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上的来客》,永恒的经典——《冰山上的来客》影评 ​(市文物局 付翊珊)

日期:2021-11-03 10:34    来源:市直机关团工委

分享:
字号:        

  《冰山上的来客》,是一部战争题材故事剧情片,围绕1951年夏天边防部队在新疆萨里尔高原镇守边疆、与匪特相互对峙的背景,加以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情感关系作为悬念线,描绘出边疆地区的军民生活和惊险曲折的反特斗争场景。这部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在经过50余年的岁月洗礼,至今仍旧被人们津津乐道。是什么因素让这部电影经久不衰?而又有什么内涵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抱着这样的疑问,我观看了这部电影,并收集了相关资料,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该部影片成功塑造出一系列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作为一部战争主题电影,该片在观众面前树立了以杨排长足智多谋、阿米尔严遵纪律、一班长坚守岗位、卡拉善良勇敢等解放军英雄形象,同时也有效表现出为爱情坚守的纯洁姑娘古兰丹姆,以及阴险凶狠、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匪特反派等人物形象。在呈现各人物性格特点时,编导则灵活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加以突出。例如,在特务古兰丹姆屡次前往解放军驻地刺探情报时,三班长用硬纪律说话耍态度,反倒不慎说出山上有岗哨的秘密;而一班长换位思考以理服人,成功劝说特务古兰丹姆下山。一正一反的对比突出解放军刚柔并济,更显英雄人物的刚中带柔。而电影高潮片段演绎了杨排长和匪特头目阿曼巴依两人之间的对抗博弈,他们紧张的神态展现得非常充分,牵动着观者的心。

  达到如此效果,离不开导演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以及在演员选择上的精益求精。据了解,为挑选扮演阿米尔和古兰丹姆的演员,导演赵心水曾在新疆的大街小巷耗时数周寻找合适人选。当然,传神的人物表现更不能忽略各演员的认真钻研和揣摩,正是这些演员们将人物性格通过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生动又具体地展现在荧幕前。假扮成古兰丹姆的女特务在刺探情报时眼珠滴溜转,表情中总带着掩饰和虚伪,给人不自然的感觉,这实则更加考验反派人物演员的演技。

  第二,该部影片成功地展现出浓郁的地域风情,和电影名形成自然呼应。在画面上,影片中加入了叼羊骑马、骆驼写照、山区放羊、结亲歌舞等元素,有助于观者更好地融入情境。在声音上,从背景音乐到插曲,电影里的音乐元素大多运用到新疆特有的民间乐器都塔尔、热瓦普、手鼓等的演奏,展现出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风韵。在词曲作者雷振邦、赵心水,演唱者李世荣、吴影、于淑荣等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电影中出现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冰山上的雪莲》、《帕米尔的雄鹰》等曲目旋律悠扬动听、歌词感人至深、声色触人心弦,这也不难理解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脍炙人口、传唱至今。音乐的强烈渲染大大深化了视觉效果,增强了画面感染力,二者的融合呈献给观者一场视听盛宴,这也是其成为经典的一大因素。 

  第三,该部影片成功地运用伏笔铺垫等文学创作手法,通过细节呈现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剧情。囿于当时的条件,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没有过分突出对抗现场的枪林弹雨,或是说很难体现出战斗现场画面的激烈,但是细腻的剧情设计抵消了画面感不强的不足,各种悬疑到结束时豁然开朗,令人不得不佩服编导的智慧与用心。例如伪装成奴仆的匪特头目阿曼巴依,表面在帮助古兰丹姆实则是利用她接近并解决掉解放军,也是直到最后他露出真面目,才揭开卡拉的真正死因。同时,编导还善于利用独具地方特色的象征物作为线索,例如高原上的雪莲、卡拉的热瓦普琴,通过反复出现强化形象,不仅增强艺术特色,还对剧情发展起到暗示、推进及呼应等作用。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不仅是一首优秀的作品,它在电影中还成为重要的剧情助推器。这首曲子在影片中出现了三遍,但效果各不一样:乐曲第一遍在电影开始不久,即当战士阿米尔得知古兰丹姆结婚不由得陷入回忆时响起,女声独唱辅以男声哼鸣更显忧伤,为后续故事发展做背景交代与情感铺垫;第二遍,杨排长让阿米尔唱起歌以确认古兰丹姆身份,阿米尔深情歌唱但不远处的特务古兰丹姆丝毫没有反应,由此印证杨排长的判断,情况出现反转,剧情进一步深入;第三遍,当真古兰丹姆出现在营地望着盛开的盆栽鲜花,思绪涌上心头不禁放声歌唱,一旁的战士阿米尔听到了歌声一同咏唱时,男女主角在分别8年后的再度重逢,通过合唱的形式将剧情推向了高潮。这些声形上的细节,无不暗示着剧情变化,给观者信号。

  第四,该部影片成功地传递出核心价值表达,其历史文化价值一直延续至今。

  这部影片映射出新疆解放初期各族人民在反分裂斗争中的不懈努力,以及解放军对国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而誓死保卫边疆的信念。这对巩固国防、加强边疆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杨排长在取得胜利后澎湃激昂地说道“向天空放射3颗红色照明弹,照亮我们祖国的山河!”更是体现出国泰民安的愿望,以及守土有责的担当。联想当下局势,国土完整、和平稳定亦是我们的夙愿,这是时代的共鸣。

  同时,这部影片对于民族团结给出很好诠释,解放军和高原地区少数民族的鱼水之情得以充分展示:解放军入乡随俗、爱护民众,而塔吉克族人民拥护解放军,积极为解放军提供情报信息。此外通过查阅背景资料,不难发现这部电影是由来自八个民族的电影工作者合作完成的:导演是汉族人,编剧是赫哲族人,风俗顾问来自塔吉克族,而演员队伍则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满族、汉族等多民族人员组成。在大家的协同努力下,这部影片圆满展现在观者面前,其创作过程也反映出各民族间的友谊和团结,这种精神品质至今仍然值得称颂。

  再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考虑,百姓文化生活远不及现在丰富,思想观念也相对保守。然而这部影片对于爱情的生动描写显然前卫,对于解放军英勇牺牲的特写也与主流价值有所冲突。通过资料了解到,当年制片厂在审核电影时曾提出两点意见,一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否去掉,二是作为英雄人物象征的一班长可否不牺牲。面对可能受到处罚的风险,导演毅然决然地选择不做调整,这才有了影片在情感上的完整表达。这归功于崇尚美学、突破尝试的导演,正是他的判断和坚持,观者才能在那个年代通过影片就能感受到爱情的纯洁忠贞、坚韧不屈,才能体会到和平年代的幸福是由解放军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最后还想提到的一点,即这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每名成员的付出。不论是台前的演员、还是负责统筹的导演,不论是现场的摄影、音效、美术、录音、设计、照明、布景、绘景、化妆、道具、服装、剧务,还是场后的编剧、曲作、剪接、场记、演奏、指挥、顾问,正是有这样一群人的全身心投入,正是怀有这样一份敬业精神,无愧于自己付出,不负于他人期待,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该影片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而经典永不过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