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的叙事传统与综合表达赏析 (市国资委 姜浩瀚)

日期:2021-11-02 16:29    来源:市直机关团工委

分享:
字号:        

  电影《英雄儿女》以巴金小说《团圆》为原型创作。作家巴金在创作生涯的前期一直居住生活在沦陷区,是在朝鲜战场上采风的七个月中,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我军战士,返回国内后,历经八年沉淀,创作了该小说并取得好评,作品先取得了文学上的成功,又经历了影像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丰富,最终得以构筑起这部电影。这一新中国初期电影承袭了我国电影的诸般优点与传统,辅之以多种表达手法形成了综合的表意效果,激励和感动了一代代观众,完成了个人叙事和家国叙事的有机统一。

  一、诗意电影表达传统对电影的影响

  俄罗斯艺术经历了十九世纪的积淀和发展,在苏联时期迎来了全面爆发,在电影上亦成绩斐然。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等早期创作者,借助隐喻、对比、蒙太奇等手法获得了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在吸收俄罗斯文学的营养下,形成了独特的电影美学,在电影的各类表达传统中,苏联的诗意电影对我国初期的创作较深,包括后世电影《士兵之歌》、《雁南飞》以及同为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人的遭遇》等,都影响过我国电影的创作模式、教育体系、审美倾向和建国初期电影工业体系的搭建。在英雄儿女的开篇镜头中,并未直接展示战场的样貌,反而代之以一个空镜头,静谧的山峦,安宁的乡间景致,好像时不时传来的鸟叫声,伴随着用胶片拍摄自带的特有颤抖,传递出好像在呼吸的镜头效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了随后的生死较量,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建立了一种环境上的对比效果。在全片叙事中多次运用风景的空镜头。

  敌人发动攻击时,上山的镜头用了俯拍,敌人数量虽然多,但是在画面中分布凌乱,横七扭八,显得并不可怕,展现在革命战士眼里并不惧怕敌人,对敌人的蔑视之情。英雄牺牲后镜头再次切换至两边群山,中远景的镜头侧重表达高山巍峨,挺立,同时通过大自然的美好表达英雄与大自然同在,英雄的牺牲是有意义的。

  此外影片在叙事过程中也灵活采取了多种类型化元素,音乐、谍战、战争,以及战争的奇观化展现的方式,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增加了电影的吸引力,随时调节叙事节奏。音乐在全片结合剧情需要多次大段出现,音画结合,有机统一,在塑造热心帮助志愿军的朝鲜族群众群像,观看文艺表演战士群像上起到了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王文清回忆在旧上海执行地下任务时期,不幸被捕,镜头切换至当年,王文清身着枷锁,王复标带着孩子在铁栏外看着父亲的场面,将观众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带回至气氛完全不同的谍战战线,制造完全不同的体验。对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战争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奇观化的视觉展现,王成在执行防御任务的过程中,阵地上同时面对多个方向的敌人,穿插运用手榴弹、机枪、步话机等多种手段作战、与后方联系,操作设备执行命令的种类丰富,超出人一般的生活经验,制造出让人对战争惊叹并身临其境的感觉。

  虽然在主线剧情中战争占有很大比例,影片整体叙事的视角仍非常宽广,根据一般创作规律,强烈的剧情转折,激烈的戏剧冲突有助于快速塑造典型人物,快速的镜头剪辑可以给观众带来快感,但是电影仍然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大程度的保留了这种诗意电影的创作传统。

  二、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讲述方法

  在电影整体绵密的叙事方式下,可以说叙事就是抒情,抒情就是叙事,二者相互交替出现,互相融合。同时在剧情的推进上应用了“工作—生活”两条线交替前进的叙事手法,一边描写战争、工作、创作等严肃的工作生活;一边缓缓讲述以王芳、王成为主线的亲情、战友情,两条剧情线相互推进,相互影响。王芳在创作音乐过程中开始并不顺利,经历多次压抑,最终在音乐的表达开始时,感情达到了高峰,唱出了中国人民对英雄的怀念和被英雄激起的强烈感情,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优雅而有力的情感,音乐在哀悼英雄逝去中开始,但是浓郁的哀痛之中并无颓废的精神,反倒蕴藏着无尽的勇气和力量,音乐感染力与影像感染力合二为一,在现场演唱过程中,镜头多次在演唱者和观众之间切换,展现观众对表演的反应,通过镜头调度最后在音乐结束时表演者和观众也完成了合二为一,溶于一体。在歌唱部分,多次运用蒙太奇,由战士听歌唱时的神情切换至王成在战场上的英雄形象,辅之以蓝天、白云、庄严的青山。全片多次使用音乐进行表意,抒情效果良好,在面对劳动人民时,以音乐的歌唱,迅速拉近了革命战士和劳动人民的距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是电影创作的立足点,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党强大的号召力与凝聚力集结起了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电影很好的处理了政治性与艺术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宏大叙事与历史钩沉之间的关系,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王文清在王芳创作过程的多次提问,每次都让王芳若有所思,思想升华自然而然,与主题高度融合。

  主线剧情里非常有血有肉的展现了一条“血缘故事线”,在王芳、王成兄妹自身命运推进的过程中,也制造了悬念,使观众在为二人命运担心的过程中,始终内心存疑,感觉好像最大的悬念并未说尽,当答案最终揭晓时,让观众对二人不断奉献的精神有了一种更深的认同,在电影结尾处,王文清、王复标讲到王芳有工人阶级、革命干部两位父亲时,主题进一步明确,表达了不同代际的革命者之间的继承性,同时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勇敢的革命精神,敢于彻底同旧世界决裂,不但敢于拼上自己的一切,还无悔的让儿女们继续革命,正所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愚公移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好的战争题材电影一定会有一个主题,最终的目标不仅仅是战胜敌人那么简单,一定要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对理想的追求。

  三、英雄的崇高之美与诗意传达

  王成牺牲时候综合运用了仰拍镜头,人物特写镜头外层加上光晕,从身后射出强烈光芒,营造出神圣感,英雄形象呼之欲出,同时王成的脸部特写露出视死如归的表情,此时响起交响乐,手持爆破筒壮烈殉国,一系列镜头所展现的冲击力,以浪漫主义笔调歌颂了崇高的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展示了一种直抵人内心的崇高、至上的美学理念,传递了这种美学理念之下的感受。

  在电影中几次响起“英雄赞歌”的段落中,电影频繁调度特写、中景、远景镜头,将志愿军战士与苍松翠柏、青山白云交相辉映的进行剪辑,本体喻体的关系在影像中呼应强烈,与电影整体美学风格高度一致。

  《英雄儿女》作为系列英雄美学、崇高美学的代表作,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鲜花与歌声、泪水与感动长存。我们向英雄们致敬,抗美援朝留存的精神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是热血沸腾,是永垂不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将一直铭记革命过程中的一场场伟大战争,将抗美援朝的精神融入骨子里,带着前辈们的理想信念与伟大牺牲继续前行,创造明日中国之辉煌。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