

  2017年以来,本市连续三年召开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动员部署大会,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与首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推进,并纳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工作重点任务。

  市城市管理委、首都精神文明办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工作有序开展。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交通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园林绿化局、市文物局、市城管执法局等有关部门依据职责,主动作为,推动工作开展。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位调度,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工作落实。

  本市严格落实“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制度,督导检查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和街巷长履职情况,为始终保持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效果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标准定位助推环境提升

  在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工作中,坚持“十无一创建”工作标准,用绣花功夫,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具有首都特色的街巷。本市还编制了《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从色彩、气质、风格、肌理等方面,对背街小巷建筑立面、市政设施、城市家具等十大类36项元素明确规范管控标准。

  环境整治不能破坏胡同历史。各方面在工作中加强施工管理,发扬工匠精神,突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南锣古巷、崇雍大街、鼓楼西街、什刹海等地区建筑立面修旧如旧,门楼恢复原有形制,窗体与周边风貌协调,街巷环境秩序井然,空中“蜘蛛网”有效清除,建设一批口袋公园,恢复了胡同肌里,使老城风貌重现。

  广泛参与

  协调议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为推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本市建立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议事协调机制,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总召集人,相关部门、区政府和企业主管领导及专家学者、居民代表参加。坚持每月现场调度,深入背街小巷检查调研,召开座谈会、专题会,通报分析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街巷环境问题,协调调度诉求量排名靠前街道,把接诉即办与主动治理相结合,强化源头系统治理。

  通过加强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推进和顶层设计,组织制定标准规范,有效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水平。

  坚持多元化治理实现长效管理

  为了巩固背街小巷治理成果,本市制定了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明确“十有”管理标准,以正面清单促长效管理。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向社区、街巷延伸,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街道责任规划师积极参与配合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及长效管理工作,提供全过程、陪伴式专业技术服务指导,参与街巷规划编制、设计方案审查、指导项目实施、跟踪规划落实,培养公众参与街巷治理的意识。全面推行街巷长制,推动街道干部向街巷下沉,“走街串巷”了解群众诉求,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要求,调动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协调解决群众家门口的事;建立小巷管家队伍,发动群众志愿参与环境建设与管理,搭建了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做身边事、叙邻里情、享共治果;全市共选派街巷长1.6万余名,招募近3.6万名小巷管家,开展街巷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带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同时,加强街巷环卫、绿化等专业队伍精细化作业管理,推行街巷物业化管理,初步形成了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全方位宣传广泛发动社会参与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才能更好地保持街巷整治成果。为此,本市通过向市民印发《让我们的北京更美丽》一封信,组织“美丽的街巷我的家”摄影展,举办“小巷有我更美丽”论坛等活动,树立模范典型街巷。每年推出一批背街小巷相关先进典型,评选北京最美街巷,命名表彰 “优秀街巷长”、“优秀小巷管家”等,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同时开展培训会、座谈会、实地观摩、典型介绍等,交流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经验,共享各街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下一步,市城市管理委将会同首都精神文明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从民生细节、百姓需求入手,继续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深化街巷文明创建,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水平,确保背街小巷环境优美、文明有序,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把背街小巷打造成为城市治理的亮点、文脉传承的载体、和谐宜居的家园。(王歧丰)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