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交出垃圾分类“满月答卷”

日期:2020-06-10 10:44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厨余垃圾“涨”了,其他垃圾“降”了 副中心交出垃圾分类“满月答卷”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实施一个多月。效果如何?通州区6月9日亮出“成绩单”——

  5月份全区家庭餐厨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160.1吨,比4月份增长了一倍;其他垃圾产量约5.6万吨,比2019年同期下降近7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的“此消彼长”,正是垃圾分类带来的直观变化。

  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垃圾分类设施的推广和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辛勤付出。通州区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773处密闭投放站、194处全时驿站(兼暂存点)建设,788辆流动收集车实施分类收集。各街乡镇桶站配置率逐步提升,已经达到了90%。全区有2319名值守人员提供分类引导服务。

  幸福艺居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徐霞见证了这一个多月来居民投放垃圾习惯的变化。“头两个星期,很多居民还在适应过程中,投放的垃圾不少是混装的。”遇到这种情况,徐霞会主动走上前去,一边帮助分拣,一边向居民介绍分类知识,“聊着天儿就把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出去了。”

  一来二去,居民垃圾分类的“业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像厨余垃圾,过去带袋儿投放的居多,现在是‘裸投’的居多,这样大大减少了后期分拣的工作量。”徐霞说。

  党员们也是垃圾分类宣传推广的中坚力量。副中心有3万名在职党员参与到社区(村)的垃圾分类宣传、入户垃圾分类指导和垃圾桶站的值守中来。

  在梨园镇魏家坟村,28名村支部党员、13名回村报到党员和22名居民代表以及楼门长,参与了“实名制”认领垃圾分类桶站。71岁老党员王会兰主动认领了6号垃圾桶站。每天早7点至9点、晚6点至8点是小区分类垃圾桶站的开放时间,她每次都提前到达,全程值守。老人家介绍,自己已经多次参加垃圾分类培训,在指导村民方面已是“游刃有余”。

  在北苑街道玉带路社区,在职党员张忠强同样利用休息时间,入户“指导式”宣传。每到一家,他都会根据居民家中的空间面积、生活习惯等情况,提醒其选择合适的投放容器,并帮助居民张贴“两桶一袋”标识。

  公共场所因为人流量大,垃圾分类工作相对有难度。城市副中心的商场、餐馆、公园、建筑工地、校园、写字楼等各类公共场所,根据自身特点,分别打出特色分类牌,让垃圾各归其位。

  北苑万达广场是通州著名商圈所在地,大小餐馆众多。为破解商圈垃圾分类难题,通州区专门成立了万达广场垃圾分类专班,并开启了“3+X”工作机制,垃圾分类主体由物业公司前置到各入驻企业,定时定点上门,“不分类、不收取”……种种硬核措施倒逼各企业重视垃圾分类,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

  副中心重大工程工地上,垃圾分类也丝毫不马虎。中建八局广渠路东延5号标段项目部生活区居住了400多名工人。夏天到了,生活区里出现最多的垃圾就是矿泉水瓶,还有各种食品包装袋。由于人多,最困难的就是让所有人都严格遵守垃圾分类的规定。

  “比如没吃完的泡面,有人一时适应不过来,顺手就都扔厨余垃圾桶里了。”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李国增说,为了督促大家尽快适应,项目部在垃圾投放高峰期加派专人盯守,提醒工人们做好垃圾分类。另外,还加派了保洁员和分拣员,对“漏网之鱼”进行再分拣。

  垃圾分类,关系到每一户居民。“要把这个关键小事办好,还得跟居民多商量。”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党总支书记高艳辉说。自5月份以来,社区围绕垃圾分类已经多次召开胡同议事会,大伙儿纷纷贡献自己的好点子。其中,社区垃圾分类达人王艳提议用厨余垃圾加工成酵素,养花护草,得到了居民代表的一致赞同。现在这个“金点子”已经在实施中。

  一个月来,垃圾分类在副中心已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5月份以来,通州区城管执法部门共检查99家单位,发现问题88个,有的是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是收集运输单位生活垃圾混装混运的问题较为突出;有的是未按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等等。

  不过,《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就意味着本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据悉,为促进各方依法履行垃圾分类义务,市城市管理委与市城管执法局共同出台了《北京市厨余垃圾分类质量不合格不收运管理规定(暂行)》,对作为源头投放环节的单位和个人、中间收集环节和最后的运输环节都作出了相应规定。下一步,包括副中心在内,全市要建立健全双向监督机制,对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收运单位职责进行明确,并发动基层力量推动居民参与。(王海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