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城市发展与百姓心声同频共振

日期:2022-07-01 09:59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城市发展与百姓心声同频共振

  “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敬老院里话家常,胡同大院问冷暖,安置房工地察看户型……百姓家中“大小事”,都是大国领袖的心头大事。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匠心为民,以“七有”“五性”筑牢民生根基;“接诉即办”,解决市民“急难愁盼”;每年数十项民生实事,市民“点单”、政府“做菜”。首都城市发展与百姓心声同频共振,让每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步步提升。

  匠心为民筑牢民生根基

  沿着北京东城区的玉河,总书记曾步行考察河道恢复、四合院复建情况;在新机场榆垡回迁安置房工地,总书记替回迁居民察看户型,考察通风和隔墙材质。“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老百姓的“安居梦”正在变为现实。

  “十三五”期间,北京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开工41.4万套,分配公租房18.79万套,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推出共有产权房房源7.9万套,为无房家庭解决住房刚需。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总书记的这份牵挂,带进了海淀区四季青敬老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北京全面建成“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21年底,星级资格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共814家,让老年人在“周边、身边、床边”就近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北京围绕“七有”要求,在满足“五性”需求上狠下功夫,一步步筑牢民生根基。

  “十三五”期间,教育现代化翻开改革新篇——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及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入园难”有效缓解,市民家门口平均每年新增约3万个学前学位。

  “一抓三保五强化”推动就业——出台一揽子援企稳岗政策,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帮扶74.2万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健康北京建设稳步推进——推动两轮“医改”,基层门诊量增幅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分级诊疗效果持续向好。

  一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画卷徐徐绘就,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感受到“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

  “接诉即办”解决“急难愁盼”

  闻风而动,接诉即办,首善方案与时俱进、应需而变。老百姓遇到的民生难题,有人接、有人管。在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下,北京兴起了一场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

  2018年,“吹哨报到”向全市推广,关注基层治理、实现条块融合;2019年,以12345热线为牵引,“接诉即办”推动在基层一线快速响应、解决市民诉求;此后,北京持续推进热线归并整合,融合互联网诉求反映渠道。

  “十四五”开局之年,为了下力气补上民生短板弱项,“每月一题”应运而生。北京市深挖民生数据富矿,通过对群众反映诉求的大数据汇聚分析,“算”出百姓反映最集中的12类主题27个民生痛点、治理堵点,开展“每月一题”专项治理。

  刚办了健身卡、美容卡,商家却卷钱跑路,预存的钱追不回来;老旧小区改造,资金问题没着落,项目就此搁置;合法手续买的房子,房产证迟迟办不下来……这些难办的“糟心事儿”不仅有人给办了,而且效率还挺高。

  在疫情防控最紧要、最吃劲的关头,本市全力做好规模性疫情应急处置资源能力储备和机制建设,畅通市民诉求网上和电话受理渠道,诉求受理能力大幅提升。针对紧急就医、物资短缺、特殊群体服务等紧急诉求,开通专门通道,坚持“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反馈”,高效办理疫情中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三年来,全市受理5199万件民意诉求,交出了诉求100%响应率、93%解决率、94%满意率的答卷。

  防控疫情守好菜篮子、米袋子

  疫情之下,民生至上。守护疫情防控“民生线”,北京防疫、保供“两手抓”,一系列保障政策加速落地。

  蔬菜上市量2万吨左右、猪肉上市量1200余头、水果上市量超万吨……2022年新一轮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保障首都“菜篮子”八成供应量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充分协调商户组织货源、调节供应、稳定价格、满足需求,成为北京保供的压舱石。

  北京免除主要市场蔬菜和国产水果进场交易费并将政策延长的决定,降低了经营商户和运输司机的进场交易成本,为各大市场“货足价稳”增加了政策保障。

  即使在封管控区,居民餐桌上也如往常丰富。北京将服务封控管控区的外卖、快递等重点保供人员纳入“白名单”,重点电商平台加大配送运力,优先保障封管控区居民线上下单需求。蔬菜直通车开进社区,对于不方便网上订购的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下楼后有首汽专车等候,孕检就诊走专属通道,就医全程有就医保障组“大白”陪伴……在朝阳区六里屯街道炫特社区,21名孕妇、13名癌症放化疗患者、13名重症人员和突发急症居民,封管控期间都享受着这样的“保姆式”就医服务。为保障封管控区居民就医出行,本市统筹出租汽车运力,组建就医保障应急车队,保障非急危重症患者就医出行。

  每年民生实事市民来“点单”

  市民“点单”、政府“做菜”。每年数十项民生实事,市民投票确定,将“群众想什么”与“政府干什么”精准对接。

  《北京市2022年办好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分工方案》的32条举措涵盖了公共服务、居住条件、市民出行、宜居环境、文体生活、公共安全、社会保障水平等“七有”“五性”的方方面面。新增2万个中小学学位,新建20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优化调整65条公交线路……实打实的数字,是指标,是底线,是承诺。

  “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民生实事中的“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改成“提升生活便利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升级为“营造宜居环境”,细微变化反映了市民需求的新特点,凸显便利性、宜居性等“五性”的重要性。

  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妥办好,是影响城市温度的关键指标,是评判一切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激活未来动力的关键要素。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生实事更有“力度”,百姓幸福更有“温度”。北京将继续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认真作答“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这一深刻命题。(孙宏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