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精细治理打造宜居新家园

日期:2022-12-09 09:13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背街小巷精细治理打造宜居新家园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直接关系城市环境秩序、市民生活质量、城市运行安全,最能体现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2017年起,市城市管理委等单位牵头组织各区政府、各部门先后开展两个轮次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努力消除城市管理短板弱项。拆违建、封堵“开墙打洞”,建绿地、引进生活超市……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加减法”,让全市4000余条背街小巷的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改善,同步推进21个片区环境综合治理提质升级,让家门口的街巷“焕然一新”。随着群众身边的环境品质不断提升,为百姓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海淀—五塔寺路

海淀—五塔寺路

  群策群力“会诊开方”

  人行步道更加宽阔,机动车道重新铺设,变得平整通畅。新增的照明设施灯光明亮,结束了一整条街巷有路无灯的历史。改造后的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东侧路,环境和功能全面提升,更好地满足了居民和周边单位的日常出行需求。在环境整治之初,崇外街道分别组织新世界地产、市政、交通、前门小学等周边产权单位开展设计方案讨论会,组织召开新怡家园小区民意调查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根据反映意见结合道路现有情况进行设计方案调整,最终确立了总体整治设计原则。

  鲁能美丽汇南侧背街小巷位于鲁能美丽汇大型商场南侧50米,2020年,顺义区双丰街道历时2个多月完成美丽汇南侧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将该条小巷打造成辖区精品街巷。当年在“北京最美街巷”评选活动中荣获“入围奖”。整治前期,街道征求了周边居民、小区物业的相关意见,通过聘请第三方公司,对该条街巷围墙、治理内容进行专业设计,集纳多方建议的改造方案最终也得到周边居民点赞。

  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改善社会生活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据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初,本市都要召开“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动员部署大会”,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与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并纳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工作重点任务。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与中央文明办、中直管理局、国管局等中央单位沟通对接,通报工作情况,协同推进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组织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深入背街小巷调研,建言献策。市级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探索实践、示范引领,推进工作落实。

  据了解,通过建立市级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议事协调机制,区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主管领导及专家学者、居民代表参加,定期采取实地调研、座谈研讨、专题研究等形式,会诊出方,为研究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得出了有效措施办法。针对检查调研发现的街巷环境问题,组织相关区和属地街道立行立改,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为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时,全市街道工作和“吹哨报到”改革专班、市疏整促专项办将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纳入重点工作,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之下,确保了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的效果。

  倾听民生靶向发力

  利用违建拆除后的空间建成口袋公园,新增停车位,修复盲道,整饰立面,绿化补植……通州区永顺镇永顺中街经过整治提升,曾经脏乱的街巷华丽变身,形成一幅舒雅有致、宜居宜业的城市风景画。群众有期盼,诉求有回音,在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之初,通州区就提出要切实听取社区居民意见,所有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包括设计方案、提升内容、修缮用材、整治标准全部征求居民代表意见,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第一要求,将以往的政府包办改变为“百姓点菜”,政府“烹调掂勺”,各部门密切配合,从而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完成街巷改造。

  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合成公社区东山坡三里是典型的平房区,基础设施落后,曾是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投诉频发地区。街道和社区认真研究分析居民诉求,从保障居民安全到改善环境、倡导文明街区、提升宜居指数出发,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全方位改造,让胡同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砖碧瓦、朱漆大门,一步一景的雕琢,使古朴中透露着时代气韵,彰显出长辛店地区的深厚文化背景。

  昌平区加强街巷管理,将霍家营社区北侧路、中滩村北一街、太平庄中一街等7条背街小巷治理与“接诉即办”相结合,紧盯群众反映的高频、高发突出问题,2022年以来共收到12345热线诉求案件1139件,整改率为98%,有效治理了车辆乱停放、道路积水、公厕设施损坏等问题;同时,深化门前三包和网格化管理,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提前发现解决暴露垃圾、堆物堆料等问题,持续保持街巷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安全。

  家住延庆区杨家胡同一带的居民也在街巷提升中感受到家门口的变化。老街巷狭窄拥挤,路面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配套设施老旧,缺少排污管道,一度成了居民的“心头病”。面对群众诉求,2020年以来,延庆区下大力气对杨家胡同、昌平街、三清观街等重点街巷进行整治,铺设污水管路、修建污水井、修复破损路面,一站式解决了地下排水不畅、地上路面破损问题。同时,城中村街巷飞线、架空线、破损立面等问题也得到了整治,薄弱区域环境显著改善。

  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一直将12345市民服务热线群众反映的街巷环境问题,作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靶向。市政务服务局每月通报梳理诉求前三类的环境问题和诉求排名前十的街道;市城市管理委会同相关部门,坚持一事一策,定期调度、帮扶指导诉求量靠前的街道,督促整改落实;各区认真落实“接诉即办”要求,强化城市短板治理,使背街小巷环境问题群众诉求量呈现下降趋势。

  精细“绣花”连片推进

  黛瓦灰墙的四合院、描绘民国时期景观的铜雕版画、统一设计的黄铜色麦穗图形金属护栏……位于朝阳门地区中部的新鲜胡同,在环境整治提升之后处处散发着老北京的古朴韵味。据了解,在环境整治过程中,街道和社区引入责任规划师来为胡同进行设计,注重挖掘新鲜胡同的历史文化底蕴,设计了雕花的空调室外机护板、变压器护板,红色外框宣传栏和铜雕版画的历史文化墙;建筑物外立面修复过程中,也尽可能选择古砖、旧瓦进行恢复修补,最大限度恢复了胡同历史风貌。

  海淀区北下关街道五塔寺路,附近有首都体育馆、首都滑冰馆、国家体育总局综合训练馆等场馆,还有五塔寺石刻博物馆、北京动物园等知名景点。2021年借北京冬奥会之机,五塔寺路启动环境整治。通过精心设计,南长河两岸修建10个景观码头,其中4处码头探出河岸,形成河上观景平台,重现“天坛看松,长河观柳”的佳话景观。实现水、路、绿三网融合,达到亲水便民、景观提升、文化赋能、生态环保的目标,构建起运河文化、传统冰雪文化、五塔寺地域特点于一体的绿色空间。

  据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立足首都功能定位,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着眼于“四个服务”,下足绣花功夫,打造出一条条“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首都特色街巷。通过编制《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从色彩、气质、风格、肌理等方面,对背街小巷建筑立面、市政设施、城市家具等十大类36项元素明确规范管控标准。制定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明确“十有”管理标准。改造后街巷环境井然有序,空中“蜘蛛网”得到清除,建成一批口袋公园,恢复了胡同肌里,重现了老城风貌。

  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中,本市还注重连片推进,提升区域环境。坚持背街小巷环境治理与街区更新相结合,由线到面整体推进,分类实施更新改造,试点推进背街小巷为牵引的示范片区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改善群众身边环境。

  2021年,东城区推进北大红楼片区环境综合整治,连片推进王府井片区11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实施43个美丽院落环境治理。西城区爱民街片区围绕服务中央驻区单位需求,实施了绿化提升、道路修补和停车秩序治理;天桥片区围绕中轴线申遗,开展地下管线雨污分流改造、建筑修缮和景观提升。通州区围绕“三庙一塔”区域风貌管控,统筹推进西海子、复兴里片区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实现区域环境面貌整体提升。2022年,以街区为单元,实施17个片区环境综合治理,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增活力,强化一体化和集约式治理,使环境品质进一步优化,空间效能显著提升。

石景山—高井东小街改造后

石景山—高井东小街改造后

东城—草场五条

东城—草场五条

西城—宫门口东西岔

西城—宫门口东西岔

  长效治理守护家园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前门西河沿街,商家众多,商居混杂,街巷内存在老年代步车和电动车乱停乱放等问题。

  大栅栏街道以治理乱停车问题为抓手,探索街巷环境精细化管理提升的新思路、新方式、新方法。制定《重点街巷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成立街巷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联合整治。完善街巷车辆基础数据台账、因地制宜施划停车区域。集中开展多轮次存量废弃非机动车清理。制定停车公约与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图,进行科学规范停车引导。同时科学规划集中充电设施安装,推动车辆分流停放。试点建设居民慢行步道系统。经过持续整治及宣传引导,前门西河沿街内非机动车存量逐步减少,现有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可基本满足车辆停放需求,商户、居民能够做到自觉规范停车,街巷乱停车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始建于2007年的望京小街,是望京地区一条重要的商业街。随着城市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杂乱,路面铺装老化,设施相对陈旧,缺乏统一管理等问题,使小街面临着转型与更新的困境。朝阳区在痛点治理上创新,以科技赋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探索在“城市大脑”发展背景下建成“小街之芯”,对停车管理、能耗管理、垃圾管理、防疫管理、车辆秩序管理和商业运营管理的综合决策提供支撑。在长效运维上创新,从反复整治向常态施治转变。成立以小街党建协调委员会为核心,以运营管理委员会和商户自治联盟为支撑的“三架马车”治理架构,建立定期会商、活动审批和监管机制,突出可持续共治理念,让小街始终保持特色与活力。

  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不再是单纯的环境治理,而是涉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方方面面,范围更广、标准更细、内容更丰富,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整治标准也更加精细,根据街巷的不同基础条件和整治的不同阶段,按照达标、精治、维护三大类进行分类管理。整治内容更加丰富,紧紧围绕居民“七有”“五性”需求,以治理车辆乱停乱放、绿化不足、公共卫生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为重点,着力补齐街巷胡同的人居环境短板。

西城—莲花滨河水绿道

西城—莲花滨河水绿道

  为了使街巷整治提升成果长期保持,市城市管理委依托第三方每日抽查背街小巷,检查结果纳入“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环境建设管理考核体系。市、区每季度组织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点评通报。严格效果验收,各区组织对环境整治完成的背街小巷进行逐条自验,市城市管理委组织市相关部门严格按照标准开展联合验收,对通过验收的街巷,进行媒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为了号召更多市民参与街巷整治提升、共治共享、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连续5年组织“北京最美街巷”评选,已累计评选出50条“北京最美街巷”。通过开展实地观摩、典型介绍、专题演讲等活动,交流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经验,使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实现共享。

  按照全市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部署,经过六年的精心组织和合力攻坚,本市背街小巷的环境面貌和景观品质实现新的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文明街巷和最美街巷,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新的改善,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了良好的城市环境保障。六年努力让首都北京的几千条胡同、街巷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为做好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未来,北京市还将继续结合城市更新、聚焦民生民意,统筹街巷空间和风貌管控,实施综合整治、品质提升和功能优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打造更多精品宜居街巷,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